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视点:
“南阳朔北白河”是岩友心中两大攀岩圣地,然而今天的白河老岩场因为当地村民蛮横骚扰强加收费,白河基金会已被迫拆除了大部分线路。
位于张家口市东南部的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是广大户外爱好者旅行赏花的好去处。但是
7月15日晚上开始,小五台山东沟上山的山口被当地赤崖堡村的村民封住了,理由是游
客在山上活动留下的垃圾对他们的饮用水造成了污染。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几年前,我们去浙江一个山头活动,在林场的水库边扎营,想买守林人家的土鸡吃,守林人不肯,说留着鸡生蛋给儿子吃的。临走时想给他们点钱,他们也不收,只让我们为他们写上访信,关于林业局收茶叶打白条一事。我们都说这家人真有骨气。一年后,有朋友再去,回来说守林人开始向在林场扎营的驴友收钱,每人10元。至于土鸡,当然也可以随便买了吃了。
如果照一般驴友的反映,恐怕是立刻指责这家人“不淳朴”、“变质了”,但我却并不这么看。男主人就曾很气愤地说,有些队伍嫌弃他们家厕所,而在水库边肆意方便。如今他们开始收钱了,也只是换回一点平衡而已。难道我们能指责他们是势利地走上了商业化道路吗?
户外活动多在大自然中进行,人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层次地亲近大自然。但在活动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干扰到自然状态里生物的活动以及远离城市的当地人的言行思维,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户外活动爱好者开始提倡原生态旅游和低冲击性登山。《登山圣经》中提到的“低冲击性登山”的概念,就是尽量维持自然界的原貌,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基本原则,就是“经过一个地方时不要让它受扰,同时离开后不要留下任何你曾经来过的证据。履践己所欲施于人的登山黄金定律—想想你希望在高山上享受到什么样的经验,然后尽可能将同样的经验保存下来,留给下一位登山者—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例如:行进时,走在现成的路径上,不要擅自开辟迂回上山的之字形山路,否则会造成毁损。行经没有路径的地区时,步履要轻,并且要在坚固的地面上寻找路径,如此对植物所造成的伤害最低。尽量在设施完备的露营区找个没有植物的光秃地扎营。把垃圾连同以前登山队留下的垃圾一起打包带出山去。虽然内容主要针对雪山攀登和攀岩等,但是原则问题适用于一切户外活动。如果说低冲击性登山的概念还多是在技术层面探讨问题,原生态旅行的理念则更关乎人心,人与其生活的环境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正是因为会在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才让我们对旅行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曾有一个定义: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当大家都举着“寻找心灵的家园”的旗号,喊着“远离城市的喧嚣”的口号,难免人为地拔高对山野的幻想,毫无根据地去空想“淳朴”。在他们的头脑中,淳朴,就意味着贫穷与落后,这样才能让这些都市的人群,居高临下地找到离开城市的感觉。事实上,不少地区的人民,在发现自己曾有的真挚和热诚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只换来更多像蝗虫一样的游客时,他们便凭着与外来人员的接触经验,以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利益,包括改善周遭环境,来迎合游客的需求。
于是,这么一个怪圈产生了:住宿生活条件差,游客要抱怨;把条件搞上去了,游客又要说不够原汁原味了。看到当地人没有穿民族服饰,游客会说文化消亡了;当人们穿起民族盛装来接待游客,又要说这是“伪民俗”。所有的指责最终都归咎于“商业化”,任何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收费服务、商业交易出现在城市以外的地方,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就是“商业化”带来的恶果。但其实问题产生的根源,恰是因为没有引进规范的商业机制,完成对某一地区的良性旅游开发,当地人民会以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无序的情况下追逐个人利益,以致在旅游局组织的白河国际攀岩大会上,都会有当地人冲出来拉扯英国岩友攀爬的绳子,阻挠活动正常进行。攀岩爱好者们在这次盛大的攀岩大会后,拆除了大部分线路,老岩场成绝唱,但希望这只是暂时的。
(观察员/胡悦薏)
