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西游记》的影视解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多元化,二是人物复杂化,三是娱乐精神的高扬。
关键词 《西游记》主题 人物 娱乐精神
在我国,影视与文学作品的结缘由来已久。当今,小说《西游记》的改编、重拍现象更是备受关注。众多《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的问世呈现了从文学作品走向影视作品的发展轨迹,表现出影像对文字的多面解读。“改编,就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者是把一部电影重新编纂成文学作品。这意味着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延迟修复’关系和‘不同的合作’关系。原著只有在被改编后才能供人阅读,但改编却需要一种特定的适合于某种方式的阐释,这种阐释本身也经常融入到另一时空之中,不难看出,借助于在原著中有但却没有保存下来的一些内容,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创作过程。”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用直观的画面表现包含着隐喻和抽象的文学意象和场景,用图像的连缀解读文宇的组合,这本质上是一种革新与创作。
总体而言,当前的《西游记》影视解读倾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的多元化
《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必须要从小说的主题显现入手。从根本上来说,影视作品一般是力图保有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雷诺阿早在1974年就说过“我对原著的背离其实只是表面的,我想,大体上我还是一直保留着它的精神实质。对于我来说,剧本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在为这一个不变的目标不停的进步,从而剧本也要不停的变更,而即使有些作者们怀有这样的目标,他们自己也不一定就能发现。”这一表述代表了改编者的普遍心态。但是,由于图像表现与文字表达的迥异、影视改编者对小说不同的理解与把握,以及观众接受能力和品味的不同,影视改编作品的主题显现总是与小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说明了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同时也表明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化取向。《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也是如此。
一是小说主题的综合体现。就小说而言,《西游记》主题众说纷纭,清人所论,“或云劝学。或去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大多是附会的解释。但从整体故事来看,《西游记》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文学母题:一是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制的矛盾处境,二是人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在这两大主题方面,央视86版《西游记》可谓兼容并收的代表之作。这部作品极大地保留了原著的内容,表现出反抗压治、追求自由、追求正义、以及不畏艰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主题。该剧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为载体,很好地展现了小说的两大主题,而且由于主题符合传统百姓的心态,表达清楚,演员表演出色,使该剧成为20年来少有的经典。
二是爱情主题的异军突起。小说《西游记》受到佛教的影响,在主题上加大了“禁欲”的色彩,其中唐僧、孙悟空、沙和尚都是不近女色的,单单只有猪八戒好色,但是他又常常被人戏弄,是批评的对象。因此,小说《西游记》缺乏男女之情的描写和提倡。这局限被发掘后,爱情主题成为当代《西游记》影视改编的一方重地。早在央视版的《西游记》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如《趣经女儿国》中已经有了唐僧爱情萌动的初步展示。《西游记》爱情主题的高峰是周星驰主演《大话西游》(1994年)。影片破天荒地给原著中不近女色的孙悟空敷衍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刻苦铭心的恋情,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内容,也为后来《西游记》影视改编和创作的主要方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与创作大多着重于爱情主题的挖掘。例如香港TVB1996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把主要精力放在恋情的编织上《春光灿烂猪八戒》(999年)、《福星高照猪八戒》(2004年)、《喜气洋洋猪八戒》(2005年)把猪八戒塑造成了新时代的“情种”《情颠大圣》(2005年)更是给神圣的宗教领袖唐僧安排了一场凄美动人爱情故事。
