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14日
下午,我们乘坐南方航空的波音777型飞机,由北京飞往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大约飞行10小时。长途飞行,坐在飞机上无所事事,可以任思绪遨游天际,倒也很惬意。坐在我身旁的两位欧洲男人,左边是一位中老年男人,一上飞机就捧着一本外文书在阅读,很专注,很认真,感觉像个学者,右边这位年轻的欧洲男子一直戴着眼罩在睡觉,而我则时而拿起笔写写札记,时而任思绪飘忽游走。飘忽间想到了我儿时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许是72或73年,抑或更早些,总之我还很小,大约五、六或七八岁时,母亲领着我在西安钟楼附近游玩,在东大街上有几个外国人与我们擦肩,母亲便告诉我,那些人是外国人,高鼻梁、蓝眼睛,人高马大,我仔细瞧过之后问母亲:他们怎么都长成那样,不记得母亲当时怎么回答我了,只清晰的记得那几个外国人的长相,跟现在的欧洲人差不多。七十年代那阵子中国对外封闭,能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很少,西安因为是十三朝古都,又是旅游城市,还能偶尔见上几个老外,其它地方我想那就更少了。
飞机偶尔轻微的颠簸,彷佛在提醒乘客这是在飞行,这偶尔的颠簸转瞬即过,又恢复到平稳如初的状态中。
我在想,几十年前的儿时初次见到外国人时我的那份惊愕,狐疑和略带一丝恐惧的眼神及心情,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增多,自己知识、阅历、经历等的增加,才逐渐明白,外国人也是人,是和我们一样但又有些不一样的人。从表象上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和我们有所区别外,从本质上都一样,外国人同我们一起构成了人类,人类所有的共性他们也有,而人类种族间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当然也包括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
之所以想外国人和我们一样是因为我们所要经历和面临的事情外国人一样也不比我们少,外国人同样要吃喝拉撒睡,同样要娶妻生子、生活中照样需要油盐酱醋茶;外国人也会喜怒哀乐。所以从这个角度想去人和人真的差不多,不管你生活在地球哪个角落。
当然外国人中发达国家比我们的生活质量高,而我们现在不也在努力赶超吗?当然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中国也会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我们所到之处可能也会自豪地说“不岔钱”!
说了半天的外国人,其实从今晚起我们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国人,对于荷兰,对于阿姆斯特丹而言,还包括对于欧洲其它国家而言。
漫漫飞行,坐久了腿脚以及浑身好象都不自在,但总考虑左边的老外刚睡着,不忍心叫醒他,因为我要出去他必须得起身退到过道上。过了一会他醒了,我示意他起身,我出去上了个洗手间并在楼道稍宽敞处活动了一下身体,方又落座,复写之。
我在想,在长途飞行中,只要你不觉得累,不瞌睡,那你不妨就写作,把你的思想、思绪、想法或平时所想而没时间写的都可以写出来,这倒不失为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既排遣了旅途的无聊感,又有了文字的收获。因为写作很便捷,只需一个笔记本便可,电脑或其它电子工具在飞机上又被限制使用,所以我个人觉得还是写作来得更便捷和有意义,当然阅读也不失为打发旅途寂寞时光的好方法。但是阅读是会受到你阅读的那本书的限制,写作就可以更随心所欲一些,想到哪写到哪,想些什么写什么,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思故我在。哈哈。
飞机现在飞行高度10700公尺,地速796公里/时速,现当地时间17:45,距目的地还有4005公里,飞行线路大致是北京——银川——哈密——伊斯库兹克——新西伯利亚——现在在西伯利亚上空飞行。
很早知道西伯利亚是一片广袤而荒凉的地方,是前苏联发配和流放战犯、囚徒的地方。真不知这片广袤的土地真正的面目又是如何?也曾经常听天气预报说西伯利亚寒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等等,而现在就在西伯利亚上空,当然在机舱里是感觉不到外面世界的寒冷。据机上显示屏显示,现在机外温度—65摄氏度。—65度是个什么概念呀,我想那是要冻死人的温度。当然这个温度是在上万米高空的温度,地面温度我想不会如此低吧。
现在原当地时间19:57,距目的地时间4:51
目的地当地时间13:00,预定到达:17:52
就在我记录下这些数据的工夫,距目的地只剩3800多公里了。现在北京时间是晚上20:00,而阿姆斯特丹的时间是13:08分
现在是21:18(原当地时间),飞行在莫斯科上空,剩2824公里就可达到,大约需要3个多小时。
现在的飞行线路为莫斯科——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
现在原当地时间22:20,飞行速度达到896公里时速,高度达11600公尺。
飞机飞行离到达还有3小时左右,我已经觉得坐不住了。由于坐的时间太长,肚子也胀,腿脚也不舒服,我便起身上洗手间,顺便在机舱里活动活动。环顾整个机舱,在走道走动或活动着的全是中国人,老外们都很守规矩,他们或戴着眼罩睡觉或阅读或在电脑上浏览或观看飞机上安装的小电视,总之没有人起身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身体,于是我开始佩服欧洲老外一是体能好,二是教养好。老外们除了直接上洗手间很快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外,几乎没有人在公共区域逗留。由此我想到,中国人一是本身身体就没有老外好,二是自我约束力差,在公共场合不是很注重自己的形象。机舱内老外们都很安静,各干各的,互不影响,而高声说话的也都是中国人。这里,我并非崇洋媚外,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是我看到的事实。我不说其它方面,单就这两点来看中西方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当然体能方面的改善牵涉到人的种族差异和饮食结构以及生存环境等诸多方面,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善得了,然而现在的中国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健康问题了。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自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修养、文明教养、礼节礼貌等方面我认为做起来要比前者更容易些,关键是看我们国人能否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我想只要能引起国人的重视,行动上自然会逐步得到改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往来越来越密切,何况我们也在经常提到与国际接轨,接轨当然应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经济的或物质的,软实力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也并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事情,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我想我们总号称泱泱大国,悠悠五千年文明史,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而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西方文明,我们是否也要重振我们的雄风,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和姿态,让我们礼仪之邦的称谓不仅仅只停留在过去或现今的口头表述上。
