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吵打闹,并不会恶化手足感情,真正影响同胞之情的,是父母的过度袒护、焦虑以及粗暴的干预。
晚饭后,3岁的女儿突然说想吃一根冰棍,8岁的哥哥表示冬天不能吃冰棍,妹妹不服,于是俩娃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
眼见着争吵的火苗越来越大,川爸教育哥哥说:“别再跟妹妹吵了,妹妹小你那么多,吵赢了也没什么意思。”
哥哥说:“我没跟妹妹吵,我在跟她讲道理。”
“是的,我们没吵架,”妹妹坐在宝宝椅上一本正经地补充:“我在和哥哥聊天呢。”
“好吧,是我想多了。”川爸尴尬地冲我一笑。
曾经许多次,当我发现俩娃铿铿锵锵起了争斗,便会建议大宝去他自己的房间画画,或者建议小宝来妈妈这儿听故事,然而俩娃总是倔强地表示:我就是要待在这里! 然后继续火热地斗争。
現在回想起来,也是我想多了。他俩争抢也好,打闹也罢,或许只是一场大人看不懂的游戏。
我曾感到最为灰心的时刻,是在二宝一岁多时,突然成了家里的破坏王,被哥哥无比嫌弃。哥哥从幼儿园带回家两个手工风车,一个自己玩儿,另一个藏起来打算留给表妹,而自家亲妹哭得死去活来也不肯给。
当时我的心情真是拔凉拔凉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要二胎的初心。
然而,当我同时领着俩娃出门玩,遭遇到另外的孩子冲撞妹妹时,哥哥又像豹子一样窜出来护住妹妹。这不就是手足之情吗?有什么可怀疑的,真是我想多了。
时间一天天地流走,俩娃在无数次争斗中渐渐磨合,就像老话说的“不打不相识”,现在是好得谁也离不得谁,而我也不再怀疑自己的选择。
属俩宝“矛盾”最多的时刻,应该就是二宝8个月到2岁之间,是因为二宝刚有了活动能力,跌跌撞撞地着急探索新世界,又不懂得沟通合作。等到二宝满3岁则是二胎家的一个的里程点,两娃已经磨合了好几年了,学会了初步合作,并且能清晰表达自己,甚至结成同盟一致对外:我们之间的事,你们不要干涉。
因此,在孩子们年龄尚小,不能够清晰表达自己时,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当孩子们间的“斗争”仅限于“口头之争”时,你可以理解为孩子们正在锻炼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家长完全不必干预,如果觉得“噪音”太大影响到自己,可以让孩子们到他们自己的房间去吵。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强调处理孩子们之间矛盾的方法时,首推的就是“不干预”。看似有些“不负责任”。现在细细品味,真的是明智选择。
首先,孩子们之间所谓的争吵打闹,可能只是他们在探索与人相处的方式,也或许是乐在其中的游戏。
其次,即便是真的起了矛盾,比如一娃冒犯了另一娃,一娃遭受了还击,那也是孩子认识世界、体验挫折的一个过程。孩子可以从一次冲突中学会:这个世界存在界限,并不是全部属于自己。
因此,没必要出现一点风吹草动,就去粗暴地破坏一场聊天或者游戏。
如果矛盾激化到有哭喊,有求助,或者有可能出现人身伤害时,就到了家长该出面的时候了。
即便如此,家长也不要把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等同于成年人。小小孩即便打架,伤害也不会太重;当时的仇怨再深,过一刻也会烟消云散。想通了这一点,家长才能面对一地鸡毛保持淡定。
本质上讲,父母对待孩子们的方式,决定了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和联系。
尤其在孩子们发生冲突时,错误的干预会加深俩娃之间的嫉妒和仇恨,比如:父母把自己当成法官,裁决出是非对错,然后维护“对”的一个,惩罚“错”的一个。
当孩子哭着跑来跟你求助时,请不要用呵斥来替代让他们成长的机会,面对冲突处理,我一般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查看有没有伤害发生。如果有孩子挨打并且哭泣,家长可以抱起他,给予安慰。但不要着急责骂另外一个。
第二步:倾听。请孩子们安静下来,轮流描述事情经过。
第三步:当翻译。有时候小的那个孩子可能还说不清楚,这时候家长还得充当“翻译”,根据情形判断,帮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第四步:充分移情,表示理解两个孩子的感受。比如“你很喜欢哥哥这个玩具是不是?妈妈也觉得哥哥这个玩具好玩,好想玩一玩”或“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抢走很恼火吧,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
第五步:专注于解决问题,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如果当时找不到好的方案,先让孩子们转移注意力,从冲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第六步:制定规则。即便孩子们在冲突中采取了“错误”的举动,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没人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因此,找一个大家都平静的时间,全家人坐在一起,共同商订一套规则很有必要。让孩子充分发言,提供多个可行的方案,最后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个。孩子对于自己参与、自己做主的事情,通常会更加负责。
总之,要正确介入孩子们间的冲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要没有人身伤害,不如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吧。争吵打闹,并不会恶化手足感情,真正影响同胞之情的,是父母的过度袒护、焦虑以及粗暴的干预。
作者简介:华川,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著有《左宝右贝:二胎妈妈育儿经》。