三是多样思想的显现。当代的《西游记》影视改编表现出主题思想的多样。例如TVB版《西游记》立足于宗教思想,主题上宣扬了正义及善恶观念,因而改变了唐僧软弱窝囊的形象,把他塑造成一代高僧。这部《西游记》弱化了孙悟空,强化了唐僧,加大了佛教主题的表现。而《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系列等作品则是《西游记》的擦边球,作品由此发挥了更多的想象,而剧中猪八戒形象的大换血、故事情节的再创作,表现出人性的重新认知与自我抗争这一重大主题。其他如《西游记后传》(2000年)、Flash动画片《大话西游后传》(2004年)则通过荒诞的情节和人物解读当代,借搞笑的机会透视人类自身的心灵与社会的背后。多样主题的恰恰表现了《西游记》小说与影视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创作:小说《西游记》的丰厚意蕴是影视改编的源泉,影视《西游记》通过借助文学作品对当代社会与当代人重新解读进而发扬了《西游记》原著的主题和精神。
二、人物的复杂化
“改编的工作远不仅仅是照搬人物形象,而是一种对人物内心的研究,电影的展开其实就是在展开条寻求个人内心事务的道路,而对个人内心的忠诚其实就郑重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本意。”因此,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物的塑造。影视《西游记》则加大了人物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时代的标准对小说人物进行了改造。
一是对唐僧的改造。唐僧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他冒险西行取经,成就了一番崇高而严肃的事业。然而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却没有这么高大,他固然有对佛法的执著和坚定,但更多的是凡人的愚蠢和窝囊。他是非不分,看到妖精总是乱施善心,常常因此冤枉孙悟空,面对妖精或者灾难的时候,他总是吓的魂不附体,有难总是往孙悟空身上推。对此,历来的影视创作都有所改变,有的强调了唐僧形象的严肃性,如央视86版删除了小说中关于唐僧的窝囊之举,把他塑造成一个执著坚定僧人,TVB版更是把唐僧的形象强化到故事的中心地位,通过人物多方面的体现,加深了唐僧的崇高形象。有的影视作品则夸张了唐僧的猥琐和软弱,如《太话西游》中的唐僧唠唠叨叨、胆小如鼠,遇事就可怜兮兮地求助于孙悟空,碰到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事情首先出卖自己的徒弟,完全是个令人厌恶的形象。有的影视改编则增加了小说中不曾有的性格——对情感的执著,如《情颠大圣》中的唐僧,打扮时尚、形象潇洒,能降妖除魔,对心爱的女孩甘愿忍受各中磨难。
二是对孙悟空的改造。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灵魂人物,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他本领高强,大闹天宫显威风:赤胆忠心,保护唐僧去西天。孙悟空是英雄的象征,也是市民的代表。影视改编大多强调了孙悟空的英雄本色,如央视86版的《西游记》,基本上把孙悟空放在第一位,不仅以大量的剧集 表现他的神奇出世、学习本领、大闹天宫,还强调了他在唐僧取经中的核心地位。这种改编强调了孙悟空的高大形象,也符合观众心中的认识。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给孙悟空增加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世界,使这一形象更加贴进普通人。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则是《大话西游》以及TVB的《西游记》。小说中的孙悟空更多的表现出传统文人对英雄的认识,但角色单一化,角色的生命力不足。影视作品则着力于弥补这一缺憾,在《大话西游》中,爱情被置于主导地位,孙悟空为情所动,他除了是一个身披金甲战衣、勇斗牛魔王的英雄,也是一个诉说着“假如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眼前……”的痴情人。这种改变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契合了年轻人的思想需求,继之而起的TVB《西游记》更是发扬了这一改编导向,演绎了孙悟空和妖精的感人恋情。
三是对猪八戒的改造。在小说中,猪八戒胆小、贪财、好色,集中了普通人的弱点,是着力塑造的一个丑和滑稽的代表。猪八戒有时候也有一些小聪明,有些小本事,不过这些优点基本上被孙悟空的高大形象遮掩了。影视改编最初也延续了小说的道路,如央视86版《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除了高老庄、智激美猴王中有一些表现外,其他时候都是一个小配角,所表现的也无非是贪吃、好色、懒惰等性格。后来到了《大话西游》中,猪八戒也有了爱情追求,忙乱中竟然与蜘蛛精偶合生子,然而从影片整体来看,这些情节不过是为了配合孙悟空形象的产物,因而角色的改造还不够鲜明。使猪八戒大翻身的是2000年播出的《春光灿烂猪八戒》,这部作品中的猪八戒形象焕然一新:除了保留了一些令人笑的小毛病外,猪八戒更多的是善良、诚恳,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渴望。后续的《福星高照猪八戒》和《喜气洋洋猪八戒》延续了这一风格,把猪八戒塑造成一个深入人心平民的英雄。尽管关于猪八戒系列作品的反对声音不少,但居高不下的收视率至少证明了它的被关注程度,而这部改编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对猪八戒平民色彩的渲染