好了,暂时收起我的思绪,因为飞机已开始下降。
当飞机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上空盘旋准备降落时,我从机窗向下望去,满城的灯光仿佛夜空中洒下的满天繁星,我的心情为之一振,心想脚下的这片土地、这个城市、这个国度,又将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等待和欢迎着我们这些异国的客人。
经过近10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在当地时间下午18:00抵达阿姆斯特丹A4机场,在机场边检要给每位入境者所持护照上盖章,盖上章才算正式同意进入荷兰境内。
当我们的双脚真正踏上荷兰土地的时候,心中还是会有一种异样的情愫,因为这毕竟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走出停机坪进入候机大厅,首先感觉就是干净整洁,在大厅一处入境盖章处,看到一排排透明玻璃窗口中荷兰的边检警察个个英俊干练,不禁令人对这个国度心生好感。
候机大厅里的WC,让人感到窗明几净,纤尘不染。
在休息厅稍事休息后,我们便前往停车场乘坐旅行社为我们安排的德国大巴。在放行李时的一幕令我深受感动。一个头发花白、年约50多岁、身高约一米九零的德国司机猫在行李舱里俯下身体在为我们接放行李箱。这种情况我在国内从没见过,当然你可以说他是为了挣钱,但我想他完全可以把行李舱门打开你们各自放进去,顶多他站旁边搭把手,国内许多司机不都这样,钱不是照挣吗。我们也没见有说司机这样不妥的。但是德国这位司机他没有像我们国内的司机那样去做,作为他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就这样一个举动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让我对这位德国司机的敬业精神心生敬意,心存感念。
我们乘上大巴后就沿着高速公路一直往德国方向行驶。夜幕下只能看见远处星星点点灯光一闪而过,偶尔隐约可见田野间矗立着的风车在旋转。可能是夜间的原因,高速路上行驶的车辆并不多,没有看到之前想象的国外高速路上车子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只觉得国外高速路路况很好,不像我们国内的高速路整天修修补补,而且这里高速路上的标志都很醒目,且设计和设置都很人性化。据说在这里能够取得大轿车驾照是很不容易的,要经过许多繁琐而严格的考量,所以为我们开车的德国驾驶员技术相当不错,一路上很少超车,行驶平稳。
当地时间11月14日晚上10点22分,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德国境内,此时已行驶了约四小时。
我之所以知道已进入德国境内是因为我的手机短信提示说欢迎您在德国旅行愉快等等,手机因为赴欧前已在国内办理了国际漫游业务,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会短信提示这个国家的相关信息。
虽然手机提示了但我还是有些纳闷,毕竟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这高速路上也没有边检,之前我想可能每进出一个国家都得通过边检,然而我们从荷兰进入德国怎么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呢?且两国边境什么标志都没有,就如同在一国之内行走,于是在车上我问导游,导游说这是因为申根协议的作用。导游由此引申讲述了关于申根协议的由来及相关情况。
申根协议又称《申根协定》:Schengen Agreement,1985年6月,德国、法国等五国在卢森堡边境小镇申根签署了《关于逐步取消共同边界检查》协定,又称《申根协定》。主要内容是;1、在协定签字国之间不再对公民进行边境检查;2、外国人一旦获准进入“申根领土”内,即可在协定签字国领土上自由通行;3、设立警察合作与司法互助的制度,建立申根电脑系统,建立有关各类非法活动分子情况的共用档案库。此后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申根协定》,但奥,意两国在1997年加入时仅部分执行协定内容。该协定规定,其成员国对短期逗留者颁发统一格式的签证,即申根签证,申请人一旦获得某个国家的签证,便可在签证有效期和停留期内在所有申根成员国内自由旅行,但从第二国开始,需在3天内到当地有关部门申报。
为了建立一个具有共同外部边界而没有内部边境检查的区域,所有参与国必须执行同样的入境标准。举例来说,这意味着,所有申根国家必须就哪些第三国国民需要办理签证的问题,执行统一规定。另一方面,访问者持有的签证一般在全部申根国家同样有效。进一步而言,所有的参与国必须信赖其他国家进行适当边境检查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在申根一揽子协定中,也包括申根地区外部边界检查措施的执行规定。
申根一揽子协定还包括参与国警察当局之间的合作条款。共同信息系统使申根国家的警方能够发布通缉罪犯、失踪人员和被盗财产警告。
《申根协定》,亦称《申根协议》、《申根公约》或《神根公约》,该公约于1995年7月正式全面生效。申根公约的成员国亦称“申根国家”或者“申根公约国”,成员国的整体又称“申根区”。
申根公约的目的是取消相互之间的边境检查点,并协调对申根区之外的边境控制。即在7个成员国中的六个国家之间取消边境管制,持有任意成员国有效身份证或签证的人可以在所有成员国境内自由流动。根据该协定,旅游者如果持有其中一国的有效签证即可合法地到所有其他申根国家参观。
公约签订以后不断有新的国家加入进来,截至2008年,申根的成员国已增加到25个: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和瑞士。这些国家都是现在的申根区。
申根国家中除挪威、冰岛和瑞士之外均为欧盟国家,相反英国和爱尔兰是欧盟国家,但不是申根协定的成员国。于2004年5月加入欧盟的10个国家(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也参加了申根协定。
在进入德国境内前按当地交通法规要求每行驶一定的公里数就必须休息一次,时间为半小时。主要是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于是我们在高速路边的一个服务区里休息了一会儿。下车后大家有的去上厕所,有的在小超市转悠。这里的公厕是收费的,每人每次0.7 欧元 ,厕所门口有投币机,入厕者可自己投币。小超市的商品很丰富,同行的有人花7.5欧元买了个打火机 ,折合人民币15元。因为上飞机前打火机都交给机场了,再贵也得买呀,烟民老陈这样说道。
夜间,服务区显得很冷清,偶尔有几辆小车前来加油,小超市里除了我们的人外就是两个营业员小伙子。
大约休息半小时后我们驱车继续前行。
经过约6小时行程,我们于夜里12时左右到达德国黑森州辖下的威斯巴登镇RAMAdA宾馆,中文名华美达宾馆。据说这是一家连锁宾馆,我们国内的上海浦东机场就有他们的连锁宾馆。
导游说由于连夜赶路,大家都很疲惫,明早可睡个懒觉,9点起床,9:30吃早点,10点钟出发。
2009年11月15日
可能是由于时差方面的原因或许因同房间那位老兄昨晚一直在看电视,入睡后又呼噜声大作,导致我未能入眠,早上6点我便起床洗漱后带着相机出来了。在宾馆外,只见天已微亮,空气特别清新,宾馆四周风景如画,于是便抓紧这有限的时间拍照。拍着拍着竟发现还有比我起得早的,他们有些已经从小镇上往回返了。我于是便同老仵、小王一同往威斯巴登镇里走去,边走边拍,景色及建筑真是太美了。这个镇上全是各色各样的别墅洋房,各不相同,又各有特色,也许是因为时间太早,这里的人们尚未起床,抑或这乡村别墅中人口本身就不多,总之是只见其屋不见其人。
