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组成以来,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出发,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从资金、市场、物资、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全国人民关心“三农”、全社会资源聚焦“三农”的大好局面。
“科技兴农”、“科技助农”一直是我国科技界重要的工作内容。根据党中央的部署,科技界不断加大对农村科技工作的倾斜力度。科技企业在面向“三农”中得到新发展,科技部门在服务“三农”中拓展了新空间,基层科技人员在立足“三农”中找到了新定位,科技工作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得红红火火,轰轰烈烈。在这个背景下,农村信息化工作再次成为广受瞩目的新热点。
农村信息化工作是科技工作与“三农”工作的重要结合点。从一定意义上看,存在这样一个等式——“农村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伟大实践中,信息化有三重作用:以信息为生产要素,促进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以信息为载体,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插上翅膀;以信息为手段,改变我国农民的固有观念、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带来对沿承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的深刻革命。
我国的农村信息化是从几十年前遍布村落的有线广播开始的。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演进,我国先后成功地推广了“电话下乡”和“电视下乡”行动,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但是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一日千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化浪潮迅速地席卷全球,城市地区正在全面地向信息社会转型。在这个大背景下,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被信息技术边缘化的威胁,形势的发展对农村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农村信息化的主战场已经全面转向以“电脑下乡”为标志的新阶段。为此,科技界和IT界不断尝试符合国情的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并涌现出“北京农村远程教育网”、“基于NC技术的农民网校”、“长风农村版电脑”等广受农民欢迎的成功案例。但是从总体上看,在农村信息化工作进入新阶段后,面对着农民知识层次落差和消费意愿落差两大难题,信息化进程并不顺利,遇到了推广成本高、利用效率低、实际作用小的困境,进入了发展瓶颈期。
如何度过这样一个瓶颈期呢?关键在于“深入三农,贴近三农”。其核心是贴近,就是说,信息化要贴近农业的生产实践,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贴近农村的服务体系。只有切实做到了这三个贴近,才能将信息化融入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使服务“三农”有扎实的落脚点。
信息化仅仅是一个现代科技手段,手段服务于目标,服从于理念。按照不同的目标和理念去设计解决方案,农村信息化的阶段重点、具体方案、实现方式和最终效果必然不同。信息技术的传播路径是从国外到国内、从城市到乡村,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国外的模式照搬照抄到中国来,把城里的模式照搬照抄到农村去,其结果是满怀服务“三农”之热情,而缺乏解决问题之实策。所以,度过当前农村信息化的瓶颈期,真正把信息化服务“三农”落到实处,还需要深入、深入,再深入,贴近、贴近,再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