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呼唤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的党员干部,同时也对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以教育灌输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向以教育转化为主的理想信念观培育转变,立足三个着力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构成要素出发,着力于真理观、价值观、道德观、历史观、实践观“五重维度”统一的内容体系培育;二是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形成规律出发,着力于知情意行统一的心理过程培育;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内生动力出发,着力于理想信念观内化与外化统一的转化机制培育,开拓新时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培育的新理路。
关键词:新时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培育;三个着力点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3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142-06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眼,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讲话,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精神实质、价值意蕴、衡量标准、坚守路径等,系统形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在这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习近平所说的“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1]源自科学理论、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立足中国道路、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扎根人民群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的核心所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从本质上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
长期以来,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调政治功能和教育灌输,导致其往往只关注党员干部单向维度的理论教育,却忽视了多重维度的体系培育;往往只关注党员干部認知接收的具体环节,却忽视了认知转化的全部过程;往往只关注党员干部被动受教的外部驱动,却忽视了自我意识的激活建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在西方思潮、社会风气、网络环境、多元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加剧了党员干部的内心冲突和选择困惑,同时也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单一化与党员干部个体接受取向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程度上抵消和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因而,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培育亟待从以教育灌输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向以教育转化为主的理想信念观培育转变。
一、从单向教育向体系培育转化,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五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从来不是单一结构的,而是由支撑理想信念的各种结构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且不断动态发展的认知系统,应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构成要素出发,着眼于体系化培育。
1.真理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科学维度
马克思指出:“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理。”[2]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只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现实出发,从客观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和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3]没有了真理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就丧失了科学的依据和基础。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虚无论、信仰物化神化西化等错误倾向,归根结底是理论基础薄弱。因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培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体系建构,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章等。培育的主要方向是立足于个体的主体性发挥,将传统的知识导向模式转化为以重大问题为引领、重点澄清党员干部思想困惑和认知盲点的问题导向模式;以个体需求和差异为出发点,注重因需施教、分类指导的需求导向模式;以理论指导实践为教育方向、重点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导向模式;以完善认知体系为基础、推动理论创新发展的发展导向模式。
2.价值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意义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是对人类利益与需求的合理性的评价与认识。离开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与需求,理想信念观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因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就是围绕着如何使无产阶级和劳苦民众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等各种枷锁,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价值要求建构起来的。在当代中国主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深刻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高度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历史责任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走近大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认同它、践行它。主要培育方向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特点规律,建立利益维护机制,重点解决价值诉求问题;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重点促进价值认同问题;建立制度约束机制,重点强化价值自觉问题;建立示范引领机制,重点增进价值自信问题。
3.道德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德性维度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否定资产阶级道德观对抽象道德的鼓吹和泛化的道德说教,认为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追求的是代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道德价值,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体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集体主义性质的。道德观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重要支点。不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首先是从道德品质滑坡开始的。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5]社会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先进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观培育的主要方向包括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为核心的政治品质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德性精神为核心的中华美德教育,以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以树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核心,培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基本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 4.历史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方法维度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6]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通过唯物史观把握了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解剖,得出了“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习近平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7]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科学建构离不开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把握,及其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合理分析与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培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旨在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使命担当的历史责任意识、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意识、坚定自信的历史延续意识和放眼世界的历史全局意识。
