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结合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分析金融危机下对宏观审慎的诉求。以及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视角转变及原因。然后将指导全球金融统计的93SNA,MFS2000,CGMFS2008做比较,分析其转变及原因是在于各国需要构建更完善的货币金融统计体系。
关键词:危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93SNA;MFS2000;CGMFS2008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7-0156-01
在历史研究中,虽然金融工具在不断衍生进化,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却有着不可避免的周期性。自20世纪九十年代席卷亚洲的两次金融危机,到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链条面临威胁。由于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使得危机的传导越来越具有广泛的影响。每一次危机后,人们都开始思考对于危机的预警与防范,对于金融稳定的监管有何更好的措施。对于宏观政策的审慎管理则越来越受到各金融当局与金融体系的重视。各超国家组织也纷纷出台相应的指导手册.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以达到防止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威胁。
接下来本文将会从后危机时代的宏观审慎视角引出对超国家体组织制定出合理宏观审慎政策的思考,并对变化中的宏观审慎的一些具体规则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危机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
1 后危机时代的宏观审慎
宏观审慎是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它关注一国金融机构的各项金融活动是否健康,金融机构是否稳定。2009年后,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各国纷纷加大了对其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力度。对原来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处于监管盲点的机构和具体业务做出更明确的监管要求与界定。不仅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更加重视危机爆发前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危险征兆。所以,构建一个以稳定成员国汇率、维持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更完善的金融指标监管体系成为各超国家组织的越发关注的焦点。
2 变化中的规则——以93SNA,CGMFS2000,MFS2008为视角
一国的金融稳健依赖于一组可供分析的基础指标,其不仅反映各机构之金融活动存量流量之汇总,还反映一些对国家财政有着建设性意见的宏观变量指标。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风险。在危机来临之前,总有一些相关的经济先行指标例如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等有异常波动。所以编制一国之宏观金融经济统计,其目的就是在于监管并及时捕捉到这些异常指标点,并在适宜的时机采取适宜的宏观金融政策以达到避免非系统性风险给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重创。
而构建这样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则要求有完善的指标体系,各超国家组织先后发布了各种以成员国为单位的核算体系,例如联合国创导的综合反映这个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反映货币运行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影响的货币核算体系。他们在不断的更新添加规则的同时,我们看到他们致力于逐步制定出一个国际标准的,对成员国更具适用性和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2000年制定并推出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MFS2000)与金融统计和《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93SNA)中的金融账户之间存在着整体联系。在广义货币总量、信贷和债务的国家定义都没有明确规定。因为这应当由一国当局视国情而定。虽然这在全球的角度上来看,对国际间的比较由于统计的口径不同可能造成了障碍。但是如果对所有成员国强制同一标准,将会使得一些国家的数据失效,而最终可能会导致由这样的指标体系构成的预警系统对该国的经济金融情况缺乏前瞻性,而失去了宏观监管的效果。
另一方面,虽然MFS沿用了93SNA的相关概念,但是由于两体系的核算目的不同:SNA是为核算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MFS是为反映全社会的货币运行状况、测度各种货币供应量和金融资产的负债数量、分析货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所以MFS中的统计主体,即金融公司分类在93SNA的五个部门分类上,对金融性公司部门做了更进一步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中央银行分部门、其他存款性公司分部门以及其他金融公司分部门。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又构成存款性公司次部门。这样的细分类,将对金融性公司概览的编制细化为分三级合成的分类。由于中央银行的职责之一是发行一国基础货币,一国的广义货币是由存款新公司创造。一个国家编制中央银行概览,可以从中获得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数据。而从汇总出的次级存款性公司概览可获得广义货币量。这样使得MFS从货币创造的角度,反映了一国存款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活动。也更便于有关当局对于不同层级的货币进行宏观监控,从而制定出相应而有时效性的货币政策。
从以上的规则变化可以看出MFS2000在93SNA的基础上,数据更有针对性的反映了金融机构的相关活动,使得一些数据指标对金融监管更有效率。然而,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第一部国际标准,其实践指导性还不够。例如,从事不同交易活动的“典当行”的部门归属问题,或常住单位的“边界情况”缺乏具体明确的说明,另外,作为一个完善的预警系统,构建指标体系的数据质量以及数据的采集方面,也没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后不久,IMF于2008年7月正式推出了《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CGMFS2008),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指导性的标准,使得各成员国建立更为稳健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
例如,在MFS2000的基础上,CGMFS2008新增了“ 货币与金融统计来源数据”一章。主要讨论统计数据和报送给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者的数据之间的衔接问题。由此可