在镇子中间,我们遇到了一位准备开车的德国金发女人,便友好地打了招呼。她很友善,站在车前与我们交流起来,我们几位也只会用英语简单地问候,便告诉她我们是中国人,她便热情地告诉我们她去过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我们便说“兵马俑”,他仿佛领会了似地yes,简短的交流后我为她拍了几张照片,便感谢拜拜了。
这时离吃早点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我们便一边拍着一边往回返。
到宾馆餐厅后,我们发现其他人都已经吃过,就差我们几位了,便匆匆用餐。
这家宾馆的餐厅可真不一般,各种西餐琳琅满目,花样繁多,餐厅里两个德国美女服务员也都热情有加,服务周到。偌大的餐厅坐着我们几位和两三位德国人在用餐。
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这里早餐如此丰盛,其原因就是德国人一日三餐中最看重早餐,因而早餐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顿。这是我们到欧洲来的第一顿较为正式的西式早餐。
对于西餐,我们是不常吃的,所以便随机选了几样胡乱地吃了一通,便离开餐厅回房间收拾行李。
早上9:40我们准时乘车出发,据导游说晚上要赶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坐上豪华大巴,行驶在德国宽阔而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视野开阔,车窗外一派田园风光,心情格外舒畅。
车子行驶不多久,我们便看到不远处停放着许多飞机,空中不时有大型客机在起落。
据说这里便是法兰克福机场,也叫莱茵美因机场,那里停放的大都是德国最大的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机场的地下层就是德国中央火车站。
法兰克福机场(Flughafen Frankfurt/Main )是德国最大的机场,也是欧洲空中交通枢纽之一。在法兰克福市中心西南11公里处,同时也是2条高速公路A3和A5的交集处。法兰克福机场是一个恐龙形的机场,庞大无比,现在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连接世界110多个国际航线,也是德国重要的门户机场。该机场仍是欧洲最大的机场之一,平均每周飞机升降3200多架次,平均客运量3400多万人次,客运量居欧洲第一。
在法兰克福穿行,不能不说说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全称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德国黑森州的一个市。是德国乃至欧洲的工商业中心、金融业中心之一,而且是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和商展中心。法兰克福位于美因河右岸与莱因河的交汇点,坐落在陶努斯群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内城在美因河北岸,美因河上众多的桥梁把内城和近郊萨克豪森地区连接在一起。城市人口66万,这里气候温和。法兰克福市工业以化工、机电、电子、制药等为龙头,向外向型、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法兰克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后,那时莱茵河和多瑙河是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但两河并不相连,其间无险可守,因此罗马人修筑了连接两河的长城。这座长城固然不能与中国的长城同日而语,但也连绵数百里,从法兰克福附近经过。于是人们在这里设置了驻军营地,这一带成为边境要塞。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这时军营圯毁,日渐荒芜,几乎被人遗忘,直到8世纪才再度兴起。
传说,一天拂晓,漫天大雾,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找不到向导,无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见一只母鹿,朝水边走来,他注意看那鹿,果然,这只鹿涉水过河了,大军也随之过河,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筑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意思是法兰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公元794年法兰克福作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载入史册。此后法兰克福一直是德意志的重要政治舞台,目睹了多少大事件和大庆典。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由势力雄厚的诸侯即选帝侯选举。1152年,选帝侯们首次在法兰克福聚会,选聘书巴巴罗萨即红胡子一世为帝。1356年卡尔四世颁布金牛诏书,正式规定,选皇帝在法兰克福举行。从1562年起,法兰克福又取代亚琛,成为皇帝加冕大典的举行地,前后有10位皇帝在这里加冕,登上皇帝宝座。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正式告终,从1816年到1866年,法兰克福又成为德意志邦联议会所在地。1848年在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风暴中,德意志各邦组成德意志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讨论德意志的统一问题,是为德国统一前奏。1866年法兰克福并入普鲁士,结束了从1372年以来的帝国自由市的自治地位。
法兰克福一直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德国统一后,这里工业迅速发展,化学工业尤为突出。德国三大化学工业公司之一的赫希斯特(Hoechst AG)公司就是在法兰克福起家的。1914年法兰克福又创办了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现已发展到3.7万多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33次大轰炸摧毁了法兰克福80%的建筑,留下1700万吨垃圾。千年古城,变为一片废墟。战后法兰克福迅速重建,发展惊人,令人咋舌,今天除化学、电子、机械工业外,第三产业如交通、金融、博览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市区一改旧观,高楼林立,法兰克福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
车子在行驶中,我们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美景唏嘘不已,手中的相机拍个不停,车窗两旁的风景不时地会引起我们同行摄影家们的狂呼尖叫。据说这里到奥地利之前全是丘陵地带,举目望去,连绵不断的丘陵绿草如茵,一幢幢各色相间、独具特色的别墅洋房点缀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空气是那样的清新,草是那样的绿而且是漫山遍野。别墅洋房以红白灰为主色调,干净、清新、漂亮而且各具特色,偶有些牛羊在草地上悠闲的吃着草,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协调共生、水乳交融、互为益彰、两相生辉、天人合一的梦想般的人居环境。那一幢幢一片片美丽的民居小屋仿佛不是盖起来而是画出来或从地里长出来的一般,令人犹如置身于缥缈梦幻般仙境并怀疑此刻所见真是现实之存在吗?
