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德育活动载体往往是班级组织的班、队会,学校的各种大型的文艺庆典以及综合性的汇报展示活动,这当然有它不可取代的德育功能。但如果仅是这些,大部分学生都没法参与,仅仅是观众,而且内容与形式司空见惯,没有多大吸引力,更谈不上对学生主体深刻教育意义。
我认为,网络德育活动应该是形式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见解新颖独到、参与面广、操作性和互动性强的活动。
活动一:教育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做成课件):首先给出一个故事情景。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司机驾车到加油站正在加油准备回家。这时候,他发现有三个人在加油站避雨,一个是正在生病的老太太,一个曾经救过司机命的医生,一个是他的偶像。司机开的车又只能载一个人走,他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讨论,并将他们可能给出的解决方案预先作成课件,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告诉学生如何处理各种利益冲突,选择出一个最恰当的方案,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最佳方案是司机留下陪偶象,把车钥匙交给医生开车送生病的老太太到医院)
活动二:教育学生如何看待个人道德修养在社会规范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做成课件):首先给出一个值日生“分粥”的故事情景:封闭式管理的学生共进早餐,值日生总是让自己的粥多一些,因不公平大家有意见。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出一个最合理的办法来解决。结论: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规范社会行为应从自己做起。最合理的分配制度才可以约束腐败(形成一个值日生最后取粥的制度)。
活动三:教育学生如何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做成课件):首先给出一个“法轮功”人员为了自己的长生不死,痴迷练功,甚至牺牲他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情景,然后把整个学生群体按是否要求正常生死分为两个部分作对比游戏。每部分学生都给相同数量的食物、水和空间,让长生不死这一组的学生按长生的规律越来越多,让正常组按生命规律(每“生”一个就增加一个,每“死”一个就出来一个)进行生命的代谢。长生组的生活空间、食物和水将越来越紧张,境况非常糟糕,而正常组的生活却非常舒适,最后长生组的学生自愿放弃长生而选择生命的自然规律。结论:生死——生命的自然规律,在正常走完人生历程的时候,应非常平静地去面对死亡。
在教育学生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在权力、金钱、地位上的差别时;在教育学生如何克服自己对他人的成见时,都可以设计出很精彩、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这种教育可能会让学生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通过设计网络德育活动,为学生 构筑了一道信息技术道德“防火墙”,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我认为,网络德育活动应该是形式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见解新颖独到、参与面广、操作性和互动性强的活动。
活动一:教育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做成课件):首先给出一个故事情景。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司机驾车到加油站正在加油准备回家。这时候,他发现有三个人在加油站避雨,一个是正在生病的老太太,一个曾经救过司机命的医生,一个是他的偶像。司机开的车又只能载一个人走,他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讨论,并将他们可能给出的解决方案预先作成课件,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告诉学生如何处理各种利益冲突,选择出一个最恰当的方案,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最佳方案是司机留下陪偶象,把车钥匙交给医生开车送生病的老太太到医院)
活动二:教育学生如何看待个人道德修养在社会规范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做成课件):首先给出一个值日生“分粥”的故事情景:封闭式管理的学生共进早餐,值日生总是让自己的粥多一些,因不公平大家有意见。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出一个最合理的办法来解决。结论: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规范社会行为应从自己做起。最合理的分配制度才可以约束腐败(形成一个值日生最后取粥的制度)。
活动三:教育学生如何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做成课件):首先给出一个“法轮功”人员为了自己的长生不死,痴迷练功,甚至牺牲他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情景,然后把整个学生群体按是否要求正常生死分为两个部分作对比游戏。每部分学生都给相同数量的食物、水和空间,让长生不死这一组的学生按长生的规律越来越多,让正常组按生命规律(每“生”一个就增加一个,每“死”一个就出来一个)进行生命的代谢。长生组的生活空间、食物和水将越来越紧张,境况非常糟糕,而正常组的生活却非常舒适,最后长生组的学生自愿放弃长生而选择生命的自然规律。结论:生死——生命的自然规律,在正常走完人生历程的时候,应非常平静地去面对死亡。
在教育学生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在权力、金钱、地位上的差别时;在教育学生如何克服自己对他人的成见时,都可以设计出很精彩、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这种教育可能会让学生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通过设计网络德育活动,为学生 构筑了一道信息技术道德“防火墙”,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