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红蓝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fei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三、清明节煮红蓝饭,是我们壮家的习俗,传说此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晋文公与介子推,带有感恩的意味。壮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祭祀文化,我们每年的清明节扫墓都要装上几碗红蓝饭来祭拜祖先,想来也和这个传说有关吧。红蓝饭以红蓝草为染料制作而成。红蓝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我们那里不习惯去野地采,习惯自己种植,家家户户菜园里都种植红蓝草,以备三月三、清明节煮红蓝饭之需。
  我妈妈是做红蓝饭的高手。每年清明节集体扫墓的时候,家家户户把自家做的红蓝饭摆上,一列排开,这时候家庭主妇们就会互相比较,看谁家的红蓝饭颜色最鲜艳,技艺不精的这时候免不了自惭一番。而我家的红蓝饭总是颜色鲜红,惹人羡慕。技艺不精的家庭主妇们这时候就会向妈妈投来艳羡的目光,纷纷向妈妈讨教方法技巧,有的甚至特意来家里求教。有一年,有个阿婶干脆就带着米和红蓝草来我家,让妈妈亲自操刀把关。妈妈帮她把红蓝汁弄好后,又告诉她浸泡方法与时长,才让她带着回家等着泡好下锅。那一年她家的红蓝饭异常鲜红,她很满意,对我妈妈感激不尽。
  对于红蓝饭的制作过程,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我早已烂熟于心了。红蓝饭的制作要经过几道工序。首先挑选上好糯米,把糯米洗净,在水中浸泡1 小时以上,沥去水分备用。然后将摘回来的红蓝草洗净,剔除掉发黄的老叶片,然后切碎,放入锅里用中火翻炒几分钟,待红蓝的香气被炒出来后,再加入合适的水煮开。大约煮上十五分钟,用锅铲扬起汤汁以视汁红程度,如果很红了,就将水倒出,如果还不够红,就再煮几分钟。倒出后,滤去渣滓,就得到一盆殷红似血的红蓝汁了。整个盆子袅袅地冒着热气,周围氤氲着一股特别的清香,叫人不由得兴奋起来,似乎很快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红蓝饭了。将过滤后的红蓝汁倒入装糯米的桶中,水面略高于糯米,用手翻动糯米,使之与红蓝汁充分接触,浸泡一两个小时(我妈通常浸泡一个晚上)就可以下锅蒸了。注意不是煮而是蒸,因为煮的话水分太多,煮出来的米饭太软黏,不够晶莹透亮。蒸饭的火候不可过大,这样才能使饭均匀地蒸熟。
  从盖上锅盖开始蒸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渴盼着吃了。等吃的过程是折磨人的,而蒸红蓝饭大概要一个小时。大概半小时之后,就可以闻到香味了。这时候满屋子都是红蓝饭的清香,小时候嘴馋的我们一闻到那种香味就要流口水。蒸熟后一揭开锅盖,红蓝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深呼吸,啊!那个香啊,忍不住一尝为快。趁着熱气腾腾的时候,舀上一碗,尝上一口,软、糯、香、甜,刺激着味蕾,形成一曲美妙的交响曲,顿时充斥着整个口腔,细细咀嚼,每个细胞都忍不住发出愉悦的赞叹,余味悠长,唇齿留香。
  五色糯米饭在气温不太高的情况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变。有时一蒸就是一二十斤,一时吃不完,存放起来,日后想吃的时候再蒸一下,可加入红糖拌着吃,或加上油盐葱花炒或焖,味道也极其鲜美。
  后来,我来到藤县结婚后,家婆也会在三月三做糯米饭,做的是黑色糯米饭,用枫叶汁作为染料,加入油盐和花生米蒸,也挺好吃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我知道自己怀念的,还是记忆中红蓝饭的味道。
其他文献
奶奶从婆家到娘家,有三十多里的路程,中间还要攀爬北云台山。奶奶回娘家,没有车马接送,没有人陪伴,就靠她那一双不足四寸长的小脚。  五月的早晨,奶奶膀子上挎着一个小包裹,走进芦苇荡,叉过几条淌水的河沟,走过几杆运盐河上的木艞。太阳晒到头顶时分,她才走到了一个叫猴嘴的镇子上。我的大伯就在猴嘴盐业运销站坨地上班。镇上有奶奶的儿子家,她要过去看看孙子孙女,喊喊她们的小名。  在儿子家吃过中午饭,奶奶一直向
期刊
一颗牙齿的隐裂或毁坏,往往始于一只螃蟹。  浅海中有种青蟹,也叫“蝤蠓”,是最美味的海鲜。它吃的就是动物,有时还吃同类。青蟹的蟹脚像个大钳子,其蟹脚的硬度坚固无比,与鹰爪熊掌有过之而无不及,被钳到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捉住它,人类用粗大的绳子绑住它,因此有“一斤蝤蠓半斤绳”的说法。想要吃到美味的螃蟹,有人用老酒把它蒙倒,“智取”螃蟹,不到一分钟,蝤蠓即刻醉醺醺的,这时便是剁掉蝤蠓两只大钳子的好时机。没
