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经营实力不足、投资行业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建议尽快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扩大海外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强海外投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其产业结构。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特征 行业结构 对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特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从年流出量来看,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6.3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688.1亿美元,25年间增加了109.2倍,在经历了初期的“艰难起步阶段”(1982~1991),中期的“调整震荡阶段”(1992~2004)之后,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于2005年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10年中国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海外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流量)高达688.1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1.7%,已经连续九年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速为49.9%。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余额已经达到3172.1亿美元,居世界第17位。
从相对发展规模来看,即相对于流入FDI规模情况来看,表现出了一个类似于“U”型的变化趋势。在第一階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数量非常小,正因为这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数量也较小,因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数量与流入数量之比就比较高,历年该值均保持在0.2到0.4之间;但到了1992年到2005年期间,中国流入FDI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FDI流入规模,此期间FDI流出与FDI流入的比率大幅度下降,除了1992年和2001年,流出流入FDI比值均低于0.1;而在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流出FDI相对增长速度较快,流入FDI规模相对减缓,二者比值有了较大提升,到了2010年该值达到了0.75。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趋于广泛化、合理化,由最初的集中在地理相邻、制度相近的区域(国家),逐步向跨区域、跨文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从总体水平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80%以上投资存量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之下,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极小,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仅占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10%左右,但是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迅速增长以及质量的不断提升,这种现象有所改观,尤其是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趋于合理分布的对外投资模式初步形成:2010年,中国在世界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对外投资覆盖率已高达72.7%。
从投资的行业构成情况看,投资流向逐步从低端技术部门向高端技术、附加值部门转移。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金融、批发和零售、商务服务、采矿、制造和交通运输六大行业,这些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到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数的88.3%。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数额最多,达到302.8亿美元,占44%;其次是金融业为86.3亿美元,占12.5%;再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为67.3亿美元,占9.8%,采矿业为57.1亿美元,占8.3%;交通运输业56.6亿美元,占8.2%;在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中,同比增速最快的是制造业,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对外直投总量的6.8%。另一个显著变化是: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以海外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提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接连不断地快速增长,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经营实力不足、投资行业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的步伐。
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意识。政府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信息不畅通,影响了对外投资的进程。
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所占比例严重偏低,这表明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尚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于服务业来讲,其对外投资层次偏低,主要在对外贸易、旅游、餐饮及交通运输业,但具有高附加值的金融保险、传媒、通信等行业涉及甚少。
企业关键技术缺乏、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只擅长劳动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竞争优势明显不足。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对众多引进的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依然靠引进,甚至忽略了对高新技术含量的产业投资,其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无法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毫无竞争优势可言,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资金短缺阻碍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一部分企业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在国内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度愈来愈大,同时,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较小、竞争优势缺乏等原因,还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海外投资的资金实力,而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直接投资规模较小,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不能适时向企业提供开展跨国经营的资金渠道,满足不了企业跨国经营融资的需求,另外,银行对企业的境外投资又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尚不能适应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近些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但因人民币只在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目前尚未实现资本和金融账户下的完全自由兑换,从而限制了企业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进程,另有一些不利于企业境外投资的条款。比如,不允许跨国经营企业自由调配、使用其内部资金等,从而限制了其境外投资活动。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对策
尽快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健全适应国际新形势变化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对外投资法规和政策透明度,简化对外投资过于繁杂的审批手续和环节,取消多头管理制度,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法可依,向健康轨道发展。
优化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着重发展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等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实现生产要素向国内新兴产业的转移与聚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型公司或购并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在航天技术、激光通信、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大力发展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借以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对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扩大海外企业的融资渠道。我们应放宽金融政策及外汇管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与整个宏观经济利益的某些项目,国家金融机构应给予优惠信贷支持,在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既定前提下,允许对外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出入,给适合条件的跨国企业一定的境外融资权;进一步发展有广度且有深度的各类二级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市场工具和产品,加大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灵活运用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获取资金,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可适当建立海外投资基金,不断完善海外投资担保体系,鼓励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融资。特别要对民营企业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充分挖掘其境外投资的巨大潜力,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角色。
增强海外投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其产业结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们更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国际债务危机不断演化的新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愈来愈大,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优化其产业结构已成为海外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必备因素之一。國内企业应重视提高品牌价值,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借海外并购具有先决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式发展核心技术,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使其逐步成为国际顶尖级企业,同时,注意提高企业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保持其持久的竞争力。
