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ng7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宝贵的活体课程资源。在品德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将品德课堂教学与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给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活水,使学生获得鲜活灵动的新体验。实践证明,这二者的整合能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智慧的生成。以下,笔者就品德课堂教学的五个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以求提炼出如何依托校园文化有效开展品德教学的一些可行方法。
  
  一、依托“校园十景”,激发爱乡情感
  
  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是品德教学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朴素情感,应从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开始。只有以爱校教育为基础,由近及远,才能有效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的“校园十景”是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每个景区突出一个主题,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如“奔向未来”景区主题为“追求真善美乐”;“桃李芬芳”景区主题则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海无涯”景区有着浓浓的劝学氛围;“春华秋实”景区希望学生感悟“没有春的播种,哪有秋的收获”这一道理。每个景区都突出对学生成长的激励。十景是校园文化内涵的精华,是学生了解、认识校园最好的窗口。勿庸置疑,这些校园人文景观是激励学生热爱学校的优秀课程资源,是教科书所无法具备的活体素材。
  【案例一】
  笔者在教授《品德与社会》第六册第四单元《我来做个小导游》时,就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角色去认识、了解校园,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课前,笔者把学生分成10人一小队组建小导游团,每人负责介绍一个景点,了解景点的主题、故事、教育意义,写好导游解说词。课堂上组织全班同学在校园中模拟当导游,向老师、同学们介绍“校园十景”。在此基础上,再把活动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开展“为家乡的建设出金点子”的设计,让学生在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的同时,还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思考】
  培养学生社会化水平,不能将学生的眼光禁锢在校园中,而必须从校园出发,延伸到社会。以上这则案例,笔者抓住校园景观这一独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从在校园中当导游开始,练就搜集、处理相关资料等技能,再延伸到调查、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将教科书内容从校园向社会延伸,以探究方式拓展课堂教学,写出可行性调查报告,激发家乡小主人的社会责任感,使爱乡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在学习、探究、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爱乡的情感便会油然而生。
  
  二、依托“文化长廊”,激扬勤学志趣
  
  当前,意志薄弱是导致小学生学习障碍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尤显重要。用勤学典故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有效的教育途径。我校校园景观中的“学海无涯”景区,栏杆上雕刻着一幅幅耳熟能详的勤学典故,如闻鸡起舞、凿壁借光、铁杵成针、程门立雪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醒目的“论语石刻”立在勤学路上,高大的孔子立体浮雕,让人肃然起敬,而旁边的论语经典名句,则彰显出深厚的文化传统。笔者认为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校园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激励孩子,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还能让学生形成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勤奋好学的远大志向。
  【案例二】
  基于品德学科倡导儿童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教学要求,笔者在教授《品德与社会》第六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做学习的有心人》时,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文化长廊中的“勤学典故”,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需要专心,需要耐心,还需要恒心和毅力。课前十分钟在校园勤学路上,学生们聆听校园小导游介绍一个个“勤学典故”,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故事,再在“论语石刻”上摘录几句关于勤学的名句返回教室交流。课堂上,学生对家喻户晓的“勤学典故”和“论语名言”颇有感受。好多学生还悟出:古代名人取得伟大成就,靠的是一份恒心,一份毅力。接着,笔者再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了解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秘诀”。同学们从身边的榜样中真切感受到,若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
  【思考】
  品德是生活现象的综合,是生活规律的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主题在生活中建构,就一定能从生活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内容。在以上教学案例中笔者就让课堂教学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能耳闻目测的校园文化中去,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品德的痕迹,获取最接近的生活信息。用传统的“勤学典故”激励孩子发奋勤学,再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学习成功的榜样,探询学习的道理。学生从自己班里的同学、自己的朋友、邻居和亲戚中去观察、发现,就能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深刻领悟学习成功的道理——“兴趣+勤奋=成功”的涵义。这样一来,无形中将学生平时随时可见、耳熟能详的墙体文化盘活为有效的品德教学资源,淡化了教育痕迹,切实提高了品德教学的实效。
  
  三、依托“种植基地”,提升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更缺乏。而对城里孩子来说,劳动似乎离他们远不可及,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我校“春华秋实”景区有6亩劳动基地,分为果树园、药草园、种植园、养殖园和大棚实验场,配合学校每周开设的《劳动与生活》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基地锻炼,不仅习得知识,明白道理,还能获取成功或失败的情感体验,是不可多得的品德教学课程资源。
  【案例三】
  在教学《劳动需要知识》时,笔者充分利用学校劳动基地,在课前组织学生参观种植园前的“科学长廊”,了解袁隆平等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对通过知识为人类带来深远影响的人物的钦佩之情。之后,带领学生访问管理种植园的校工,了解如何运用高科技开展大棚实验种植活动,使学生懂得劳动需要知识,懂得只有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接着再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实验大棚种植地和科技种植流水线,调查学校种植大棚中传统种植和科技种植带来的不同变化。当学生调查、交流后深刻领会到:做一个农民也要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需要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和技能并非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专利”。
  【思考】
  品德课堂不需要泛泛而谈,不需要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真切感受、真实体验才是最好的品德课堂。短短的“田间”采访远远胜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反复讲解。这堂课如果缺乏“田间”的采访环节就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感悟,从而失去一种内化学生心灵的力量。至此品德与生活的学习完完全全地融入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开辟的植物园变成了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认知的获得和道德行为的实践所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依托“宣传阵地”,搭建沟通平台
  
