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名片】
马克·李维,1961年出生于法国,是法国著名作家。他22岁时创办了一家电脑影像合成公司,30岁前与朋友开设建筑师事务所,短短数年间即跃升为法国的顶尖品牌,可口可乐、沛绿雅、爱维养、Canal Plus卫星电视台、L’Express杂志,都是他的客户。马克·李维37岁开始正式投入写作,主要作品有《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来》《伊斯坦布尔的假期》《假如这是真的》《你在哪里》《七日成永恒》等。
【人物素描】
★伊丽莎白——“我”童年时暗恋的女孩。
★马 格——“我”的傲慢的敌对者。
★伊 凡——“我”幻想出来的“大人朋友”,也可以说是“我”的影子。
★吕 克——“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内容速递】
《偷影子的人》讲述了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先睹为快】
早上七点,妈妈走进我房间。早餐已经准备好了,我只需梳洗、穿衣,并且马上下楼——如果我不想上学迟到的话。事实上,我还真想上学迟到,最好根本不用去上学。妈妈大声向我宣告今天天气会非常好,好天气让她心情愉快。我一听到她上楼梯的脚步声,就立刻躲回被窝。我恳求我的脚,求它们不要再任意妄为,求它们不要再偷别人的影子,尤其一有机会就要把马格的影子还给他。嘿,我当然知道一大清早跟自己的脚说话看起来很奇怪,但请站在我的立场理解我所受的苦,好吗?
书包牢牢挂在背上,我一边思考着我的难题,一边快步走去学校。要不着痕迹地交换,我和马格的影子就得再次重叠。这就表示我得找个借口去接近马格,并跟他谈话。
學校的铁栅栏近在咫尺,我踏进校门时突然有了灵感。马格正坐在长椅的椅背上,一群同学围着他,听他高谈阔论,班长候选人的登记作业是在今天下课后,他已经全面展开宣传活动了。我朝人群走去,马格应该感觉到了我的存在,因为他转过身,朝我投射来不善的眼神。
“你想干吗?”其他人也在等我回答。“为昨天的事向你道谢。”我结结巴巴地说。“哦,好啦,你谢过了,现在可以滚一边去玩弹珠啦!”他回答我,其他同学则是不断讪笑。
我突然感到有一股力量从背后升起,一股强大的推力,让我不但没听令于他走开,反而向前朝他跨了几步。
“还有什么事?”他提高音量问我。
我发誓,接下来的事完全不在我意料之中,我压根儿就没预想过以下要说的话,但我却用一种连自己都被吓到的坚定语气说出:“我决定参选班长,我希望我们之间的账能算得清清楚楚!”现在这股力量又将我推往相反方向——朝穿堂的方向,我被推着前进,像一个坚守岗位的士兵。我身后没有一丝声音,我等着接受其他人的嘲笑,却只有马格的声音打破沉默:“好,那就开战咯,”他说,“你一定会后悔的。”
我没回头。伊丽莎白没有混在人群中。她迎面走来,我们擦肩而过时,她悄声告诉我马格非常火大,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推测我活不过下一节的课休时间。
然后课休时间到了,太阳直射操场,我看着同学们开始打起篮球,然后突然发现脚下那令我担忧畏惧的东西;我脚下的影子不只高大得不像我,也完全不像之前的样子。天哪,在某人发现并揭开这让我惊慌不已的秘密前,究竟过了多久?出于谨慎,我又回到穿堂,吕克——面包师傅之子,放假时摔断了一条腿,现在还上着夹板,他跟我比了个手势,要我过去。我坐到他身边。
“我过去真是小看你了,你刚刚做的事实在太有胆量了。”
“这根本是自杀吧,”我回答,“而且我毫无胜算。”
“你要是想赢,就要改变心态。胜负尚未分明,想有胜算,就要有胜利者的意志,这是我爸说的。另外,我也不赞同你说的,我相信,在他们那群好哥们儿的表面下,反对他的一定不止一个人。”
“他?谁啊?”
