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糕诱人,翻译市场有刚需
此前一份名为《互联网翻译服务行业研究报告》的调查中提到,中国网民中有超过一半用户使用过各种在线翻译服务,同时在使用翻译服务的场景上,也涉及广泛。比如,在网络购物、使用搜索服务和日常阅读等。用户对于翻译服务需求的普遍性(翻译及词典服务的高使用频率也不可忽视),使得大公司们纷纷将翻译服务作为吸引用户关注的不错入口。
目前,翻译市场大致可分为两大供需类别,一个是大众市场,这类市场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在日常阅读等行为中有“认字”和“译句”的需求,其特点是单人用户需求频次低,但总体需求量大。另一个是专业市场,这类市场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在课业或者工作中有翻译文本、合同或者图书等复杂内容的用户,其特点是单人使用频次高,但总体需求较大众市场低。而两者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大众市场几乎没有直接的盈利手段,其供应平台仅有用户吸纳入口的效用,而专业市场则是有较多的“服务”手段。
现如今国内的百度、网易、金山与腾讯,以及国外的雅虎、谷歌和微软必应都在中国推出了在线翻译服务。其中《百度词典》有强大的搜索渠道支持;有道和必应依托背后强大的门户平台;《爱词霸》的金山公司是最早涉足在线查词领域的产品;而必应更是系出名门,来自于操作系统巨头微软。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以及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发展都给在线翻译等相关产业带来新的机会。而一些已经在互联网耕耘了多年,培育了相当用户的发展中的公司也嗅到了在线翻译服务可能给他们原有业务带来的机会。但让人遗憾的是,移动互联网虽为在线翻译开辟了一块新阵地,但后者自身的硬伤却无人可治愈。
除此之外,在线翻译这个行业之所以没有爆发,是因为国内虽然各种翻译工具非常多,用户也非常多,但是在变现模式上仍旧比较原始或者说比较差。像《有道词典》,在提供词语及简单语句翻译的同时,也提供人工精确翻译,《有道词典》现在翻译业务的推广渠道,做的仍旧还是线下传统翻译的业务,这种模式自然不会为投行所看好。
线上翻译有硬伤
对于翻译行业来讲,有三大硬伤使得产业停滞不前。一是翻译人才的缺乏,二是翻译领域的复杂性。前者的大意是(专业的)翻译人才紧俏,如今仅能供市场吸纳,多数诸如“在野”的字幕翻译等团队都属小打小闹或者兼职,而真正的专业人才又“价格”偏高(多数人才挂名中介公司,中介费高昂);后者的大意是待翻译领域繁多,如简单的英语翻译,他所涉及的领域和行业数不胜数,普通的翻译人士只能解决日常问题,一旦涉及诸如“建筑”、“法律”或者“贸易”等特殊领域就无法达成精准性(除定向领域的人工翻译平台)。
就国内目前的翻译专业来讲,绝大多数都是“普修 精修”,“普修”能让翻译学生完成基本生活话题的翻译,而“精修”则涉及到了相关领域的选择。一般来说,翻译人员从学业开始到毕业,所达成的都是“普通 专一领域”的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人工在线翻译市场到如今还远未完善的原因。
而第三大硬伤就是结合前两者的最难治愈硬伤—在线机器翻译。人才的缺乏使得在线翻译的人工翻译难以普及,领域专精又使得在线翻译无法解决过于复杂的问题。哪怕这两者暂且不提,适用于普通民众的机器翻译连最基本的“译句”都无法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平台机器翻译的结果通常为单词或者固定词组的普通组合,精准含义需要用户自己揣摩)。
想吃蛋糕没有好牙口
目前,人工在线翻译最常见的盈利方式是众包模式—也称分享经济。其实就是把社会各种有闲散时间同时具备翻译技能并有一定兴趣做翻译工作的专业人才集结起来,然后将用户的翻译文件以任务的形式按照不同领域分给他们。这并不需要这些人用过多时间来完成,这些人可以解决大多数非精准材料的翻译工作,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
总体来说,这种模式非常人性化。在此前,机器翻译如谷歌翻译和有道翻译等也尝试过发展众包的精确翻译业务。类似模式的在线翻译还有国外的RatonWork,以及一个移动应用人工翻译平台TransFluent,也使用众包的模式聚集了上万个兼职翻译。但和前面提到的一样,人工翻译适应精准化和薪酬化的翻译业务,但目前大众市场才是最有盈利空间且存在刚需的市场。
所以,费用高昂的人工翻译无法为大众市场服务,而目前绝大多数平台所使用的机器翻译也远未达到大众需求,这就是目前线上翻译的尴尬之处。如今众线上翻译平台“发力”移动端,也仅仅是冷板凳上占个座位而已,要下场抢占市场,只能是有心无力。
小编观点
由传统行业带来的行业硬伤如今“恶化”到了移动端,主要原因就是翻译公司急于抢占入口,但却迟迟未能解决最基本的大众需求—也就是在未能提升机器翻译效用的前提下,盲目进行市场开拓。相比于相对成熟的线下人工翻译服务转至线上的情况,如今的机器翻译也仅仅是将“词典”APP化罢了,远不能解决如今日益复杂的大众翻译需求。