  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为学生、班级、年级间的交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我校的小童声广播站、电视台是学生自由挥洒笔墨、捕捉校园动态、及时反映学生们精神风貌的窗口,是促进学生、班级、年级间相互学习、沟通、竞争的重要宣传阵地。笔者在品德教学中十分注重整合广播、电视台的这些有效资源。
  【案例四】
  笔者在教授《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电视台,了解制作一个电视节目要涉及到各个部门人员的分工与配合。由此,学生们体会到做一件事只有大家互相配合,各尽其职才能办好。
  笔者邀请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来到班级和大家一起完成一档“小主人会客厅”的节目。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其中,从节目播出的前一周起,学生们就为这档节目出谋划策,做准备工作。节目播出后,教师们都惊讶于一个二年级的班级能把节目做得如此出色,惊讶于孩子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们在短时间内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潜能。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乎年龄的大小、能力的高低而在于学生是否体会到个人和集体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否懂得与他人合作。
  【思考】
  笔者在这一单元教学主要抓住了两点。第一,学生从观看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中体会分工合作的重要,并萌发比较强烈的集体意识。这是道德感知阶段。第二,笔者通过电视台这个平台,帮助学生完成了心愿。学生们投身于道德实践,亲历了期待、努力、收获的全过程,明白了集体生活的原则:有事多商量,大家齐心做,快乐同分享。
  这样的课堂作为儿童喜爱开展的活动课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能力得到提
  高。
  
  五、依托“心理辅导岗”,创造愉悦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认为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必然存在不悦、心中有阴霾的时候。学校的特色心理辅导站就是学生们诉说心事、敞开心扉的好去处。我校把心理辅导站的分站设在每个班级。心理辅导站由多位持证上岗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和受过专门培训的学生辅导员一同搭建起心与心交流的平台,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解除困惑,重拾快乐。
  【案例五】
  基于品德学科倡导儿童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教学要求,笔者在教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时,在课堂上种上了一棵“心情树”,并将这棵心情树延伸到了品德课堂外,延伸到每一门学科,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课堂上,学生们在属于自己的苹果上贴上了笑脸和哭脸,表示自己的心情。笔者看着苹果上的哭脸,有意识地启发:“如果你把不高兴对一个小朋友说,就变成了一半。如果你的伙伴能开导你,不高兴就会烟消云散。”分组交流时,心理辅导小能手被安排在每个小组中,倾听开心,排解烦恼。交流后,教师给予学生更正表情符号的机会,“心情树”上的哭脸最后都变成了笑脸。
  从此“心情树”留在了班级中。学生明白了情绪变化是正常的事情,只要试着让自己每天都保持好心情,麻烦事、烦心事就不会找上门了。
  【思考】
  基于学校文化的心理辅导站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原本心理辅导站的建立就是对健康向上生活的一种倡导。品德课堂正是需要这种有效、多能的组合。
  经过心理辅导的过程,教学环节圆满完成,信赖和快乐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很多学生说,我再也不怕麻烦事了,我要用欢乐一件一件地解决它们。有的学生说,如果遇上麻烦事烦恼了,我可以请小小心理辅导员、老师帮助我排忧解愁。学生在明白快乐生活的可贵后,也会渐渐形成责任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负责任、学会爱。
  总之,笔者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结合的尝试中深刻体会到:依托校园文化的品德课堂是开放的,开放于生动自然的课堂内涵和博采众长的课堂外延;依托校园文化的品德课堂是精致的,精致于对道德细节的深入挖掘;依托校园文化的品德课堂是大气的,大气于点燃道德智慧之光的高远追求;依托校园文化的品德课堂是和谐的,和谐于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的统一。
  
  (作者单位:浙江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清平
其他文献
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宋代儒学大师朱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也是一项全民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战略教育。尽管如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反思十年的失误,邓小平认为是教育,特
现在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活泼好动,也好表现自己,但就是不喜欢听别人说话。 At present, most rural school stu
This is a translation of a speech delivered by Rita Fan at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 on 28 September 1996. Ms. Fan is a member of the SAR Preparatory C
彩虹本是天空和雨滴的专属,可是现在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么美丽的彩虹花了。图中花瓣上的彩虹色并不是涂上去的,而是经过严格的计算和控制,注入了特别的物质。 The rainbow is
期刊
The Tujia nationality settle in the border areas of Hunan. Hubei, Sichu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Almost 2,000 years ago. the Tujia ancestors began tclive in th
文起探讨张爱玲文字回到了真实、古龙小说的刻意追求则“以词害意”、金字塔、帕提农神庙之美等正反论证文学艺术需返璞归真的道理,继而展开了对万物生死轮回的探索,“让我们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重要核心之一就是学生学 The ne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球突出的疾病,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1853年Graves首先描述了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因此多数学者称之为Graves病[1]。
中共中央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肯定我国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的同时,又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