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正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新的教材必然要有新的教学形式与之相适应。在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量多时少”,即需要教学的内容太多,而课时又太少。特别是选用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每册安排的“阅读鉴赏”篇目多,再加上“表达交流”五个专题和“梳理探究”三个专题,以及“名著导读”等,内容十分丰富。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学完两本教材,并且讲究教学效果,的确有一定难度。有些课文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遍,蜻蜓点水式点一下。
饮食中讲究的是吃好,而不是吃多。教学其实也是这样,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应适当精简“食物”,确保消化吸收。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多样、省时高效地处理教材。要解决课时少而篇目多的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增删取舍,整合侧重。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二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三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四是高考考查的内容。以此四点为标准取舍教学内容,处理必修教材。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重点谈谈如何进行整体设计。
一、三管齐下,并驾齐驱
“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这三管必须同时进行,并驾齐驱,才有可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做法是:教学伊始,先理清“阅读鉴赏”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再把“表达交流”中的五个点按照教学内容作些处理,有机插入四个单元的教学中。例如,第一单元现代诗教学之后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完成“朗诵”这个点;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写事要有点波澜”合成一个点安排在第二单元教学之后进行;把“写人要凸显个性”和第三单元结合起来,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为写人的范文来简单处理,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二、主题学习,专题研究
新教材在重视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了选择性、综合性和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引发。其基本特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大力提倡整合理念,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不靠简单的单篇课文的叠加,而要靠对板块或专题内不同课文在某一方面的整合。因而主题学习就成了阅读之灵,而以同一主题组织而成的单元阅读便成了学习重点。很可惜,绝大多数教师只是低头走路,按课文顺序一篇一篇地教下去,却未能抬头看天,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去教。
仔细分析研究“必修一”教材,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包括现代诗的起源、演变,代表流派和作家,以及诗歌朗诵;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专题包括文言文基础知识、山水游记文特点;写人记事散文专题包括写人的手法(作为重点教学)、记事的方法;新闻专题包括新闻的相关知识,如何读新闻、看新闻;报告文学专题包括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如何写报告文学。这样处理不仅节省时间,还能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如第二单元的文言文教学突出“山水游记”,以后在文言文教学时就突出传记特点、论说方法等,不至于文言文教学总是围绕字词转,没有层次感。
三、内外结合,延伸学习
新教材“梳理探究”是一个亮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若能开展得扎实有效,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树立大语文观。教学中可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使教学时间无限延伸。比如,对于“优美的汉字”,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第一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集优秀书法作品,感受汉字的形美;查找资料,趣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意美;整理汉字知识,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第二步,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本组收集整理的情况,其他小组作记录。第三步,各小组将搜集的资料和全班交流时记录的内容整理归类,再写成论文,每组交一篇,教师批阅后返回修改。以上活动均安排在课外,既不占用课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同时提高了作文能力,可谓三全其美。
四、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高中语文新教材重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要学好语文,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中有限的课文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让学生广泛地涉猎一些优秀的课外读本,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扩大视野,提高写作能力。新教材配备了一套用于课外阅读的“语文读本”,人手一册,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这套读本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的精华,融知识性与鉴赏性于一炉,合课内外阅读为一体。教师将其“为我所用”,把必修课本中没学的课文纳入“读本”中相对应的主题体系中,要求学生作整体阅读,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写读书笔记(形式为读后感或文学小评论),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落实了“读本”的阅读。(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饮食中讲究的是吃好,而不是吃多。教学其实也是这样,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应适当精简“食物”,确保消化吸收。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多样、省时高效地处理教材。要解决课时少而篇目多的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增删取舍,整合侧重。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二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三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四是高考考查的内容。以此四点为标准取舍教学内容,处理必修教材。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重点谈谈如何进行整体设计。
一、三管齐下,并驾齐驱
“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这三管必须同时进行,并驾齐驱,才有可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做法是:教学伊始,先理清“阅读鉴赏”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再把“表达交流”中的五个点按照教学内容作些处理,有机插入四个单元的教学中。例如,第一单元现代诗教学之后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完成“朗诵”这个点;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写事要有点波澜”合成一个点安排在第二单元教学之后进行;把“写人要凸显个性”和第三单元结合起来,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为写人的范文来简单处理,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二、主题学习,专题研究
新教材在重视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了选择性、综合性和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引发。其基本特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大力提倡整合理念,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不靠简单的单篇课文的叠加,而要靠对板块或专题内不同课文在某一方面的整合。因而主题学习就成了阅读之灵,而以同一主题组织而成的单元阅读便成了学习重点。很可惜,绝大多数教师只是低头走路,按课文顺序一篇一篇地教下去,却未能抬头看天,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去教。
仔细分析研究“必修一”教材,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包括现代诗的起源、演变,代表流派和作家,以及诗歌朗诵;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专题包括文言文基础知识、山水游记文特点;写人记事散文专题包括写人的手法(作为重点教学)、记事的方法;新闻专题包括新闻的相关知识,如何读新闻、看新闻;报告文学专题包括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如何写报告文学。这样处理不仅节省时间,还能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如第二单元的文言文教学突出“山水游记”,以后在文言文教学时就突出传记特点、论说方法等,不至于文言文教学总是围绕字词转,没有层次感。
三、内外结合,延伸学习
新教材“梳理探究”是一个亮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若能开展得扎实有效,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树立大语文观。教学中可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使教学时间无限延伸。比如,对于“优美的汉字”,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第一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集优秀书法作品,感受汉字的形美;查找资料,趣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意美;整理汉字知识,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第二步,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本组收集整理的情况,其他小组作记录。第三步,各小组将搜集的资料和全班交流时记录的内容整理归类,再写成论文,每组交一篇,教师批阅后返回修改。以上活动均安排在课外,既不占用课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同时提高了作文能力,可谓三全其美。
四、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高中语文新教材重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要学好语文,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中有限的课文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让学生广泛地涉猎一些优秀的课外读本,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扩大视野,提高写作能力。新教材配备了一套用于课外阅读的“语文读本”,人手一册,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这套读本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的精华,融知识性与鉴赏性于一炉,合课内外阅读为一体。教师将其“为我所用”,把必修课本中没学的课文纳入“读本”中相对应的主题体系中,要求学生作整体阅读,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写读书笔记(形式为读后感或文学小评论),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落实了“读本”的阅读。(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