我们现在就行驶在法兰克福的市郊外,虽然因为赶路去不了法兰克福市区,但这几天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对法兰克福和德国也都有了些许了解。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与9个国家相邻,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河流主要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博登湖、基姆湖等。德国总面积为358970万平方公里,人口8209万,绝大多数为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等,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德语和英语,法语使用得也较为广泛。首都柏林有着急促的都市步调,慕尼黑是欧洲最迷人的城市之一,人们的旅游路线:由维尔茨堡南至菲森的"罗曼蒂克大道"和从哈瑙到不来梅的"童话大道"。不论是风华绝世的国际大都会,神秘的阿尔卑斯林区、海湖畔度假胜地、或是具历史风貌的地区,无不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加之上千年古老的历史,在每个大城小镇都留有教堂、中古城堡等,古色古香。
首都柏林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街道宽阔,高楼林立,绿化程度很高。逛柏林的酒吧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德国的酒吧风格迥异,各具鲜明特色。楼宇的后院有青少年俱乐部和文化艺术界人士的聚会酒吧,充满现代自由色彩;还有湖边那充满诗情画意的餐厅以及真正的拐角酒吧,所有这些地方都通宵开放。
德国在重新统一后,它的中心地理位置更为突出。作为欧共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员,德国构成了通向中欧及东欧各国的桥梁。中东欧蒙古、俄罗斯去德国,其方便的程度就像我们去外省出差旅游一样。这也为德国的铁路交通注人了新的活力。 德国有着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宽阔平坦的公路
有人说天堂里最好的厨师是法国人,地狱里最好的厨师是德国人。此话虽过于夸张,但多少能反映出德国人不会吃的事实。德国人讲求营养,而不是烹调艺术,所以有人说德国的饭菜无非清煮、白炖加烤制。不过今日德国的餐饮业可以说是国际风味大荟萃,在此可品尝到世界各国的美味佳肴,德国菜也己不仅仅是白炖猪肘子加酸菜了。现在的德国厨师善于吸收其他外来饮食特色,在博采亚、欧、美众家烹调特色的基础上,也可做出美味可口佳肴。但是说到能标志德国,就不能不提香肠和啤酒等这类德国饮食了。
德国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吃猪肉喝啤酒。德国人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由于偏好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德国的食品最有名的是红肠、香肠及火腿,种类起码有1500种以上。最有名的“黑森林火腿”销往世界各地,可以切得跟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
公元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的威廉四世大公颁布了「德国纯啤酒令」,规定德国啤酒只能以大麦芽、啤酒花和水三种原料制作,所以近五百年来德国啤酒即成为了所谓纯正啤酒的代名词。今日的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生产的啤酒种类高达五千多种,而根据官方统计每个德国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德国人更热爱啤酒的民族了!特别是在每年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期间竟可消耗高达六百万公升的啤酒。
德国人认为面包是营养丰富、最利于健康的天然食品,吃香肠必有面包与之相配。在面包的生产方面德国也可称得上是质量和数量的世界冠军。德国每天出炉的各种各样的面包就有1500多种。面包是德国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
德国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点,午餐一点,晚餐七点。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间喝午后咖啡,吃蛋糕。
与中国的饮食习惯不同,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馆或政府机构的餐厅,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类、蔬菜、饮料、水果等,不仅品种丰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论其家境穷富,其早餐的内容一般都大同小异:首先是饮料,包括咖啡、茶、各种果汁、牛奶等,主食为各种面包,以及与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和果酱,外加香肠和火腿。德国人吃饭的效率很高,他们可以在短短的10分钟内把这些丰盛的食品搭配完毕并吃完,为其一上午紧张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国的午餐一般多在单位食堂或快餐馆就餐,是名副其实的快餐,如一个由土豆、沙拉生菜和几块肉组成的拼盘,外加一杯饮料。德国人简化午餐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节省时间。
德国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内容是很丰盛的:一盘肉食的拼盘;鲜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萝卜、西红柿、黄瓜;新鲜的水果,如葡萄、樱桃。有的家庭主妇还摆出各种风味的干酪,主食是面包。晚餐时间比较宽余,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德国人习惯在下午四五点钟“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块蛋糕或几块饼干。
德国为贝多芬的故乡,德国的音乐节目丰富多采,每年举行一次的地方音乐节和地区音乐节远远超过100个,而且最不同形式的音乐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也说明了这是一个包容各种音乐形式的国度。在德国首都柏林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节日、文艺会演和博览会。虽然并非都是盛大的节日,但却是这个城市的传统。德国还有众多的俱乐部娱乐场所。可以在优雅的音乐厅,豪华的宫殿和修道院、环境优美的公园和花园里观赏到由一流的乐团、乐队和独奏家、独唱家演出的从中世纪风格、巴洛克和古典派直到20世纪现代派作品的音乐会和芭蕾舞剧;在农村的粮仓里欣赏“群猫”音乐,也别有风味;在大小城市的酒吧里欣赏爵士乐、摇滚乐更是易如反掌……
德国博物馆遍布全国,让美术爱好者饱览中世纪的传统画派和现代风格的代表作。
每年举行的柏林电影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影迷蜂拥至此,而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也让异乡游客饱览德国电影名作。德国电影院(Kino)放映的大部分是好莱坞的商业片。绝大多数翻译成德语。一些大城市也有放映原版电影的影院。
柏林国际电影节始于1951年,最先是出于美国文化政治的动机,让西方世界的三条联盟有更为广泛的理念。在二战结束后的第六年,柏林成为自由社会的样板,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这一电影节就成为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英格玛•伯格曼,萨提瓦伊提•雷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以及法国导演古塔德、特拉甫特和夏伯勒,都在柏林电影节中赢得了国际辉煌。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有一段很明显的停滞期。1970年出现了公众呼声,但与越战影片的出现并非巧合。1971年,除了传统竞争以外,还开创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第一部苏联电影在该电影节参展,东德也参加了这一届电影节。政治气候发生了改变,两德之间的各种协议纷纷签署。从此,柏林电影节重新被定位,一方面它是国际电影制作的一面镜子,另一方面它在东西方之间的政治文化方面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有四位导演对柏林电影节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阿尔福雷德•鲍尔是奠基者;沃尔夫•唐纳引入了改革,乌尔里奇•格雷格创立了论坛,莫里兹•德•哈德恩则是自1979年以来竞争机制、全景电影、电影回顾和儿童电影节和欧洲电影市场开创的功臣。