《西游记》的影视改编还对其他人物作了改造,如TVB版《西游记》强化了以往不太注重的沙僧,对各种妖精的表现也趋于复杂化。无论怎样改造,角色的复杂化反映出影视人解读古典名著的当代性,这是潮流所向,也是名著不断传承的途径。
三、娱乐精神的高扬
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娱乐是人的本能。”娱乐的本质是善,娱乐的表现则是笑,是快乐。“快乐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追求,从肉体到精神,从俗人到圣徒,从童蒙未解到鬓发斑斑。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娱乐方式,而艺术担当了种重要的媒体。”娱乐的目的则是缓解压力,释放心情。“现实压的使人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处处都是平凡和呆板,于是苦闷的心情也逐渐增加。人要在这呆板平凡的世界中寻出一点生机来排解这种苦闷,遇事要活动,要冒险,要寻出一些出乎常轨偶然变动。”观看影视的休闲方式,能够让忙碌中的人们从现实中暂时转移到想象的世界中,释放生活的压力、宣泄不满的情绪。
《西游记》,为大众提供了娱乐的机会。小说《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这个世界充满传奇,让读者获也得了童心童趣的满足。因此,早就有人指出《西游记》是一部娱乐游戏之作。此外,自电影在中国产生。其“初始形态都是以向大众化的娱乐项目,与当时占据主流的京剧、曲艺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不同的只是电影是由机器放出来影戏。”从文学到影视,《西游记》也不断发扬了它的娱乐功能和作用。
影视《西游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强了娱乐化的特征。第一,是主题的转移。这种转移的标志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影片借用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在主题上却选择了与原著毫不相干的爱情,这就使改编作品与原著主题形成绝对差异,过大的主题差异,配以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造成空前绝后的喜剧效果。此后的《西游记》影视改编大多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第二,是故事的重构。《大话西游》拿经典开涮,创造了孙悟空的前生,促成了《西游记》影视故事的重构:《西游记后传》把唐僧师徒拉倒取经回来的五百年后,让他们四人担负起拯救天界的责任《大话西游后传》则让师徒四人在21世纪再发西去取经普度众生,情节荒诞、引人暴笑《情颠大圣》则把时间往前推,叙述了唐僧正式经历八十一难之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系列则以猪八戒为中心,全新演绎天上人间的故事,日本版的《西游记》干脆让唐僧变成女性,并与孙悟空谈起恋爱,美国版电视剧集《美猴王》情节更加离奇,其中观音将与洋人唐三藏有感情戏,两人还将穿梭时空三千年,跑到现代来相会,唐三藏要在观世音与美猴王的带领之下,到神秘的东方找寻力量与爱的真义。故事的重构借助丰富的想象,在与观众的普遍文化认同之中寻找出动力,从而产生极大了娱乐效果。第三,是人物的创新。例如近年来影视作品普遍对唐僧师徒四人爱情世界进行挖掘,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更多的恐怕是好玩好乐,因为这些经典中不近女色的人物。如今都象普通人一样谈起了恋爱。此外,对师徒四人以及小说中的些不值一提的妖精也进行了多面的创新和发现。如对猪八戒、沙僧形象的重塑,对蜘蛛精、白骨精等妖精的探索。这些改编大多是依据小说而完全创新的,因而也引发了观众的探求欲,从而产生娱乐效果。第四,是运用影视技术创造逼真效果。幽默轻松的情节可以带来娱乐作用,而观赏惊险画面也能够带给人快乐,因此技术在影视中的应运也是实现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西游记》的影视实现始终和影视技术的提高息息相关。央视86版的《西游记》以当时国地最高水平的特技,表现了孙悟空的筋斗云、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以及妖魔鬼怪的变化。之后,《西游记》的影视创作一直在特技方面努力着。当今热闹的《西游记》的重拍、改编现象,本质上是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现实需要。例如,《情颠大圣》敏靠技术展现了莎车城的劫难、UFO、金箍棒变赛艇等奇幻情节。《春光灿烂猪八戒》、TVB《西游记》、日版《西游记》也都加强了特技的使用,美国版的《美猴王》简直成了好莱坞电影技术在中国小说中的实践。因此,《西游记》的视觉效果的提高仍然期待更先进的影视技术的参与。也正是希望把《西游记》打造成一部视觉大餐,国内外影视人纷纷瞄准了《西游记》,形成了当前的《西游记》改编热潮。
改编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接近。“即使不是确切地向我们所经常强调的那样,一部小说的电影改编,可能比很多其他改编更好地发挥特别的创造性。从语言到图像,电影能通过对人物晦涩的描绘,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事使古事变得纯洁。只为观众和因为观众而存在的技术设备,在图像的记载中,在情感的分担中改编小说,在‘集体本能’的体现中,在趣闻小故事以及特殊风格之外,求助于想象的非常,典型参与凝聚了神话。”观众期盼神话的诞生,如同影视改编者一样。
