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外观、性能指标、组装、测试、维护、常见故障及诊断等。对此,学生容易产生轻视思想。而且,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基础性、应用性相统一的课程,学好它需要多方面的理论与技能的支撑。但是,目前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都与之不相适应。因此,立足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树立“学教并重”“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新型实践性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演示功能直观、形象、生动,能给学生带来多重感官的刺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是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中,制作交互性强、操作性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大了信息传递容量;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等直观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人机交互,可以即时获得信息反馈,灵活控制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核心是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实现教学相长。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较弱的现状,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法,尝试进行建构性的教学设计,效果十分理想。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如在“软件系统安装前的准备及硬件系统检查”章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开机启动中常遇到的故障:如插头插座、配件接触、致命性的硬件故障、非致命性的硬件故障。
2.确定问题
引导学生遵循“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先软后硬”的原则,通过“看一看”(计算机显示的错误信息判断致命性的故障)、“听一听”(计算机发出的声音判断非致命性故障)的方法来确定故障。
3.自主学习
由学生通过掌握的故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资料,运用技术设备判断故障存在的原因,确诊并着手解决问题。
4.协作学习
将“安装准备及系统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汇总,展开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故障的方法给予检测、评价和记录,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总结学习效果。
三、加强教材建设,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很快,然而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严重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选择教材时,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内容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任课老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发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微机故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这只能通过教学中的大量的实践环节来实现。为此,必须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制定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修技术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过程中,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顶岗实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明显。
五、改革考核方式,增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考核时,应侧重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
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工作经验。考核内容必须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新要求,涵盖该职业岗位技术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可分别进行专项技术或综合技术考核,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ITT)和职业工种鉴定等,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或“多证”毕业,从而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技工学校)
一、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演示功能直观、形象、生动,能给学生带来多重感官的刺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是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中,制作交互性强、操作性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大了信息传递容量;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等直观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人机交互,可以即时获得信息反馈,灵活控制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核心是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实现教学相长。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较弱的现状,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法,尝试进行建构性的教学设计,效果十分理想。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如在“软件系统安装前的准备及硬件系统检查”章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开机启动中常遇到的故障:如插头插座、配件接触、致命性的硬件故障、非致命性的硬件故障。
2.确定问题
引导学生遵循“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先软后硬”的原则,通过“看一看”(计算机显示的错误信息判断致命性的故障)、“听一听”(计算机发出的声音判断非致命性故障)的方法来确定故障。
3.自主学习
由学生通过掌握的故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资料,运用技术设备判断故障存在的原因,确诊并着手解决问题。
4.协作学习
将“安装准备及系统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汇总,展开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故障的方法给予检测、评价和记录,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总结学习效果。
三、加强教材建设,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很快,然而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严重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选择教材时,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内容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任课老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发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微机故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这只能通过教学中的大量的实践环节来实现。为此,必须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制定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修技术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过程中,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顶岗实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明显。
五、改革考核方式,增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考核时,应侧重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
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工作经验。考核内容必须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新要求,涵盖该职业岗位技术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可分别进行专项技术或综合技术考核,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ITT)和职业工种鉴定等,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或“多证”毕业,从而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