5.实践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行动维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9]。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伴随着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伟大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产生、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实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神实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10]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目的是发展、主体是人民、本质是实干、动力是创新,对党员干部的培育目标和内容,集中体现为树立科学导向的实践观,聚焦新时代的发展矛盾、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际、把握规律、推动发展;树立人民导向的实践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树立实干导向的实践观,强化务实的政绩观念、朴实的为民情怀、扎实的工作作风,让“三严三实”成为党员干部修身为政做事的基本遵循和自觉品格;树立创新导向的实践观,倡导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激励创新的制度机制,弘扬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将党员干部的智慧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推动综合改革上来。
五重维度缺一不可,科学维度是认知的前提,意义维度是信仰的内核,方法维度是明辨的基础,德性维度是立身的准则,行动维度是践行的保障,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体系化培育。
二、从接收环节向接受过程转化,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心理链条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确立和巩固需要一个持续深入的砥砺和养成过程,应从个体接受的心理活动规律出发,着眼于“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完整心理链条。
1.“知”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认知前提
在心理学中,“知”是指“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11]知是人们对一定理论、思想和观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认知能力要做到:一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即了解它如何在总结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使哲学得以摆脱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成为彻底的科学;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即了解它如何能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提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帮助人们形成科学而坚定的信仰、理性而坚毅的品格,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指引人生的前进方向。三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即了解它如何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与各种唯心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和左倾右倾机会主义与修正主义思潮做斗争,并且主张暴力革命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来改变现实社会中有违人道的不合理现象,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2.“情”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认同基础
“情”是指人的情感,即在对一定理论、思想和观点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或喜或恶或中立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2]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认同,才有了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求索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強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认同基础要做到:一是从党员干部的内在需要激发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的人,从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以及人自身发展的终极目标出发,不断追寻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基础、规律与方向,以及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就契合了党员干部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即将个体生命价值置于历史发展的无限性上,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二是从党员干部的身份意识激发情感认同。引导党员干部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对党员身份的荣誉感和党组织的归属感,培养忠诚于党的深厚情感,能够强化他们的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意识。三是从党员干部的现实体验激发情感认同。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个体的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这就需要引导党员干部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使浅层的认知得到实践的确认,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受自身力量和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满足、愉悦、振奋、自信等情感体验,从心底里产生认同的情感力量。
3.“意”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信念支撑
“意”是指人的意志,即人在对一定理论、思想和观点形成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支配和调节自身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坚定信念和精神状态,“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13]。“意”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建构中处于支配地位,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形成稳定的理想信念观。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建构的信念支撑要做到:一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多元诱惑中明确价值选择。针对社会上各种物质诱惑、不良风气、多元文化带给党员干部的价值困惑,打破传统硬性灌输的做法,重点帮助他们掌握价值澄清的技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究、自主选择、正确判断,从主体性出发,强化信仰追求。二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困难逆境中锤炼意志品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是人类不断战胜自我、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漫长过程。和平年代党员干部无需面对生死抉择,信仰坚定与否,体现能否在重大考验面前保持定力,能否在艰难险阻面前勇挑重担。尤其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更要引导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中彰显共产党人的本色。三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党性锻炼中铸就坚定信仰。党内生活实践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第一课堂,也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渠道。只有将党性教育经常化、党性实践具体化、党性管理制度化、党性监督严肃化,才能使党员干部在严格的党性锻炼中,铸就坚定的信仰信念。 4.“行”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目的归宿
“行”是指人的行为,即在对一定理论、思想和观点具有认知、情感、意志的基础上,产生的外在表现。克雷洛夫曾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既是“知”“情”“意”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一切认知、情感、意志无不来自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深化;“行”又是“知”“情”“意”所要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因为一切理论、思想和观点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出效用。“导之以行”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生成的必然归宿。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行为自觉要做到:一是培养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行动自觉,学习不仅要做到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融会贯通,还要能够与时俱进地认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实现理论上的成熟才能保证信念上的坚定。二是培养党员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行动自觉,马克思主义是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学用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保证方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中的强大作用力。三是培养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行动自觉,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身边的人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他们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就是打动人心、令人信服,传递正能量的过程。四是培养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动自觉,党员干部践行理想信念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岗位上,落实到苦干实干地做好本职工作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理想信念、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就要遵循“知情意行”的认识转化规律,强化“认知”的明理基础、重视“情感”的认同体验、增强“意志”的养成锤炼、培育“行为”的践行自觉,最终实现理想信念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三、从外力驱动向内生动力转化,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双向机制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建构不是仅靠外力就能实现的,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党员干部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和内生动力,应从党员干部的主体能动性出发,着眼于内化和外化双向机制的促进。