此前一份名为《互联网翻译服务行业研究报告》的调查中提到,中国网民中有超过一半用户使用过各种在线翻译服务,同时在使用翻译服务的场景上,也涉及广泛。比如,在网络购物、使用搜索服务和日常阅读等。用户对于翻译服务需求的普遍性(翻译及词典服务的高使用频率也不可忽视),使得大公司们纷纷将翻译服务作为吸引用户关注的不错入口。
目前,翻译市场大致可分为两大供需类别,一个是大众市场,这类市场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在日常阅读等行为中有“认字”和“译句”的需求,其特点是单人用户需求频次低,但总体需求量大。另一个是专业市场,这类市场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在课业或者工作中有翻译文本、合同或者图书等复杂内容的用户,其特点是单人使用频次高,但总体需求较大众市场低。而两者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大众市场几乎没有直接的盈利手段,其供应平台仅有用户吸纳入口的效用,而专业市场则是有较多的“服务”手段。
现如今国内的百度、网易、金山与腾讯,以及国外的雅虎、谷歌和微软必应都在中国推出了在线翻译服务。其中《百度词典》有强大的搜索渠道支持;有道和必应依托背后强大的门户平台;《爱词霸》的金山公司是最早涉足在线查词领域的产品;而必应更是系出名门,来自于操作系统巨头微软。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以及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发展都给在线翻译等相关产业带来新的机会。而一些已经在互联网耕耘了多年,培育了相当用户的发展中的公司也嗅到了在线翻译服务可能给他们原有业务带来的机会。但让人遗憾的是,移动互联网虽为在线翻译开辟了一块新阵地,但后者自身的硬伤却无人可治愈。
除此之外,在线翻译这个行业之所以没有爆发,是因为国内虽然各种翻译工具非常多,用户也非常多,但是在变现模式上仍旧比较原始或者说比较差。像《有道词典》,在提供词语及简单语句翻译的同时,也提供人工精确翻译,《有道词典》现在翻译业务的推广渠道,做的仍旧还是线下传统翻译的业务,这种模式自然不会为投行所看好。
线上翻译有硬伤
对于翻译行业来讲,有三大硬伤使得产业停滞不前。一是翻译人才的缺乏,二是翻译领域的复杂性。前者的大意是(专业的)翻译人才紧俏,如今仅能供市场吸纳,多数诸如“在野”的字幕翻译等团队都属小打小闹或者兼职,而真正的专业人才又“价格”偏高(多数人才挂名中介公司,中介费高昂);后者的大意是待翻译领域繁多,如简单的英语翻译,他所涉及的领域和行业数不胜数,普通的翻译人士只能解决日常问题,一旦涉及诸如“建筑”、“法律”或者“贸易”等特殊领域就无法达成精准性(除定向领域的人工翻译平台)。
就国内目前的翻译专业来讲,绝大多数都是“普修 精修”,“普修”能让翻译学生完成基本生活话题的翻译,而“精修”则涉及到了相关领域的选择。一般来说,翻译人员从学业开始到毕业,所达成的都是“普通 专一领域”的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人工在线翻译市场到如今还远未完善的原因。
而第三大硬伤就是结合前两者的最难治愈硬伤—在线机器翻译。人才的缺乏使得在线翻译的人工翻译难以普及,领域专精又使得在线翻译无法解决过于复杂的问题。哪怕这两者暂且不提,适用于普通民众的机器翻译连最基本的“译句”都无法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平台机器翻译的结果通常为单词或者固定词组的普通组合,精准含义需要用户自己揣摩)。
想吃蛋糕没有好牙口
目前,人工在线翻译最常见的盈利方式是众包模式—也称分享经济。其实就是把社会各种有闲散时间同时具备翻译技能并有一定兴趣做翻译工作的专业人才集结起来,然后将用户的翻译文件以任务的形式按照不同领域分给他们。这并不需要这些人用过多时间来完成,这些人可以解决大多数非精准材料的翻译工作,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
总体来说,这种模式非常人性化。在此前,机器翻译如谷歌翻译和有道翻译等也尝试过发展众包的精确翻译业务。类似模式的在线翻译还有国外的RatonWork,以及一个移动应用人工翻译平台TransFluent,也使用众包的模式聚集了上万个兼职翻译。但和前面提到的一样,人工翻译适应精准化和薪酬化的翻译业务,但目前大众市场才是最有盈利空间且存在刚需的市场。
所以,费用高昂的人工翻译无法为大众市场服务,而目前绝大多数平台所使用的机器翻译也远未达到大众需求,这就是目前线上翻译的尴尬之处。如今众线上翻译平台“发力”移动端,也仅仅是冷板凳上占个座位而已,要下场抢占市场,只能是有心无力。
小编观点
由传统行业带来的行业硬伤如今“恶化”到了移动端,主要原因就是翻译公司急于抢占入口,但却迟迟未能解决最基本的大众需求—也就是在未能提升机器翻译效用的前提下,盲目进行市场开拓。相比于相对成熟的线下人工翻译服务转至线上的情况,如今的机器翻译也仅仅是将“词典”APP化罢了,远不能解决如今日益复杂的大众翻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