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我们通俗所说的“语文味”。实践中,我们尝试通过对标点符号运用的品味鉴赏、能力训练、运用积累,落实语文课堂的工具性。
【关键词】标点符号;教学;语文课;工具性
语文课,上的是语文课本上的材料,一问一答都是书上的内容,但是材料并非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语文味”决定性因素。“语文味”是否浓厚,语文教学的效度高低,与教师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把握是否平衡有很大关系。
我们试从“标点符号”的教学角度,谈谈语文课上“语文味”的实现,探讨提高语文课的工具性实践方法。
一、标点符号运用存在的问题
在中高年级的写作检查中发现,关于标点符号的运用,师生均存在很多问题。
1.标点符号使用不受重视。有的学生习惯性地,写了几行字或者到段末换行了,才顺手添上一个句号。或者全篇只有逗号,句号,间或有问号。
2.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随便加标点符号,不能准确地起句读作用,甚至在一个词语中间就点上一个逗号,更不要说双引号、破折号、省略号这些使用略微复杂一点的标点符号。
3.标点符号使用不精当,也不能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学生使用省略号,基本是使用其基本的省略作用,而其所蕴含的语气断续、意犹未尽、欲言又止、话中有话等精妙的韵味,学生作文中很少体现。像双引号能表达“反语”的用法就更少了。即使在高年级,因精妙地使用标点符号而增添文章灵气的表达也极少看到。
4.标点符号的书写不规范。写得潦草,随便点划;对于标点占多少格,写在方格的哪个位置,马虎了事,并不重视讲究。
5.对标点符号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语文课上,我们很少见到有老师带领孩子认识、领悟、欣赏文章中精彩的标点符号运用,更少见到老师教学生迁移运用标点符号进行表情达意。
二、重视标点符号在语文中的地位
有基本阅读能力的人都知道,标点符号对于表达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代表句读节奏,准确标出句子含义,还能精细化情感的表达。行文中准确精当地使用标点符号,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和学习准确得体运用词汇一样重要。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从意识上重视起来,在备课阶段要挖掘教材中的相关部分,在语文课上行动起来,带领学生理解、欣赏标点符号的特別之美,写作中训练学生得当地运用标点符号。
三、加强标点符号的学习和训练
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理解、欣赏和运用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阶段,针对低、中、高不同的年段,应设定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策略,开展专题性的训练。
(一)从低年级朗读指导开始做起
低年级课文的朗读指导,要注意标点符号带来的含义、语气、情感,通过示范性朗读,带领从“标点符号”这个门,进入文字的含义和情感中;回头来,又通过朗读训练,一点一点地将文章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标点符号对接起来,渐渐在学生脑海里构建标点符号的使用意义。
一位老师讲授《我要的是葫芦》时,课后练习提及到了要体会“问号”“感叹号”“句号”所带来的不同语义和语气,举例要求比对“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这两个句子。教师在第一、二次教学该内容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标点符号所带来的差异,只注意设计问题“为什么不用治”,牵着学生钻进“事物之间联系”这个道理中来,但是学生一直不得要领。二年级的学生,没办法概括出那么有深度的道理。直到第三次教学前,我们提出了朗读训练要和“标点符号”使用的体会结合起来。先做多次的朗读训练指导,让学生通过标点符号所表达语气为切入口,比较不同的标点符号带来的不同语气,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再联系到文章所揭示的道理,设计“朗读句子——比较语气——体会情感——判断含义——自我小结”环环相扣的训练,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水到渠成地进行 “反问作用”的训练,一气呵成。
就这样,通过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让二年级的学生充分感悟问号所带来的反问语气,能表达强烈的情感;感受到句号相对表达的情感比较平实。对二年级的学生,理论的分析和记诵并不适合,通过充分的、多层次的反复朗读体会、对比感悟,让学生从情感上去认识、去理解这两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所带来的情感区别,这是非常必要的。以后,问号的“反问”使用情况会不断出现,老师不断强化,就能实现潜移默化,当学生写作中有需要进行类似的情感表达时,自然会运用“问号”和“句号”的妙处。这比使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说不用治”的答案,更来得有“语文味”。
(二)在中高年级期间不断地强化、深化对标点符号的认识和使用
标点符号就那么多,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还有对他们的强化和深度认识的必要吗?答案是:非常有必要,因为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有层次的。我们非常需要敏感捕捉标点符号使用的精妙,带领学生感悟——。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3.“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4.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有着特别丰富的含义。在中高年级段,随着课文中标点运用精彩的文段的出现,老师带领学生不断地去深入认识,建立标点符号的运用在不同语境中发挥作用的深刻印象,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体会,并即时进行练习,提升能力。又如,随文引导学生认识“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的不同表达形式——
