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种选择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么,我们为什么想变得“光辉灿烂”呢?
   是想让大家都看到自己光鲜亮丽的样子?为什么要给大家看呢?是想让大家觉得“她看起来很幸福”?这又是为什么呢?
   “幸福”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人认可,那么自己也很难明白。我想,这一定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好像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存在,但如果不照镜子,就看不见自己的真实模样一样。
   一辈子看不见自己的样貌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活着,只要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内心纯良也就足够了。那么,人们又为何要紧紧握着镜子和相机呢?
   “不管别人怎么想,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够了”——这话诚然是正确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似乎一定要有个什么人见证,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似的。当然也有些厉害的人无需如此。
   所谓幸福,难就难在无法一人独享。但如果硬要叫别人认同自己的幸福,有时可能会招致悲剧。
   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和世人不同,则可能明明自己已经觉得“十分幸福”,却也会意外地听到旁人说“好可怜啊”、“真是不容易”,被这种言语中伤,反而变得不幸——明明之前还那样幸福!
   于是下一次,你为了听到众人那一句“你真幸福”而努力拼搏,最终如愿以偿。可结果早已偏离了自己的初衷,你明明过着让大家羡慕的生活却一点都不觉得幸福!上面这两种结果,不都是不幸福吗?
   我们到底是想要“变得幸福”,还是“看起来幸福”呢?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幸福能被别人正确地解读,但只要自己和对方的价值观不同,这个愿望就无法实现。既然如此,我们该以谁的感受为重呢?当然是要抓紧“自己的幸福”了。无论我們手上的“美食模型”再怎么诱人,也不能将它吃到肚子里。幸福也是一样。和“只是看起来幸福”相比,当然是真正的幸福更具魅力。
   撇开精神强大的人不谈,一般人到底不能完全忽视“被人认可的幸福”的重要性——这话说得没错,但有时候,哪怕只有一个人和自己有一点点共鸣,我们可能也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小时候读过的故事《小公主》:
   萨拉的父亲生前是个富豪。她成为孤儿后,在之前就读的寄宿学校当女仆。她不得不住在寒冷破旧的阁楼上,平时还要承受校长和同学们的讥讽。
   一位有钱的绅士住在她的隔壁,一次,绅士看到萨拉卖力干活的样子,心头升起一股怜爱之情。他趁萨拉不在家的时候,将豪华的家具和精美的小物件接连不断地搬进了她住的小阁楼。饥寒交迫的萨拉步履蹒跚地回到家中,看到烧得暖烘烘的壁炉和桌上美味的菜肴,不由得大吃一惊。
   从那天起,萨拉一天比一天精神了起来。尽管她下了楼还是要承受大家不变的讥讽,但这一切对她来说已经不值一提,因为只要回到那完美的小屋里,她就能彻底忘记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
   对我们来说,那间“完美的小屋”便是自己心里的那座城堡。这座自己搭建的城堡里有认可、安慰我们的力量,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和那一小部分理解我们的人温暖地交谈。这座城堡能够强化我们的正能量。
   反正我们也不可能与全世界每个人的价值观相契合。哪怕只有一个人明白我们为什么而幸福、哪怕懂我们的人只有一个,对我们来说就很足够了。我们可以选择“认可我们幸福的人”。
   我们该变得更坚强些,即使这世上的人都认为我们可怜,我们也能默默地对世人说:“其实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我的幸福,你不会懂!”
