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科技、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类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多培养一些创新性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本科而言,更应该将这种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既要发挥高校在知识、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也要发挥企业在市场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优势,是符合创新型社会需要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校企合作发展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建立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并没有高职院校做的深入,而高职院校的科研优势又没有本科院校明显。
应用型本科形成了对自己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专业建设有利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行业及企业代表、其他科研院所或学校的学科专家以及本校教授所组成。主要探讨本校、本学科以及本专业的专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宝钢、贝尔阿尔卡特、通用汽车、农工商超市、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等之间的“订单式”合作,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惠普定制班”,广州工商学院的“京东班”,等等,都是按照企业的发展规模,来预测人才需求量,这是一种直接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制的合作模式。被录取的学生先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再由行业、企业提供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之后,考核合格的学生就会正式地被这些行业、企业所录取。
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比如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商务流通系电子商务专业与上海云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零零狸网拍上海嘉定摄影基地”,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惠普公司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以及他们共建的“呼叫中心实验室”,广州工商学院与爱尚美合作开发的“菲卡丹校园创业中心”等。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带薪实践,由合作方中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军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岗位及活动的培训,既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俭学问题,又丰富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对整个学校的其他专业也具有辐射作用。
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双指导教师制”,从而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具体来讲就是,由在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担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而校外有与学生并肩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为了体现工学交替的思想,学生会有两次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第一次由学校进入企业为不定期地顶岗实习,第二次由学校进入企业为毕业之前的毕业实习,这样交替进行的课堂教学和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在毕业时获得本专业的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民办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
由于校企合作最先起源于高职高专院校联合企业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优势,他们更多地侧重于根据岗位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向、课程等,为企业提供技术型人才;而研究型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更侧重于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处于高职高专和研究型本科之间,应用型人才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在校企合作方面,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又要强调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创造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对接的要求,决定了民办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以下问题:
校企深度合作还有待加强。虽然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这些方式让学生更多接触到了企业一线工作的机会,但这些方式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学生实习、提高学校就业率这样的目的。学生实习期间的流动性相对來讲是非常高的,学生能机械性的解决一些问题,但让他们融入合作单位开展深度实践,往往会比较困难。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就是要将生产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就要发挥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各自的优势,因此,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就要形成一种联动机制。但由于校企深度合作不够,加上利益的驱使,使得三者之间联动性不够,往往学生实习期间已经跳槽,学校本着尊重学生选择的原则,没有给予相应的约束,听之任之,而企业也认为这种流动性是合理的,这又使得校企之间无法实现真正的深度合作。
与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单位是一些中小企业,企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收益,他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能扩充自己的廉价劳动力的队伍。刚刚进入企业的学生是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的,必须先从培养他们的一线操作能力开始,当他们能独立完成工作之后,他们就跳槽了,这就使得一段时间之后,企业发现自己是为别的企业培育了一批流动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因此,企业逐渐失去了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于学校而言,民办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虽然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但课堂教学与实践还是有区别的,两者之间的对接是突兀的,粗浅的。
于学生而言,学生在学校学习得再好,去企业实习之后发现,自己仍然从事的是比较辛苦、繁重或者琐碎的一线工作,难以将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也难以向上进入合作企业的管理岗位及其他核心技术岗位。因此,大多数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会用脚投票,通过跳槽来寻找更好的提升机会,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参与校企合作的比例不高,参与的积极性在下降。
三、问题突破
对比国外高校的校企合作,诸如英国的“工读交替”、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澳大利亚以政府主导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等,虽然国外的校企合作模式各有千秋,但合作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规范化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要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就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可以从拓宽资金来源的同时,引入第三方中介来着手。 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靠国家财政和学费支持,缺少全方位资金投入链。虽然近年国家不断重视校企合作,财政投入明显增加,但这只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学校的补贴措施,这就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鞭策企业参与深度合作。具有传递信息与资源、协调沟通功能的第三方机构是解决校企合作缺乏监管的有效途径,比如韩国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美国的技术准备项目合作委员会,等等,都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的桥梁、沟通和监管的作用。现阶段国内的校企合作,尤其是民办本科的校企合作单位,多半是中小型企业,学校是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个人资源与企业进行自由联系沟通,因此,信息不对称以及短期行为会影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美国学者James提出,国家有义务运用制度、政策以培养校企之间长久、合适的缔结关系。
民办学校与企业在互惠、自愿的状态下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除了政府政策的扶持,还需要政府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并不需要政府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学校,而应该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些更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诸如税收优惠、项目共建时的间接补贴等方式,既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又提高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积极性。
学生在实习期间跳槽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企业的文化和传统不熟悉,无法形成企业认同感与忠诚度,如果光靠学校简单文字的介绍以及企业一线实战工作,这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引入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来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企业,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所需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学生有了自己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之后,就可以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实力。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可以以职业咨询、职业培训、邀请合作企业嘉宾参加职业主题沙龙等方式,积极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淡化他們之间冷淡、松散的雇员和雇主关系,给予学生一定感性思考的空间,从而增强他们的企业认同感和忠诚度。
要实现“产、学、研、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需要积极培养学校自身的“双师”型教师。虽然许多高校都具有自己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但多半是有名无实的,本校培养出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但实践经验不够,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缺乏是短板,再加上学校薪酬远低于企业等原因,要让企业优秀的人才来学校教学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定要跟得上科技的发展。
