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性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人的个性、主体性日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社会变化的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强,每个人在求发展的过程中,对健康的性格,顽强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人格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以往过于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了精神健康的基础教育,致使孤僻、脆弱、偏执、自卑等已成为目前中小学生中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倾向。
音乐教育当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由于丰富的内容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和个性的自由抒发,在快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审美中调节身心健康,完善人格。
一、实行“三美”教法
“三美”教学即营造作品教学过程的环境美、挖掘作品所蕴藏的内涵美、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做到视觉和听觉的统一,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对美的意识的扩展和升华,不仅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
(一)营造环境美。即在音乐欣赏教学前,根据音乐的主旨理念,适当地布置听众的视觉环境,造成一种美的背景,从而引发美的联想和愉悦的情感。例如,在给学生欣赏一部较长交响乐前,精心布置好教室的环境;用合唱队用的阶梯搭成弧形座位,在座位的后面放置舞蹈队用过的道具——柳树;座位的左前方是一张用绢花装点的课桌,充当主持台;座位的右前方是多媒体设备。这样一来,一个普通的教室经过装点,俨然就是一个节目的直播室。
(二)挖掘内涵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把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内涵美经过想象展示成为一幅动态的画面,使之对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美的感受。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这部作品里,所蕴藏的美好的东西太多了,要让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部作品的教学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不做任何解释下让学生去听,随后问学生是否听出了门道。第二步,笔者稍作引路,告诉学生首先演奏的乐器是长笛,其次是单簧管,还有小提琴拨奏的声音,他们在表现河流的两个源头。同时及时地抛砖引玉:假如你们都是摄影师,在你们摄取的画面中会出现什么情景?学生议论纷纷,一幅幅画面也随之而出。
(三)体验意境美。音乐作品和种类多种多样,有抒情、欢快的美,有悲伤、沉重的美,有明亮、轻柔的美,有对比、反差的美……适时选择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想象后,在头脑中进行描绘和再现,最后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如在让学生欣赏《沃尔塔瓦河》的副部《林中狩猎》时,先稍作引导,告诉学生这段音乐家是对狩猎场场面的描写,然后留下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会让观众看怎样的情景?于是出现了学生们设计的很多场景,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共同参与了狩猎活动,在体验美的过程中,也达到了“真实的感受就是对音乐的理解”的目的。
二、重组、整合作品,开阔文化艺术视野
为满足“专题型”与“创新型”欣赏教学的要求,重组与延伸欣赏教学法教材内容成为必然。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欣赏作品的延伸与重组提高教学法效应,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延伸和重组:
(一)同作曲家的作品组合。将同作曲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时代背景与文史知识,进行组合性欣赏,充分感受作曲家的风格与个性魅力,体会作曲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性境遇、不同创作动机下表现出的不同思想、不同风格和作品,并体会其中内在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社会性、文史性、哲理性的深层次思考。
(二)同体裁作品的组合。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是在各时代、各民族、各阶段和阶层社会性文化生活中形成的,在进行某一体裁音乐作品欣赏时,将该体裁中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有主次地组合。如欣赏“摇篮曲”体裁时可采用舒伯特《摇篮曲》,勃拉姆斯《摇篮曲》及我国东北《摇篮曲》和江南《摇篮曲》,让学生领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作者的同一体裁作品,多方位地提高对音乐体裁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同题材作品的延伸。对同一主题音乐形象的作品,将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乐曲进行有机组合。如河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萨克斯等器乐演奏的《茉莉花》集中在主题欣赏课中进行比较性欣赏。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专题型”作品重组。将音乐作品按某一专题进行选择重组。如:《音乐与情绪》一课,将《喜洋洋》、《沉思》、《二泉映月》、《命运》的片断进行重组欣赏,让学生体会音乐传达的不同的情绪及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更进一步认识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再如《感受音乐美》,《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四季》等以重组作品为内容的专题型欣赏课,使学生在感受音乐形象、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从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格调中感受音乐内容形式及其共同主题音乐的多姿多彩。
将具有思想性、音乐性、时代性共通之处的作品加以组合与延伸,使单一的教学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使学生对音乐形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赏与感受。
三、寓乐于情,将情感体验贯穿教学始终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抽象,一方面却又最深刻、最细腻、最难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应始终将情感培养贯穿其中。
(一)把“情感共鸣”放在各个环节的首位
共鸣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一种心理现象,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欣赏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就等于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似乎融为一体。“情感”是欣赏者产生“共鸣”的中介。共鸣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特别是想象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没有情感的激发就没有想象的展开,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欣赏,更没有共鸣的产生。欣赏作品应让学生以何种情绪、情感来呈现?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体会与呈现这一情绪?都是在教学法设计时要考虑的,要始终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法目标首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追求师生的情感互动,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人格的感染,在塑造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中捕捉灵感,获得对教学设计的启发与改进。