关键词 《西游记》主题 人物 娱乐精神
在我国,影视与文学作品的结缘由来已久。当今,小说《西游记》的改编、重拍现象更是备受关注。众多《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的问世呈现了从文学作品走向影视作品的发展轨迹,表现出影像对文字的多面解读。“改编,就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者是把一部电影重新编纂成文学作品。这意味着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延迟修复’关系和‘不同的合作’关系。原著只有在被改编后才能供人阅读,但改编却需要一种特定的适合于某种方式的阐释,这种阐释本身也经常融入到另一时空之中,不难看出,借助于在原著中有但却没有保存下来的一些内容,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创作过程。”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用直观的画面表现包含着隐喻和抽象的文学意象和场景,用图像的连缀解读文宇的组合,这本质上是一种革新与创作。
总体而言,当前的《西游记》影视解读倾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的多元化
《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必须要从小说的主题显现入手。从根本上来说,影视作品一般是力图保有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雷诺阿早在1974年就说过“我对原著的背离其实只是表面的,我想,大体上我还是一直保留着它的精神实质。对于我来说,剧本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在为这一个不变的目标不停的进步,从而剧本也要不停的变更,而即使有些作者们怀有这样的目标,他们自己也不一定就能发现。”这一表述代表了改编者的普遍心态。但是,由于图像表现与文字表达的迥异、影视改编者对小说不同的理解与把握,以及观众接受能力和品味的不同,影视改编作品的主题显现总是与小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说明了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同时也表明影视改编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化取向。《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也是如此。
一是小说主题的综合体现。就小说而言,《西游记》主题众说纷纭,清人所论,“或云劝学。或去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大多是附会的解释。但从整体故事来看,《西游记》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文学母题:一是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制的矛盾处境,二是人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在这两大主题方面,央视86版《西游记》可谓兼容并收的代表之作。这部作品极大地保留了原著的内容,表现出反抗压治、追求自由、追求正义、以及不畏艰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主题。该剧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为载体,很好地展现了小说的两大主题,而且由于主题符合传统百姓的心态,表达清楚,演员表演出色,使该剧成为20年来少有的经典。
二是爱情主题的异军突起。小说《西游记》受到佛教的影响,在主题上加大了“禁欲”的色彩,其中唐僧、孙悟空、沙和尚都是不近女色的,单单只有猪八戒好色,但是他又常常被人戏弄,是批评的对象。因此,小说《西游记》缺乏男女之情的描写和提倡。这局限被发掘后,爱情主题成为当代《西游记》影视改编的一方重地。早在央视版的《西游记》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如《趣经女儿国》中已经有了唐僧爱情萌动的初步展示。《西游记》爱情主题的高峰是周星驰主演《大话西游》(1994年)。影片破天荒地给原著中不近女色的孙悟空敷衍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刻苦铭心的恋情,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内容,也为后来《西游记》影视改编和创作的主要方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与创作大多着重于爱情主题的挖掘。例如香港TVB1996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把主要精力放在恋情的编织上《春光灿烂猪八戒》(999年)、《福星高照猪八戒》(2004年)、《喜气洋洋猪八戒》(2005年)把猪八戒塑造成了新时代的“情种”《情颠大圣》(2005年)更是给神圣的宗教领袖唐僧安排了一场凄美动人爱情故事。