民办本科院校既有职业教育背景的优势,又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职能,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民办本科院校资金来源比单独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办院校更具灵活性,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努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作者单位为广州工商学院)
一、校企合作发展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建立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并没有高职院校做的深入,而高职院校的科研优势又没有本科院校明显。
应用型本科形成了对自己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专业建设有利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行业及企业代表、其他科研院所或学校的学科专家以及本校教授所组成。主要探讨本校、本学科以及本专业的专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宝钢、贝尔阿尔卡特、通用汽车、农工商超市、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等之间的“订单式”合作,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惠普定制班”,广州工商学院的“京东班”,等等,都是按照企业的发展规模,来预测人才需求量,这是一种直接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制的合作模式。被录取的学生先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再由行业、企业提供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之后,考核合格的学生就会正式地被这些行业、企业所录取。
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比如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商务流通系电子商务专业与上海云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零零狸网拍上海嘉定摄影基地”,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惠普公司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以及他们共建的“呼叫中心实验室”,广州工商学院与爱尚美合作开发的“菲卡丹校园创业中心”等。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带薪实践,由合作方中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军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岗位及活动的培训,既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俭学问题,又丰富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对整个学校的其他专业也具有辐射作用。
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双指导教师制”,从而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具体来讲就是,由在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担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而校外有与学生并肩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为了体现工学交替的思想,学生会有两次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第一次由学校进入企业为不定期地顶岗实习,第二次由学校进入企业为毕业之前的毕业实习,这样交替进行的课堂教学和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在毕业时获得本专业的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民办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
由于校企合作最先起源于高职高专院校联合企业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优势,他们更多地侧重于根据岗位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向、课程等,为企业提供技术型人才;而研究型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更侧重于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处于高职高专和研究型本科之间,应用型人才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在校企合作方面,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又要强调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创造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对接的要求,决定了民办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以下问题:
校企深度合作还有待加强。虽然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这些方式让学生更多接触到了企业一线工作的机会,但这些方式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学生实习、提高学校就业率这样的目的。学生实习期间的流动性相对來讲是非常高的,学生能机械性的解决一些问题,但让他们融入合作单位开展深度实践,往往会比较困难。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就是要将生产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就要发挥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各自的优势,因此,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就要形成一种联动机制。但由于校企深度合作不够,加上利益的驱使,使得三者之间联动性不够,往往学生实习期间已经跳槽,学校本着尊重学生选择的原则,没有给予相应的约束,听之任之,而企业也认为这种流动性是合理的,这又使得校企之间无法实现真正的深度合作。
与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单位是一些中小企业,企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收益,他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能扩充自己的廉价劳动力的队伍。刚刚进入企业的学生是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的,必须先从培养他们的一线操作能力开始,当他们能独立完成工作之后,他们就跳槽了,这就使得一段时间之后,企业发现自己是为别的企业培育了一批流动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因此,企业逐渐失去了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于学校而言,民办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虽然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但课堂教学与实践还是有区别的,两者之间的对接是突兀的,粗浅的。
于学生而言,学生在学校学习得再好,去企业实习之后发现,自己仍然从事的是比较辛苦、繁重或者琐碎的一线工作,难以将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也难以向上进入合作企业的管理岗位及其他核心技术岗位。因此,大多数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会用脚投票,通过跳槽来寻找更好的提升机会,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参与校企合作的比例不高,参与的积极性在下降。
三、问题突破
对比国外高校的校企合作,诸如英国的“工读交替”、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澳大利亚以政府主导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等,虽然国外的校企合作模式各有千秋,但合作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规范化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要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就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可以从拓宽资金来源的同时,引入第三方中介来着手。 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靠国家财政和学费支持,缺少全方位资金投入链。虽然近年国家不断重视校企合作,财政投入明显增加,但这只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学校的补贴措施,这就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鞭策企业参与深度合作。具有传递信息与资源、协调沟通功能的第三方机构是解决校企合作缺乏监管的有效途径,比如韩国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美国的技术准备项目合作委员会,等等,都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的桥梁、沟通和监管的作用。现阶段国内的校企合作,尤其是民办本科的校企合作单位,多半是中小型企业,学校是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个人资源与企业进行自由联系沟通,因此,信息不对称以及短期行为会影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美国学者James提出,国家有义务运用制度、政策以培养校企之间长久、合适的缔结关系。
民办学校与企业在互惠、自愿的状态下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除了政府政策的扶持,还需要政府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并不需要政府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学校,而应该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些更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诸如税收优惠、项目共建时的间接补贴等方式,既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又提高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积极性。
学生在实习期间跳槽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企业的文化和传统不熟悉,无法形成企业认同感与忠诚度,如果光靠学校简单文字的介绍以及企业一线实战工作,这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引入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来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企业,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所需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学生有了自己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之后,就可以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实力。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可以以职业咨询、职业培训、邀请合作企业嘉宾参加职业主题沙龙等方式,积极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淡化他們之间冷淡、松散的雇员和雇主关系,给予学生一定感性思考的空间,从而增强他们的企业认同感和忠诚度。
要实现“产、学、研、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需要积极培养学校自身的“双师”型教师。虽然许多高校都具有自己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但多半是有名无实的,本校培养出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但实践经验不够,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缺乏是短板,再加上学校薪酬远低于企业等原因,要让企业优秀的人才来学校教学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定要跟得上科技的发展。
民办本科院校既有职业教育背景的优势,又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职能,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民办本科院校资金来源比单独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办院校更具灵活性,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努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作者单位为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