(二)从技艺学习走向人格建构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及审美情操放在第一位,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放在第二位,在教学中不仅将认识目标定得详细,同时情感目标也要生动、可行。如在欣赏二胡独奏《赛马》一课时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认识“ABA”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是本课认知目标,然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更突出的是情感目标。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体会乐曲《赛马》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奋发向上、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情感培养是现代人格教育的核心之一,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主体精神的焕发,才会有高尚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学中应更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完成音乐欣赏价值取向的转型,从技艺学习转向人格建构。
四、审美内化,培养高尚品质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方面有着巨大的渗透力与内化力。它是在“自由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景,获得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
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我们主要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心灵,启迪心智,从而美化内心世界,培养高尚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再如,针对学生孤独、自私、脆弱的性格弱点,选用《天地之间的歌》、《海鸥》、《鹰》等体现积极奋进、乐观活泼情绪的作品;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甜甜蜜蜜》、《友谊地久天长》等作品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用《黄河大合唱》,《嘎哒梅林交响诗》等曲目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其树立远大理想。
五、综合多元化,培养人格和谐完整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知识与理想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我们的教材是从不同侧面显示和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性之美及艺术之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体现美,利用美。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可帮助学生形成“通感”,从不同角度获取多种信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迁移,在迁移中感受与表现、突出美感体验,增强理解与感受力。
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精炼优美的文字(如诗歌、散文等)是帮助展开音乐联想的文字载体,也是音乐情感体验的另一种有力表现形式。音乐与美术课相结合,能形成视觉与听觉共通的音画效果,创设更具体、更可感知的美的情境,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捕捉能力。音乐中旋律、节奏、速度与美术中的线条、色彩、肌理相结合,是表达人的艺术的手段,以输导情绪、表达情感的良好途径。音乐与思想品德课的结合,通过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喜、怒、哀、乐、爱、憎、欲等情感的体验,并将这一体验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
此外,音乐具有弥散性与模糊性的特点,在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作音响背景放置可起“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以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欣赏教学法由仅仅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由有限的知识把握转向无限的人生理解,进而实现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挖掘与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心灵、塑造人格的课程目标。
音乐教育当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由于丰富的内容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和个性的自由抒发,在快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审美中调节身心健康,完善人格。
一、实行“三美”教法
“三美”教学即营造作品教学过程的环境美、挖掘作品所蕴藏的内涵美、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做到视觉和听觉的统一,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对美的意识的扩展和升华,不仅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
(一)营造环境美。即在音乐欣赏教学前,根据音乐的主旨理念,适当地布置听众的视觉环境,造成一种美的背景,从而引发美的联想和愉悦的情感。例如,在给学生欣赏一部较长交响乐前,精心布置好教室的环境;用合唱队用的阶梯搭成弧形座位,在座位的后面放置舞蹈队用过的道具——柳树;座位的左前方是一张用绢花装点的课桌,充当主持台;座位的右前方是多媒体设备。这样一来,一个普通的教室经过装点,俨然就是一个节目的直播室。
(二)挖掘内涵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把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内涵美经过想象展示成为一幅动态的画面,使之对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美的感受。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这部作品里,所蕴藏的美好的东西太多了,要让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部作品的教学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不做任何解释下让学生去听,随后问学生是否听出了门道。第二步,笔者稍作引路,告诉学生首先演奏的乐器是长笛,其次是单簧管,还有小提琴拨奏的声音,他们在表现河流的两个源头。同时及时地抛砖引玉:假如你们都是摄影师,在你们摄取的画面中会出现什么情景?学生议论纷纷,一幅幅画面也随之而出。
(三)体验意境美。音乐作品和种类多种多样,有抒情、欢快的美,有悲伤、沉重的美,有明亮、轻柔的美,有对比、反差的美……适时选择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想象后,在头脑中进行描绘和再现,最后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如在让学生欣赏《沃尔塔瓦河》的副部《林中狩猎》时,先稍作引导,告诉学生这段音乐家是对狩猎场场面的描写,然后留下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会让观众看怎样的情景?于是出现了学生们设计的很多场景,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共同参与了狩猎活动,在体验美的过程中,也达到了“真实的感受就是对音乐的理解”的目的。
二、重组、整合作品,开阔文化艺术视野
为满足“专题型”与“创新型”欣赏教学的要求,重组与延伸欣赏教学法教材内容成为必然。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欣赏作品的延伸与重组提高教学法效应,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延伸和重组:
(一)同作曲家的作品组合。将同作曲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时代背景与文史知识,进行组合性欣赏,充分感受作曲家的风格与个性魅力,体会作曲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性境遇、不同创作动机下表现出的不同思想、不同风格和作品,并体会其中内在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社会性、文史性、哲理性的深层次思考。