  史志鹏摘自《不被理想束缚的生活》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其他文献
她坐在我的对面,微低着头,右手笨拙地握着铅笔,她握笔的姿势让人看着别扭,可是,她庄重的神情却让人无法笑话她。她写字的手相当用力,而且每下一笔头就跟着往下重重地低一下,时间一长,我的面前便只剩下了一个花白的脑袋一晃一晃。也许是劳累的缘故,近五十岁的她已经是三分之二白发了,再加上长年在室外劳作,皮肤枯燥而黝黑。她,实在是比实际年龄老了太多,唯有脸上谦虚而卑微的笑容让人觉得其实应该没那么老。  她就是一
期刊
摘要:文学中如何表达政治诉求,实现文学与政治的联姻,使其既保持文学自身的特点,又实现教化功用,是文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实现文学与政治的有效联姻,中国古代选择“比兴”的方式。“比兴”是中国古代“言志”“缘情”时找到的最好叙述方式,也是表达道德判断和政治诉求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比兴;政治诉求;叙述策略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文学与政治的联姻与疏离深刻地反映着文学的演进与
期刊
摘要:文本意义边界的存在决定了任何文本阐释均具一定限度,该限度虽不可明晰定义但却实存于文本阐释之中并可理性预期。文学阐释的开放性同样须顾及作品可预期的意义边界,以其阐释限度的自觉来确保阐释活动的合法性。当代文学批评问题的一个突出的阐释学征象在于:对作品的多元价值判断往往覆盖了文学阐释应有的理性底色,在阐释的不断翻新中,作品“意义”变得无际无涯,泛化的阐释最终导致对文本意义的疏离。鉴于此,文学批评须
期刊
母亲临产时和梅阿姨住进了同一间病房。就这样,我的出生和倩只相差几天,而母亲和梅阿姨当时又是在同一个市场做生意,所以注定了我和倩的友谊。  倩是一个漂亮的女孩,苹果脸,皮肤白皙,小时候留着一个学生发型,可爱又甜美。我喜欢和倩一起玩,一起在市场玩橡皮泥,一起画画,一起为洋娃娃做头发。可是当倩有其他朋友的时候,我就显得孤苦伶仃,她似乎把我遗忘了。有了其他人,她就不再叫我玩。  读小学时的某一天早晨,因为
期刊
摘要: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很少遵循他在《后分析篇》中阐述的演绎方法,而是通常使用一种无法导致必然性的辩证方法,但永恒的真理需要推断出一定的结论;后一种方法包括提出相反的共同意见,并探索调和它们的方式,以拯救现象。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后分析篇》描述的不是推理而是一种证明,其所勾勒的探究方法不是寻求推断结论而是发现原因,即发现论证三段论的中项。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真理;三段论  众所周
期刊
摘要:“公共阐释论”致力于对阐释学的元理论做出理性的分析,找出阐释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公共理性本质,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开辟可共享的精神场域,以在面对疏异性文本时给予清晰且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给确当的阐释以合法身份。纵观东晋隐士陶渊明的诗文接受史,可以发现公共阐释得以构建的历程和基石,即以公共语境的边界约束为存在前提,以杰出个体的理性洞见为原生动力,以公共理性的审阅修正为选择机制,以研究方法的积淀提升为
期刊
摘要:“客观实在”是唯物论的核心范畴,但是始终受到贝克莱式的唯心主义者的反驳与挑战。由于语言学转向、现象学悬搁、后现代主义、非实在论等思潮的影响,唯物主义在国内外哲学研究中的范式地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迫使当代唯物主义者重新审视我们关于“客观实在”的理解,根据当下的知识语境对唯物主义进行发展创新并作出有力的辩护。通过对三个维度即实践论(基础存在论)、方法论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设定本体论
期刊
我当了多年职业滑板运动员,这些年里,我的手腕、手指、腿骨、几颗牙都摔断过。我是在11岁时第一次喜欢上的滑板,那时候我们那里有几个孩子组成了一支滑板队。   滑板在童年给了我快乐,但也让妈妈整天担惊受怕。她给我买了头盔和护膝(我从没戴过),看到我身上的傷疤和擦破的肉皮她就吓得要命。   这话听起来好像是每个父母都会有的忧虑,但是对于我的妈妈来说不仅于此。我的妈妈患有恐惧症,她害怕逛商店、坐汽车、
期刊
几乎每隔几天,张潇就会去街上转转。天桥底下、地下通道、僻静的街角……这些平时少人关注的地方却是他最常去的。有时候他会去看看在那里的流浪者们过得怎么样了,有时候则是看看是不是又来了新的流浪者。  做这些工作的张潇不是城管,也不是民警,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社工。他成立的和风社工事务所的主要工作便是为街头的流浪者提供服务,2015年,他的计划是服务30个。  “街友,你好”  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想关注街头流浪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形态演变。这一形态演变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从“客体论”到“主体论”,再到“存在论”和“价值论”转换的内在逻辑。而形态演变和内在逻辑转换,又意味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实现了从照着“宣讲”苏联模式教科书,走向了创造性地“回到”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