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课外阅读的黄金时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积淀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但事实上,不少中学生往往会以“功课负担太重”等为借口不愿意多读书,也没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提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有内容、定时间、找方法。
关键词:铺设“阅读之路”;施行“弹性阅读”;加强“动脑动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4-001
有学生或家长经常问起: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还是从一则俄罗斯寓言故事开始说起吧。
深夜,一个疲惫不堪的路人行走在深山巨谷中。黑暗中传来一个声音:“尽量多地捡起你脚下的石块。”冥冥中传来的声音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夜行人就随手捡起了几块小石头。“再捡一点!”这个声音再次传来。夜行人没有办法,只得弯下疲惫的身躯,又捡了一块最小的放进了口袋。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夜行人也走出了山谷。此时他忽然想起了昨夜发生的事情,他急忙掏出口袋中的石块,一看,石块全部变成了钻石!这个结果让他感到既惊喜又后悔。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太多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味。既然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朋友的成长有着如此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就与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谈谈他们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读什么?
这是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阅读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课内阅读基本上指阅读语文课本。课外阅读范围太广,对中学生朋友而言,能有机会接触的,一是报刊杂志,二是中外名著等大部头作品。另外,还有一条阅读的途径,我们称之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例如我们带领孩子学习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时,特别介绍了作家王安忆和她的作品:《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米尼》《小鲍庄》《上种红菱下种藕》等。还为孩子们介绍了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你想,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经典课文近200篇,涉及古今中外名家近百人,难道这不是一条很好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阅读之路吗?
当然,中学生朋友的甄别能力还不强,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作好他们课外阅读的“参谋”,为他们把把关。甄别的原则是“去粗取精”,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读物;“去冗存真”,毕竟孩子还有功课这项沉重的负担,平时不太适合读大部头的长篇,可以选择中短篇作品加以阅读,要想过长篇阅读的瘾,还得等到寒暑假。相信只要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并且科学理性地对待课外阅读,孩子们一定能读到他们应读的、喜欢读的、高质量的课外读物,让好书陪伴孩子们一生。
何时读?
许多家长和孩子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他们苦于孩子功课的压力,一致反映没有时间读。在调查中,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孩子有时做作业到夜里十点、十一点,那还读什么,只能洗洗抓紧上床睡觉。是啊,功课要紧,书又不能不读,真是一组矛盾!既然这样,那也只能“见缝插针”了。课外阅读执行“弹性政策”,功课少则多读,功课多则少读,这像不像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啊?哎,本身课外阅读就像在“打游击”,她和功课相比,始终是退居次席的。但是,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术可是越打越起劲,最后还解放了全中国。这不也正暗示了课外阅读的巨大作用,克服眼前的困难读下去,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通畅。
当然,课外阅读还得持之以恒,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原则上可以定在晚上功课做完到临睡前这段时间,一般15-20分钟,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我们称之为睡眠前的大脑“思维体操”。你大可不必担心会引起孩子大脑的兴奋,造成失眠。据调查,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失眠是何滋味,只有看着看着睡着的,少有一夜看到天亮的。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而新课标规定的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目标可以轻松完成。
怎么读?
有家长反映,我的孩子读的书也不少,可阅读写作水平就是不见提高。课外阅读除了要制定计划,定时定量完成阅读内容外,还应采取一定的方法。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做课题来研究。
我们的课外阅读虽然不搞急功近利,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那么怎样读效果才更好一些呢?首先,应该慢下来。追求故事情节,急切地探寻故事的结局不是我们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式的略读不应该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策略。阅读的时候可以不动口,但绝不能不动脑。想一想作品的行文思路、谋篇布局、前后照应,想一想作品是如何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去掉可以吗等等。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其次,应该写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可以将它抄下来,闲暇时再次品读也别有一番滋味。长期坚持,你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会越来越多,经常翻看,这些都会变成你自己仓库里的“存货”,可以随时“取用”。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页眉、页脚、字里行间写下阅读的感受与心得。这些灵光一现的东西,过去了可能就永远回不来了。最后,应该背下来。一提到背书,很多孩子会露出痛苦的表情,他们不喜欢背书,背书不是探险,缺乏新奇与刺激。但是,不要忘了文章开头俄罗斯的寓言故事,背书就是“捡石头”,它最终会变成“金子”的。事实也如此,背下来的东西才会铭记终生。背的东西多了,语感好了,语文素养提升了,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调查显示,大凡在班上语文成绩排在前列的,课外阅读一定是做得比较好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是宋皇帝赵恒说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教育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投身社会,服务大众。阅读是一种孤独,但只有阅读者自己才知道,他是在与大师哲人对话,与古人圣贤交流,他可以不费舟车劳顿畅游整个宇宙,他可以穿越时空来到神秘的远古时代。中学生朋友们,请阅读吧!
