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探讨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在预防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瘘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行尿道下裂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精索外筋膜瓣法,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并就两组患者发生尿道瘘的情况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I期治愈率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且观察组患者尿道瘘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能够有效预防尿道下裂术后患者尿道瘘,且I期愈合率较高,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血供情况,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带血管蒂精索外筋膜瓣;尿道下裂术
尿道下裂是临床上常见疾病,指男性尿道口未开在阴茎最前端,而位于龟头下方、阴茎腹侧、阴茎根部或会阴部。多数患者还伴有阴茎弯曲和睾丸下降不全的情况,因尿道外口开口异常导致阴茎外观不正常、阴茎短小,严重的导致会阴畸形,影响患者生活[1]。目前,临床上针对尿道下裂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尿道下裂修复术来修复,而术后尿道瘘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不同修复方式术后患者发生尿道瘘的几率也有所差异。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并发症影响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0例尿道下裂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年龄在2-15岁,平均(8.3±2.1)岁,观察组45例患者年龄在1-14岁,平均(8.5±1.8)岁。两组患者均排除意识不清、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并在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带蒂精索外筋膜瓣法治疗。首先行常规麻醉、体位和消毒铺巾。延长阴茎腹侧切口直至阴囊中部,切开阴囊肉膜后将一侧睾丸挤出,但不切断睾丸引带,后向上分离精索至阴囊根部。其次,从精索末端向近端方向,在其表面游离厚度为1mm的精索外筋膜瓣,转移带蒂精索外筋膜瓣覆盖新建的尿道,使其能够宽松的覆盖在尿道表面并向两侧能够铺开0.5-1cm,远端要超过尿道吻合口约1cm。最后,将筋膜瓣边缘固定在阴茎腹侧白膜上[2]。
观察组: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法。与对照组相同,行常规麻醉、体位和消毒铺巾。首先,将患者一侧睾丸挤出,纵向切开睾丸鞘膜,并根据新建的尿道长度裁剪鞘膜。其次,向上游离,形成带血管蒂的睾丸鞘膜瓣,转移鞘膜瓣覆盖在新尿道上,最后缝合边缘并固定,注意观察睾丸鞘膜壁层是否向外[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I期愈合率,就两组患者术后尿道瘘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软件对本组所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I期治愈率75.56%(34/45)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517,p<0.05);且观察组患者尿道瘘发生率13.33%(6/45)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288,p<0.05)。
3 讨论
尿道下裂一般为先天性的,因胚胎期尿道沟的两侧尿道皱襞未能够完全融合起来,使尿道远端出现了缺损,在缺损部分,尿道下常常是结缔组织或纤维索条所代替。尿道下裂严重的患者阴茎呈腹侧屈曲畸形,勃起时畸形更严重,难以進行正常的性生活;再加上尿道部分缺损,性生活时难以将精液射入阴道内,从而导致不育。因此,临床上针对尿道下裂的治疗比较关注[4]。尿道下裂修复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而术后尿道瘘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造成术后尿道瘘的因素包括尿道血供不足、尿道远端梗阻、尿道转流不充分、皮瓣血供不足等因素。但也有研究发现,合理的覆盖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尿道瘘的情况。本研究中提到使用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和带血管蒂精索外筋膜瓣两种方法,后者利用带血管蒂精索外筋膜瓣覆盖的方式,但会导致皮瓣的血运分布不均匀,皮管远端及缝合部位两端的血运相对不良,容易导致局部坏死、感染等情况,从而使得尿道瘘的发生率提高[5]。因此,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逐渐受到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I期治愈率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且观察组患者尿道瘘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增加了新建尿道表面组织的厚度,改善局部血供,降低尿道吻合口、皮瓣缝合缘血供不足的情况,提高了组织抗感染的能力。同时,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将新尿道的缝线和包皮缝线隔离,避免因缝线重叠导致感染,其血管蒂组织瓣也起到了填充、固定和支撑的作用,改善了膀胱黏膜壁薄、局部容易积液和血肿的情况,因此,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较小。
综上所述,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能够有效预防尿道下裂术后患者尿道瘘,且I期愈合率较高,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血供情况,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振华,黄强,邱光进等.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在预防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瘘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7):1009-1012.
[2]蒋加斌,蔡盈,范登信等.组织瓣覆盖技术在Snodgrass术修复尿道下裂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8(4):709-711.
[3]胡敏,钟久庆,宋乐明等.组织瓣覆盖技术在尿道下裂手术及尿瘘修复手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195-196.
[4]谢林海,李森恺,李强等.尿道下裂阴茎分叉尿道海绵体解剖特点及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3,24(1):32-35.