以看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数据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CGMFS2008中新增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来源数据”从国家财务报告标准和货币与金融统计之间的联系,微观审慎中金融公司会计记录原则以及数据调整和估计视角入手,分别从“数据报送者”和“数据编制者”角度给出了具体建议。这样的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使得各成员国在进行货币金融统计时,从源头——即数据的采集开始就有了统一的指导原则,而有实践性的指导原则,对于宏观审慎管理有良好的促进监督作用。
在一些具体规则的变动上面,CGMFS2008也做了适宜的调整。例如在MFS2000里面规定“外国货币在一个国家广泛用作交换工具,那么居民单位持有的部分(而不是存款性公司持有的部分)在原则上应当归入广义货币的现钞部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边际情况却难以界定。例如在越南境内流通的,被越南人持有的人民币,是否应计入越南的货币统计,在手册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界定,而因视流通时间和持有主体等情况具体讨论。这使得各国在边境问题的货币金融统计都相当的混乱。针对这一问题,CGMFS2008中增加了19种边界情形的处理方法说明对“边境工人”、“国际组织雇员和技术援助人员”等情况做了具体规定。就以上的两点规则的改变,可以看出CGMFS2008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金融统计的客体归属作出了进一步讨论,使得每一项金融统计项目下的数据更系统详尽,计算指标更具效率。还对主体归属做了更详细的划分,使得各金融机构部门下的一些边际情况有了一个统一标准的指导性,使混乱的体系更加清晰。
3 危机与变化后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其中金融部门改革对推进中国经济均衡和持续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危机爆发前,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中国金融转型已完成初级发展阶段。而危机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意识到缺乏宏观指导而光靠“看不见的手”调节的市场并不是最有效的市场。想效仿欧美的金融市场的一些国家也渐渐意识到了政府监管的作用。我国也更加坚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中国金融体系规划改革被列入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国际基金组织也为此提出了很多建议。然而,最后笔者希望的是,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完全靠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国在改革摸索中应结合建议与本国国情,加强宏观审慎,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与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聂富强,崔名铠,郭永强.《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 CGMFS2008)》的比较与思考[J] .统计研究,2009,(9).
[2]谢海林,邝健坤,李倩. 宏观审慎监管:一个文献综述[J] .华北金融,2011,(3).
[3] 贾晓燕,徐伟. 谈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J]. 商业时代, 2011,(2).
摘 要:结合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分析金融危机下对宏观审慎的诉求。以及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视角转变及原因。然后将指导全球金融统计的93SNA,MFS2000,CGMFS2008做比较,分析其转变及原因是在于各国需要构建更完善的货币金融统计体系。
关键词:危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93SNA;MFS2000;CGMFS2008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7-0156-01
在历史研究中,虽然金融工具在不断衍生进化,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却有着不可避免的周期性。自20世纪九十年代席卷亚洲的两次金融危机,到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链条面临威胁。由于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使得危机的传导越来越具有广泛的影响。每一次危机后,人们都开始思考对于危机的预警与防范,对于金融稳定的监管有何更好的措施。对于宏观政策的审慎管理则越来越受到各金融当局与金融体系的重视。各超国家组织也纷纷出台相应的指导手册.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以达到防止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威胁。
接下来本文将会从后危机时代的宏观审慎视角引出对超国家体组织制定出合理宏观审慎政策的思考,并对变化中的宏观审慎的一些具体规则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危机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
1 后危机时代的宏观审慎
宏观审慎是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它关注一国金融机构的各项金融活动是否健康,金融机构是否稳定。2009年后,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各国纷纷加大了对其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力度。对原来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处于监管盲点的机构和具体业务做出更明确的监管要求与界定。不仅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更加重视危机爆发前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危险征兆。所以,构建一个以稳定成员国汇率、维持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更完善的金融指标监管体系成为各超国家组织的越发关注的焦点。
2 变化中的规则——以93SNA,CGMFS2000,MFS2008为视角
一国的金融稳健依赖于一组可供分析的基础指标,其不仅反映各机构之金融活动存量流量之汇总,还反映一些对国家财政有着建设性意见的宏观变量指标。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风险。在危机来临之前,总有一些相关的经济先行指标例如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等有异常波动。所以编制一国之宏观金融经济统计,其目的就是在于监管并及时捕捉到这些异常指标点,并在适宜的时机采取适宜的宏观金融政策以达到避免非系统性风险给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重创。
