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籍是商品,但它不同于其它一般的商品,它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书籍的设计不仅仅要求与其内容符合,还要适合读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倾向,更要通过市场销售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计师如何呈现精彩的书籍设计,在市场营销中实现双赢?还需要对书籍、读者及市场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书籍 设计 市场 读者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一 书籍设计需要关注市场
图书是文化产品,但是放在书店出售,走入流通环节,就需要将其看做商品。既然成为一种商品则需要对它的外观、内部做设计包装,即图书的整体设计。设计师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封面、封底、书脊,这是书籍的外观。版式设计、插图、字距、行距、字体等,这是书籍的内部。一本书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参照,是要在市场得到读者的认可并产生经济价值,而书籍的包装设计是很重要的第一视觉。优秀的书籍设计能使这种特殊的商品顺利流通于市场,并通过市场的销售,到达读者的手中,完成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市场面对的是读者,书籍设计要关注市场的需求,设计观念也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市场就有竞争,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效益,就需要增强竞争意识,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书籍的内容方面,也体现在书籍设计方面,除了外观及内部的设计,还有纸张、装订、印刷质量等各个环节,更包含了设计上的个性化追求。所以,设计师给图书做设计时,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1 关注图书的经济效益
为了适应市场的经济规律,各家出版社竞相策划、宣传、打各种招牌来获取商机。从策划来讲,一些图书是打名人招牌,如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销售了61万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销售了50万册,王朔的《看上去很美》一个月销售了35万册,崔永元的《不过如此》销售总计104万册。这些都是利用名人自身的“名人效应”,使销售业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谁动了我的奶酪》在策划阶段就把4万多字的小册子,打造成豪华的精装版,采用全套铜版彩印,硬皮精装,还考究地做了顶骨,封面配上红底烫金的设计。内文设计则加大了行距、字距和字号,增加了插图的数量,书变厚了,成本自然就加大了。4个印张的图书订价竟达到16元,在出版行业可称得上是高价位的图书。然而,由于综合运用了各种促销方式,以“工业革命后最畅销的寓言”、“解决信息时代个人危机的心理教程”等为诉求点,进行了立体式的造势宣传,此书面市后在中国销售竟达200万册。
而相反的是华艺出版社在策划《不过如此》时,根据市场调查,预计有10万册的销售量,而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去买这本书,则将定价下调至19元,这样的话销售量可能会达到40万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华艺出版社的目的性很强,那就是市场占有率要高。
华艺出版社为了打造畅销书为自己的企业提高知名度,提出了“5分钟效应”。就是当读者跨入书店,很多读者是没有既定目标的,一般情况下他会看书名、作者和设计风格,然后再去翻看简介和目录,还有个最要的环节就是价格,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在这5分钟内,读者会决定是否购买这本书。所以华艺出版社在制作环节中要求都非常严格,从封面设计到内文版式都做得新颖细腻,图片的选择、设计风格都经过反复商量和仔细推敲,力争5分钟内吸引读者的眼球,创造神奇的神话。
2 关注图书封面的色彩
读者衡量设计作品的优劣,主要看其是否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书籍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图书的视觉冲击,主要体现在封面设计上。改革开放前的图书封面设计,强调的是对书籍内容的依附性,抑或是对书籍内容的图解,而现代的图书封面设计不仅仅如此,它信奉的是商品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书籍设计在设计形式上应与内容相符,在体现内容的同时,也是在为书籍的内容做广告,广告的特点就是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可以振奋人心,并产生一种强烈神奇的心理效应,刺激读者的消费动力,色彩在一幅设计作品中总是会引起读者特别关注,读者在远距离观看时,色彩是首选映入眼帘的,而色彩的冲击力也是最抢眼的,色彩鲜明的外表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而后就是近距离的观看文字、图形及构成中的裂变和重构,综合下来会使读者加深印象。
现代化的社会,读者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逐个品位多种不同版本的书籍,色彩鲜明的外表和设计形式独具个性的书籍能在瞬间吸引读者,这一瞬间的认同就是通过视觉的冲击而引起的视知觉刺激,从而产生了购买的欲望。俗话所说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种默默无闻、自娱自乐式的书籍包装设计,应该退出设计的舞台了。