1.基于内在养成方式和过程的内化机制建构
所谓内化,就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转化为党员干部内在的思想意识,形成他们精神世界中稳定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观的过程。内化机制是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诸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内化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自我选择机制、认知重构机制、精神激发机制。
一是突出需要导向,激活自我选择机制。自我选择机制是党员干部在多元社会思潮与文化交锋的影响和选择下自我意识的彰显,是个体需要与情感、经验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理想信念的选择确立也无外乎是从需要发展而来的。需要既包括感性需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信仰使人快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14],党员干部面对各种选择时,最能与他发生情感共鸣、共振的体验,必然是他为之认同、向往的选择。还包括理性需要,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接受者总是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度、意见)对立的信息,而积极地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15]党员干部往往凭借长期学习实践得来的经验,对外部信息做出直觉的价值性判断和选择。
二是突出创新导向,激活认知重构机制。认知重构机制是党员干部在对初步选择和接受的知识信息和思想观念进行再筛选、加工和处理,并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体系发生互动,建构自己新的理解的有效方式。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形成就是他们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熏陶下,认知结构不断整合深化的过程。认知重构机制的基础是契合性认知重构,党员干部往往不会彻底性地颠覆已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而是倾向性地选择最为契合自身认知结构、对个人思想启发最深、认同度最高的理论部分和思想部分进行内化和再建构,使原有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关键是创造性认知重构,认知模式不是简单地知识累加,更多地体现为知识信息与主观意识的互动,为此具有较高的對象差异性和变化性,相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投射在不同的个体上,将产生不一样的认知。党员干部在接受外部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的过程中,加入主观性的理解评价和加工创造,将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
三是突出信念导向,激活精神激发机制。精神激发机制是党员干部伴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想信念认知、认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意志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力的有效方式。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旦与人的主观意志相结合,将成为人们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曾经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6]相对于情感的波动性、易发性和随意性,意志和信念的形成,将使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观具有了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质,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不断接收到的外来信息的选择和接受,以及他们的思考、评价和认知建构,并且形成自觉维护和坚守自身观念的精神力量;还表现在它的激励性功能,对党员干部能够起到鼓舞斗志、提振精神的作用,激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去克服困难,向着理想的目标一直前行。
2.基于外在践行方式和过程的外化机制建构
所谓外化,就是将内在的理想信念观转化为党员干部外在的自觉行动,并且养成一定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化机制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内生动力的激发下更好地实现理想信念观外在践行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发展驱动机制、超越实现机制、实践确认机制。
一是强化发展保障,激活发展驱动机制。发展驱动机制是党员干部在个体发展意识的不断驱动下,为实现理想目标和自身价值所必然采取实践活动的方式。发展是人的本质要求,“以发展求生存是人的生存区别并高于动物的生存的根本标志”[17],不同于动物只是以本能的活动方式来求得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生命的维系,人却是以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不断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并在这一过程当中不断实现自我创造和发展。人的发展意识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外化的深层次动力,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是他们理想信念观的核心目标指向。实践是党员干部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得以展示和实现的现实基础。他们在自我发展意识的不断驱动下,将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自觉地转化为外在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升华自我发展意识和理想信念观。 二是强化激励导向,激活超越实现机制。超越实现机制是党员干部突破现实的局限性,意图建构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所必然采取实践行动的方式。理想信念本身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立足现实但又不断超越现实的精神意识,它要求人们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状态,赋予它们新的规定性。通过主观能动的认识活动,在观念中对现实世界做出超越性的反映,实现观念超越。亦或通过客观的实践活动,把观念中对现实世界做出的超越性反映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实现实践超越。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理想信念观,就要强化激励导向,激活他们自身所固有的超越意识,促使他们不断去开展改造客观世界、同时又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以实践推动认识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观念超越,同时又不断以观念自觉引导实践,进而推动实践超越,形成一个不断上升循环的过程。
三是强化实践检验,激活实践确认机制。实践确认机制是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提升理想信念认知的过程和方式。理想信念观的形成必然受到社会物质条件和人们认知水平的制约,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8]。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魅力在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党员干部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确认和加深自己对理想信念的认知、情感,并且使之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实现内化的过程,并在内化基础上又能驱动理想信念观的外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而实践确认机制是完成这一统一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保障。
内化机制的核心是基于认同的思想自觉、有效地指导实践,外化机制的核心是基于习惯的行为自觉、主动地提升认知,内化与外化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呼唤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的党员干部,同时也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构成要素出发,着力于五重维度统一的内容体系培育;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形成规律出发,着力于知情意行统一的心理过程培育;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内生动力出发,着力于内化外化统一的转化机制培育,三个着力点,从不同角度发力,对于突破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弊端,开拓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培育的新理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5.
[2] 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扉页.
[3]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0-22(2).
[4][8][9][18] 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11,135,136,134.
[5]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4-5-5(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760.
[7] 习近平.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8-24(1).
[10]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8-21(2).
[1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12] 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1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14] [德]费尔巴哈著.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7.
