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可塑性较强,有极其强烈的汲取知识的欲望,面对各种抽测、调研、考试难免会产生焦虑的心理。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态,正确认识考试价值,考试后合理的弥补措施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 中学生考试焦虑 产生原因 调试方法
处于儿童与青年的过渡时期的中学生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及问题的多发期。在这个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
焦虑是指在缺乏充分根据或无明显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自身状态或周围环境或者事件作过于严重的估计,担心受到惩罚,或者担心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在从事中学教学的这些年中,我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尤以考试中出现的种种焦虑最为严重,现就考试的焦虑问题作一些分析和讨论。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指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无论是平时的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这样阶段性的检测,或是重大的考试即中考,同学们在积极备考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焦虑。当然考试焦虑并不一定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关键在于程度。如果学生面对考试的焦虑适度,可以唤醒大脑皮层的兴奋,对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提取信息等都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引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障碍,如思维受阻、紊乱、呆板、记忆卡壳、情绪烦躁、学习效率低,影响学生考试水平的发挥,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担心、恐慌等消极情绪状态。
一、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和个体的个性、抱负、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考试焦虑是后天形成的心理障碍。多数是因为家长、教师对学生有过度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对情境的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其中,情境认识包括对考试意义与考试难度的认知等。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所以难免感到紧张焦虑。另外,由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如:考试题目难度怎样?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会不会遇到熟悉的同学?这些都会影响焦虑水平。故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似的模拟考试,让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场情境。
(二)对成败的认知评价。
研究发现,对考试两种结果的不同评价引起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无论希望成功的愿望多么强烈,一般只会引起中等强度的焦虑水平,这种强度的焦虑水平对考试取得成功很有帮助。但是,害怕考试失败的动机强烈却比较容易引起高度的焦虑水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害怕考试失误的心理越强烈。据调查初中男生害怕考试失败的比例比女生高。
(三)对自我认知的评价。
对学生而言,考试的成败与否并不仅仅是检查前半段学习是否有成效,或是让父母高兴、同学羡慕、回避惩罚这么简单,还与自我评价相匹配。
不少学生认为一定要通过优秀的成绩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及某个方面的才能强于同伴。因此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会有自卑感和挫败感,还有时会感觉别人会鄙视自己,看轻自己。自我认识比较完善的学生对考试不会太在意,他认为自己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优点。不是成绩就能代表一切,更何况一两次的考试失误。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自己能力自己认可就行了。但对自我认识比较片面的学生而言,他们只是片面地追求成绩,认为只有考了优异的成绩才能自我满足。他们不但追求成绩,而且追求名次,一旦成绩有些下降,就认为一切都完了,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通过成绩和名次才能塑造自己的形象,才能避免产生负面评价和无能感。
国内研究表明,那些“对他人评价的忧虑,为负面评价而苦恼,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性评价的预期”的学生更注重在人面前留下好印象,在考试中更容易产生焦虑,他们的考试焦虑是对自我遭到负面评价的担心。这种恐惧来源于父母、老师对孩子失败时给予的批评。
(四)个性心理因素。
考试焦虑除了和认知因素有关外,和个性心理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日趋成熟与心理性的断乳,使他们表现出自控力差、情绪波动大的特征,而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激动,会导致认知范围缩小,思维受阻,记忆提取信息能力受限。尤其那些性格内向拘谨、自卑感较重、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到消极因素影响的学生,更容易引起考试焦虑和考试怯场。
那些具有“胆汁质”的学生,容易把本来没有的危险情境看作是自己所处的环境或是即将面临的环境而惶惶不可终日,平常感到惊恐不安,紧张焦虑。
另外,因为女生情感细腻、敏感,受社会经济地位及传统观念影响较多,其生理及心理承受压力比男生差,故初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高度考试焦虑。
(五)家庭、学校因素。
从以上四点原因可以发现,大部分原因都和家长、老师日常的教育模式脱不了干系,至少对那些严重考试焦虑的孩子而言,家长、老师是能够避免情况发生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做到。
(六)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日益盛行,享乐主义、个人崇拜主义等社会的不良因素正在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在一些中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他们追求吃穿、追求享乐,和他人相互攀比,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这些学生在考试来临之前毫无感觉,他们看似没有任何焦虑,而事实上因平时的不认真和无所谓,导致考前的过度焦虑。
综上所述的六种原因,是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或使焦虑适度,从而使这样的焦虑更有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克服考试焦虑可以采取多种调适的方法,如进行自我训练、自我心理调适。
二、心理调试方法
(一)正确评价考试。
1.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过重。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会不会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我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对以前知识的考查,是自我检测,发掘出自己最大的潜力的境界,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考试的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的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的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样才能到达?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的结果中汲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考试结果才会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养成良好习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只有平时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制定学习计划。
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自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败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势,制订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树立考试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掌握应试技巧。
让学生复习的效率更高,同时学会先易后难、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道难题而影响整场考试的发挥。
(三)完善自我。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身能力,形成积极稳定、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对待考试的压力,减轻学生“担心考试失误”的心理压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和长远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某些失误而努力。
3.让学生学会积极自我暗示。因为习惯的原因,严重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担心、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然后利用一些积极暗示方法提示自己,养成主动的自我挑战的习惯。
(四)培养良好个性。
鼓励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既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又能培养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表现出朝气蓬勃、心情开朗、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的精神状态,对各种困境都能作出积极的反映。
(五)学会调节情绪。
1.通过活动、锻炼、听音乐、睡觉等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宣泄焦虑情绪。
2.经常进行放松训练,如肌肉放松,学会调节焦虑情绪等。