摘要:目的探讨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在预防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瘘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行尿道下裂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精索外筋膜瓣法,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并就两组患者发生尿道瘘的情况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I期治愈率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且观察组患者尿道瘘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能够有效预防尿道下裂术后患者尿道瘘,且I期愈合率较高,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血供情况,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带血管蒂精索外筋膜瓣;尿道下裂术
尿道下裂是临床上常见疾病,指男性尿道口未开在阴茎最前端,而位于龟头下方、阴茎腹侧、阴茎根部或会阴部。多数患者还伴有阴茎弯曲和睾丸下降不全的情况,因尿道外口开口异常导致阴茎外观不正常、阴茎短小,严重的导致会阴畸形,影响患者生活[1]。目前,临床上针对尿道下裂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尿道下裂修复术来修复,而术后尿道瘘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不同修复方式术后患者发生尿道瘘的几率也有所差异。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并发症影响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0例尿道下裂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年龄在2-15岁,平均(8.3±2.1)岁,观察组45例患者年龄在1-14岁,平均(8.5±1.8)岁。两组患者均排除意识不清、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并在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带蒂精索外筋膜瓣法治疗。首先行常规麻醉、体位和消毒铺巾。延长阴茎腹侧切口直至阴囊中部,切开阴囊肉膜后将一侧睾丸挤出,但不切断睾丸引带,后向上分离精索至阴囊根部。其次,从精索末端向近端方向,在其表面游离厚度为1mm的精索外筋膜瓣,转移带蒂精索外筋膜瓣覆盖新建的尿道,使其能够宽松的覆盖在尿道表面并向两侧能够铺开0.5-1cm,远端要超过尿道吻合口约1cm。最后,将筋膜瓣边缘固定在阴茎腹侧白膜上[2]。
观察组: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法。与对照组相同,行常规麻醉、体位和消毒铺巾。首先,将患者一侧睾丸挤出,纵向切开睾丸鞘膜,并根据新建的尿道长度裁剪鞘膜。其次,向上游离,形成带血管蒂的睾丸鞘膜瓣,转移鞘膜瓣覆盖在新尿道上,最后缝合边缘并固定,注意观察睾丸鞘膜壁层是否向外[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I期愈合率,就两组患者术后尿道瘘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软件对本组所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I期治愈率75.56%(34/45)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517,p<0.05);且观察组患者尿道瘘发生率13.33%(6/45)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288,p<0.05)。
3 讨论
尿道下裂一般为先天性的,因胚胎期尿道沟的两侧尿道皱襞未能够完全融合起来,使尿道远端出现了缺损,在缺损部分,尿道下常常是结缔组织或纤维索条所代替。尿道下裂严重的患者阴茎呈腹侧屈曲畸形,勃起时畸形更严重,难以進行正常的性生活;再加上尿道部分缺损,性生活时难以将精液射入阴道内,从而导致不育。因此,临床上针对尿道下裂的治疗比较关注[4]。尿道下裂修复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而术后尿道瘘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造成术后尿道瘘的因素包括尿道血供不足、尿道远端梗阻、尿道转流不充分、皮瓣血供不足等因素。但也有研究发现,合理的覆盖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尿道瘘的情况。本研究中提到使用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和带血管蒂精索外筋膜瓣两种方法,后者利用带血管蒂精索外筋膜瓣覆盖的方式,但会导致皮瓣的血运分布不均匀,皮管远端及缝合部位两端的血运相对不良,容易导致局部坏死、感染等情况,从而使得尿道瘘的发生率提高[5]。因此,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逐渐受到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I期治愈率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且观察组患者尿道瘘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增加了新建尿道表面组织的厚度,改善局部血供,降低尿道吻合口、皮瓣缝合缘血供不足的情况,提高了组织抗感染的能力。同时,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将新尿道的缝线和包皮缝线隔离,避免因缝线重叠导致感染,其血管蒂组织瓣也起到了填充、固定和支撑的作用,改善了膀胱黏膜壁薄、局部容易积液和血肿的情况,因此,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较小。
综上所述,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能够有效预防尿道下裂术后患者尿道瘘,且I期愈合率较高,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血供情况,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振华,黄强,邱光进等.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在预防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瘘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7):1009-1012.
[2]蒋加斌,蔡盈,范登信等.组织瓣覆盖技术在Snodgrass术修复尿道下裂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8(4):709-711.
[3]胡敏,钟久庆,宋乐明等.组织瓣覆盖技术在尿道下裂手术及尿瘘修复手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195-196.
[4]谢林海,李森恺,李强等.尿道下裂阴茎分叉尿道海绵体解剖特点及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3,24(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