(二)同体裁作品的组合。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是在各时代、各民族、各阶段和阶层社会性文化生活中形成的,在进行某一体裁音乐作品欣赏时,将该体裁中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有主次地组合。如欣赏“摇篮曲”体裁时可采用舒伯特《摇篮曲》,勃拉姆斯《摇篮曲》及我国东北《摇篮曲》和江南《摇篮曲》,让学生领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作者的同一体裁作品,多方位地提高对音乐体裁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同题材作品的延伸。对同一主题音乐形象的作品,将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乐曲进行有机组合。如河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萨克斯等器乐演奏的《茉莉花》集中在主题欣赏课中进行比较性欣赏。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专题型”作品重组。将音乐作品按某一专题进行选择重组。如:《音乐与情绪》一课,将《喜洋洋》、《沉思》、《二泉映月》、《命运》的片断进行重组欣赏,让学生体会音乐传达的不同的情绪及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更进一步认识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再如《感受音乐美》,《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四季》等以重组作品为内容的专题型欣赏课,使学生在感受音乐形象、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从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格调中感受音乐内容形式及其共同主题音乐的多姿多彩。
将具有思想性、音乐性、时代性共通之处的作品加以组合与延伸,使单一的教学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使学生对音乐形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赏与感受。
三、寓乐于情,将情感体验贯穿教学始终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抽象,一方面却又最深刻、最细腻、最难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应始终将情感培养贯穿其中。
(一)把“情感共鸣”放在各个环节的首位
共鸣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一种心理现象,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欣赏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就等于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似乎融为一体。“情感”是欣赏者产生“共鸣”的中介。共鸣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特别是想象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没有情感的激发就没有想象的展开,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欣赏,更没有共鸣的产生。欣赏作品应让学生以何种情绪、情感来呈现?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体会与呈现这一情绪?都是在教学法设计时要考虑的,要始终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法目标首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追求师生的情感互动,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人格的感染,在塑造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中捕捉灵感,获得对教学设计的启发与改进。
(二)从技艺学习走向人格建构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及审美情操放在第一位,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放在第二位,在教学中不仅将认识目标定得详细,同时情感目标也要生动、可行。如在欣赏二胡独奏《赛马》一课时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认识“ABA”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是本课认知目标,然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更突出的是情感目标。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体会乐曲《赛马》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奋发向上、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情感培养是现代人格教育的核心之一,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主体精神的焕发,才会有高尚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学中应更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完成音乐欣赏价值取向的转型,从技艺学习转向人格建构。
四、审美内化,培养高尚品质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方面有着巨大的渗透力与内化力。它是在“自由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景,获得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
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我们主要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心灵,启迪心智,从而美化内心世界,培养高尚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再如,针对学生孤独、自私、脆弱的性格弱点,选用《天地之间的歌》、《海鸥》、《鹰》等体现积极奋进、乐观活泼情绪的作品;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甜甜蜜蜜》、《友谊地久天长》等作品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用《黄河大合唱》,《嘎哒梅林交响诗》等曲目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其树立远大理想。
五、综合多元化,培养人格和谐完整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知识与理想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我们的教材是从不同侧面显示和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性之美及艺术之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体现美,利用美。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可帮助学生形成“通感”,从不同角度获取多种信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迁移,在迁移中感受与表现、突出美感体验,增强理解与感受力。
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精炼优美的文字(如诗歌、散文等)是帮助展开音乐联想的文字载体,也是音乐情感体验的另一种有力表现形式。音乐与美术课相结合,能形成视觉与听觉共通的音画效果,创设更具体、更可感知的美的情境,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捕捉能力。音乐中旋律、节奏、速度与美术中的线条、色彩、肌理相结合,是表达人的艺术的手段,以输导情绪、表达情感的良好途径。音乐与思想品德课的结合,通过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喜、怒、哀、乐、爱、憎、欲等情感的体验,并将这一体验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
此外,音乐具有弥散性与模糊性的特点,在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作音响背景放置可起“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以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欣赏教学法由仅仅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由有限的知识把握转向无限的人生理解,进而实现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挖掘与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心灵、塑造人格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