电影节的金熊像雏形是雷尼•辛特尼斯在1932年设计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和其他各处那些欢迎来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来。电影节的熊像原铸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诺的诺阿克铸制厂所拥有。他们曾与辛特尼斯有过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为电影节提供熊像。
为纪念柏林电影节50周年,电影作曲家皮尔-雷本谱写了新的电影节主题乐。新主题乐强调了电影节的片头,每部电影在播放前都要播出这段片头。
雷本与法斯宾德合作多年,还与70年代的其他著名德国导演有过合作。如今他被认为是享有国际名声的最为著名的德国电影作曲家之一。
皮尔•雷本早在1982年就有了为柏林电影节创作主题乐的想法。那时法斯宾德因为影片Veronika Voss获得了金熊奖,为此雷本觉得应该给电影节一个音乐礼物,一个特别的主题乐。作品在1990年第40届电影节为官方电影节所认可,自此每部在电影节放映的影片的片头都要播出这段主题乐。
1988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中国影片《红高粱》首获该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之后的39届吴子牛凭借《晚钟》获评委会特别奖,谢飞凭借《本命年》获40届杰出个人成就奖。后在第43届上又以《香魂女》斩获金熊奖。张曼玉、萧芳芳等分别在42届和45届上获过最佳女演员奖。严浩凭借《太阳有耳》获第46届最佳导演奖。第50届柏林电影节上,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获评委会特别奖。近年来,中国影人在国际电影节上已获不少的大奖。
由于是在赶路,且路程较长,一路上导游一直在呱叽着,我是眼睛在看景拍照,耳朵却在听着导游的讲解,导游是个北京人,人常说“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京油子嘴皮子上的功夫可不一般,一个人跟说单口相声似地一口气呱唧了四、五个小时不带歇气的。不过这个导游小伙子,除了口才流利外,知识也比较渊博,尤其对于欧洲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说起来可是如数家珍。而且他常常把欧洲和中国作对比,这样中西对照更能令人感到我们的差距所在。而且他在讲到国内一些情况时也很客观和实际,比较实事求是,并无厚此薄彼,损己扬人之嫌。
大概是他也说累了想休息一会儿,便提议让我们大家唱唱歌活跃一下旅途气氛,这时大家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有人建议从前往后挨着每人出个节目,或说或唱都行。于是从前到后大家分别表演了节目,有唱流行歌的、有唱陕北民歌的、有唱秦腔的,有说段子的,不知不觉间已快到奥地利了。
下午,我们乘坐南方航空的波音777型飞机,由北京飞往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大约飞行10小时。长途飞行,坐在飞机上无所事事,可以任思绪遨游天际,倒也很惬意。坐在我身旁的两位欧洲男人,左边是一位中老年男人,一上飞机就捧着一本外文书在阅读,很专注,很认真,感觉像个学者,右边这位年轻的欧洲男子一直戴着眼罩在睡觉,而我则时而拿起笔写写札记,时而任思绪飘忽游走。飘忽间想到了我儿时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许是72或73年,抑或更早些,总之我还很小,大约五、六或七八岁时,母亲领着我在西安钟楼附近游玩,在东大街上有几个外国人与我们擦肩,母亲便告诉我,那些人是外国人,高鼻梁、蓝眼睛,人高马大,我仔细瞧过之后问母亲:他们怎么都长成那样,不记得母亲当时怎么回答我了,只清晰的记得那几个外国人的长相,跟现在的欧洲人差不多。七十年代那阵子中国对外封闭,能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很少,西安因为是十三朝古都,又是旅游城市,还能偶尔见上几个老外,其它地方我想那就更少了。
飞机偶尔轻微的颠簸,彷佛在提醒乘客这是在飞行,这偶尔的颠簸转瞬即过,又恢复到平稳如初的状态中。
我在想,几十年前的儿时初次见到外国人时我的那份惊愕,狐疑和略带一丝恐惧的眼神及心情,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增多,自己知识、阅历、经历等的增加,才逐渐明白,外国人也是人,是和我们一样但又有些不一样的人。从表象上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和我们有所区别外,从本质上都一样,外国人同我们一起构成了人类,人类所有的共性他们也有,而人类种族间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当然也包括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
之所以想外国人和我们一样是因为我们所要经历和面临的事情外国人一样也不比我们少,外国人同样要吃喝拉撒睡,同样要娶妻生子、生活中照样需要油盐酱醋茶;外国人也会喜怒哀乐。所以从这个角度想去人和人真的差不多,不管你生活在地球哪个角落。
当然外国人中发达国家比我们的生活质量高,而我们现在不也在努力赶超吗?当然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中国也会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我们所到之处可能也会自豪地说“不岔钱”!
说了半天的外国人,其实从今晚起我们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国人,对于荷兰,对于阿姆斯特丹而言,还包括对于欧洲其它国家而言。
漫漫飞行,坐久了腿脚以及浑身好象都不自在,但总考虑左边的老外刚睡着,不忍心叫醒他,因为我要出去他必须得起身退到过道上。过了一会他醒了,我示意他起身,我出去上了个洗手间并在楼道稍宽敞处活动了一下身体,方又落座,复写之。
我在想,在长途飞行中,只要你不觉得累,不瞌睡,那你不妨就写作,把你的思想、思绪、想法或平时所想而没时间写的都可以写出来,这倒不失为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既排遣了旅途的无聊感,又有了文字的收获。因为写作很便捷,只需一个笔记本便可,电脑或其它电子工具在飞机上又被限制使用,所以我个人觉得还是写作来得更便捷和有意义,当然阅读也不失为打发旅途寂寞时光的好方法。但是阅读是会受到你阅读的那本书的限制,写作就可以更随心所欲一些,想到哪写到哪,想些什么写什么,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思故我在。哈哈。
飞机现在飞行高度10700公尺,地速796公里/时速,现当地时间17:45,距目的地还有4005公里,飞行线路大致是北京——银川——哈密——伊斯库兹克——新西伯利亚——现在在西伯利亚上空飞行。
很早知道西伯利亚是一片广袤而荒凉的地方,是前苏联发配和流放战犯、囚徒的地方。真不知这片广袤的土地真正的面目又是如何?也曾经常听天气预报说西伯利亚寒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等等,而现在就在西伯利亚上空,当然在机舱里是感觉不到外面世界的寒冷。据机上显示屏显示,现在机外温度—65摄氏度。—65度是个什么概念呀,我想那是要冻死人的温度。当然这个温度是在上万米高空的温度,地面温度我想不会如此低吧。
现在原当地时间19:57,距目的地时间4:51
目的地当地时间13:00,预定到达:17:52
就在我记录下这些数据的工夫,距目的地只剩3800多公里了。现在北京时间是晚上20:00,而阿姆斯特丹的时间是13:08分
现在是21:18(原当地时间),飞行在莫斯科上空,剩2824公里就可达到,大约需要3个多小时。
现在的飞行线路为莫斯科——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
现在原当地时间22:20,飞行速度达到896公里时速,高度达11600公尺。
