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异越来越大。计算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所必备能力的主阵地,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课题。
一、学生差异的情况
1. 个体内的差异
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一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反映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程序设计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兴趣在计算机的操作上,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不感兴趣。
2. 个体间的差异
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甲学生比乙学生上课时思想易集中,但乙学生比甲学生思维要敏捷;丙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丁学生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学生家里有电脑,故学习起来较从未摸过电脑的学生轻松。
3. 影响学习结果的三个方面
认知前提行为: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有的同学从小学就开始上电脑课,有的同学已多次参加过计算机竞赛,进入技校后好像一个计算机小专家,第一学期的部分教材对这些同学来讲完全可以不用上课;而有的同学进入技校后才开始接触电脑,键盘对他来说还是个不小的障碍。
情感前提等性: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程度,也就是求知需要的强弱。学习动机是唤起和推动各种智力活动的原动力,它引起学生的求知行为。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它受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自己在学习计算机知识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自身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家庭和社会中有关人士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教学质量:指教学适宜学习者的程度,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与矫正等变量制约。学生虽处于一间教室上课,但授课机会并不均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往往适合于中等学生;课堂上,提问、上台演示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交流、配合老师教学的少数學生多报以表扬与鼓励。因此,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给予的是正强化,而缺乏正强化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效果会减弱。在学生前提行为和教学质量有利时,所有的学习结果将达到较高的水平,结果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如果学生前提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质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那么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分层次教学的概念
分层次教学是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必须要完成各层次的测量和调查。学生存在哪些差异?智力上的、技能上的、态度上的、方法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各需要什么样的特殊教育?测查应是动态的,因为学生的差异具有阶段性。测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可采用观察、问卷、测验、交谈等多种方式。如学生刚入校时,可通过调查表或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储备情况、学习效果与能力的情况。如A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学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听偏差,成绩不理想,但有潜力;C类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分层次教学。
三、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策略
1.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更重的是要让它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的可能。
2. 课堂教学的组织
笔者所说的分层次教学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用不同要求来实现。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 内容出现的顺序,作业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通过调整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异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对于A类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B类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工夫,向A类学生转化;对于C类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3. 及时大面积地反馈和评价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评价。照顾差异的教学更需要加强评价,只有通过不断地反馈、强化、矫正和评价,才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差异情况。反馈、矫正和评价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的反馈和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技能的状况、心理上对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况。课中,教学重点的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指在学习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后,及时通过反馈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而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微调。一节课要结束时,通过反馈了解学习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补救。此时尤其要注重学习上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反馈情况,不能以少数好学生的反馈来代替整个班级这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
总之,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照顾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才是真正体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一、学生差异的情况
1. 个体内的差异
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一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反映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程序设计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兴趣在计算机的操作上,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不感兴趣。
2. 个体间的差异
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甲学生比乙学生上课时思想易集中,但乙学生比甲学生思维要敏捷;丙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丁学生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学生家里有电脑,故学习起来较从未摸过电脑的学生轻松。
3. 影响学习结果的三个方面
认知前提行为: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有的同学从小学就开始上电脑课,有的同学已多次参加过计算机竞赛,进入技校后好像一个计算机小专家,第一学期的部分教材对这些同学来讲完全可以不用上课;而有的同学进入技校后才开始接触电脑,键盘对他来说还是个不小的障碍。
情感前提等性: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程度,也就是求知需要的强弱。学习动机是唤起和推动各种智力活动的原动力,它引起学生的求知行为。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它受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自己在学习计算机知识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自身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家庭和社会中有关人士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教学质量:指教学适宜学习者的程度,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与矫正等变量制约。学生虽处于一间教室上课,但授课机会并不均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往往适合于中等学生;课堂上,提问、上台演示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交流、配合老师教学的少数學生多报以表扬与鼓励。因此,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给予的是正强化,而缺乏正强化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效果会减弱。在学生前提行为和教学质量有利时,所有的学习结果将达到较高的水平,结果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如果学生前提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质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那么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分层次教学的概念
分层次教学是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必须要完成各层次的测量和调查。学生存在哪些差异?智力上的、技能上的、态度上的、方法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各需要什么样的特殊教育?测查应是动态的,因为学生的差异具有阶段性。测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可采用观察、问卷、测验、交谈等多种方式。如学生刚入校时,可通过调查表或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储备情况、学习效果与能力的情况。如A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学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听偏差,成绩不理想,但有潜力;C类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分层次教学。
三、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策略
1.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更重的是要让它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的可能。
2. 课堂教学的组织
笔者所说的分层次教学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用不同要求来实现。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 内容出现的顺序,作业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通过调整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异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对于A类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B类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工夫,向A类学生转化;对于C类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3. 及时大面积地反馈和评价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评价。照顾差异的教学更需要加强评价,只有通过不断地反馈、强化、矫正和评价,才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差异情况。反馈、矫正和评价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的反馈和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技能的状况、心理上对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况。课中,教学重点的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指在学习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后,及时通过反馈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而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微调。一节课要结束时,通过反馈了解学习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补救。此时尤其要注重学习上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反馈情况,不能以少数好学生的反馈来代替整个班级这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
总之,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照顾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才是真正体现教育机会的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