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涉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的关系机理研究

来源 :泰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jia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归纳整理旅游涉入、地方依恋、游客忠诚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提出相关的概念模型.对前往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参与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旅游者进行问卷调研,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总结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涉入三个维度(吸引力、中心性、自我表现),地方依恋两个维度(地方依赖、地方认同),游客忠诚五个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有助于我国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持续发展与文化自信的树立,在带动民族地区乡村居民扶贫脱贫工作进展的同时,迎合了当前休闲时代背景下旅游者对乡愁记忆与淳朴民风的诉求.
其他文献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时期,为了与中国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并能在社会广泛传播,译经方面采取了格义的方法,以黄老之学比拟佛经;在传播方式上则与方术、星象、占卜等神异现象相结合,因此,神异便成为了塑造僧人法力深厚、德行高尚的重要手段.僧朗是泰山乃至山东一带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弘法僧人,他在坚定佛教教理教义立场的同时,利用神异取得社会大众的认识,并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获得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为佛教在山东一带深入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佛教实现本土化、中国化提供了良好的操作范本.
佛法东流后,地域性的佛教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教在中土的整体弘展进程.山东佛教形成规模源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僧朗及其僧团的建制与发展,而其所在地泰山亦成为山东佛教的影响中心.泰山佛教的起源与发展除了僧朗的贡献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潮,泰山本土信仰,道教思想,以及羊氏家族的尊崇都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佛教在泰山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能够埋根于此并且延绵至后世而能兴盛.
《大元泰山灵岩禅寺创建龙藏之记》碑是灵岩寺元代时期的重要碑刻之一,详细记载了龙藏殿创建过程的前因后果,记录下寺院管理范围、经营结构、寺产项目、僧职设置等方面的诸多重要信息,填补了这个时期相关的历史空缺,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该碑是张起岩涉猎佛教碑刻的唯一遗存,同时也弥补了张氏文稿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