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就要立足儿童的视角和立场,关注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注重从儿童的角度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从自己的立场走向儿童的立场,了解儿童的特点和他们的起点,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进而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下面笔者以《会“辨”方向的玩具鸭》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立足儿童立场进行科学课堂教学。
让活动符合学生特点
1.趣味性的活动引发探究风暴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趣味的科学活动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欲望,生动、自然的情境能促进他们基于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对象互动。
《会“辨”方向的玩具鸭》是二年级《磁铁玩具》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入:把玩具鸭放在水上,让玩具鸭背一个小物件,轻拨玩具鸭,当它停下来时头会朝向哪个方向?再轻拨一次又会怎样呢?玩具鸭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用它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拉近科学探究活动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这样富有趣味性的情境調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猜测玩具鸭停下来会朝哪个方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他们很想来玩一玩,看看自己猜对了没有。
低年段学生往往急于动手操作而不听教师的要求,按照以往中高年段的做法,教师会把探究要求用几点罗列出来,但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如果一次讲太多的要求,他们吸收不了,同时也降低了活动的趣味性。怎样呈现活动要求才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呢?
在教学时,笔者采用边演示玩法边渗透活动要求的方式,例如使用实物投影展示水中的玩具鸭,让学生一起观察并猜测它停下来时头会朝向哪里,让学生明确“玩”的目的;在第一次轻拨玩具鸭后,通过直观演示让其他同学明白如何记录。采用这样的方法就把活动要求分步讲清楚了,这种方式符合低年段学生的特点,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有序地玩、有目的地玩,在玩中有所发现。
2.符合认知规律的活动推动概念建构
概念的学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感知、被动地接受,而是需要他们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通过连续不断的建构得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本课通过“我的玩具鸭”“自动转向的秘密”“指南针里的小指针”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建构起“磁铁能指示南北”的科学概念。
第一个活动“我的玩具鸭”中,有些小组的玩具鸭两次停下来时头都朝同一个方向,而有些小组的玩具鸭两次停下来时头朝的方向不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刚才热闹的课堂很快安静了下来,当笔者揭开玩具鸭背上的物体时,学生发现头朝向同一个方向的玩具鸭“背”的都是磁铁,这时课堂上发出了“我知道了”“是磁铁”等声音,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表现得很兴奋,觉得发现了一个秘密——“磁铁能让玩具鸭指示方向”。低年段学生考虑问题比较浅表,笔者用“玩具鸭能指方向真的是因为磁铁的作用吗?”这个问题指引他们寻找更多证据,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进入第二个活动“自动转向的秘密”。
为了避免水流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把磁铁从玩具鸭的背上拿下来,利用可以自由转动的工具——旋转架来进行探究。旋转架的自由转动与玩具鸭在水面的现象很相近,在相近的情境中,学生容易发生认知的迁移。笔者把磁铁放在旋转架上,轻拨磁铁,等旋转架停下来时记录磁铁分别指向哪个方向。在经历了这个活动后,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科学概念逐步建构起来。
在认识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后,第三个活动“指南针里的小指针”引导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用来指示方向的物品——指南针,它是不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的这一特性?教材并没有直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制作指南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指南针里面灵活转动的小指针是否是磁铁制作的。一方面,这是考虑到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制作指南针的活动并不适合;另一方面,是考虑到纯粹的模仿制作活动其思维含量不高。本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应用他们已有的与磁铁相关的知识,判断小指针是否是由磁铁制作成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巩固他们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科学概念。
让支架破解学习难点
1.形象化的符号便于学生分析数据
支架式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获得发展就要在他们已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提供类似于建筑工地的“支架”,帮助他们通过一步步攀爬“支架”来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建构概念的目的。玩具鸭和旋转架的实验都需要学生重复操作两次,每组每次就有两个数据,全班12个组每次就有24个数据,要让学生对24个数据加以分析,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笔者利用形象化的符号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容易分析数据。笔者采用与实物一致的玩具鸭图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粘贴在记录单上,完成两次记录后再把记录单粘贴在记录表上。记录单上玩具鸭红色的鸭嘴很显眼,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两次朝向都一致的。在旋转架的实验中,同样采用粘贴磁铁图片的方式来记录现象,形象化的符号让学生快速地发现了大部分小组的磁铁北极都朝向同一个方向。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信息太多会造成他们分析的困难,所以在玩具鸭的活动中,提供给学生记录的玩具鸭图片是把背上的物体(即磁铁)覆盖住的,这样在第一次分析时学生只需要关注两次朝向都一样的有哪些小组,而不会把注意力分散到玩具鸭背上的物体。在学生挑选出两次朝向都一样的玩具鸭后,再揭开玩具鸭“背”的是什么物体。当撕开记录图片背后的贴纸时,学生发现玩具鸭“背”的是磁铁。这样,通过形象化的符号搭建“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每次聚焦一个问题,发现现象的共性,推动他们思维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建构起科学概念。
2.表达范式帮助学生交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加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从低年段开始,科学课堂就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很多时候他们心里明白,但表达不清楚,逻辑性不强。他们表达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本课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中,笔者就提供了语言“支架”,帮助学生进行表述。在第二个活动教学中,笔者提供了填空式的句式引导学生表述:磁铁能指向(
让活动符合学生特点
1.趣味性的活动引发探究风暴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趣味的科学活动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欲望,生动、自然的情境能促进他们基于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对象互动。
《会“辨”方向的玩具鸭》是二年级《磁铁玩具》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入:把玩具鸭放在水上,让玩具鸭背一个小物件,轻拨玩具鸭,当它停下来时头会朝向哪个方向?再轻拨一次又会怎样呢?玩具鸭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用它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拉近科学探究活动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这样富有趣味性的情境調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猜测玩具鸭停下来会朝哪个方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他们很想来玩一玩,看看自己猜对了没有。
低年段学生往往急于动手操作而不听教师的要求,按照以往中高年段的做法,教师会把探究要求用几点罗列出来,但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如果一次讲太多的要求,他们吸收不了,同时也降低了活动的趣味性。怎样呈现活动要求才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呢?