关键词:铺设“阅读之路”;施行“弹性阅读”;加强“动脑动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4-001
有学生或家长经常问起: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还是从一则俄罗斯寓言故事开始说起吧。
深夜,一个疲惫不堪的路人行走在深山巨谷中。黑暗中传来一个声音:“尽量多地捡起你脚下的石块。”冥冥中传来的声音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夜行人就随手捡起了几块小石头。“再捡一点!”这个声音再次传来。夜行人没有办法,只得弯下疲惫的身躯,又捡了一块最小的放进了口袋。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夜行人也走出了山谷。此时他忽然想起了昨夜发生的事情,他急忙掏出口袋中的石块,一看,石块全部变成了钻石!这个结果让他感到既惊喜又后悔。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太多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味。既然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朋友的成长有着如此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就与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谈谈他们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读什么?
这是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阅读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课内阅读基本上指阅读语文课本。课外阅读范围太广,对中学生朋友而言,能有机会接触的,一是报刊杂志,二是中外名著等大部头作品。另外,还有一条阅读的途径,我们称之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例如我们带领孩子学习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时,特别介绍了作家王安忆和她的作品:《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米尼》《小鲍庄》《上种红菱下种藕》等。还为孩子们介绍了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你想,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经典课文近200篇,涉及古今中外名家近百人,难道这不是一条很好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阅读之路吗?
当然,中学生朋友的甄别能力还不强,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作好他们课外阅读的“参谋”,为他们把把关。甄别的原则是“去粗取精”,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读物;“去冗存真”,毕竟孩子还有功课这项沉重的负担,平时不太适合读大部头的长篇,可以选择中短篇作品加以阅读,要想过长篇阅读的瘾,还得等到寒暑假。相信只要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并且科学理性地对待课外阅读,孩子们一定能读到他们应读的、喜欢读的、高质量的课外读物,让好书陪伴孩子们一生。
何时读?
许多家长和孩子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他们苦于孩子功课的压力,一致反映没有时间读。在调查中,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孩子有时做作业到夜里十点、十一点,那还读什么,只能洗洗抓紧上床睡觉。是啊,功课要紧,书又不能不读,真是一组矛盾!既然这样,那也只能“见缝插针”了。课外阅读执行“弹性政策”,功课少则多读,功课多则少读,这像不像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啊?哎,本身课外阅读就像在“打游击”,她和功课相比,始终是退居次席的。但是,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术可是越打越起劲,最后还解放了全中国。这不也正暗示了课外阅读的巨大作用,克服眼前的困难读下去,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通畅。
当然,课外阅读还得持之以恒,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原则上可以定在晚上功课做完到临睡前这段时间,一般15-20分钟,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我们称之为睡眠前的大脑“思维体操”。你大可不必担心会引起孩子大脑的兴奋,造成失眠。据调查,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失眠是何滋味,只有看着看着睡着的,少有一夜看到天亮的。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而新课标规定的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目标可以轻松完成。
怎么读?
有家长反映,我的孩子读的书也不少,可阅读写作水平就是不见提高。课外阅读除了要制定计划,定时定量完成阅读内容外,还应采取一定的方法。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做课题来研究。
我们的课外阅读虽然不搞急功近利,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那么怎样读效果才更好一些呢?首先,应该慢下来。追求故事情节,急切地探寻故事的结局不是我们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式的略读不应该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策略。阅读的时候可以不动口,但绝不能不动脑。想一想作品的行文思路、谋篇布局、前后照应,想一想作品是如何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去掉可以吗等等。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其次,应该写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可以将它抄下来,闲暇时再次品读也别有一番滋味。长期坚持,你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会越来越多,经常翻看,这些都会变成你自己仓库里的“存货”,可以随时“取用”。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页眉、页脚、字里行间写下阅读的感受与心得。这些灵光一现的东西,过去了可能就永远回不来了。最后,应该背下来。一提到背书,很多孩子会露出痛苦的表情,他们不喜欢背书,背书不是探险,缺乏新奇与刺激。但是,不要忘了文章开头俄罗斯的寓言故事,背书就是“捡石头”,它最终会变成“金子”的。事实也如此,背下来的东西才会铭记终生。背的东西多了,语感好了,语文素养提升了,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调查显示,大凡在班上语文成绩排在前列的,课外阅读一定是做得比较好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是宋皇帝赵恒说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教育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投身社会,服务大众。阅读是一种孤独,但只有阅读者自己才知道,他是在与大师哲人对话,与古人圣贤交流,他可以不费舟车劳顿畅游整个宇宙,他可以穿越时空来到神秘的远古时代。中学生朋友们,请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