爸爸说:“你需要反省。”
“你需要反省。”爸爸说。
“你,”爸爸说,“需要反省。”
——这里的三句话因为标点符号的不同运用,带来了怎样不同的感觉?塑造的“爸爸”的性格大概是怎样的?你能设计类似的句子吗?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必定能在不同阶段里,对标点符号的作用和运用方式的认识不断地加深。
(三)批改习作时,要坚持不懈地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进行规范
既然课堂上关注不足,那么写作的时候运用不佳,是自然的后果了。有些学生即使到了六年级,总是不能理解“具体生动地描述”是什么意思,在写作中流水账式的、笼统讲述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语言描写,大多采用概括地转述的方式,文风拖拉无味,令人生厌。教师曾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冒号、双引号,采用直接引用的方式写人物的语言。学生即顿悟,于是在草稿上忙活一通,用上了冒号双引号,为了变成直接引语,还得对文字来一番改动,使语气畅通。例如:
原句:妈妈批评我写作业马虎潦草,要我重写。
改动:妈妈不满地说:“你看你写的作业,字东歪西倒的,马马虎虎的。不行,重写!”
这一改动,文章就增色不少了。写作训练,是标点符号实践运用的检验期。批改时,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写规范的标点符号,要按照要求写在方格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不同地方,某些标点符号不能写在行首,有些不能写在行末,有些标点占两个,有些可以两个标点写在一格中……通过坚持不懈地对习作中标点符号的运用进行规范,学生必定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迅速提升。
(四)通过趣味训练,提高小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关于标点符号的幽默小故事,来提升学生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认识,增强他们的兴趣。例如: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儿的生活好痛苦没有粮食多病少了很多”“对牛弹琴和‘对,牛弹琴’”这一类的趣味小故事,一定能激发学生对学好运用标点符号的兴趣的。
四、结语
“标点符号也是语文”,这是对不重视标点符号教学和运用的老师与同学的大声疾呼。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上的语文味,语文老师的专业能力,一定会在标点符号的抑扬顿挫间,悄然提升。
【关键词】标点符号;教学;语文课;工具性
语文课,上的是语文课本上的材料,一问一答都是书上的内容,但是材料并非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语文味”决定性因素。“语文味”是否浓厚,语文教学的效度高低,与教师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把握是否平衡有很大关系。
我们试从“标点符号”的教学角度,谈谈语文课上“语文味”的实现,探讨提高语文课的工具性实践方法。
一、标点符号运用存在的问题
在中高年级的写作检查中发现,关于标点符号的运用,师生均存在很多问题。
1.标点符号使用不受重视。有的学生习惯性地,写了几行字或者到段末换行了,才顺手添上一个句号。或者全篇只有逗号,句号,间或有问号。
2.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随便加标点符号,不能准确地起句读作用,甚至在一个词语中间就点上一个逗号,更不要说双引号、破折号、省略号这些使用略微复杂一点的标点符号。
3.标点符号使用不精当,也不能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学生使用省略号,基本是使用其基本的省略作用,而其所蕴含的语气断续、意犹未尽、欲言又止、话中有话等精妙的韵味,学生作文中很少体现。像双引号能表达“反语”的用法就更少了。即使在高年级,因精妙地使用标点符号而增添文章灵气的表达也极少看到。
4.标点符号的书写不规范。写得潦草,随便点划;对于标点占多少格,写在方格的哪个位置,马虎了事,并不重视讲究。
5.对标点符号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语文课上,我们很少见到有老师带领孩子认识、领悟、欣赏文章中精彩的标点符号运用,更少见到老师教学生迁移运用标点符号进行表情达意。
二、重视标点符号在语文中的地位
有基本阅读能力的人都知道,标点符号对于表达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代表句读节奏,准确标出句子含义,还能精细化情感的表达。行文中准确精当地使用标点符号,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和学习准确得体运用词汇一样重要。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从意识上重视起来,在备课阶段要挖掘教材中的相关部分,在语文课上行动起来,带领学生理解、欣赏标点符号的特別之美,写作中训练学生得当地运用标点符号。
三、加强标点符号的学习和训练
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理解、欣赏和运用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阶段,针对低、中、高不同的年段,应设定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策略,开展专题性的训练。
(一)从低年级朗读指导开始做起
