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张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因此,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而且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生是成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照顾。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新《语文课程标准》已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这无疑是语文学科认识的一个重大的超越。我就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感想。
一、在自读自悟中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通过人文熏陶,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从而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
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乔羽老先生创作的一首歌词,文中蕴涵着极其优美的意境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我在教学时通过组织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歌曲,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们仿佛感受到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泛舟北海,清风徐来,花香四溢,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鱼儿在湖面轻盈地游动。那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那是一种诗意的心境,那是一份惬意的享受。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为祖国山河的壮美惊叹,这是审美的渗透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最好诠释。
二、在观察探究中熏陶
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不但体现在传世文学中,而且在人文景观也有着充分体现。它们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体现我国传统的人文理念。它们对学生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浸染作用。然而,这些人文文化之精髓,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
如《迷人的张家界》的教学,我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去“游山玩水”,面对挺拔的高山,清澈的小溪,同学们无不欢呼雀跃,纷纷陶醉于有声有色的动画中:“看,那岩顶的树,多像天神在腾云驾雾!”“是啊,似乎走下来了呢。”“岩边……岩边的那株……”“哦!雄鹰展翅,跃跃欲飞!”“那棵石笋,傲然挺立,直指南天!”“连尖都不见!”“快闪天!”“大惊小怪,你认为那块岩石会掉下来。”“啊!鱼……”“还有,你们看,那些小圆石,多好看!”同学们顿时似身临其境,张家界山的奇、秀、险,水的足、清、静,引起了大家心灵上的共鸣。再通过教学,同学们认为“作者观察太仔细、独特了!”“描写得太绝了!”“我以后一定要亲自去领略。”……整堂课洋溢着人文魅力,师生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升华。
三、在研读探究中熏陶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造张开灵性翅膀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通过阅读,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我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账单比较后,探究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账单上都是0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四、在感悟体验中熏陶
阅读的本质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就是从作者借以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的过程。换言之,即以载体为媒介,借以来体验、感悟、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阅读离不开情感的运动,“有口无心”的阅读或许是出于应付了事,“见文不见情”的阅读或许是为了某种任务指令。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在生命律动中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为主体的存在,达到与作者的情意交融和精神同构,最终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交融,以至灵魂的拥抱。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导课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某个亲人去世,子女们呼天喊地,悲痛欲绝的场景。接着,我介绍了周总理一生怎样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是中国人民最亲的人。学生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授课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人们送总理的场景,扬声器里传来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朗诵,同学们看着、听着,泪水不觉模糊了双眼。这种直觉感悟与心理体验的方式,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情感力的形式与阅读主体内心情感力的形式发生异质同构感应,易引起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从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但它不可能自发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文熏陶,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对各种人文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滋润渗透,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一、在自读自悟中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通过人文熏陶,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从而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
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乔羽老先生创作的一首歌词,文中蕴涵着极其优美的意境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我在教学时通过组织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歌曲,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们仿佛感受到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泛舟北海,清风徐来,花香四溢,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鱼儿在湖面轻盈地游动。那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那是一种诗意的心境,那是一份惬意的享受。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为祖国山河的壮美惊叹,这是审美的渗透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最好诠释。
二、在观察探究中熏陶
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不但体现在传世文学中,而且在人文景观也有着充分体现。它们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体现我国传统的人文理念。它们对学生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浸染作用。然而,这些人文文化之精髓,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
如《迷人的张家界》的教学,我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去“游山玩水”,面对挺拔的高山,清澈的小溪,同学们无不欢呼雀跃,纷纷陶醉于有声有色的动画中:“看,那岩顶的树,多像天神在腾云驾雾!”“是啊,似乎走下来了呢。”“岩边……岩边的那株……”“哦!雄鹰展翅,跃跃欲飞!”“那棵石笋,傲然挺立,直指南天!”“连尖都不见!”“快闪天!”“大惊小怪,你认为那块岩石会掉下来。”“啊!鱼……”“还有,你们看,那些小圆石,多好看!”同学们顿时似身临其境,张家界山的奇、秀、险,水的足、清、静,引起了大家心灵上的共鸣。再通过教学,同学们认为“作者观察太仔细、独特了!”“描写得太绝了!”“我以后一定要亲自去领略。”……整堂课洋溢着人文魅力,师生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升华。
三、在研读探究中熏陶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造张开灵性翅膀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通过阅读,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我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账单比较后,探究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账单上都是0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四、在感悟体验中熏陶
阅读的本质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就是从作者借以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的过程。换言之,即以载体为媒介,借以来体验、感悟、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阅读离不开情感的运动,“有口无心”的阅读或许是出于应付了事,“见文不见情”的阅读或许是为了某种任务指令。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在生命律动中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为主体的存在,达到与作者的情意交融和精神同构,最终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交融,以至灵魂的拥抱。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导课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某个亲人去世,子女们呼天喊地,悲痛欲绝的场景。接着,我介绍了周总理一生怎样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是中国人民最亲的人。学生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授课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人们送总理的场景,扬声器里传来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朗诵,同学们看着、听着,泪水不觉模糊了双眼。这种直觉感悟与心理体验的方式,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情感力的形式与阅读主体内心情感力的形式发生异质同构感应,易引起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从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但它不可能自发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文熏陶,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对各种人文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滋润渗透,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