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甘肃两当民歌中的“号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情感表现特征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1987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当“号子”是两当民歌的重要形式,是甘肃省两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在对两当“号子”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尝试就两当“号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表现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两当民歌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当民歌;两当号子;艺术表现;情感表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对两当“号子”的系统保护始于1957年的赴京全国民间音乐汇演,多年来经过政府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对两当“号子”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史料记载,两当“号子”可追溯至清朝,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当“号子”反映了长久以来两当地区风土人情的变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人文价值。对两当“号子”的保护性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当民间文化,为后续文化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两当“号子”的艺术表现形式
  两当地区地处陇南,位于嘉陵江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粗狂奔放、独具一格的民间文化。两当“号子”声音高亢、音域宽广,具有自由的节奏与旋律,且接气连续不断,是两当民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其150余年的传唱历史中经久不衰。
  (一)独特的“湖广广腔”
  由于历史起源等原因,两当“号子”的演唱使用了不同于陇南地区方言的“湖广广腔”。“湖广广腔”是指当年在两当地区避难的“棚民”(大多来自湖北、湖南和广东、广西地区),为躲避追捕而形成的融合了陇南方言,以两湖、两广地区语言为主调的独特语言。将南国的号子与两当本地的老号子结合,用无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调式丰富、声音高亢、粗犷、音域宽广、节奏自由、相互接气连续不断、此起彼伏的“两当号子”。
  (二)“花号子”和“排号子”
  “花号子”和“排号子”是两当“号子”的主要表现形式:“花号子”没有唱词,在传唱过程中只使用“哎、哟、咿、呀”等语气助词。由于不受唱词的限制,“花号子”的曲调相对更为高亢、音域更为宽广且音调的起伏和变化更大,例如在两当地区流传甚广的《大唢呐号子》等;“排号子”指一般有唱词、讲究即兴创作,传唱内容大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和“花号子”相比,“排号子”的曲调相对较低、起伏不大,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更加明确和具体,如反映人们采矿冶炼劳作的《箱夫子歌》等。
  (三)相对稳定的演唱形式
  作为民间音乐,两当“号子”的演唱形式不拘一格。但在习惯上,一首经典的两当民歌需要四至六人共同演唱,辅之以锣鼓等传统乐器伴奏,并以齐唱为主要演唱方式。具体演唱手法上,一般将偶数成员进行分组,一组人员唱完后第二组马上接入,一组借此完成换气,从而使接气连续不断、演唱一气呵成。这种演唱形式从150余年前沿用至今,并成为两当“号子”的重要特色。
  三、两当“号子”的情感表现特征
  历史上,两当“号子”作为人们在劳作之余缓解疲劳、娱乐和沟通的重要手段,被人们广为传唱。高亢粗狂的曲调也符合西北地区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两当“号子”为人们相互沟通、宣泄情绪、表达情感提供了完美途径。
  (一)出于相互沟通的需要
  两当“号子”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的深山林区,由于山大沟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极不便利。辛勤的劳动人民发现,由于特殊的地貌特征,人的声音经过回声的放大,反而可以传得更远。因此,最初的两当“号子”作为人们的沟通方式在林间回荡。高亢粗狂的“号子”能够翻山越岭,让山上山下的人们通过“号子”相互传递信息、呼唤同伴。在一唱一和中,号子就成了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的吆喝,也产生了独唱、合唱和重唱或齐唱效果。激越高亢的“两当号子”便在这大山深处孕育诞生了。
  (二)出于宣泄情绪的需要
  “棚民”最初来到陇南是为了逃避清兵追杀,加上嘉陵江以南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在长期的逃难生活中,棚民面临着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需求和极度渴望。粗狂豪放的两当“号子”慢慢成为了棚民宣泄情绪的途径,通过大声的吼唱,人们在生活压力下积累的悲伤欢愉得到释放。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唱、演变,慢慢形成了两当“号子”声音高亢、音域宽广、变化多样的特点。
  (三)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
  两当“号子”节奏轻快、粗狂而富于变化,曲调抑扬顿挫,适合作为舞蹈伴奏。在长期劳作中,两当地区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群体性格得到了释放,在两当“号子”优美高亢的曲调中,歌者舞之,听者蹈之,犹有原始遗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庆方式;另外,两当“号子”也满足陇南人民豪放的性格特点,人们在“号子”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把两当“号子”唱成独具一格的情歌,满足了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
  四、总结
  两当“号子”在150余年的传唱过程中记载了两当地区风土人情的变迁,是甘肃民俗文化的重要形式。经过政府部门和文化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两当“号子”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下,如何改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成为现实问题。对两当“号子”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表现特征进行探究,对于两当“号子”的更加深入发掘和再创作、满足新时期人们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红梅.浅析甘肃少数民族民歌的艺术特色比较[J].戏剧之家,2014(08):139-140.
  [2]张媛.试论民俗视角下的两当民歌[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9):253.
  [3]张欢.民俗视角下的两当民歌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4]张益琴.甘肃白马藏族民歌考察及演唱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7(04):59-62.
  [5]么穎新.甘肃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发展,2007(05):79.
  [6]王薇薇.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民歌旋律音调分析[J].艺术探索,2006(S1):22-28.
  作者简介:师晖,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介绍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M310堆型国产化堆外源量程、中间量程和功率量程3种类型探测器工作原理、作用、结构、基本性能指标和关键技术创新。
<正>~~
期刊
北京谱仪III(BESIII)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II(BEPCII)上的一台大型通用磁谱仪,用于τ-粲物理实验研究。BESIII离线数据处理系统将实验获取的探测器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于物理分析的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艺术院校的钢琴演奏教学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音乐感受能力不同,对识谱、节奏、手型、奏法、指法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差异很大。艺术院校的钢琴演奏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提高艺术院校钢琴演奏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愉快教学。  【关键词】钢琴教学;心理因素;愉快教学  【中图分类
【摘要】美声教学的显著特点是通过优美音色传递情感,引发听众心灵共鸣,从而实现美声音乐的艺术享受。动听优美的声音是学习声乐的学生必备的先天基础条件,再经过美声教学过程中各种专业的训练,在理论上提高学生对音色美的认知和分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音色美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在简述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后,阐述了在在美声教学中培养学生音色美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训练培养优美音色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演唱水平实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以月经紊乱、多毛、痤疮、肥胖、不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的病因多且复杂,病程长,而张丽君教授擅长因人施治运用中医药诊治本病,临床
【摘要】青州挫琴是古代乐器筑的遗留,被誉为“乐器的活化石”。但在其遗留的地区传承与传播遭遇诸多问题,本文试从文化认同机制理论出发,对青州挫琴的传承与传播进行研究剖析。  【关键词】挫琴;文化认同机制;传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TS953 【文献标识码】A  筑作为古代乐器,是我国弓弦乐器的先驱,其形制和演奏方法促进了后世弓弦类乐器的发展。据项阳考证“筑族乐器发展到现代,仍有多处存活在民间,比如邯
数字符合技术是目前放射性核素计量学研究的热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灵活的核脉冲处理技术。论文探讨了数字符合测量的原理及误差分析,采用高速数据采集卡及VB编写的测量
【摘要】大管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管演奏者的素质与修养高低,会对交响乐队演奏效果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大管在交响乐演奏中的特征体现,对大管演奏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大管演奏者素质与修养的有效提升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管;演奏者;素质;修养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大管诞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近来了,随着大管不断与国人社会
气载放射性监测仪都配备气体取样和输运管路,仪表性能检验包括气体管路的密封性和气体泄漏率试验,在IS02889—2010中明确规定了气体测量仪取样管路气体泄漏率的技术指标,根据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