晚饭后,3岁的女儿突然说想吃一根冰棍,8岁的哥哥表示冬天不能吃冰棍,妹妹不服,于是俩娃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
眼见着争吵的火苗越来越大,川爸教育哥哥说:“别再跟妹妹吵了,妹妹小你那么多,吵赢了也没什么意思。”
哥哥说:“我没跟妹妹吵,我在跟她讲道理。”
“是的,我们没吵架,”妹妹坐在宝宝椅上一本正经地补充:“我在和哥哥聊天呢。”
“好吧,是我想多了。”川爸尴尬地冲我一笑。
曾经许多次,当我发现俩娃铿铿锵锵起了争斗,便会建议大宝去他自己的房间画画,或者建议小宝来妈妈这儿听故事,然而俩娃总是倔强地表示:我就是要待在这里! 然后继续火热地斗争。
現在回想起来,也是我想多了。他俩争抢也好,打闹也罢,或许只是一场大人看不懂的游戏。
我曾感到最为灰心的时刻,是在二宝一岁多时,突然成了家里的破坏王,被哥哥无比嫌弃。哥哥从幼儿园带回家两个手工风车,一个自己玩儿,另一个藏起来打算留给表妹,而自家亲妹哭得死去活来也不肯给。
当时我的心情真是拔凉拔凉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要二胎的初心。
然而,当我同时领着俩娃出门玩,遭遇到另外的孩子冲撞妹妹时,哥哥又像豹子一样窜出来护住妹妹。这不就是手足之情吗?有什么可怀疑的,真是我想多了。
时间一天天地流走,俩娃在无数次争斗中渐渐磨合,就像老话说的“不打不相识”,现在是好得谁也离不得谁,而我也不再怀疑自己的选择。
属俩宝“矛盾”最多的时刻,应该就是二宝8个月到2岁之间,是因为二宝刚有了活动能力,跌跌撞撞地着急探索新世界,又不懂得沟通合作。等到二宝满3岁则是二胎家的一个的里程点,两娃已经磨合了好几年了,学会了初步合作,并且能清晰表达自己,甚至结成同盟一致对外:我们之间的事,你们不要干涉。
因此,在孩子们年龄尚小,不能够清晰表达自己时,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不干预是你的温柔
当孩子们间的“斗争”仅限于“口头之争”时,你可以理解为孩子们正在锻炼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家长完全不必干预,如果觉得“噪音”太大影响到自己,可以让孩子们到他们自己的房间去吵。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强调处理孩子们之间矛盾的方法时,首推的就是“不干预”。看似有些“不负责任”。现在细细品味,真的是明智选择。
首先,孩子们之间所谓的争吵打闹,可能只是他们在探索与人相处的方式,也或许是乐在其中的游戏。
其次,即便是真的起了矛盾,比如一娃冒犯了另一娃,一娃遭受了还击,那也是孩子认识世界、体验挫折的一个过程。孩子可以从一次冲突中学会:这个世界存在界限,并不是全部属于自己。
因此,没必要出现一点风吹草动,就去粗暴地破坏一场聊天或者游戏。
求助信号,是你的出场顺序
如果矛盾激化到有哭喊,有求助,或者有可能出现人身伤害时,就到了家长该出面的时候了。
即便如此,家长也不要把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等同于成年人。小小孩即便打架,伤害也不会太重;当时的仇怨再深,过一刻也会烟消云散。想通了这一点,家长才能面对一地鸡毛保持淡定。
本质上讲,父母对待孩子们的方式,决定了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和联系。
尤其在孩子们发生冲突时,错误的干预会加深俩娃之间的嫉妒和仇恨,比如:父母把自己当成法官,裁决出是非对错,然后维护“对”的一个,惩罚“错”的一个。
处理冲突,做好6步骤
当孩子哭着跑来跟你求助时,请不要用呵斥来替代让他们成长的机会,面对冲突处理,我一般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查看有没有伤害发生。如果有孩子挨打并且哭泣,家长可以抱起他,给予安慰。但不要着急责骂另外一个。
第二步:倾听。请孩子们安静下来,轮流描述事情经过。
第三步:当翻译。有时候小的那个孩子可能还说不清楚,这时候家长还得充当“翻译”,根据情形判断,帮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第四步:充分移情,表示理解两个孩子的感受。比如“你很喜欢哥哥这个玩具是不是?妈妈也觉得哥哥这个玩具好玩,好想玩一玩”或“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抢走很恼火吧,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
第五步:专注于解决问题,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如果当时找不到好的方案,先让孩子们转移注意力,从冲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第六步:制定规则。即便孩子们在冲突中采取了“错误”的举动,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没人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因此,找一个大家都平静的时间,全家人坐在一起,共同商订一套规则很有必要。让孩子充分发言,提供多个可行的方案,最后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个。孩子对于自己参与、自己做主的事情,通常会更加负责。
总之,要正确介入孩子们间的冲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要没有人身伤害,不如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吧。争吵打闹,并不会恶化手足感情,真正影响同胞之情的,是父母的过度袒护、焦虑以及粗暴的干预。
作者简介:华川,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著有《左宝右贝:二胎妈妈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