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导向,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方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的有机结合。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那就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努力创新,寻求突破。笔者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完整的学习数学的机会。尊重所有学生,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根据学生的不同经历、特长及需要进行相应教育。例如:课堂教学中,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正面的表扬与肯定,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承认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并为每个学生寻找学习数学的最有效途径,不断向每个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明确学生在学习中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学生掉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广泛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形式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固定在课堂上。
三、设计探索性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例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设计这样几个探索性问题:(1)到两个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2)到两个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接着你想继续探究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到距离相等的轨迹是什么?这几个问题链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摆脱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精心设计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更應该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为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大约用10分钟,把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习题按易、中、难分三等,按学生的好、中、差三个层次,各叫一至二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估计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上讲台批改板演,并强调划错号要指出错误之处,并以准确性,合理性、速度等方面综合打分,其余学生同桌互相批改。有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选一些变式题,即让学生自己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白编题目,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课堂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着眼于学生会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等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会学与教师的善导要汇合于一个综合、立体、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这种训练要区别于传统的刻板的训练,更不能搞题海战术,要有针对性的训练。
四、给学生自由交流的平台
数学需要交流,需要不同思想的碰撞,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他人对问题的看法来丰富自己的思想,拓展自己的思维,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同时还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而且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为了小组的荣誉也更有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完成,在游戏中进行创造,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做到在生活中发现、创造。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顾在讲台上讲解,很少与学生就某个知识点展开互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整个数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不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存在弊端,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创新性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帮助学生学会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七年级阶段,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知识,想必大家对三角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三角形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想让三角形全等,就一定要让三角形的三边和三角全等吗?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如:“角角边”“角边角”和“边角边”等。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造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数量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类型等变式,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思考,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造。在教学中,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习题之后,要求学生再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并鼓励学生把几种解法一并写在作业本上,老师逐一认真批改,这样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导向,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莫晓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6(34)
[2]涂风琴.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训练[J].华章(教学探索),2007(Z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方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的有机结合。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那就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努力创新,寻求突破。笔者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完整的学习数学的机会。尊重所有学生,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根据学生的不同经历、特长及需要进行相应教育。例如:课堂教学中,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正面的表扬与肯定,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承认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并为每个学生寻找学习数学的最有效途径,不断向每个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明确学生在学习中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学生掉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广泛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形式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固定在课堂上。
三、设计探索性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例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设计这样几个探索性问题:(1)到两个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2)到两个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接着你想继续探究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到距离相等的轨迹是什么?这几个问题链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摆脱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精心设计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更應该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为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大约用10分钟,把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习题按易、中、难分三等,按学生的好、中、差三个层次,各叫一至二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估计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上讲台批改板演,并强调划错号要指出错误之处,并以准确性,合理性、速度等方面综合打分,其余学生同桌互相批改。有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选一些变式题,即让学生自己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白编题目,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课堂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着眼于学生会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等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会学与教师的善导要汇合于一个综合、立体、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这种训练要区别于传统的刻板的训练,更不能搞题海战术,要有针对性的训练。
四、给学生自由交流的平台
数学需要交流,需要不同思想的碰撞,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他人对问题的看法来丰富自己的思想,拓展自己的思维,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同时还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而且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为了小组的荣誉也更有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完成,在游戏中进行创造,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做到在生活中发现、创造。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顾在讲台上讲解,很少与学生就某个知识点展开互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整个数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不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存在弊端,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创新性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帮助学生学会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七年级阶段,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知识,想必大家对三角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三角形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想让三角形全等,就一定要让三角形的三边和三角全等吗?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如:“角角边”“角边角”和“边角边”等。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造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数量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类型等变式,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思考,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题的解题规律,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造。在教学中,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习题之后,要求学生再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并鼓励学生把几种解法一并写在作业本上,老师逐一认真批改,这样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导向,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莫晓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6(34)
[2]涂风琴.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训练[J].华章(教学探索),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