二 书籍设计需要关注读者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技术渗入到书籍设计的各个环节,从封面设计、内文版式、照片、插图、印刷材料、油墨、装订工艺等等方面,手工分色被电子分色制版代替,数字印刷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印刷技术,电子扫描、数码摄影替代了传统的照排,先进的设备保证了精确的产品质量,也使得读者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了。
视野的扩大,使得读者的认识观念和思维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不再满足一些色彩单调的、图形简单的缺乏内涵的设计。审美意识的提高,使读者开始变得不止是挑剔,他们喜欢新鲜、刺激的、复杂多样的设计作品,那些设计意识强烈、艺术风格鲜明、形式感强烈、构思精巧的书籍通常受到追捧。这种心理需求的转变,不是个体的而是读者群体的整个变化。如果设计师的设计意识跟不上读者的需求,一味地固步自封或者自以为曲高和寡,就会被读者、市场抛弃。所以设计师要努力提高自己,使设计观念、设计思维、设计意识以及设计形式与手法都转变,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读者追求新奇的需求。
读者追捧的新奇性,它既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设计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语言,设计师必须打破个人的审美意识,建立在一种能够被读者接受和认可的审美情趣上,才有可能完成关注读者需求的同时又被市场所认可的设计作品,这不仅仅是对商品市场而言的,更是对各个审美层面的读者而言的。
1 关注读者需求多样化
社会不断发展与变化,使得读者可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好的设计作品。材料的翻新,纸张的变化等等,使读者对设计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要具有逆向、横向、纵向多元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来满足不同层面需求的读者。
现代书籍设计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布料、木材、皮革、纺织物等等,单纯的纸张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材料,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通过触摸感受材料的粗细、纹路、软硬等,感受到不同于传统纸张的全新体验。
材料的变化,不仅仅在现代表现的丰富多样,古代书籍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古代的汉简,是利用竹子做成比较规则型的细长条竹片,用线绳串起来,在竹片上写上文字。这种方法可以使竹简长时间保存,具有防潮、坚实、轻便的特点。而且制作起来也相对方便。再者竹子在任何地方都容易成活,生长的地区遍布全世界,所以成为当时最为理想的书用材料。
书籍设计中各种材料的使用,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新天地。为了满足一些特殊读者的要求,设计师会从设计、制作材料上考虑,设计制作一些精品图书,以期能更好地表现设计意图。商家也不惜会加大投入,为创造一些精致完善的设计作品而提供条件。如:吴勇设计的《共产党宣言》特精装本,包装采用金丝楠木与羊皮相搭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具有极强的收藏价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关注读者的年龄层次
书籍设计,受众群体的年龄是不可忽视的。学前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对书籍设计的心理需求与审美取向着非常大的差距,因此设计师要从不同读者的年龄出发,将色彩、图形、文字、版式等设计元素合理地应用,展现给读者不一样的书籍设计。
学龄前儿童图书的封面设计中文字的设计,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因为他们认识的字相对较少,最好能使文字图形化,再与封面的图形进行编排结合,往往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阅读欲,引导他们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的应用方面则应该鲜艳、明快些,符合孩子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可以吸引他们关注书籍,投入到阅读中去。而图形的应用则要明确、直观,具有较强的冲击力,通常是以卡通、动植等一些司空见惯的图形为主,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内文版式设计方面则需要加大字号、加大行距和字距,再配些符合内容的大插图,可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加长,引导他们关注文字的内容。
少年是祖国的希望,这个年龄段对知识的渴求最为强烈,除了阅读学校的教材,课外他们更喜欢漫画、游戏、连环画及一些最新的网络小说和科幻知识,所以无论是图形设计、色彩的使用都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定不可误导,因为青少年对知识的认识并不完善,所以积极的、向上的、阳光的形式与内容,都是最常见的。