期刊
海上捕捞分近海和远海。近海捕捞是在家乡近海近取和小取。近取和小取要“赶潮水”,早上趁着涨潮,一两个人摇着小舢板或小渔船出海,单船拖网就可以作业,晚上再趁涨潮时归来,当天返回。  渔船归来,只要有人喊一声“接潮喽”,无论是谁家的船,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自觉地拿着抬筐、扁担,挑的挑,抬的抬,帮忙卸货。远洋捕捞的“黄花船”“远洋船”吨位大,马力也大,作业方式是两艘渔船对船拖网。每年早春到长江口和东海舟山群
期刊
好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再见面时,觉得他们都有一点不同了。  有人有了一双悲伤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静的嘴角,有人是一脸的喜悦,有人却一脸风霜;好像几十年没能与我的朋友们共度的沧桑,都隱隐约约地写在他们脸上了。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所以,年轻的你,无论将来会碰到什么挫折,请务必要保持一颗宽谅喜悦的心,这样,当几十年后
期刊
洗澡,在浙北山区我老家一带,叫“浴汤”。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大铁锅(我们称它浴汤缸),下面是柴火灶。洗澡前,先将满满一大锅水烧得热气腾腾,然后一人脱得精赤条条地下锅泡洗,一人守灶。水温稍稍冷却,锅里的人喊一声,守灶的人便及时加柴添火。整个过程如同水煮活人,堪称“铁锅炖自己”。  外乡人到我们那里,最惊异的也莫过于我们的浴汤方式。“屁股不会被锅底烫着吗?”这是他们最好奇的地方。事实上,对一向只会淋浴和木
期刊
红薯入窖,能当全家人的半年粮。  红薯藤晒干、晾干,便于收藏,入冬后要喂猪,因为那时青黄不接,这红薯藤剁碎后,用锅煮得稀烂,加点糠、薯等煮潲喂猪,猪就是生活的指望。于是,漫长的冬夜里,总是有这刀剁声声,单调而有节奏,打破了黑暗中的寂静。  一刀,一刀,母亲剁得似乎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母亲的心事儿子怎会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他不知道,一刀,一刀,母亲想把焦虑剁成一段一段。  大家庭分家,全家7 口人
期刊
曾偶尔路过一办公室,听到有人闲聊,说一个阿背哥,拜年竟然送了两盆兰花给他,一股穷酸之相。那人绘声绘色说毕,举座哈哈大笑之余,无不露出不屑的神情。我刚好听到,忍不住替那两盆兰花委屈又悲哀,送给这样的人,真是明珠暗投了。  有朋友听说我喜欢养花,到山上去的时候顺便挖了送我。那一刻的欣喜,竟让我红脸讷言,只是笨拙地重复数遍“谢谢”两字。兰花不大不小,光那二十来片细而修长的叶子,刚劲有力,俊秀风雅,可堪入
期刊
1984年初秋,墙哥考入普安一中民族班。这是高一秋季学期,他与一个苗条的高个子女孩邻座,不知不觉中,他就与这个名叫“春”的女孩“你来我往”地搭上了话。  转眼已是初冬。记得那是一个有阳光的下午,春喜滋滋地抱来自己的《集邮册》,分享喜悦似的让同学们观赏。突然间,有嘤嘤的哭泣声飘来——春正把头埋在桌子上,很投入地哭呢!  悄悄问过旁人,才知道她丢失了一枚邮票。墙哥吃惊道:“不就是一枚邮票吗?高中生了,
期刊
33年前的那天,我永远忘不了。因为读高三的我,第一回知道了柑橘的名字,尝到了柑橘。  巧的是,那天班上跟我同宿舍的一位同学的爸爸从南京出差回来,到学校来看儿子。拎来了一大袋吃的、穿的和用的东西。晚上,那同学给了我们每人两个金黄的还散发着清香的扁球状的东西。我们好几个人都不认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他略带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柑橘。不过,种类挺多,那果皮红黄色的是橘子(俗作桔),也叫橘柑;那果皮较粗糙
期刊
明月和清泉泄露了禅机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雨后。晚晴。青山幽谷里的那些草木和虫鸣,都是水灵和活泼的。  秋山如洗。  竹林里有洗衣晚归的女子走过。习习谷风。摇动的莲叶,暴露了远去的渔舟。  恬然自怡。靠着一棵大松树坐下,听风、听清泉,听响亮的月光。  空灵。澄净。美,几乎挂不住呼吸。  庙堂太高。江湖浑浊。在原生態的山野里幽居,明月和清泉,泄露了禅机。  把禅境抱在怀里,风吹你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