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比较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ib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项目”及项目编号2015—GSP-006。
  摘 要: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与日本的《源氏物语》虽然处于不同的时期,作者不同,分别源自中国和日本,但两者却有很多的相同点,有很大的可比性。两部著作都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都在两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都对今后文学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从两者的“同”来对两部著作进行比较,主要包括人物设置相似、艺术上又很多共同的特色两个方面。
  关键词:红楼梦;源氏物语;比较
  作者简介:姜沙沙(1991-),女,河北省邯郸人,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红楼梦》是清朝乾隆时期文学家曹雪芹用十年之久创作出来的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小说,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更是通过四大家族的衰败来反映封建社会的衰落。日本的《源氏物语》同样也是描写贵族生活,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的作者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在日本平安王朝时期创作出来,比《红楼梦》早七百年。同样,《源氏物语》也是通过贵族社会的描写来引发对社会的思考。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说:“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土上的天才是说不同语言的,不过,在他们的心里燃烧的是同一种火焰。”这句话正表明了虽处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是文学是有相似之处的,文学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也会迸出相似的火焰。那么《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就是这样两部迸发着相似火焰的作品。这两部作品的“同”有各个方面,不论从人物设置方面,如贾宝玉和源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还是从艺术特色上,如通过爱情这个主题来表现内容,语言风格相似等。因此本文试着从《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同”来进行窥探和分析。
  一、两部作品的人物设置相似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人物不论是从单个主要人物设置还是整体上的人物设置,不论从阶层上还是人物特征上,都有相同点。首先从单个人物上,贾宝玉和源氏就是典型的两个虽处不同文学作品当中的相似的主人公。两人从外在来说都拥有盖世无双的美貌,俊俏程度不亚于女性,从内在来说两位主人公都有常人不能及的聪明智慧,有不凡的艺术修养。然而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相同点。其一,消极遁世。贾宝玉和源氏的厌世都与当时贵族社会正在逐渐瓦解有关系的。清醒的他们看似不清醒,他们在这个快要僵死的社会得不到心灵的满足,只剩下空虚和厌恶。《红楼梦》中贾宝玉多次表现出他想出家,多次对林黛玉说:你死了,我出家做和尚去。最后,“中乡魁宝玉却尘缘”,做了和尚。《源氏物语》中的源氏同样也有遁入空门的念头,在他的儿女情长中,也能看出他的心境,不是想留恋尘缘,最终也遁入空门,不知去向。其二,爱众多女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爱着黛玉,但是看到宝钗也呆住了。袭人是宝玉初试云雨情的对象,但他心里又深爱着晴雯。而《源氏物语》的源氏与很多女人更是关系密切。与他有关系的女子有空蝉、夕颜、末摘花、轩端荻、紫姬等。这两位主人公是人物设置相似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两部著作都描写了上层贵族,同样也描写了下层贵族、宫妃、侍女以及平民百姓、奴隶等。
  二、艺术上共同的特色
  (一)语言风格:既有诗歌又有散文,既典雅又艳丽。读《红楼梦》,会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曲、歌等,这些在《红楼梦》的语言风格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单单从古诗来说,各个风格体例也应有尽有。如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等文体,风格各异,有长篇有短篇,这些诗句不论在推进情节、完善人物特点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读《源氏物语》,同样隔一段就会有和歌出现,读来会发现,这些和歌大部分是在爱情生活中引发的感想而相互唱和引起的,这对推进情节、表现情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总体来看,这两部著作都吸收了前人大量的文学创作形式,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同样用在刻画人物、气氛渲染、抒发感情等方面。然而两部著作在吸收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又根据中国和日本不同的文化背景。吸收本民族的特色,创作出不同的形成自己特色的艺术风格。
  (二)从爱情主题升华到作家的思想层面。这两部著作,都脱离不开爱情这个主题,大量描写爱情的场景,然而,在爱情这个表面下,其实但是为了表明政治矛盾和作家的思想倾向。贾宝玉和源氏最后的“悲剧”,最后都走向空遁,作者是为了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曹雪芹说:“擅风月、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他指出“情”是四大家族衰败的原因,然而这只是一种隐蔽,他用爱情作为主题来隐蔽四大家族衰败的真正原因。同样的,紫式部用源氏的结局来表现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而源氏走向这个结局的原因是他对爱情的失意和厌倦。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创作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读《红楼梦》的人无不为书中人物所悲、所叹、所泣,无不融入书中的情感。《源氏物语》也使日本平安时期的物语创作数量大量增加,描写的内容与风格都模仿《源氏物语》,但未再有一部作品能及上《源氏物语》的水平。这两部作品至今仍值得人们去好好研究,吸取其中人性化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古今和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感伤言情诗的代表,《无题》诗与《绮怀》诗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接受前人和时代的影响,也以自己的创新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就影响力而言,《绮怀》诗不如《无题》诗,这与历史因素有关,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组诗的作者分属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个性、经历,因此在抒写情感方面各具其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和差异影响了后人对它们的接受。  关键词:李商隐;黄景仁;《无题》诗;《绮怀》
摘 要:清代小说《红楼梦》折射了作者所属的时代特征,体现积极进步的思想倾向,同时,表露出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打破传统的革新精神。当中意境更是层出不穷,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约翰·闵福德的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 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语料,对比分析意境的处理。对于意境的翻译,译者应把握基本美学要素,必须尽可能地忠
摘 要:《隋唐演义》的创作者是清代小说家褚人获,这一著作对传统历史演义小说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而本文就简单的探讨了《隋唐演义》对历史演绎小说创作在体裁、主题以及人物塑造三个方面的创新,深入拓展小说的创作视角。  关键词:《隋唐演义》;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7)-26-0-01  一、引言  《隋唐演义》历
摘 要:论文采用归纳、对比等方法,整理《唐诗三百首》中的颜色词,再与英译本中的相应选词做对比,探讨英汉两语中相近颜色词运用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诗;颜色词;英译;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杨喆俊,吉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一、东西方文化下的“颜色”  (一)
摘 要:《辋川集》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隐居在辋川别墅期间所作,这部《辋川集》中的辋川诗是王维一生诗歌作品中成就较高的,这部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完美呈现了中国水墨画的意趣“诗中有画”,这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理念值得我们后人悉心研习,《辋川集》二十首描绘了位于蓝田县内南辋谷内二十个小景点,同样也见证了诗人情感世界的起伏变化。  关键词:王维;辋川集;山水;情感  作者简介:李永娇,女,汉族,山西省吕梁市离石
摘 要:晚清名臣曾国藩推崇方苞、姚鼎等桐城文人为“文学正宗”,其文论思想直接受到桐城派古文的影响。在桐城文派陷入两难之时,曾国藩出而振之,维护桐城派正统的同时又不拘于此,于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博采经史百家之长,提倡阳刚雄肆之风,使得桐城派文学作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最后辉煌一直延续至五四前夕,曾国藩本人也因此被看作是“桐城中兴”的代表。  关键词:曾国藩;桐城派;文论;经世致用;博采众长;
目的:在体外初步探讨峨参提取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H4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为峨参提取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在体内从峨参石油醚提取物及水煎剂对肝癌H22荷瘤小鼠肿瘤重量、体积、形态学变化及bax、bcl-2等因子的表达等各方面综合分析峨参石油醚提取物及水煎剂对H22荷瘤小鼠的影响,旨在为峨参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A549和H460细胞为细胞模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