在教学时,笔者采用边演示玩法边渗透活动要求的方式,例如使用实物投影展示水中的玩具鸭,让学生一起观察并猜测它停下来时头会朝向哪里,让学生明确“玩”的目的;在第一次轻拨玩具鸭后,通过直观演示让其他同学明白如何记录。采用这样的方法就把活动要求分步讲清楚了,这种方式符合低年段学生的特点,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有序地玩、有目的地玩,在玩中有所发现。
2.符合认知规律的活动推动概念建构
概念的学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感知、被动地接受,而是需要他们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通过连续不断的建构得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本课通过“我的玩具鸭”“自动转向的秘密”“指南针里的小指针”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建构起“磁铁能指示南北”的科学概念。
第一个活动“我的玩具鸭”中,有些小组的玩具鸭两次停下来时头都朝同一个方向,而有些小组的玩具鸭两次停下来时头朝的方向不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刚才热闹的课堂很快安静了下来,当笔者揭开玩具鸭背上的物体时,学生发现头朝向同一个方向的玩具鸭“背”的都是磁铁,这时课堂上发出了“我知道了”“是磁铁”等声音,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表现得很兴奋,觉得发现了一个秘密——“磁铁能让玩具鸭指示方向”。低年段学生考虑问题比较浅表,笔者用“玩具鸭能指方向真的是因为磁铁的作用吗?”这个问题指引他们寻找更多证据,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进入第二个活动“自动转向的秘密”。
为了避免水流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把磁铁从玩具鸭的背上拿下来,利用可以自由转动的工具——旋转架来进行探究。旋转架的自由转动与玩具鸭在水面的现象很相近,在相近的情境中,学生容易发生认知的迁移。笔者把磁铁放在旋转架上,轻拨磁铁,等旋转架停下来时记录磁铁分别指向哪个方向。在经历了这个活动后,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科学概念逐步建构起来。
在认识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后,第三个活动“指南针里的小指针”引导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用来指示方向的物品——指南针,它是不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的这一特性?教材并没有直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制作指南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指南针里面灵活转动的小指针是否是磁铁制作的。一方面,这是考虑到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制作指南针的活动并不适合;另一方面,是考虑到纯粹的模仿制作活动其思维含量不高。本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应用他们已有的与磁铁相关的知识,判断小指针是否是由磁铁制作成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巩固他们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科学概念。
让支架破解学习难点
1.形象化的符号便于学生分析数据
支架式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获得发展就要在他们已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提供类似于建筑工地的“支架”,帮助他们通过一步步攀爬“支架”来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建构概念的目的。玩具鸭和旋转架的实验都需要学生重复操作两次,每组每次就有两个数据,全班12个组每次就有24个数据,要让学生对24个数据加以分析,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笔者利用形象化的符号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容易分析数据。笔者采用与实物一致的玩具鸭图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粘贴在记录单上,完成两次记录后再把记录单粘贴在记录表上。记录单上玩具鸭红色的鸭嘴很显眼,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两次朝向都一致的。在旋转架的实验中,同样采用粘贴磁铁图片的方式来记录现象,形象化的符号让学生快速地发现了大部分小组的磁铁北极都朝向同一个方向。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信息太多会造成他们分析的困难,所以在玩具鸭的活动中,提供给学生记录的玩具鸭图片是把背上的物体(即磁铁)覆盖住的,这样在第一次分析时学生只需要关注两次朝向都一样的有哪些小组,而不会把注意力分散到玩具鸭背上的物体。在学生挑选出两次朝向都一样的玩具鸭后,再揭开玩具鸭“背”的是什么物体。当撕开记录图片背后的贴纸时,学生发现玩具鸭“背”的是磁铁。这样,通过形象化的符号搭建“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每次聚焦一个问题,发现现象的共性,推动他们思维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建构起科学概念。
2.表达范式帮助学生交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加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从低年段开始,科学课堂就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很多时候他们心里明白,但表达不清楚,逻辑性不强。他们表达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本课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中,笔者就提供了语言“支架”,帮助学生进行表述。在第二个活动教学中,笔者提供了填空式的句式引导学生表述:磁铁能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