[15] [美]利昂·费斯汀格著.认知失调理论[M].郑全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22.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念[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17] 郭祥才.走出生存与发展关系的困惑——从发展形态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J].哲学研究,2003(7):32.
[责任编辑:庞 达]
关键词:新时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培育;三个着力点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3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142-06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眼,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讲话,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精神实质、价值意蕴、衡量标准、坚守路径等,系统形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在这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习近平所说的“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1]源自科学理论、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立足中国道路、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扎根人民群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观的核心所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从本质上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
长期以来,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调政治功能和教育灌输,导致其往往只关注党员干部单向维度的理论教育,却忽视了多重维度的体系培育;往往只关注党员干部認知接收的具体环节,却忽视了认知转化的全部过程;往往只关注党员干部被动受教的外部驱动,却忽视了自我意识的激活建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在西方思潮、社会风气、网络环境、多元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加剧了党员干部的内心冲突和选择困惑,同时也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单一化与党员干部个体接受取向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程度上抵消和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因而,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培育亟待从以教育灌输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向以教育转化为主的理想信念观培育转变。
一、从单向教育向体系培育转化,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五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从来不是单一结构的,而是由支撑理想信念的各种结构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且不断动态发展的认知系统,应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构成要素出发,着眼于体系化培育。
1.真理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科学维度
马克思指出:“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理。”[2]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只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现实出发,从客观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和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3]没有了真理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就丧失了科学的依据和基础。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虚无论、信仰物化神化西化等错误倾向,归根结底是理论基础薄弱。因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培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体系建构,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章等。培育的主要方向是立足于个体的主体性发挥,将传统的知识导向模式转化为以重大问题为引领、重点澄清党员干部思想困惑和认知盲点的问题导向模式;以个体需求和差异为出发点,注重因需施教、分类指导的需求导向模式;以理论指导实践为教育方向、重点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导向模式;以完善认知体系为基础、推动理论创新发展的发展导向模式。
2.价值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意义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是对人类利益与需求的合理性的评价与认识。离开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与需求,理想信念观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因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就是围绕着如何使无产阶级和劳苦民众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等各种枷锁,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价值要求建构起来的。在当代中国主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深刻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高度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历史责任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走近大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认同它、践行它。主要培育方向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特点规律,建立利益维护机制,重点解决价值诉求问题;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重点促进价值认同问题;建立制度约束机制,重点强化价值自觉问题;建立示范引领机制,重点增进价值自信问题。
3.道德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德性维度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否定资产阶级道德观对抽象道德的鼓吹和泛化的道德说教,认为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追求的是代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道德价值,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体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集体主义性质的。道德观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重要支点。不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首先是从道德品质滑坡开始的。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5]社会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先进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观培育的主要方向包括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为核心的政治品质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德性精神为核心的中华美德教育,以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以树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核心,培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基本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 4.历史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方法维度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6]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通过唯物史观把握了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解剖,得出了“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习近平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7]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科学建构离不开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把握,及其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合理分析与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培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旨在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使命担当的历史责任意识、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意识、坚定自信的历史延续意识和放眼世界的历史全局意识。
5.实践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行动维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9]。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伴随着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伟大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产生、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实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神实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10]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目的是发展、主体是人民、本质是实干、动力是创新,对党员干部的培育目标和内容,集中体现为树立科学导向的实践观,聚焦新时代的发展矛盾、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际、把握规律、推动发展;树立人民导向的实践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树立实干导向的实践观,强化务实的政绩观念、朴实的为民情怀、扎实的工作作风,让“三严三实”成为党员干部修身为政做事的基本遵循和自觉品格;树立创新导向的实践观,倡导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激励创新的制度机制,弘扬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将党员干部的智慧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推动综合改革上来。