(作者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特征 行业结构 对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特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从年流出量来看,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6.3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688.1亿美元,25年间增加了109.2倍,在经历了初期的“艰难起步阶段”(1982~1991),中期的“调整震荡阶段”(1992~2004)之后,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于2005年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10年中国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海外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流量)高达688.1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1.7%,已经连续九年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速为49.9%。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余额已经达到3172.1亿美元,居世界第17位。
从相对发展规模来看,即相对于流入FDI规模情况来看,表现出了一个类似于“U”型的变化趋势。在第一階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数量非常小,正因为这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数量也较小,因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数量与流入数量之比就比较高,历年该值均保持在0.2到0.4之间;但到了1992年到2005年期间,中国流入FDI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FDI流入规模,此期间FDI流出与FDI流入的比率大幅度下降,除了1992年和2001年,流出流入FDI比值均低于0.1;而在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流出FDI相对增长速度较快,流入FDI规模相对减缓,二者比值有了较大提升,到了2010年该值达到了0.75。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趋于广泛化、合理化,由最初的集中在地理相邻、制度相近的区域(国家),逐步向跨区域、跨文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从总体水平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80%以上投资存量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之下,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极小,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仅占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10%左右,但是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迅速增长以及质量的不断提升,这种现象有所改观,尤其是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趋于合理分布的对外投资模式初步形成:2010年,中国在世界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对外投资覆盖率已高达72.7%。
从投资的行业构成情况看,投资流向逐步从低端技术部门向高端技术、附加值部门转移。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金融、批发和零售、商务服务、采矿、制造和交通运输六大行业,这些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到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数的88.3%。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数额最多,达到302.8亿美元,占44%;其次是金融业为86.3亿美元,占12.5%;再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为67.3亿美元,占9.8%,采矿业为57.1亿美元,占8.3%;交通运输业56.6亿美元,占8.2%;在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中,同比增速最快的是制造业,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对外直投总量的6.8%。另一个显著变化是: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以海外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提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接连不断地快速增长,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经营实力不足、投资行业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的步伐。
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意识。政府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信息不畅通,影响了对外投资的进程。
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所占比例严重偏低,这表明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尚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于服务业来讲,其对外投资层次偏低,主要在对外贸易、旅游、餐饮及交通运输业,但具有高附加值的金融保险、传媒、通信等行业涉及甚少。
企业关键技术缺乏、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只擅长劳动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竞争优势明显不足。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对众多引进的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依然靠引进,甚至忽略了对高新技术含量的产业投资,其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无法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毫无竞争优势可言,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资金短缺阻碍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一部分企业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在国内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度愈来愈大,同时,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较小、竞争优势缺乏等原因,还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海外投资的资金实力,而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直接投资规模较小,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不能适时向企业提供开展跨国经营的资金渠道,满足不了企业跨国经营融资的需求,另外,银行对企业的境外投资又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尚不能适应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近些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但因人民币只在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目前尚未实现资本和金融账户下的完全自由兑换,从而限制了企业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进程,另有一些不利于企业境外投资的条款。比如,不允许跨国经营企业自由调配、使用其内部资金等,从而限制了其境外投资活动。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对策
尽快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健全适应国际新形势变化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对外投资法规和政策透明度,简化对外投资过于繁杂的审批手续和环节,取消多头管理制度,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法可依,向健康轨道发展。
优化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着重发展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等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实现生产要素向国内新兴产业的转移与聚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型公司或购并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在航天技术、激光通信、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大力发展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借以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对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扩大海外企业的融资渠道。我们应放宽金融政策及外汇管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与整个宏观经济利益的某些项目,国家金融机构应给予优惠信贷支持,在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既定前提下,允许对外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出入,给适合条件的跨国企业一定的境外融资权;进一步发展有广度且有深度的各类二级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市场工具和产品,加大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灵活运用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获取资金,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可适当建立海外投资基金,不断完善海外投资担保体系,鼓励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融资。特别要对民营企业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充分挖掘其境外投资的巨大潜力,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角色。
增强海外投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其产业结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们更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国际债务危机不断演化的新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愈来愈大,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优化其产业结构已成为海外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必备因素之一。國内企业应重视提高品牌价值,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借海外并购具有先决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式发展核心技术,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使其逐步成为国际顶尖级企业,同时,注意提高企业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保持其持久的竞争力。
(作者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