青年读者是社会中最具时尚感的群体,阅读内容丰富多彩,餐饮、时尚、房产、留学以及技能知识的书籍,都会吸引他们的目光。从设计来说,色彩设计要紧随潮流,图形及图片的应用要新颖,如服装流行趋势、时尚发型、彩妆的运用、夸张的卡通等等,都是可选择的对象。内文版面设计也要注重风格与形式的多变,力求每一本图书或者杂志都达到个性突出的特点,相反沉闷的色彩、单调的内文设计,都会引起这个年龄群读者的反感,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中年读者是社会的中流砥柱,阅读范围广泛,对政治、文化、经济通常都喜欢涉略,他们更注重书籍的内容,设计方面喜欢沉稳与内涵并存。太夸张的色彩使用、字体设计,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讲,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印象。因此,内文的版式设计虽然不必中规中矩,但也不能过分杂乱,设计形式与内容要相统一。协调、优雅、更具内涵的书籍设计会受到中年读者的青睐。
老年读者的图书封面设计,文字的设计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如眼睛花、对色彩的感知力下降。图形设计相对来说要简化些,封面文字要尽可能地偏大些,色彩的使用纯度要高些,来弥补老年人色弱的问题。内文版式设计方面,行距字距不可太密,否则老年人阅读时,会看不清楚,影响阅读,从而不去购买。
3 关注读者与书之间的动态艺术
读者将选购的图书进行阅读,这一行为构成了读者与书之间的动态艺术。书籍的动态设计的引导方式,使读者不仅得到知识,而且尽享阅读的快乐。装订工艺通常决定着阅读的程序,如最常见的骑马钉、锁线装、无线胶装等方式,读者阅读的顺序是比较固定的、平稳的、流畅的,但是如果改变一下这种单调的节奏,如:在同侧装订的,对页面的大小、尺寸、形状进行不同常规的设计,或者加入折页等,都可以带给读者鲜明的节奏变化,会活跃读者的阅读状态,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书籍中的设计元素也可以引导阅读的动态过程。在内文版面设计中,文字和图形在编排中存在的主次、疏密、大小等各种因素,其丰富得体的变化,都可以有效地引导读者阅读的动态行为。如有的图书,将文字的排版方向进行改变,读者在阅读时不得不转动书籍,这样的设计也是有意在引导读者的阅读。还有文字的大小面积变化,会使版面的空白面积产生变化,这种设计的变化,往往也是对读者视线的引导,也是决定阅读的节奏和顺序和关键。
三 结语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设计也在不断的丰富,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关注到读者、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了大众关注的氛围和话题。书籍仅仅注重策划、宣传、促销是不够的,书籍的设计同样重要,相信设计师们会越来越注意书籍的整体设计,让丰富多彩的设计形式、设计风格带给读者更多的阅读体验,展现书籍由内至外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方卿、邓香莲:《畅销有理——畅销书案评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3] 王汀:《版面构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吴勇:《吴勇平面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王,男,1972—,北京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赵红英,女,1964—,石家庄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关键词:书籍 设计 市场 读者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一 书籍设计需要关注市场
图书是文化产品,但是放在书店出售,走入流通环节,就需要将其看做商品。既然成为一种商品则需要对它的外观、内部做设计包装,即图书的整体设计。设计师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封面、封底、书脊,这是书籍的外观。版式设计、插图、字距、行距、字体等,这是书籍的内部。一本书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参照,是要在市场得到读者的认可并产生经济价值,而书籍的包装设计是很重要的第一视觉。优秀的书籍设计能使这种特殊的商品顺利流通于市场,并通过市场的销售,到达读者的手中,完成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市场面对的是读者,书籍设计要关注市场的需求,设计观念也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市场就有竞争,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效益,就需要增强竞争意识,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书籍的内容方面,也体现在书籍设计方面,除了外观及内部的设计,还有纸张、装订、印刷质量等各个环节,更包含了设计上的个性化追求。所以,设计师给图书做设计时,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1 关注图书的经济效益
为了适应市场的经济规律,各家出版社竞相策划、宣传、打各种招牌来获取商机。从策划来讲,一些图书是打名人招牌,如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销售了61万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销售了50万册,王朔的《看上去很美》一个月销售了35万册,崔永元的《不过如此》销售总计104万册。这些都是利用名人自身的“名人效应”,使销售业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谁动了我的奶酪》在策划阶段就把4万多字的小册子,打造成豪华的精装版,采用全套铜版彩印,硬皮精装,还考究地做了顶骨,封面配上红底烫金的设计。内文设计则加大了行距、字距和字号,增加了插图的数量,书变厚了,成本自然就加大了。4个印张的图书订价竟达到16元,在出版行业可称得上是高价位的图书。然而,由于综合运用了各种促销方式,以“工业革命后最畅销的寓言”、“解决信息时代个人危机的心理教程”等为诉求点,进行了立体式的造势宣传,此书面市后在中国销售竟达200万册。