“你的对手啊,不然你以为我在说谁?反正,你可以相信我,我会支持你的。”
这段不算什么的小小谈话,是我从开学以来经历过的最美好的事。不只因为这是个承诺,而单纯是因为我终于有了一个同龄的伙伴,足以让我忘了其他不愉快的事:我和马格的对抗、影子的问题,甚至有短短的片刻,我忘了爸爸已经离家,还想着要把这些事说给他听。
【TA们说】
●什么样的一本书,会让你看完想静静流着泪回味,同时感到温馨、诙谐、爱、喜悦和哀伤,就是这么复杂却又纤细的情感交织出了这本《偷影子的人》。
——知名艺人吴佩慈
●马克·李维非常善于用自身过人的感受力,从亲身经历中深掘出滋养书中人物及故事的生命力,而作家对营造美丽爱情故事的写作才华以及对书中角色精辟的心理分析,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
——《费加罗文学周报》
●为了延长阅读的感动,我又重读了数次,让自己沉浸在故事氛围里……终于合上书时,仿佛也合上了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它们本已沉睡在记忆深处,此刻,却被马克·李维唤醒了!——Yuki
●以魔幻笔触贯穿全书,将我们卷入浪漫主义的浪潮……让我们读到尾声时仍旧不舍抽离,那些我们惯于隐藏、隔离在记忆深处的回忆,那些关于我们自己、关于青春、关于童年的一切。
——Christian Aufranc
马克·李维,1961年出生于法国,是法国著名作家。他22岁时创办了一家电脑影像合成公司,30岁前与朋友开设建筑师事务所,短短数年间即跃升为法国的顶尖品牌,可口可乐、沛绿雅、爱维养、Canal Plus卫星电视台、L’Express杂志,都是他的客户。马克·李维37岁开始正式投入写作,主要作品有《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来》《伊斯坦布尔的假期》《假如这是真的》《你在哪里》《七日成永恒》等。
【人物素描】
★伊丽莎白——“我”童年时暗恋的女孩。
★马 格——“我”的傲慢的敌对者。
★伊 凡——“我”幻想出来的“大人朋友”,也可以说是“我”的影子。
★吕 克——“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内容速递】
《偷影子的人》讲述了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先睹为快】
早上七点,妈妈走进我房间。早餐已经准备好了,我只需梳洗、穿衣,并且马上下楼——如果我不想上学迟到的话。事实上,我还真想上学迟到,最好根本不用去上学。妈妈大声向我宣告今天天气会非常好,好天气让她心情愉快。我一听到她上楼梯的脚步声,就立刻躲回被窝。我恳求我的脚,求它们不要再任意妄为,求它们不要再偷别人的影子,尤其一有机会就要把马格的影子还给他。嘿,我当然知道一大清早跟自己的脚说话看起来很奇怪,但请站在我的立场理解我所受的苦,好吗?
书包牢牢挂在背上,我一边思考着我的难题,一边快步走去学校。要不着痕迹地交换,我和马格的影子就得再次重叠。这就表示我得找个借口去接近马格,并跟他谈话。
學校的铁栅栏近在咫尺,我踏进校门时突然有了灵感。马格正坐在长椅的椅背上,一群同学围着他,听他高谈阔论,班长候选人的登记作业是在今天下课后,他已经全面展开宣传活动了。我朝人群走去,马格应该感觉到了我的存在,因为他转过身,朝我投射来不善的眼神。
“你想干吗?”其他人也在等我回答。“为昨天的事向你道谢。”我结结巴巴地说。“哦,好啦,你谢过了,现在可以滚一边去玩弹珠啦!”他回答我,其他同学则是不断讪笑。
我突然感到有一股力量从背后升起,一股强大的推力,让我不但没听令于他走开,反而向前朝他跨了几步。
“还有什么事?”他提高音量问我。
我发誓,接下来的事完全不在我意料之中,我压根儿就没预想过以下要说的话,但我却用一种连自己都被吓到的坚定语气说出:“我决定参选班长,我希望我们之间的账能算得清清楚楚!”现在这股力量又将我推往相反方向——朝穿堂的方向,我被推着前进,像一个坚守岗位的士兵。我身后没有一丝声音,我等着接受其他人的嘲笑,却只有马格的声音打破沉默:“好,那就开战咯,”他说,“你一定会后悔的。”
我没回头。伊丽莎白没有混在人群中。她迎面走来,我们擦肩而过时,她悄声告诉我马格非常火大,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推测我活不过下一节的课休时间。
然后课休时间到了,太阳直射操场,我看着同学们开始打起篮球,然后突然发现脚下那令我担忧畏惧的东西;我脚下的影子不只高大得不像我,也完全不像之前的样子。天哪,在某人发现并揭开这让我惊慌不已的秘密前,究竟过了多久?出于谨慎,我又回到穿堂,吕克——面包师傅之子,放假时摔断了一条腿,现在还上着夹板,他跟我比了个手势,要我过去。我坐到他身边。
“我过去真是小看你了,你刚刚做的事实在太有胆量了。”
“这根本是自杀吧,”我回答,“而且我毫无胜算。”
“你要是想赢,就要改变心态。胜负尚未分明,想有胜算,就要有胜利者的意志,这是我爸说的。另外,我也不赞同你说的,我相信,在他们那群好哥们儿的表面下,反对他的一定不止一个人。”
“他?谁啊?”
“你的对手啊,不然你以为我在说谁?反正,你可以相信我,我会支持你的。”
这段不算什么的小小谈话,是我从开学以来经历过的最美好的事。不只因为这是个承诺,而单纯是因为我终于有了一个同龄的伙伴,足以让我忘了其他不愉快的事:我和马格的对抗、影子的问题,甚至有短短的片刻,我忘了爸爸已经离家,还想着要把这些事说给他听。
【TA们说】
●什么样的一本书,会让你看完想静静流着泪回味,同时感到温馨、诙谐、爱、喜悦和哀伤,就是这么复杂却又纤细的情感交织出了这本《偷影子的人》。
——知名艺人吴佩慈
●马克·李维非常善于用自身过人的感受力,从亲身经历中深掘出滋养书中人物及故事的生命力,而作家对营造美丽爱情故事的写作才华以及对书中角色精辟的心理分析,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
——《费加罗文学周报》
●为了延长阅读的感动,我又重读了数次,让自己沉浸在故事氛围里……终于合上书时,仿佛也合上了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它们本已沉睡在记忆深处,此刻,却被马克·李维唤醒了!——Yuki
●以魔幻笔触贯穿全书,将我们卷入浪漫主义的浪潮……让我们读到尾声时仍旧不舍抽离,那些我们惯于隐藏、隔离在记忆深处的回忆,那些关于我们自己、关于青春、关于童年的一切。
——Christian Aufr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