三是多样思想的显现。当代的《西游记》影视改编表现出主题思想的多样。例如TVB版《西游记》立足于宗教思想,主题上宣扬了正义及善恶观念,因而改变了唐僧软弱窝囊的形象,把他塑造成一代高僧。这部《西游记》弱化了孙悟空,强化了唐僧,加大了佛教主题的表现。而《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系列等作品则是《西游记》的擦边球,作品由此发挥了更多的想象,而剧中猪八戒形象的大换血、故事情节的再创作,表现出人性的重新认知与自我抗争这一重大主题。其他如《西游记后传》(2000年)、Flash动画片《大话西游后传》(2004年)则通过荒诞的情节和人物解读当代,借搞笑的机会透视人类自身的心灵与社会的背后。多样主题的恰恰表现了《西游记》小说与影视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创作:小说《西游记》的丰厚意蕴是影视改编的源泉,影视《西游记》通过借助文学作品对当代社会与当代人重新解读进而发扬了《西游记》原著的主题和精神。
二、人物的复杂化
“改编的工作远不仅仅是照搬人物形象,而是一种对人物内心的研究,电影的展开其实就是在展开条寻求个人内心事务的道路,而对个人内心的忠诚其实就郑重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本意。”因此,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物的塑造。影视《西游记》则加大了人物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时代的标准对小说人物进行了改造。
一是对唐僧的改造。唐僧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他冒险西行取经,成就了一番崇高而严肃的事业。然而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却没有这么高大,他固然有对佛法的执著和坚定,但更多的是凡人的愚蠢和窝囊。他是非不分,看到妖精总是乱施善心,常常因此冤枉孙悟空,面对妖精或者灾难的时候,他总是吓的魂不附体,有难总是往孙悟空身上推。对此,历来的影视创作都有所改变,有的强调了唐僧形象的严肃性,如央视86版删除了小说中关于唐僧的窝囊之举,把他塑造成一个执著坚定僧人,TVB版更是把唐僧的形象强化到故事的中心地位,通过人物多方面的体现,加深了唐僧的崇高形象。有的影视作品则夸张了唐僧的猥琐和软弱,如《太话西游》中的唐僧唠唠叨叨、胆小如鼠,遇事就可怜兮兮地求助于孙悟空,碰到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事情首先出卖自己的徒弟,完全是个令人厌恶的形象。有的影视改编则增加了小说中不曾有的性格——对情感的执著,如《情颠大圣》中的唐僧,打扮时尚、形象潇洒,能降妖除魔,对心爱的女孩甘愿忍受各中磨难。
二是对孙悟空的改造。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灵魂人物,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他本领高强,大闹天宫显威风:赤胆忠心,保护唐僧去西天。孙悟空是英雄的象征,也是市民的代表。影视改编大多强调了孙悟空的英雄本色,如央视86版的《西游记》,基本上把孙悟空放在第一位,不仅以大量的剧集 表现他的神奇出世、学习本领、大闹天宫,还强调了他在唐僧取经中的核心地位。这种改编强调了孙悟空的高大形象,也符合观众心中的认识。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给孙悟空增加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世界,使这一形象更加贴进普通人。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则是《大话西游》以及TVB的《西游记》。小说中的孙悟空更多的表现出传统文人对英雄的认识,但角色单一化,角色的生命力不足。影视作品则着力于弥补这一缺憾,在《大话西游》中,爱情被置于主导地位,孙悟空为情所动,他除了是一个身披金甲战衣、勇斗牛魔王的英雄,也是一个诉说着“假如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眼前……”的痴情人。这种改变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契合了年轻人的思想需求,继之而起的TVB《西游记》更是发扬了这一改编导向,演绎了孙悟空和妖精的感人恋情。
三是对猪八戒的改造。在小说中,猪八戒胆小、贪财、好色,集中了普通人的弱点,是着力塑造的一个丑和滑稽的代表。猪八戒有时候也有一些小聪明,有些小本事,不过这些优点基本上被孙悟空的高大形象遮掩了。影视改编最初也延续了小说的道路,如央视86版《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除了高老庄、智激美猴王中有一些表现外,其他时候都是一个小配角,所表现的也无非是贪吃、好色、懒惰等性格。后来到了《大话西游》中,猪八戒也有了爱情追求,忙乱中竟然与蜘蛛精偶合生子,然而从影片整体来看,这些情节不过是为了配合孙悟空形象的产物,因而角色的改造还不够鲜明。使猪八戒大翻身的是2000年播出的《春光灿烂猪八戒》,这部作品中的猪八戒形象焕然一新:除了保留了一些令人笑的小毛病外,猪八戒更多的是善良、诚恳,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渴望。后续的《福星高照猪八戒》和《喜气洋洋猪八戒》延续了这一风格,把猪八戒塑造成一个深入人心平民的英雄。尽管关于猪八戒系列作品的反对声音不少,但居高不下的收视率至少证明了它的被关注程度,而这部改编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对猪八戒平民色彩的渲染
《西游记》的影视改编还对其他人物作了改造,如TVB版《西游记》强化了以往不太注重的沙僧,对各种妖精的表现也趋于复杂化。无论怎样改造,角色的复杂化反映出影视人解读古典名著的当代性,这是潮流所向,也是名著不断传承的途径。