中学生有考试恐惧心理、考试焦虑心理、考试逆反心理是这一时期必然的反应,要加以正确引导、梳理、调节,相信中学生对阶段测试有充分的认识,继而会慢慢适应,用正确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
关键词: 中学生考试焦虑 产生原因 调试方法
处于儿童与青年的过渡时期的中学生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及问题的多发期。在这个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
焦虑是指在缺乏充分根据或无明显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自身状态或周围环境或者事件作过于严重的估计,担心受到惩罚,或者担心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在从事中学教学的这些年中,我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尤以考试中出现的种种焦虑最为严重,现就考试的焦虑问题作一些分析和讨论。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指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无论是平时的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这样阶段性的检测,或是重大的考试即中考,同学们在积极备考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焦虑。当然考试焦虑并不一定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关键在于程度。如果学生面对考试的焦虑适度,可以唤醒大脑皮层的兴奋,对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提取信息等都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引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障碍,如思维受阻、紊乱、呆板、记忆卡壳、情绪烦躁、学习效率低,影响学生考试水平的发挥,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担心、恐慌等消极情绪状态。
一、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和个体的个性、抱负、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考试焦虑是后天形成的心理障碍。多数是因为家长、教师对学生有过度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对情境的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其中,情境认识包括对考试意义与考试难度的认知等。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所以难免感到紧张焦虑。另外,由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如:考试题目难度怎样?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会不会遇到熟悉的同学?这些都会影响焦虑水平。故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似的模拟考试,让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场情境。
(二)对成败的认知评价。
研究发现,对考试两种结果的不同评价引起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无论希望成功的愿望多么强烈,一般只会引起中等强度的焦虑水平,这种强度的焦虑水平对考试取得成功很有帮助。但是,害怕考试失败的动机强烈却比较容易引起高度的焦虑水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害怕考试失误的心理越强烈。据调查初中男生害怕考试失败的比例比女生高。
(三)对自我认知的评价。
对学生而言,考试的成败与否并不仅仅是检查前半段学习是否有成效,或是让父母高兴、同学羡慕、回避惩罚这么简单,还与自我评价相匹配。
不少学生认为一定要通过优秀的成绩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及某个方面的才能强于同伴。因此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会有自卑感和挫败感,还有时会感觉别人会鄙视自己,看轻自己。自我认识比较完善的学生对考试不会太在意,他认为自己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优点。不是成绩就能代表一切,更何况一两次的考试失误。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自己能力自己认可就行了。但对自我认识比较片面的学生而言,他们只是片面地追求成绩,认为只有考了优异的成绩才能自我满足。他们不但追求成绩,而且追求名次,一旦成绩有些下降,就认为一切都完了,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通过成绩和名次才能塑造自己的形象,才能避免产生负面评价和无能感。
国内研究表明,那些“对他人评价的忧虑,为负面评价而苦恼,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性评价的预期”的学生更注重在人面前留下好印象,在考试中更容易产生焦虑,他们的考试焦虑是对自我遭到负面评价的担心。这种恐惧来源于父母、老师对孩子失败时给予的批评。
(四)个性心理因素。
考试焦虑除了和认知因素有关外,和个性心理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日趋成熟与心理性的断乳,使他们表现出自控力差、情绪波动大的特征,而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激动,会导致认知范围缩小,思维受阻,记忆提取信息能力受限。尤其那些性格内向拘谨、自卑感较重、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到消极因素影响的学生,更容易引起考试焦虑和考试怯场。
那些具有“胆汁质”的学生,容易把本来没有的危险情境看作是自己所处的环境或是即将面临的环境而惶惶不可终日,平常感到惊恐不安,紧张焦虑。
另外,因为女生情感细腻、敏感,受社会经济地位及传统观念影响较多,其生理及心理承受压力比男生差,故初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高度考试焦虑。
(五)家庭、学校因素。
从以上四点原因可以发现,大部分原因都和家长、老师日常的教育模式脱不了干系,至少对那些严重考试焦虑的孩子而言,家长、老师是能够避免情况发生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做到。
(六)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日益盛行,享乐主义、个人崇拜主义等社会的不良因素正在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在一些中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他们追求吃穿、追求享乐,和他人相互攀比,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这些学生在考试来临之前毫无感觉,他们看似没有任何焦虑,而事实上因平时的不认真和无所谓,导致考前的过度焦虑。
综上所述的六种原因,是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或使焦虑适度,从而使这样的焦虑更有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克服考试焦虑可以采取多种调适的方法,如进行自我训练、自我心理调适。
二、心理调试方法
(一)正确评价考试。
1.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过重。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会不会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我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对以前知识的考查,是自我检测,发掘出自己最大的潜力的境界,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考试的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的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的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样才能到达?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的结果中汲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考试结果才会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养成良好习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只有平时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制定学习计划。
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自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败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势,制订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树立考试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掌握应试技巧。
让学生复习的效率更高,同时学会先易后难、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道难题而影响整场考试的发挥。
(三)完善自我。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身能力,形成积极稳定、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对待考试的压力,减轻学生“担心考试失误”的心理压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和长远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某些失误而努力。
3.让学生学会积极自我暗示。因为习惯的原因,严重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担心、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然后利用一些积极暗示方法提示自己,养成主动的自我挑战的习惯。
(四)培养良好个性。
鼓励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既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又能培养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表现出朝气蓬勃、心情开朗、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的精神状态,对各种困境都能作出积极的反映。
(五)学会调节情绪。
1.通过活动、锻炼、听音乐、睡觉等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宣泄焦虑情绪。
2.经常进行放松训练,如肌肉放松,学会调节焦虑情绪等。
中学生有考试恐惧心理、考试焦虑心理、考试逆反心理是这一时期必然的反应,要加以正确引导、梳理、调节,相信中学生对阶段测试有充分的认识,继而会慢慢适应,用正确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