而构建这样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则要求有完善的指标体系,各超国家组织先后发布了各种以成员国为单位的核算体系,例如联合国创导的综合反映这个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反映货币运行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影响的货币核算体系。他们在不断的更新添加规则的同时,我们看到他们致力于逐步制定出一个国际标准的,对成员国更具适用性和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2000年制定并推出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MFS2000)与金融统计和《1993年国民账户体系》(93SNA)中的金融账户之间存在着整体联系。在广义货币总量、信贷和债务的国家定义都没有明确规定。因为这应当由一国当局视国情而定。虽然这在全球的角度上来看,对国际间的比较由于统计的口径不同可能造成了障碍。但是如果对所有成员国强制同一标准,将会使得一些国家的数据失效,而最终可能会导致由这样的指标体系构成的预警系统对该国的经济金融情况缺乏前瞻性,而失去了宏观监管的效果。
另一方面,虽然MFS沿用了93SNA的相关概念,但是由于两体系的核算目的不同:SNA是为核算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MFS是为反映全社会的货币运行状况、测度各种货币供应量和金融资产的负债数量、分析货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所以MFS中的统计主体,即金融公司分类在93SNA的五个部门分类上,对金融性公司部门做了更进一步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中央银行分部门、其他存款性公司分部门以及其他金融公司分部门。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又构成存款性公司次部门。这样的细分类,将对金融性公司概览的编制细化为分三级合成的分类。由于中央银行的职责之一是发行一国基础货币,一国的广义货币是由存款新公司创造。一个国家编制中央银行概览,可以从中获得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数据。而从汇总出的次级存款性公司概览可获得广义货币量。这样使得MFS从货币创造的角度,反映了一国存款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活动。也更便于有关当局对于不同层级的货币进行宏观监控,从而制定出相应而有时效性的货币政策。
从以上的规则变化可以看出MFS2000在93SNA的基础上,数据更有针对性的反映了金融机构的相关活动,使得一些数据指标对金融监管更有效率。然而,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第一部国际标准,其实践指导性还不够。例如,从事不同交易活动的“典当行”的部门归属问题,或常住单位的“边界情况”缺乏具体明确的说明,另外,作为一个完善的预警系统,构建指标体系的数据质量以及数据的采集方面,也没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后不久,IMF于2008年7月正式推出了《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CGMFS2008),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指导性的标准,使得各成员国建立更为稳健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
例如,在MFS2000的基础上,CGMFS2008新增了“ 货币与金融统计来源数据”一章。主要讨论统计数据和报送给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者的数据之间的衔接问题。由此可
以看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数据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CGMFS2008中新增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来源数据”从国家财务报告标准和货币与金融统计之间的联系,微观审慎中金融公司会计记录原则以及数据调整和估计视角入手,分别从“数据报送者”和“数据编制者”角度给出了具体建议。这样的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使得各成员国在进行货币金融统计时,从源头——即数据的采集开始就有了统一的指导原则,而有实践性的指导原则,对于宏观审慎管理有良好的促进监督作用。
在一些具体规则的变动上面,CGMFS2008也做了适宜的调整。例如在MFS2000里面规定“外国货币在一个国家广泛用作交换工具,那么居民单位持有的部分(而不是存款性公司持有的部分)在原则上应当归入广义货币的现钞部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边际情况却难以界定。例如在越南境内流通的,被越南人持有的人民币,是否应计入越南的货币统计,在手册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界定,而因视流通时间和持有主体等情况具体讨论。这使得各国在边境问题的货币金融统计都相当的混乱。针对这一问题,CGMFS2008中增加了19种边界情形的处理方法说明对“边境工人”、“国际组织雇员和技术援助人员”等情况做了具体规定。就以上的两点规则的改变,可以看出CGMFS2008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金融统计的客体归属作出了进一步讨论,使得每一项金融统计项目下的数据更系统详尽,计算指标更具效率。还对主体归属做了更详细的划分,使得各金融机构部门下的一些边际情况有了一个统一标准的指导性,使混乱的体系更加清晰。
3 危机与变化后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其中金融部门改革对推进中国经济均衡和持续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危机爆发前,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中国金融转型已完成初级发展阶段。而危机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意识到缺乏宏观指导而光靠“看不见的手”调节的市场并不是最有效的市场。想效仿欧美的金融市场的一些国家也渐渐意识到了政府监管的作用。我国也更加坚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中国金融体系规划改革被列入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国际基金组织也为此提出了很多建议。然而,最后笔者希望的是,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完全靠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国在改革摸索中应结合建议与本国国情,加强宏观审慎,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与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聂富强,崔名铠,郭永强.《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 CGMFS2008)》的比较与思考[J] .统计研究,2009,(9).
[2]谢海林,邝健坤,李倩. 宏观审慎监管:一个文献综述[J] .华北金融,2011,(3).
[3] 贾晓燕,徐伟. 谈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J]. 商业时代,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