低年级课文的朗读指导,要注意标点符号带来的含义、语气、情感,通过示范性朗读,带领从“标点符号”这个门,进入文字的含义和情感中;回头来,又通过朗读训练,一点一点地将文章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标点符号对接起来,渐渐在学生脑海里构建标点符号的使用意义。
一位老师讲授《我要的是葫芦》时,课后练习提及到了要体会“问号”“感叹号”“句号”所带来的不同语义和语气,举例要求比对“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这两个句子。教师在第一、二次教学该内容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标点符号所带来的差异,只注意设计问题“为什么不用治”,牵着学生钻进“事物之间联系”这个道理中来,但是学生一直不得要领。二年级的学生,没办法概括出那么有深度的道理。直到第三次教学前,我们提出了朗读训练要和“标点符号”使用的体会结合起来。先做多次的朗读训练指导,让学生通过标点符号所表达语气为切入口,比较不同的标点符号带来的不同语气,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再联系到文章所揭示的道理,设计“朗读句子——比较语气——体会情感——判断含义——自我小结”环环相扣的训练,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水到渠成地进行 “反问作用”的训练,一气呵成。
就这样,通过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让二年级的学生充分感悟问号所带来的反问语气,能表达强烈的情感;感受到句号相对表达的情感比较平实。对二年级的学生,理论的分析和记诵并不适合,通过充分的、多层次的反复朗读体会、对比感悟,让学生从情感上去认识、去理解这两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所带来的情感区别,这是非常必要的。以后,问号的“反问”使用情况会不断出现,老师不断强化,就能实现潜移默化,当学生写作中有需要进行类似的情感表达时,自然会运用“问号”和“句号”的妙处。这比使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说不用治”的答案,更来得有“语文味”。
(二)在中高年级期间不断地强化、深化对标点符号的认识和使用
标点符号就那么多,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还有对他们的强化和深度认识的必要吗?答案是:非常有必要,因为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有层次的。我们非常需要敏感捕捉标点符号使用的精妙,带领学生感悟——。
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3.“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4.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有着特别丰富的含义。在中高年级段,随着课文中标点运用精彩的文段的出现,老师带领学生不断地去深入认识,建立标点符号的运用在不同语境中发挥作用的深刻印象,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体会,并即时进行练习,提升能力。又如,随文引导学生认识“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的不同表达形式——
爸爸说:“你需要反省。”
“你需要反省。”爸爸说。
“你,”爸爸说,“需要反省。”
——这里的三句话因为标点符号的不同运用,带来了怎样不同的感觉?塑造的“爸爸”的性格大概是怎样的?你能设计类似的句子吗?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必定能在不同阶段里,对标点符号的作用和运用方式的认识不断地加深。
(三)批改习作时,要坚持不懈地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进行规范
既然课堂上关注不足,那么写作的时候运用不佳,是自然的后果了。有些学生即使到了六年级,总是不能理解“具体生动地描述”是什么意思,在写作中流水账式的、笼统讲述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语言描写,大多采用概括地转述的方式,文风拖拉无味,令人生厌。教师曾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冒号、双引号,采用直接引用的方式写人物的语言。学生即顿悟,于是在草稿上忙活一通,用上了冒号双引号,为了变成直接引语,还得对文字来一番改动,使语气畅通。例如:
原句:妈妈批评我写作业马虎潦草,要我重写。
改动:妈妈不满地说:“你看你写的作业,字东歪西倒的,马马虎虎的。不行,重写!”
这一改动,文章就增色不少了。写作训练,是标点符号实践运用的检验期。批改时,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写规范的标点符号,要按照要求写在方格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不同地方,某些标点符号不能写在行首,有些不能写在行末,有些标点占两个,有些可以两个标点写在一格中……通过坚持不懈地对习作中标点符号的运用进行规范,学生必定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迅速提升。
(四)通过趣味训练,提高小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关于标点符号的幽默小故事,来提升学生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认识,增强他们的兴趣。例如: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儿的生活好痛苦没有粮食多病少了很多”“对牛弹琴和‘对,牛弹琴’”这一类的趣味小故事,一定能激发学生对学好运用标点符号的兴趣的。
四、结语
“标点符号也是语文”,这是对不重视标点符号教学和运用的老师与同学的大声疾呼。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上的语文味,语文老师的专业能力,一定会在标点符号的抑扬顿挫间,悄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