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她自己都笑,自嘲说:“这是人手吗?”
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
儿女们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过好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不动反而不自在。
从母亲身上,我似乎懂得了,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随着阅历的增长,心灵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如此,人就自在了。
儿时,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这时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啦。”她说。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重得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停在那里。
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声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懂得内敛。
(本文入选2018年上海市高考阅读题,文章有删减)
凸凹:本名史长义,著名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创作以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为主,已出版著作40余部,800余万字,近60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学年鉴、选本和大中学教材。
意林:文章引起共鸣的原因?
凸凹:写作是为了表达,为了传递“心灵的消息”。至于能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我想,只要你写出了真感动、真念想、真体验、真物象,不欺骗他人,人們会领会你的善意,关键是你不能低估读者,自视高明。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容不得你目空一切地胡编乱造。
意林:请问您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
凸凹:为了求知,我强迫自己进行“难度阅读”,读学术、读哲学、读经典。
为了写作,我读跟自己性情相近,让我有感觉的书。因为这些书与你“性相近”,读他们就等于读自己,很愉悦,很充盈。觉得他们能写出的,我也能写得出,因而就有了自信,也就多了写作的快乐,便乐此不疲。
意林:请问您如何选择写作素材?
凸凹:每个人在现实中都有喜欢的人与事物,也一定有不喜欢的人与事物。因为喜欢,就感兴趣,就爱,就能本能关注并零距离走近,这样,观察就细了,特征就鲜明了,如果去写,就能写得准确,而且有温度。同样,如果不喜欢,就厌恶,就恨,就能以挑剔的眼光,找其丑陋与俗鄙,以给自己恨的理由。这样,观察就刻意了,恨意就充分了,如果去写,就会有立场,有力度,给人深刻印象。
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
儿女们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过好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不动反而不自在。
从母亲身上,我似乎懂得了,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随着阅历的增长,心灵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如此,人就自在了。
儿时,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这时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啦。”她说。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重得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停在那里。
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声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懂得内敛。
(本文入选2018年上海市高考阅读题,文章有删减)
凸凹:本名史长义,著名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创作以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为主,已出版著作40余部,800余万字,近60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学年鉴、选本和大中学教材。
意林:文章引起共鸣的原因?
凸凹:写作是为了表达,为了传递“心灵的消息”。至于能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我想,只要你写出了真感动、真念想、真体验、真物象,不欺骗他人,人們会领会你的善意,关键是你不能低估读者,自视高明。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容不得你目空一切地胡编乱造。
意林:请问您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
凸凹:为了求知,我强迫自己进行“难度阅读”,读学术、读哲学、读经典。
为了写作,我读跟自己性情相近,让我有感觉的书。因为这些书与你“性相近”,读他们就等于读自己,很愉悦,很充盈。觉得他们能写出的,我也能写得出,因而就有了自信,也就多了写作的快乐,便乐此不疲。
意林:请问您如何选择写作素材?
凸凹:每个人在现实中都有喜欢的人与事物,也一定有不喜欢的人与事物。因为喜欢,就感兴趣,就爱,就能本能关注并零距离走近,这样,观察就细了,特征就鲜明了,如果去写,就能写得准确,而且有温度。同样,如果不喜欢,就厌恶,就恨,就能以挑剔的眼光,找其丑陋与俗鄙,以给自己恨的理由。这样,观察就刻意了,恨意就充分了,如果去写,就会有立场,有力度,给人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