三、娱乐精神的高扬
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娱乐是人的本能。”娱乐的本质是善,娱乐的表现则是笑,是快乐。“快乐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追求,从肉体到精神,从俗人到圣徒,从童蒙未解到鬓发斑斑。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娱乐方式,而艺术担当了种重要的媒体。”娱乐的目的则是缓解压力,释放心情。“现实压的使人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处处都是平凡和呆板,于是苦闷的心情也逐渐增加。人要在这呆板平凡的世界中寻出一点生机来排解这种苦闷,遇事要活动,要冒险,要寻出一些出乎常轨偶然变动。”观看影视的休闲方式,能够让忙碌中的人们从现实中暂时转移到想象的世界中,释放生活的压力、宣泄不满的情绪。
《西游记》,为大众提供了娱乐的机会。小说《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这个世界充满传奇,让读者获也得了童心童趣的满足。因此,早就有人指出《西游记》是一部娱乐游戏之作。此外,自电影在中国产生。其“初始形态都是以向大众化的娱乐项目,与当时占据主流的京剧、曲艺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不同的只是电影是由机器放出来影戏。”从文学到影视,《西游记》也不断发扬了它的娱乐功能和作用。
影视《西游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强了娱乐化的特征。第一,是主题的转移。这种转移的标志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影片借用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在主题上却选择了与原著毫不相干的爱情,这就使改编作品与原著主题形成绝对差异,过大的主题差异,配以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造成空前绝后的喜剧效果。此后的《西游记》影视改编大多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第二,是故事的重构。《大话西游》拿经典开涮,创造了孙悟空的前生,促成了《西游记》影视故事的重构:《西游记后传》把唐僧师徒拉倒取经回来的五百年后,让他们四人担负起拯救天界的责任《大话西游后传》则让师徒四人在21世纪再发西去取经普度众生,情节荒诞、引人暴笑《情颠大圣》则把时间往前推,叙述了唐僧正式经历八十一难之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系列则以猪八戒为中心,全新演绎天上人间的故事,日本版的《西游记》干脆让唐僧变成女性,并与孙悟空谈起恋爱,美国版电视剧集《美猴王》情节更加离奇,其中观音将与洋人唐三藏有感情戏,两人还将穿梭时空三千年,跑到现代来相会,唐三藏要在观世音与美猴王的带领之下,到神秘的东方找寻力量与爱的真义。故事的重构借助丰富的想象,在与观众的普遍文化认同之中寻找出动力,从而产生极大了娱乐效果。第三,是人物的创新。例如近年来影视作品普遍对唐僧师徒四人爱情世界进行挖掘,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更多的恐怕是好玩好乐,因为这些经典中不近女色的人物。如今都象普通人一样谈起了恋爱。此外,对师徒四人以及小说中的些不值一提的妖精也进行了多面的创新和发现。如对猪八戒、沙僧形象的重塑,对蜘蛛精、白骨精等妖精的探索。这些改编大多是依据小说而完全创新的,因而也引发了观众的探求欲,从而产生娱乐效果。第四,是运用影视技术创造逼真效果。幽默轻松的情节可以带来娱乐作用,而观赏惊险画面也能够带给人快乐,因此技术在影视中的应运也是实现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西游记》的影视实现始终和影视技术的提高息息相关。央视86版的《西游记》以当时国地最高水平的特技,表现了孙悟空的筋斗云、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以及妖魔鬼怪的变化。之后,《西游记》的影视创作一直在特技方面努力着。当今热闹的《西游记》的重拍、改编现象,本质上是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现实需要。例如,《情颠大圣》敏靠技术展现了莎车城的劫难、UFO、金箍棒变赛艇等奇幻情节。《春光灿烂猪八戒》、TVB《西游记》、日版《西游记》也都加强了特技的使用,美国版的《美猴王》简直成了好莱坞电影技术在中国小说中的实践。因此,《西游记》的视觉效果的提高仍然期待更先进的影视技术的参与。也正是希望把《西游记》打造成一部视觉大餐,国内外影视人纷纷瞄准了《西游记》,形成了当前的《西游记》改编热潮。
改编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接近。“即使不是确切地向我们所经常强调的那样,一部小说的电影改编,可能比很多其他改编更好地发挥特别的创造性。从语言到图像,电影能通过对人物晦涩的描绘,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事使古事变得纯洁。只为观众和因为观众而存在的技术设备,在图像的记载中,在情感的分担中改编小说,在‘集体本能’的体现中,在趣闻小故事以及特殊风格之外,求助于想象的非常,典型参与凝聚了神话。”观众期盼神话的诞生,如同影视改编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