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音乐在舞蹈艺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常用“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来形容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好的舞蹈音乐,很难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者不仅要掌握满族音乐的风格特征,还要了解民间舞蹈的韵律特点,把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舞蹈音乐作品。
关键词:民族;舞蹈;音乐
舞蹈音乐在舞蹈艺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常用“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来形容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好的舞蹈音乐,很难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在国内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中,民间的舞蹈及舞蹈音乐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和挖掘工作中,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舞蹈音乐创作人才的匮乏,使舞蹈的音乐滞后于舞蹈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舞蹈艺术的高水平的创造。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重点研究蒙古族、满族、羌族舞蹈的音乐。
一、民族舞蹈音樂历史沿革
(一)蒙古族
早在公元13世纪中期,蒙古族的歌舞和戏曲就己载入《蒙古秘史》。当时的蒙古民族以草原生活为依托创造表演舞蹈,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以狩猎为生,因此,他们的舞蹈主要以反映狩猎生活为主,牛皮鼓、胡琴等乐器以伴奏形式出现。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内蒙古文艺工作团建立后,在吴晓邦先生和贾作光先生的带领下,与同时代的舞蹈工作者编创了多部作品,题材不仅仅涉及牧民的草原生活,还有歌颂爱国主义思想的舞蹈作品,为内蒙古民族舞蹈的创作开辟了新路。
(二)满族
元灭金后,女真文化遭到破坏,有些歌舞己失传,但仍有一些在民间流传下来。至努尔哈赤崛起,歌舞又重新兴盛起来,除了继承其先世女真歌舞外,又创作了一些内容和形式俱新的歌舞。每逢年节或重大活动必饮宴歌舞,连努尔哈赤在宴请部落酋长时,也“自弹琵琶,耸动其身”,众人环立,拍手唱曲,以助酒兴。这时的歌舞音乐,大体分为祭祀舞蹈音乐、筵宴舞蹈音乐和民间舞蹈音乐三类。满族进入中原后,民间舞蹈音乐和筵宴舞蹈音乐接受了较多的汉族影响,祭祀舞蹈音乐则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特色。
(三)羌族
新中国成立以后,羌族民间舞蹈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一九五九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调研中,羌族祭祀性舞蹈“羊皮鼓”舞,经过民间艺人和专业编导的重新编整,以“铃鼓舞”的形式搬上了首都的舞台,随后“铃鼓舞”在羌寨中广泛流传。茂县、汉川一带的“莎朗”舞蹈,原始的舞蹈动律特点是,一步一翻或两步一翻为主,经过茂县曲谷乡民间艺人王华平、英保元等加工创作,发展为一种新颖别致的、带有羌族民间特色的以小腿轻快划圆为特点的“莎朗”舞蹈,深受人们喜爱。
二、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一)蒙古族舞蹈与音乐
舞蹈(音乐)题材,即作品的内容,是指舞蹈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描绘的生活及传达的情感。无论是舞蹈题材,还是音乐题材,都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与感悟。在舞蹈作品题材的选择上,倘若舞蹈编导有所构思,先于曲作者,那么舞蹈音乐则会借助于舞蹈编导的想法进行人物音乐形象的设计和创作。那么,从舞蹈作品的标题名称、人物刻画、故事情节、音乐情绪、社会反响等方面可以看出,蒙古族舞蹈作品己经在人才、创作、表演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多部作品的成功面世印证了内蒙古民族舞蹈艺术的丰厚性和艺术性,其在题材的选择上主要分为“民族情结的颂扬”、“个人情感的抒发”、“美好生活的歌颂”等几个类型。
(二)满族舞蹈与音乐
满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并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了音乐风格和特色的明显差异。流传下来的满族民间舞蹈音乐,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正是在北方特定的历史条件中逐渐形成的。满族的民间舞蹈音乐根植于深厚的满族民族文化的土壤,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多层次文化的影响,从而保留着古老社会的原始艺术形态和古朴的美,使其充满了民族特色。
(三)羌族舞蹈与音乐
羌族民间舞蹈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主要包含舞蹈律动、音乐旋律、歌词内容等艺术形式。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各自具有独立的功能。舞蹈是“形”的体现,表现舞者的体态和姿容;音乐旋律是“声”的体现,是情和意的表达方式;歌词内容是“志”的体现,是自我心理的表达。三种艺术形式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舞蹈动作与音乐旋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音乐就没有舞蹈,音乐节奏决定着舞蹈的律动。其次,三种艺术形式紧密结合,组成了羌族民间舞蹈这种特有的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人们习惯的称之为民间歌舞。羌族民间舞蹈的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生动地体现着羌民族的整体文化、气质个性和风格特征。
三、民族舞蹈与音乐的发展
民族舞蹈音乐的结构思维包括舞蹈结构和舞蹈音乐的结构,受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影响,经过多年实践,结构思维也从简单走向了成熟。然而,舞蹈语言与音乐语言、舞蹈结构与音乐结构、舞蹈构思与音乐构思是三组不同的概念,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艺术,确实是结构思维方式上的新概念。舞蹈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需要的重要环节是节奏,表演舞蹈动作时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数着节拍进行的,而这种节拍的快慢、强弱与音乐语言中的节奏有着密切关系,二者配合即可找到节奏上的切合点,从而产生节奏感。舞蹈结构与音乐结构的结合点是情节,因舞蹈基本是没有结构的,它的情绪支撑着它的结构,一般是慢板代表深情地、柔美地,快板代表愉悦地、焦急地等。舞蹈构思与音乐构思都是一个需要深思的过程,二者的融合建立在对时间规划、人物形象、思想情绪以及情感表达的综合把握上,它需要创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较高的艺术造诣,这也成为判断一部舞蹈作品是否优秀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石光伟.满族萨满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2]谭壮.羌族舞蹈教材建设研究——从民间到课堂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7.