而相反的是华艺出版社在策划《不过如此》时,根据市场调查,预计有10万册的销售量,而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去买这本书,则将定价下调至19元,这样的话销售量可能会达到40万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华艺出版社的目的性很强,那就是市场占有率要高。
华艺出版社为了打造畅销书为自己的企业提高知名度,提出了“5分钟效应”。就是当读者跨入书店,很多读者是没有既定目标的,一般情况下他会看书名、作者和设计风格,然后再去翻看简介和目录,还有个最要的环节就是价格,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在这5分钟内,读者会决定是否购买这本书。所以华艺出版社在制作环节中要求都非常严格,从封面设计到内文版式都做得新颖细腻,图片的选择、设计风格都经过反复商量和仔细推敲,力争5分钟内吸引读者的眼球,创造神奇的神话。
2 关注图书封面的色彩
读者衡量设计作品的优劣,主要看其是否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书籍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图书的视觉冲击,主要体现在封面设计上。改革开放前的图书封面设计,强调的是对书籍内容的依附性,抑或是对书籍内容的图解,而现代的图书封面设计不仅仅如此,它信奉的是商品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书籍设计在设计形式上应与内容相符,在体现内容的同时,也是在为书籍的内容做广告,广告的特点就是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可以振奋人心,并产生一种强烈神奇的心理效应,刺激读者的消费动力,色彩在一幅设计作品中总是会引起读者特别关注,读者在远距离观看时,色彩是首选映入眼帘的,而色彩的冲击力也是最抢眼的,色彩鲜明的外表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而后就是近距离的观看文字、图形及构成中的裂变和重构,综合下来会使读者加深印象。
现代化的社会,读者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逐个品位多种不同版本的书籍,色彩鲜明的外表和设计形式独具个性的书籍能在瞬间吸引读者,这一瞬间的认同就是通过视觉的冲击而引起的视知觉刺激,从而产生了购买的欲望。俗话所说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种默默无闻、自娱自乐式的书籍包装设计,应该退出设计的舞台了。
二 书籍设计需要关注读者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技术渗入到书籍设计的各个环节,从封面设计、内文版式、照片、插图、印刷材料、油墨、装订工艺等等方面,手工分色被电子分色制版代替,数字印刷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印刷技术,电子扫描、数码摄影替代了传统的照排,先进的设备保证了精确的产品质量,也使得读者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了。
视野的扩大,使得读者的认识观念和思维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不再满足一些色彩单调的、图形简单的缺乏内涵的设计。审美意识的提高,使读者开始变得不止是挑剔,他们喜欢新鲜、刺激的、复杂多样的设计作品,那些设计意识强烈、艺术风格鲜明、形式感强烈、构思精巧的书籍通常受到追捧。这种心理需求的转变,不是个体的而是读者群体的整个变化。如果设计师的设计意识跟不上读者的需求,一味地固步自封或者自以为曲高和寡,就会被读者、市场抛弃。所以设计师要努力提高自己,使设计观念、设计思维、设计意识以及设计形式与手法都转变,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读者追求新奇的需求。
读者追捧的新奇性,它既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设计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语言,设计师必须打破个人的审美意识,建立在一种能够被读者接受和认可的审美情趣上,才有可能完成关注读者需求的同时又被市场所认可的设计作品,这不仅仅是对商品市场而言的,更是对各个审美层面的读者而言的。
1 关注读者需求多样化
社会不断发展与变化,使得读者可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好的设计作品。材料的翻新,纸张的变化等等,使读者对设计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要具有逆向、横向、纵向多元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来满足不同层面需求的读者。
现代书籍设计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布料、木材、皮革、纺织物等等,单纯的纸张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材料,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通过触摸感受材料的粗细、纹路、软硬等,感受到不同于传统纸张的全新体验。
材料的变化,不仅仅在现代表现的丰富多样,古代书籍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古代的汉简,是利用竹子做成比较规则型的细长条竹片,用线绳串起来,在竹片上写上文字。这种方法可以使竹简长时间保存,具有防潮、坚实、轻便的特点。而且制作起来也相对方便。再者竹子在任何地方都容易成活,生长的地区遍布全世界,所以成为当时最为理想的书用材料。