五重维度缺一不可,科学维度是认知的前提,意义维度是信仰的内核,方法维度是明辨的基础,德性维度是立身的准则,行动维度是践行的保障,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体系化培育。
二、从接收环节向接受过程转化,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心理链条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确立和巩固需要一个持续深入的砥砺和养成过程,应从个体接受的心理活动规律出发,着眼于“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完整心理链条。
1.“知”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认知前提
在心理学中,“知”是指“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11]知是人们对一定理论、思想和观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认知能力要做到:一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即了解它如何在总结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使哲学得以摆脱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成为彻底的科学;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即了解它如何能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提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帮助人们形成科学而坚定的信仰、理性而坚毅的品格,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指引人生的前进方向。三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即了解它如何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与各种唯心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和左倾右倾机会主义与修正主义思潮做斗争,并且主张暴力革命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来改变现实社会中有违人道的不合理现象,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2.“情”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认同基础
“情”是指人的情感,即在对一定理论、思想和观点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或喜或恶或中立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2]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认同,才有了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求索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強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认同基础要做到:一是从党员干部的内在需要激发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的人,从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以及人自身发展的终极目标出发,不断追寻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基础、规律与方向,以及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就契合了党员干部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即将个体生命价值置于历史发展的无限性上,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二是从党员干部的身份意识激发情感认同。引导党员干部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对党员身份的荣誉感和党组织的归属感,培养忠诚于党的深厚情感,能够强化他们的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意识。三是从党员干部的现实体验激发情感认同。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个体的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这就需要引导党员干部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使浅层的认知得到实践的确认,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受自身力量和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满足、愉悦、振奋、自信等情感体验,从心底里产生认同的情感力量。
3.“意”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信念支撑
“意”是指人的意志,即人在对一定理论、思想和观点形成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支配和调节自身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坚定信念和精神状态,“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13]。“意”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建构中处于支配地位,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形成稳定的理想信念观。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建构的信念支撑要做到:一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多元诱惑中明确价值选择。针对社会上各种物质诱惑、不良风气、多元文化带给党员干部的价值困惑,打破传统硬性灌输的做法,重点帮助他们掌握价值澄清的技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究、自主选择、正确判断,从主体性出发,强化信仰追求。二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困难逆境中锤炼意志品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是人类不断战胜自我、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漫长过程。和平年代党员干部无需面对生死抉择,信仰坚定与否,体现能否在重大考验面前保持定力,能否在艰难险阻面前勇挑重担。尤其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更要引导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中彰显共产党人的本色。三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党性锻炼中铸就坚定信仰。党内生活实践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第一课堂,也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渠道。只有将党性教育经常化、党性实践具体化、党性管理制度化、党性监督严肃化,才能使党员干部在严格的党性锻炼中,铸就坚定的信仰信念。 4.“行”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目的归宿
“行”是指人的行为,即在对一定理论、思想和观点具有认知、情感、意志的基础上,产生的外在表现。克雷洛夫曾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既是“知”“情”“意”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一切认知、情感、意志无不来自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深化;“行”又是“知”“情”“意”所要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因为一切理论、思想和观点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出效用。“导之以行”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生成的必然归宿。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建构的行为自觉要做到:一是培养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行动自觉,学习不仅要做到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融会贯通,还要能够与时俱进地认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实现理论上的成熟才能保证信念上的坚定。二是培养党员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行动自觉,马克思主义是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学用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保证方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中的强大作用力。三是培养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行动自觉,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身边的人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他们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就是打动人心、令人信服,传递正能量的过程。四是培养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动自觉,党员干部践行理想信念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岗位上,落实到苦干实干地做好本职工作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理想信念、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就要遵循“知情意行”的认识转化规律,强化“认知”的明理基础、重视“情感”的认同体验、增强“意志”的养成锤炼、培育“行为”的践行自觉,最终实现理想信念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三、从外力驱动向内生动力转化,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建构的双向机制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建构不是仅靠外力就能实现的,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党员干部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和内生动力,应从党员干部的主体能动性出发,着眼于内化和外化双向机制的促进。