飞机飞行离到达还有3小时左右,我已经觉得坐不住了。由于坐的时间太长,肚子也胀,腿脚也不舒服,我便起身上洗手间,顺便在机舱里活动活动。环顾整个机舱,在走道走动或活动着的全是中国人,老外们都很守规矩,他们或戴着眼罩睡觉或阅读或在电脑上浏览或观看飞机上安装的小电视,总之没有人起身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身体,于是我开始佩服欧洲老外一是体能好,二是教养好。老外们除了直接上洗手间很快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外,几乎没有人在公共区域逗留。由此我想到,中国人一是本身身体就没有老外好,二是自我约束力差,在公共场合不是很注重自己的形象。机舱内老外们都很安静,各干各的,互不影响,而高声说话的也都是中国人。这里,我并非崇洋媚外,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是我看到的事实。我不说其它方面,单就这两点来看中西方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当然体能方面的改善牵涉到人的种族差异和饮食结构以及生存环境等诸多方面,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善得了,然而现在的中国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健康问题了。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自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修养、文明教养、礼节礼貌等方面我认为做起来要比前者更容易些,关键是看我们国人能否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我想只要能引起国人的重视,行动上自然会逐步得到改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往来越来越密切,何况我们也在经常提到与国际接轨,接轨当然应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经济的或物质的,软实力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也并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事情,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我想我们总号称泱泱大国,悠悠五千年文明史,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而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西方文明,我们是否也要重振我们的雄风,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和姿态,让我们礼仪之邦的称谓不仅仅只停留在过去或现今的口头表述上。
好了,暂时收起我的思绪,因为飞机已开始下降。
当飞机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上空盘旋准备降落时,我从机窗向下望去,满城的灯光仿佛夜空中洒下的满天繁星,我的心情为之一振,心想脚下的这片土地、这个城市、这个国度,又将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等待和欢迎着我们这些异国的客人。
经过近10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在当地时间下午18:00抵达阿姆斯特丹A4机场,在机场边检要给每位入境者所持护照上盖章,盖上章才算正式同意进入荷兰境内。
当我们的双脚真正踏上荷兰土地的时候,心中还是会有一种异样的情愫,因为这毕竟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走出停机坪进入候机大厅,首先感觉就是干净整洁,在大厅一处入境盖章处,看到一排排透明玻璃窗口中荷兰的边检警察个个英俊干练,不禁令人对这个国度心生好感。
候机大厅里的WC,让人感到窗明几净,纤尘不染。
在休息厅稍事休息后,我们便前往停车场乘坐旅行社为我们安排的德国大巴。在放行李时的一幕令我深受感动。一个头发花白、年约50多岁、身高约一米九零的德国司机猫在行李舱里俯下身体在为我们接放行李箱。这种情况我在国内从没见过,当然你可以说他是为了挣钱,但我想他完全可以把行李舱门打开你们各自放进去,顶多他站旁边搭把手,国内许多司机不都这样,钱不是照挣吗。我们也没见有说司机这样不妥的。但是德国这位司机他没有像我们国内的司机那样去做,作为他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就这样一个举动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让我对这位德国司机的敬业精神心生敬意,心存感念。
我们乘上大巴后就沿着高速公路一直往德国方向行驶。夜幕下只能看见远处星星点点灯光一闪而过,偶尔隐约可见田野间矗立着的风车在旋转。可能是夜间的原因,高速路上行驶的车辆并不多,没有看到之前想象的国外高速路上车子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只觉得国外高速路路况很好,不像我们国内的高速路整天修修补补,而且这里高速路上的标志都很醒目,且设计和设置都很人性化。据说在这里能够取得大轿车驾照是很不容易的,要经过许多繁琐而严格的考量,所以为我们开车的德国驾驶员技术相当不错,一路上很少超车,行驶平稳。
当地时间11月14日晚上10点22分,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德国境内,此时已行驶了约四小时。
我之所以知道已进入德国境内是因为我的手机短信提示说欢迎您在德国旅行愉快等等,手机因为赴欧前已在国内办理了国际漫游业务,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会短信提示这个国家的相关信息。
虽然手机提示了但我还是有些纳闷,毕竟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这高速路上也没有边检,之前我想可能每进出一个国家都得通过边检,然而我们从荷兰进入德国怎么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呢?且两国边境什么标志都没有,就如同在一国之内行走,于是在车上我问导游,导游说这是因为申根协议的作用。导游由此引申讲述了关于申根协议的由来及相关情况。
申根协议又称《申根协定》:Schengen Agreement,1985年6月,德国、法国等五国在卢森堡边境小镇申根签署了《关于逐步取消共同边界检查》协定,又称《申根协定》。主要内容是;1、在协定签字国之间不再对公民进行边境检查;2、外国人一旦获准进入“申根领土”内,即可在协定签字国领土上自由通行;3、设立警察合作与司法互助的制度,建立申根电脑系统,建立有关各类非法活动分子情况的共用档案库。此后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申根协定》,但奥,意两国在1997年加入时仅部分执行协定内容。该协定规定,其成员国对短期逗留者颁发统一格式的签证,即申根签证,申请人一旦获得某个国家的签证,便可在签证有效期和停留期内在所有申根成员国内自由旅行,但从第二国开始,需在3天内到当地有关部门申报。
为了建立一个具有共同外部边界而没有内部边境检查的区域,所有参与国必须执行同样的入境标准。举例来说,这意味着,所有申根国家必须就哪些第三国国民需要办理签证的问题,执行统一规定。另一方面,访问者持有的签证一般在全部申根国家同样有效。进一步而言,所有的参与国必须信赖其他国家进行适当边境检查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在申根一揽子协定中,也包括申根地区外部边界检查措施的执行规定。
申根一揽子协定还包括参与国警察当局之间的合作条款。共同信息系统使申根国家的警方能够发布通缉罪犯、失踪人员和被盗财产警告。
《申根协定》,亦称《申根协议》、《申根公约》或《神根公约》,该公约于1995年7月正式全面生效。申根公约的成员国亦称“申根国家”或者“申根公约国”,成员国的整体又称“申根区”。
申根公约的目的是取消相互之间的边境检查点,并协调对申根区之外的边境控制。即在7个成员国中的六个国家之间取消边境管制,持有任意成员国有效身份证或签证的人可以在所有成员国境内自由流动。根据该协定,旅游者如果持有其中一国的有效签证即可合法地到所有其他申根国家参观。
公约签订以后不断有新的国家加入进来,截至2008年,申根的成员国已增加到25个: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和瑞士。这些国家都是现在的申根区。
申根国家中除挪威、冰岛和瑞士之外均为欧盟国家,相反英国和爱尔兰是欧盟国家,但不是申根协定的成员国。于2004年5月加入欧盟的10个国家(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也参加了申根协定。
在进入德国境内前按当地交通法规要求每行驶一定的公里数就必须休息一次,时间为半小时。主要是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于是我们在高速路边的一个服务区里休息了一会儿。下车后大家有的去上厕所,有的在小超市转悠。这里的公厕是收费的,每人每次0.7 欧元 ,厕所门口有投币机,入厕者可自己投币。小超市的商品很丰富,同行的有人花7.5欧元买了个打火机 ,折合人民币15元。因为上飞机前打火机都交给机场了,再贵也得买呀,烟民老陈这样说道。