[3]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关键词:民族;舞蹈;音乐
舞蹈音乐在舞蹈艺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常用“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来形容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好的舞蹈音乐,很难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在国内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中,民间的舞蹈及舞蹈音乐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和挖掘工作中,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舞蹈音乐创作人才的匮乏,使舞蹈的音乐滞后于舞蹈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舞蹈艺术的高水平的创造。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重点研究蒙古族、满族、羌族舞蹈的音乐。
一、民族舞蹈音樂历史沿革
(一)蒙古族
早在公元13世纪中期,蒙古族的歌舞和戏曲就己载入《蒙古秘史》。当时的蒙古民族以草原生活为依托创造表演舞蹈,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以狩猎为生,因此,他们的舞蹈主要以反映狩猎生活为主,牛皮鼓、胡琴等乐器以伴奏形式出现。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内蒙古文艺工作团建立后,在吴晓邦先生和贾作光先生的带领下,与同时代的舞蹈工作者编创了多部作品,题材不仅仅涉及牧民的草原生活,还有歌颂爱国主义思想的舞蹈作品,为内蒙古民族舞蹈的创作开辟了新路。
(二)满族
元灭金后,女真文化遭到破坏,有些歌舞己失传,但仍有一些在民间流传下来。至努尔哈赤崛起,歌舞又重新兴盛起来,除了继承其先世女真歌舞外,又创作了一些内容和形式俱新的歌舞。每逢年节或重大活动必饮宴歌舞,连努尔哈赤在宴请部落酋长时,也“自弹琵琶,耸动其身”,众人环立,拍手唱曲,以助酒兴。这时的歌舞音乐,大体分为祭祀舞蹈音乐、筵宴舞蹈音乐和民间舞蹈音乐三类。满族进入中原后,民间舞蹈音乐和筵宴舞蹈音乐接受了较多的汉族影响,祭祀舞蹈音乐则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特色。
(三)羌族
新中国成立以后,羌族民间舞蹈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一九五九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调研中,羌族祭祀性舞蹈“羊皮鼓”舞,经过民间艺人和专业编导的重新编整,以“铃鼓舞”的形式搬上了首都的舞台,随后“铃鼓舞”在羌寨中广泛流传。茂县、汉川一带的“莎朗”舞蹈,原始的舞蹈动律特点是,一步一翻或两步一翻为主,经过茂县曲谷乡民间艺人王华平、英保元等加工创作,发展为一种新颖别致的、带有羌族民间特色的以小腿轻快划圆为特点的“莎朗”舞蹈,深受人们喜爱。
二、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一)蒙古族舞蹈与音乐
舞蹈(音乐)题材,即作品的内容,是指舞蹈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描绘的生活及传达的情感。无论是舞蹈题材,还是音乐题材,都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与感悟。在舞蹈作品题材的选择上,倘若舞蹈编导有所构思,先于曲作者,那么舞蹈音乐则会借助于舞蹈编导的想法进行人物音乐形象的设计和创作。那么,从舞蹈作品的标题名称、人物刻画、故事情节、音乐情绪、社会反响等方面可以看出,蒙古族舞蹈作品己经在人才、创作、表演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多部作品的成功面世印证了内蒙古民族舞蹈艺术的丰厚性和艺术性,其在题材的选择上主要分为“民族情结的颂扬”、“个人情感的抒发”、“美好生活的歌颂”等几个类型。
(二)满族舞蹈与音乐
满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并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了音乐风格和特色的明显差异。流传下来的满族民间舞蹈音乐,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正是在北方特定的历史条件中逐渐形成的。满族的民间舞蹈音乐根植于深厚的满族民族文化的土壤,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多层次文化的影响,从而保留着古老社会的原始艺术形态和古朴的美,使其充满了民族特色。
(三)羌族舞蹈与音乐
羌族民间舞蹈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主要包含舞蹈律动、音乐旋律、歌词内容等艺术形式。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各自具有独立的功能。舞蹈是“形”的体现,表现舞者的体态和姿容;音乐旋律是“声”的体现,是情和意的表达方式;歌词内容是“志”的体现,是自我心理的表达。三种艺术形式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舞蹈动作与音乐旋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音乐就没有舞蹈,音乐节奏决定着舞蹈的律动。其次,三种艺术形式紧密结合,组成了羌族民间舞蹈这种特有的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人们习惯的称之为民间歌舞。羌族民间舞蹈的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生动地体现着羌民族的整体文化、气质个性和风格特征。
三、民族舞蹈与音乐的发展
民族舞蹈音乐的结构思维包括舞蹈结构和舞蹈音乐的结构,受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影响,经过多年实践,结构思维也从简单走向了成熟。然而,舞蹈语言与音乐语言、舞蹈结构与音乐结构、舞蹈构思与音乐构思是三组不同的概念,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艺术,确实是结构思维方式上的新概念。舞蹈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需要的重要环节是节奏,表演舞蹈动作时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数着节拍进行的,而这种节拍的快慢、强弱与音乐语言中的节奏有着密切关系,二者配合即可找到节奏上的切合点,从而产生节奏感。舞蹈结构与音乐结构的结合点是情节,因舞蹈基本是没有结构的,它的情绪支撑着它的结构,一般是慢板代表深情地、柔美地,快板代表愉悦地、焦急地等。舞蹈构思与音乐构思都是一个需要深思的过程,二者的融合建立在对时间规划、人物形象、思想情绪以及情感表达的综合把握上,它需要创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较高的艺术造诣,这也成为判断一部舞蹈作品是否优秀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石光伟.满族萨满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2]谭壮.羌族舞蹈教材建设研究——从民间到课堂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7.
[3]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