1.基于内在养成方式和过程的内化机制建构
所谓内化,就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转化为党员干部内在的思想意识,形成他们精神世界中稳定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观的过程。内化机制是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诸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内化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自我选择机制、认知重构机制、精神激发机制。
一是突出需要导向,激活自我选择机制。自我选择机制是党员干部在多元社会思潮与文化交锋的影响和选择下自我意识的彰显,是个体需要与情感、经验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理想信念的选择确立也无外乎是从需要发展而来的。需要既包括感性需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信仰使人快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14],党员干部面对各种选择时,最能与他发生情感共鸣、共振的体验,必然是他为之认同、向往的选择。还包括理性需要,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接受者总是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度、意见)对立的信息,而积极地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15]党员干部往往凭借长期学习实践得来的经验,对外部信息做出直觉的价值性判断和选择。
二是突出创新导向,激活认知重构机制。认知重构机制是党员干部在对初步选择和接受的知识信息和思想观念进行再筛选、加工和处理,并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体系发生互动,建构自己新的理解的有效方式。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形成就是他们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熏陶下,认知结构不断整合深化的过程。认知重构机制的基础是契合性认知重构,党员干部往往不会彻底性地颠覆已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而是倾向性地选择最为契合自身认知结构、对个人思想启发最深、认同度最高的理论部分和思想部分进行内化和再建构,使原有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关键是创造性认知重构,认知模式不是简单地知识累加,更多地体现为知识信息与主观意识的互动,为此具有较高的對象差异性和变化性,相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投射在不同的个体上,将产生不一样的认知。党员干部在接受外部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的过程中,加入主观性的理解评价和加工创造,将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
三是突出信念导向,激活精神激发机制。精神激发机制是党员干部伴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想信念认知、认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意志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力的有效方式。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旦与人的主观意志相结合,将成为人们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曾经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6]相对于情感的波动性、易发性和随意性,意志和信念的形成,将使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观具有了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质,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不断接收到的外来信息的选择和接受,以及他们的思考、评价和认知建构,并且形成自觉维护和坚守自身观念的精神力量;还表现在它的激励性功能,对党员干部能够起到鼓舞斗志、提振精神的作用,激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去克服困难,向着理想的目标一直前行。
2.基于外在践行方式和过程的外化机制建构
所谓外化,就是将内在的理想信念观转化为党员干部外在的自觉行动,并且养成一定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化机制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内生动力的激发下更好地实现理想信念观外在践行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发展驱动机制、超越实现机制、实践确认机制。
一是强化发展保障,激活发展驱动机制。发展驱动机制是党员干部在个体发展意识的不断驱动下,为实现理想目标和自身价值所必然采取实践活动的方式。发展是人的本质要求,“以发展求生存是人的生存区别并高于动物的生存的根本标志”[17],不同于动物只是以本能的活动方式来求得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生命的维系,人却是以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不断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并在这一过程当中不断实现自我创造和发展。人的发展意识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外化的深层次动力,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是他们理想信念观的核心目标指向。实践是党员干部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得以展示和实现的现实基础。他们在自我发展意识的不断驱动下,将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观自觉地转化为外在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升华自我发展意识和理想信念观。 二是强化激励导向,激活超越实现机制。超越实现机制是党员干部突破现实的局限性,意图建构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所必然采取实践行动的方式。理想信念本身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立足现实但又不断超越现实的精神意识,它要求人们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状态,赋予它们新的规定性。通过主观能动的认识活动,在观念中对现实世界做出超越性的反映,实现观念超越。亦或通过客观的实践活动,把观念中对现实世界做出的超越性反映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实现实践超越。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理想信念观,就要强化激励导向,激活他们自身所固有的超越意识,促使他们不断去开展改造客观世界、同时又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以实践推动认识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观念超越,同时又不断以观念自觉引导实践,进而推动实践超越,形成一个不断上升循环的过程。
三是强化实践检验,激活实践确认机制。实践确认机制是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提升理想信念认知的过程和方式。理想信念观的形成必然受到社会物质条件和人们认知水平的制约,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8]。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魅力在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党员干部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确认和加深自己对理想信念的认知、情感,并且使之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实现内化的过程,并在内化基础上又能驱动理想信念观的外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而实践确认机制是完成这一统一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观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保障。
内化机制的核心是基于认同的思想自觉、有效地指导实践,外化机制的核心是基于习惯的行为自觉、主动地提升认知,内化与外化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呼唤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的党员干部,同时也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构成要素出发,着力于五重维度统一的内容体系培育;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形成规律出发,着力于知情意行统一的心理过程培育;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内生动力出发,着力于内化外化统一的转化机制培育,三个着力点,从不同角度发力,对于突破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弊端,开拓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培育的新理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5.
[2] 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扉页.
[3]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0-22(2).
[4][8][9][18] 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11,135,136,134.
[5]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4-5-5(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760.
[7] 习近平.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8-24(1).
[10]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8-21(2).
[1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12] 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1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14] [德]费尔巴哈著.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7.
[15] [美]利昂·费斯汀格著.认知失调理论[M].郑全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22.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念[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17] 郭祥才.走出生存与发展关系的困惑——从发展形态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J].哲学研究,2003(7):32.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