夜间,服务区显得很冷清,偶尔有几辆小车前来加油,小超市里除了我们的人外就是两个营业员小伙子。
大约休息半小时后我们驱车继续前行。
经过约6小时行程,我们于夜里12时左右到达德国黑森州辖下的威斯巴登镇RAMAdA宾馆,中文名华美达宾馆。据说这是一家连锁宾馆,我们国内的上海浦东机场就有他们的连锁宾馆。
导游说由于连夜赶路,大家都很疲惫,明早可睡个懒觉,9点起床,9:30吃早点,10点钟出发。
2009年11月15日
可能是由于时差方面的原因或许因同房间那位老兄昨晚一直在看电视,入睡后又呼噜声大作,导致我未能入眠,早上6点我便起床洗漱后带着相机出来了。在宾馆外,只见天已微亮,空气特别清新,宾馆四周风景如画,于是便抓紧这有限的时间拍照。拍着拍着竟发现还有比我起得早的,他们有些已经从小镇上往回返了。我于是便同老仵、小王一同往威斯巴登镇里走去,边走边拍,景色及建筑真是太美了。这个镇上全是各色各样的别墅洋房,各不相同,又各有特色,也许是因为时间太早,这里的人们尚未起床,抑或这乡村别墅中人口本身就不多,总之是只见其屋不见其人。
在镇子中间,我们遇到了一位准备开车的德国金发女人,便友好地打了招呼。她很友善,站在车前与我们交流起来,我们几位也只会用英语简单地问候,便告诉她我们是中国人,她便热情地告诉我们她去过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我们便说“兵马俑”,他仿佛领会了似地yes,简短的交流后我为她拍了几张照片,便感谢拜拜了。
这时离吃早点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我们便一边拍着一边往回返。
到宾馆餐厅后,我们发现其他人都已经吃过,就差我们几位了,便匆匆用餐。
这家宾馆的餐厅可真不一般,各种西餐琳琅满目,花样繁多,餐厅里两个德国美女服务员也都热情有加,服务周到。偌大的餐厅坐着我们几位和两三位德国人在用餐。
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这里早餐如此丰盛,其原因就是德国人一日三餐中最看重早餐,因而早餐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顿。这是我们到欧洲来的第一顿较为正式的西式早餐。
对于西餐,我们是不常吃的,所以便随机选了几样胡乱地吃了一通,便离开餐厅回房间收拾行李。
早上9:40我们准时乘车出发,据导游说晚上要赶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坐上豪华大巴,行驶在德国宽阔而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视野开阔,车窗外一派田园风光,心情格外舒畅。
车子行驶不多久,我们便看到不远处停放着许多飞机,空中不时有大型客机在起落。
据说这里便是法兰克福机场,也叫莱茵美因机场,那里停放的大都是德国最大的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机场的地下层就是德国中央火车站。
法兰克福机场(Flughafen Frankfurt/Main )是德国最大的机场,也是欧洲空中交通枢纽之一。在法兰克福市中心西南11公里处,同时也是2条高速公路A3和A5的交集处。法兰克福机场是一个恐龙形的机场,庞大无比,现在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连接世界110多个国际航线,也是德国重要的门户机场。该机场仍是欧洲最大的机场之一,平均每周飞机升降3200多架次,平均客运量3400多万人次,客运量居欧洲第一。
在法兰克福穿行,不能不说说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全称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德国黑森州的一个市。是德国乃至欧洲的工商业中心、金融业中心之一,而且是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和商展中心。法兰克福位于美因河右岸与莱因河的交汇点,坐落在陶努斯群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内城在美因河北岸,美因河上众多的桥梁把内城和近郊萨克豪森地区连接在一起。城市人口66万,这里气候温和。法兰克福市工业以化工、机电、电子、制药等为龙头,向外向型、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法兰克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后,那时莱茵河和多瑙河是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但两河并不相连,其间无险可守,因此罗马人修筑了连接两河的长城。这座长城固然不能与中国的长城同日而语,但也连绵数百里,从法兰克福附近经过。于是人们在这里设置了驻军营地,这一带成为边境要塞。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这时军营圯毁,日渐荒芜,几乎被人遗忘,直到8世纪才再度兴起。
传说,一天拂晓,漫天大雾,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找不到向导,无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见一只母鹿,朝水边走来,他注意看那鹿,果然,这只鹿涉水过河了,大军也随之过河,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筑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意思是法兰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公元794年法兰克福作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载入史册。此后法兰克福一直是德意志的重要政治舞台,目睹了多少大事件和大庆典。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由势力雄厚的诸侯即选帝侯选举。1152年,选帝侯们首次在法兰克福聚会,选聘书巴巴罗萨即红胡子一世为帝。1356年卡尔四世颁布金牛诏书,正式规定,选皇帝在法兰克福举行。从1562年起,法兰克福又取代亚琛,成为皇帝加冕大典的举行地,前后有10位皇帝在这里加冕,登上皇帝宝座。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正式告终,从1816年到1866年,法兰克福又成为德意志邦联议会所在地。1848年在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风暴中,德意志各邦组成德意志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讨论德意志的统一问题,是为德国统一前奏。1866年法兰克福并入普鲁士,结束了从1372年以来的帝国自由市的自治地位。
法兰克福一直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德国统一后,这里工业迅速发展,化学工业尤为突出。德国三大化学工业公司之一的赫希斯特(Hoechst AG)公司就是在法兰克福起家的。1914年法兰克福又创办了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现已发展到3.7万多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33次大轰炸摧毁了法兰克福80%的建筑,留下1700万吨垃圾。千年古城,变为一片废墟。战后法兰克福迅速重建,发展惊人,令人咋舌,今天除化学、电子、机械工业外,第三产业如交通、金融、博览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市区一改旧观,高楼林立,法兰克福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市。
车子在行驶中,我们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美景唏嘘不已,手中的相机拍个不停,车窗两旁的风景不时地会引起我们同行摄影家们的狂呼尖叫。据说这里到奥地利之前全是丘陵地带,举目望去,连绵不断的丘陵绿草如茵,一幢幢各色相间、独具特色的别墅洋房点缀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空气是那样的清新,草是那样的绿而且是漫山遍野。别墅洋房以红白灰为主色调,干净、清新、漂亮而且各具特色,偶有些牛羊在草地上悠闲的吃着草,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协调共生、水乳交融、互为益彰、两相生辉、天人合一的梦想般的人居环境。那一幢幢一片片美丽的民居小屋仿佛不是盖起来而是画出来或从地里长出来的一般,令人犹如置身于缥缈梦幻般仙境并怀疑此刻所见真是现实之存在吗?