书籍设计中各种材料的使用,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新天地。为了满足一些特殊读者的要求,设计师会从设计、制作材料上考虑,设计制作一些精品图书,以期能更好地表现设计意图。商家也不惜会加大投入,为创造一些精致完善的设计作品而提供条件。如:吴勇设计的《共产党宣言》特精装本,包装采用金丝楠木与羊皮相搭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具有极强的收藏价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关注读者的年龄层次
书籍设计,受众群体的年龄是不可忽视的。学前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对书籍设计的心理需求与审美取向着非常大的差距,因此设计师要从不同读者的年龄出发,将色彩、图形、文字、版式等设计元素合理地应用,展现给读者不一样的书籍设计。
学龄前儿童图书的封面设计中文字的设计,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因为他们认识的字相对较少,最好能使文字图形化,再与封面的图形进行编排结合,往往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阅读欲,引导他们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的应用方面则应该鲜艳、明快些,符合孩子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可以吸引他们关注书籍,投入到阅读中去。而图形的应用则要明确、直观,具有较强的冲击力,通常是以卡通、动植等一些司空见惯的图形为主,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内文版式设计方面则需要加大字号、加大行距和字距,再配些符合内容的大插图,可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加长,引导他们关注文字的内容。
少年是祖国的希望,这个年龄段对知识的渴求最为强烈,除了阅读学校的教材,课外他们更喜欢漫画、游戏、连环画及一些最新的网络小说和科幻知识,所以无论是图形设计、色彩的使用都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定不可误导,因为青少年对知识的认识并不完善,所以积极的、向上的、阳光的形式与内容,都是最常见的。
青年读者是社会中最具时尚感的群体,阅读内容丰富多彩,餐饮、时尚、房产、留学以及技能知识的书籍,都会吸引他们的目光。从设计来说,色彩设计要紧随潮流,图形及图片的应用要新颖,如服装流行趋势、时尚发型、彩妆的运用、夸张的卡通等等,都是可选择的对象。内文版面设计也要注重风格与形式的多变,力求每一本图书或者杂志都达到个性突出的特点,相反沉闷的色彩、单调的内文设计,都会引起这个年龄群读者的反感,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中年读者是社会的中流砥柱,阅读范围广泛,对政治、文化、经济通常都喜欢涉略,他们更注重书籍的内容,设计方面喜欢沉稳与内涵并存。太夸张的色彩使用、字体设计,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讲,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印象。因此,内文的版式设计虽然不必中规中矩,但也不能过分杂乱,设计形式与内容要相统一。协调、优雅、更具内涵的书籍设计会受到中年读者的青睐。
老年读者的图书封面设计,文字的设计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如眼睛花、对色彩的感知力下降。图形设计相对来说要简化些,封面文字要尽可能地偏大些,色彩的使用纯度要高些,来弥补老年人色弱的问题。内文版式设计方面,行距字距不可太密,否则老年人阅读时,会看不清楚,影响阅读,从而不去购买。
3 关注读者与书之间的动态艺术
读者将选购的图书进行阅读,这一行为构成了读者与书之间的动态艺术。书籍的动态设计的引导方式,使读者不仅得到知识,而且尽享阅读的快乐。装订工艺通常决定着阅读的程序,如最常见的骑马钉、锁线装、无线胶装等方式,读者阅读的顺序是比较固定的、平稳的、流畅的,但是如果改变一下这种单调的节奏,如:在同侧装订的,对页面的大小、尺寸、形状进行不同常规的设计,或者加入折页等,都可以带给读者鲜明的节奏变化,会活跃读者的阅读状态,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书籍中的设计元素也可以引导阅读的动态过程。在内文版面设计中,文字和图形在编排中存在的主次、疏密、大小等各种因素,其丰富得体的变化,都可以有效地引导读者阅读的动态行为。如有的图书,将文字的排版方向进行改变,读者在阅读时不得不转动书籍,这样的设计也是有意在引导读者的阅读。还有文字的大小面积变化,会使版面的空白面积产生变化,这种设计的变化,往往也是对读者视线的引导,也是决定阅读的节奏和顺序和关键。
三 结语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设计也在不断的丰富,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关注到读者、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了大众关注的氛围和话题。书籍仅仅注重策划、宣传、促销是不够的,书籍的设计同样重要,相信设计师们会越来越注意书籍的整体设计,让丰富多彩的设计形式、设计风格带给读者更多的阅读体验,展现书籍由内至外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方卿、邓香莲:《畅销有理——畅销书案评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3] 王汀:《版面构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吴勇:《吴勇平面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王,男,1972—,北京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赵红英,女,1964—,石家庄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