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目前依然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在现今的教学中还存在课题研究太重“结果”,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脱离学科课程实际;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把握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主与辅、精与泛、深与浅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模式;结果;人文素质;独立研究
研究性教学模式已经提了多年了,现在来说,它来依旧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再研究。所谓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语文研究性教学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本文拟就以下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太重“结果”,研究性学习开展流于“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结果,至于研究性学习有没有得到成果是无关紧要的。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建设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反映学生参与课程研究的重要佐证,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结果评价或对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建设,学生从选题、实施到结题,要填写大量的表格,最后还要撰写结题报告或论文。
2,脱离学科课程实际,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体现不充分
目前,各地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不善于从学科课程中挖掘资源,不在课本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甚至放弃课本中为巩固新知、应用新知安排的问题探索,往往追求纯社会、经济或人文类问题的探究。这样做,学生虽然掌握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学会了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与程序,但割裂了学科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脱离了学科实际,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应用,导致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目的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特别要让课本中为巩固新知安排的探索性问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结合具体实际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
3,语文学科性质呼唤人文素质的培养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文学的教育。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力”,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原则
1,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研究是指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类已发现、已定论的东西,相对社会来讲并没有创造性,但这是学生不满足现状、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疑问,发现作品的精华,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
2,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书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資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3,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力图弥补原有教材的不足,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课堂教学独特的意趣。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处理的几种关系
1,主与辅的关系
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即使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仍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则处于辅导地位,但是学生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费时过多,难度较大,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辅导作用就是很关键的一环。语文研究性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多、范围广,这一般要求学生从半独立研究过渡到独立研究,从对单一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研究,从参与局部的研究过渡到掌握全过程的研究。这就更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教材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辅导作用在各个具体不同的阶段是有所不同的。
2,精与泛的关系
“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固然是好事,但我们毕竟从事的是语文教育,是教学生掌握好母语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把数、理、化、天文、地理、自然、历史、社会等东西都往语文课堂里塞,势必会导致语文课教学内容宽泛无边,以致淹没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这就需要教师对研究性题目进行精选,但同时得注意题目的延伸性及对课文的深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深与浅的关系
研究性教学的题目如果稍深一点儿,在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范围及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可达到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目的,但如果题目很深或很浅,均难以达到这个目的。如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这首词,我们可以列出的题目有“苏轼怀的是什么古”“豪放词的风格特点”。但如果是“豪放词与婉约词的比较”“词在文学史上的流变”等,这对高三学生而言则太难。而如“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苏轼生平简述”等,对高三学生而言则太易,均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模式;结果;人文素质;独立研究
研究性教学模式已经提了多年了,现在来说,它来依旧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再研究。所谓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语文研究性教学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本文拟就以下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太重“结果”,研究性学习开展流于“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结果,至于研究性学习有没有得到成果是无关紧要的。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建设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反映学生参与课程研究的重要佐证,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结果评价或对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建设,学生从选题、实施到结题,要填写大量的表格,最后还要撰写结题报告或论文。
2,脱离学科课程实际,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体现不充分
目前,各地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不善于从学科课程中挖掘资源,不在课本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甚至放弃课本中为巩固新知、应用新知安排的问题探索,往往追求纯社会、经济或人文类问题的探究。这样做,学生虽然掌握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学会了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与程序,但割裂了学科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脱离了学科实际,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应用,导致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目的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特别要让课本中为巩固新知安排的探索性问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结合具体实际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
3,语文学科性质呼唤人文素质的培养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文学的教育。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力”,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原则
1,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研究是指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类已发现、已定论的东西,相对社会来讲并没有创造性,但这是学生不满足现状、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疑问,发现作品的精华,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
2,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书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資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3,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力图弥补原有教材的不足,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课堂教学独特的意趣。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处理的几种关系
1,主与辅的关系
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即使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仍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则处于辅导地位,但是学生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费时过多,难度较大,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辅导作用就是很关键的一环。语文研究性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多、范围广,这一般要求学生从半独立研究过渡到独立研究,从对单一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研究,从参与局部的研究过渡到掌握全过程的研究。这就更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教材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辅导作用在各个具体不同的阶段是有所不同的。
2,精与泛的关系
“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固然是好事,但我们毕竟从事的是语文教育,是教学生掌握好母语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把数、理、化、天文、地理、自然、历史、社会等东西都往语文课堂里塞,势必会导致语文课教学内容宽泛无边,以致淹没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这就需要教师对研究性题目进行精选,但同时得注意题目的延伸性及对课文的深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深与浅的关系
研究性教学的题目如果稍深一点儿,在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范围及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可达到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目的,但如果题目很深或很浅,均难以达到这个目的。如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这首词,我们可以列出的题目有“苏轼怀的是什么古”“豪放词的风格特点”。但如果是“豪放词与婉约词的比较”“词在文学史上的流变”等,这对高三学生而言则太难。而如“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苏轼生平简述”等,对高三学生而言则太易,均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