我们现在就行驶在法兰克福的市郊外,虽然因为赶路去不了法兰克福市区,但这几天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对法兰克福和德国也都有了些许了解。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与9个国家相邻,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河流主要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博登湖、基姆湖等。德国总面积为358970万平方公里,人口8209万,绝大多数为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等,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德语和英语,法语使用得也较为广泛。首都柏林有着急促的都市步调,慕尼黑是欧洲最迷人的城市之一,人们的旅游路线:由维尔茨堡南至菲森的"罗曼蒂克大道"和从哈瑙到不来梅的"童话大道"。不论是风华绝世的国际大都会,神秘的阿尔卑斯林区、海湖畔度假胜地、或是具历史风貌的地区,无不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加之上千年古老的历史,在每个大城小镇都留有教堂、中古城堡等,古色古香。
首都柏林是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街道宽阔,高楼林立,绿化程度很高。逛柏林的酒吧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德国的酒吧风格迥异,各具鲜明特色。楼宇的后院有青少年俱乐部和文化艺术界人士的聚会酒吧,充满现代自由色彩;还有湖边那充满诗情画意的餐厅以及真正的拐角酒吧,所有这些地方都通宵开放。
德国在重新统一后,它的中心地理位置更为突出。作为欧共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员,德国构成了通向中欧及东欧各国的桥梁。中东欧蒙古、俄罗斯去德国,其方便的程度就像我们去外省出差旅游一样。这也为德国的铁路交通注人了新的活力。 德国有着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宽阔平坦的公路
有人说天堂里最好的厨师是法国人,地狱里最好的厨师是德国人。此话虽过于夸张,但多少能反映出德国人不会吃的事实。德国人讲求营养,而不是烹调艺术,所以有人说德国的饭菜无非清煮、白炖加烤制。不过今日德国的餐饮业可以说是国际风味大荟萃,在此可品尝到世界各国的美味佳肴,德国菜也己不仅仅是白炖猪肘子加酸菜了。现在的德国厨师善于吸收其他外来饮食特色,在博采亚、欧、美众家烹调特色的基础上,也可做出美味可口佳肴。但是说到能标志德国,就不能不提香肠和啤酒等这类德国饮食了。
德国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吃猪肉喝啤酒。德国人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由于偏好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德国的食品最有名的是红肠、香肠及火腿,种类起码有1500种以上。最有名的“黑森林火腿”销往世界各地,可以切得跟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
公元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的威廉四世大公颁布了「德国纯啤酒令」,规定德国啤酒只能以大麦芽、啤酒花和水三种原料制作,所以近五百年来德国啤酒即成为了所谓纯正啤酒的代名词。今日的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生产的啤酒种类高达五千多种,而根据官方统计每个德国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德国人更热爱啤酒的民族了!特别是在每年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期间竟可消耗高达六百万公升的啤酒。
德国人认为面包是营养丰富、最利于健康的天然食品,吃香肠必有面包与之相配。在面包的生产方面德国也可称得上是质量和数量的世界冠军。德国每天出炉的各种各样的面包就有1500多种。面包是德国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
德国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点,午餐一点,晚餐七点。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间喝午后咖啡,吃蛋糕。
与中国的饮食习惯不同,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馆或政府机构的餐厅,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类、蔬菜、饮料、水果等,不仅品种丰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论其家境穷富,其早餐的内容一般都大同小异:首先是饮料,包括咖啡、茶、各种果汁、牛奶等,主食为各种面包,以及与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和果酱,外加香肠和火腿。德国人吃饭的效率很高,他们可以在短短的10分钟内把这些丰盛的食品搭配完毕并吃完,为其一上午紧张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国的午餐一般多在单位食堂或快餐馆就餐,是名副其实的快餐,如一个由土豆、沙拉生菜和几块肉组成的拼盘,外加一杯饮料。德国人简化午餐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节省时间。
德国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内容是很丰盛的:一盘肉食的拼盘;鲜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萝卜、西红柿、黄瓜;新鲜的水果,如葡萄、樱桃。有的家庭主妇还摆出各种风味的干酪,主食是面包。晚餐时间比较宽余,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德国人习惯在下午四五点钟“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块蛋糕或几块饼干。
德国为贝多芬的故乡,德国的音乐节目丰富多采,每年举行一次的地方音乐节和地区音乐节远远超过100个,而且最不同形式的音乐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也说明了这是一个包容各种音乐形式的国度。在德国首都柏林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节日、文艺会演和博览会。虽然并非都是盛大的节日,但却是这个城市的传统。德国还有众多的俱乐部娱乐场所。可以在优雅的音乐厅,豪华的宫殿和修道院、环境优美的公园和花园里观赏到由一流的乐团、乐队和独奏家、独唱家演出的从中世纪风格、巴洛克和古典派直到20世纪现代派作品的音乐会和芭蕾舞剧;在农村的粮仓里欣赏“群猫”音乐,也别有风味;在大小城市的酒吧里欣赏爵士乐、摇滚乐更是易如反掌……
德国博物馆遍布全国,让美术爱好者饱览中世纪的传统画派和现代风格的代表作。
每年举行的柏林电影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影迷蜂拥至此,而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也让异乡游客饱览德国电影名作。德国电影院(Kino)放映的大部分是好莱坞的商业片。绝大多数翻译成德语。一些大城市也有放映原版电影的影院。
柏林国际电影节始于1951年,最先是出于美国文化政治的动机,让西方世界的三条联盟有更为广泛的理念。在二战结束后的第六年,柏林成为自由社会的样板,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这一电影节就成为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英格玛•伯格曼,萨提瓦伊提•雷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以及法国导演古塔德、特拉甫特和夏伯勒,都在柏林电影节中赢得了国际辉煌。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有一段很明显的停滞期。1970年出现了公众呼声,但与越战影片的出现并非巧合。1971年,除了传统竞争以外,还开创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第一部苏联电影在该电影节参展,东德也参加了这一届电影节。政治气候发生了改变,两德之间的各种协议纷纷签署。从此,柏林电影节重新被定位,一方面它是国际电影制作的一面镜子,另一方面它在东西方之间的政治文化方面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有四位导演对柏林电影节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阿尔福雷德•鲍尔是奠基者;沃尔夫•唐纳引入了改革,乌尔里奇•格雷格创立了论坛,莫里兹•德•哈德恩则是自1979年以来竞争机制、全景电影、电影回顾和儿童电影节和欧洲电影市场开创的功臣。
电影节的金熊像雏形是雷尼•辛特尼斯在1932年设计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和其他各处那些欢迎来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来。电影节的熊像原铸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诺的诺阿克铸制厂所拥有。他们曾与辛特尼斯有过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为电影节提供熊像。
为纪念柏林电影节50周年,电影作曲家皮尔-雷本谱写了新的电影节主题乐。新主题乐强调了电影节的片头,每部电影在播放前都要播出这段片头。
雷本与法斯宾德合作多年,还与70年代的其他著名德国导演有过合作。如今他被认为是享有国际名声的最为著名的德国电影作曲家之一。
皮尔•雷本早在1982年就有了为柏林电影节创作主题乐的想法。那时法斯宾德因为影片Veronika Voss获得了金熊奖,为此雷本觉得应该给电影节一个音乐礼物,一个特别的主题乐。作品在1990年第40届电影节为官方电影节所认可,自此每部在电影节放映的影片的片头都要播出这段主题乐。
1988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中国影片《红高粱》首获该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之后的39届吴子牛凭借《晚钟》获评委会特别奖,谢飞凭借《本命年》获40届杰出个人成就奖。后在第43届上又以《香魂女》斩获金熊奖。张曼玉、萧芳芳等分别在42届和45届上获过最佳女演员奖。严浩凭借《太阳有耳》获第46届最佳导演奖。第50届柏林电影节上,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获评委会特别奖。近年来,中国影人在国际电影节上已获不少的大奖。
由于是在赶路,且路程较长,一路上导游一直在呱叽着,我是眼睛在看景拍照,耳朵却在听着导游的讲解,导游是个北京人,人常说“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京油子嘴皮子上的功夫可不一般,一个人跟说单口相声似地一口气呱唧了四、五个小时不带歇气的。不过这个导游小伙子,除了口才流利外,知识也比较渊博,尤其对于欧洲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说起来可是如数家珍。而且他常常把欧洲和中国作对比,这样中西对照更能令人感到我们的差距所在。而且他在讲到国内一些情况时也很客观和实际,比较实事求是,并无厚此薄彼,损己扬人之嫌。
大概是他也说累了想休息一会儿,便提议让我们大家唱唱歌活跃一下旅途气氛,这时大家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有人建议从前往后挨着每人出个节目,或说或唱都行。于是从前到后大家分别表演了节目,有唱流行歌的、有唱陕北民歌的、有唱秦腔的,有说段子的,不知不觉间已快到奥地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