“南阳朔北白河”是岩友心中两大攀岩圣地,然而今天的白河老岩场因为当地村民蛮横骚扰强加收费,白河基金会已被迫拆除了大部分线路。
位于张家口市东南部的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是广大户外爱好者旅行赏花的好去处。但是
7月15日晚上开始,小五台山东沟上山的山口被当地赤崖堡村的村民封住了,理由是游
客在山上活动留下的垃圾对他们的饮用水造成了污染。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几年前,我们去浙江一个山头活动,在林场的水库边扎营,想买守林人家的土鸡吃,守林人不肯,说留着鸡生蛋给儿子吃的。临走时想给他们点钱,他们也不收,只让我们为他们写上访信,关于林业局收茶叶打白条一事。我们都说这家人真有骨气。一年后,有朋友再去,回来说守林人开始向在林场扎营的驴友收钱,每人10元。至于土鸡,当然也可以随便买了吃了。
如果照一般驴友的反映,恐怕是立刻指责这家人“不淳朴”、“变质了”,但我却并不这么看。男主人就曾很气愤地说,有些队伍嫌弃他们家厕所,而在水库边肆意方便。如今他们开始收钱了,也只是换回一点平衡而已。难道我们能指责他们是势利地走上了商业化道路吗?
户外活动多在大自然中进行,人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层次地亲近大自然。但在活动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干扰到自然状态里生物的活动以及远离城市的当地人的言行思维,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户外活动爱好者开始提倡原生态旅游和低冲击性登山。《登山圣经》中提到的“低冲击性登山”的概念,就是尽量维持自然界的原貌,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基本原则,就是“经过一个地方时不要让它受扰,同时离开后不要留下任何你曾经来过的证据。履践己所欲施于人的登山黄金定律—想想你希望在高山上享受到什么样的经验,然后尽可能将同样的经验保存下来,留给下一位登山者—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例如:行进时,走在现成的路径上,不要擅自开辟迂回上山的之字形山路,否则会造成毁损。行经没有路径的地区时,步履要轻,并且要在坚固的地面上寻找路径,如此对植物所造成的伤害最低。尽量在设施完备的露营区找个没有植物的光秃地扎营。把垃圾连同以前登山队留下的垃圾一起打包带出山去。虽然内容主要针对雪山攀登和攀岩等,但是原则问题适用于一切户外活动。如果说低冲击性登山的概念还多是在技术层面探讨问题,原生态旅行的理念则更关乎人心,人与其生活的环境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正是因为会在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才让我们对旅行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曾有一个定义: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当大家都举着“寻找心灵的家园”的旗号,喊着“远离城市的喧嚣”的口号,难免人为地拔高对山野的幻想,毫无根据地去空想“淳朴”。在他们的头脑中,淳朴,就意味着贫穷与落后,这样才能让这些都市的人群,居高临下地找到离开城市的感觉。事实上,不少地区的人民,在发现自己曾有的真挚和热诚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只换来更多像蝗虫一样的游客时,他们便凭着与外来人员的接触经验,以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利益,包括改善周遭环境,来迎合游客的需求。
于是,这么一个怪圈产生了:住宿生活条件差,游客要抱怨;把条件搞上去了,游客又要说不够原汁原味了。看到当地人没有穿民族服饰,游客会说文化消亡了;当人们穿起民族盛装来接待游客,又要说这是“伪民俗”。所有的指责最终都归咎于“商业化”,任何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收费服务、商业交易出现在城市以外的地方,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就是“商业化”带来的恶果。但其实问题产生的根源,恰是因为没有引进规范的商业机制,完成对某一地区的良性旅游开发,当地人民会以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无序的情况下追逐个人利益,以致在旅游局组织的白河国际攀岩大会上,都会有当地人冲出来拉扯英国岩友攀爬的绳子,阻挠活动正常进行。攀岩爱好者们在这次盛大的攀岩大会后,拆除了大部分线路,老岩场成绝唱,但希望这只是暂时的。
(观察员/胡悦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