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jh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是以理解文字符号意义为中心的一项思维活动,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而课堂提问就是常用的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出色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但是,提问的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提问。
  一、课堂提问要讲究合理性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教师要向学生提问,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好的教师不仅要问,而且要会问、善问、巧问。问得好与否,则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体会得是否深刻。体会得深,就能找到具体而又重要的問题,否则,则会无关痛痒,甚至不着边际,缺乏启发性。可见,教师课前应深入细致地钻研文本,积极而认真地“磨刀”。同时,课堂提问应具有合理性,不能滥问,无疑而问,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提问时,切忌设计那种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像什么“好不好”“是不是”之类。如,教学《孔乙己》时,在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后,问一句:“孔乙己处于这种境地是他自身原因造成的吗?”学生通过钻研教材,很快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深钻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和探讨,进而增长学生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课堂提问要讲究启发性
  在阅读教学中,问得多并不一定教学效果好,“满堂问”不等于启发式。因此,课堂提问要摒弃一切无助于学生思维、无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提问,设计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这时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问,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如,教学《散步》时,教师可这样设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不难发现,文章景物美,言辞美,情调也极美,再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哲理美。这样,学生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很快就能领略到《散步》蕴涵的诗情画意,比教师滔滔不绝地去灌输最后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强多了。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延展性
  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一切疑问和难点。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两个自己还不理解或未能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自己的推想,然后再求教于教师,这种做法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的习惯,并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己推想答案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一步,课堂教学就很自然地延伸到了课后,使每一个想提问的学生都有提出自己疑问的机会,并且也都有可能得到教师较为具体的指点,这种做法有利于深入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总之,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心中有数,问得实,问得深,问得巧,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获得巨大的延伸,进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说木叶》一文的结构极其清楚,作者先指出古典诗词常用“木叶”“落木”而少见“树叶”“落叶”,接着条分缕析,探究“木叶”和“落木”更受欢迎的两个原因:“木”有落叶的因素及原因;“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  学习本文的难点在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一方面本文专业性较强,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不高,而本文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作者依靠自身丰厚的文学功底,深入思考,旁征博引,对问题进行了
期刊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禁思考: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活的语文课?语文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只有把语文课作为一个生命体,并且尽力调动起它的生命活力,语文课才会展现它本来的蓬勃生机和璀璨光彩。这就要求教师要意识到并尊重语文的生命力,保护它,而非埋没它,粉碎它。所谓“活”,不仅仅指的是课堂气氛的活跃,也包括激活学生的思维,
期刊
诗人羊令野的小诗《冬夜之公园》,如他用内心之孤独熬制而成的浓粥,细细品味,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甘之如饴。有的只是一种让人不惊不喜、不伤不悲却又能够轻而易举引人共鸣的咸涩,那大概便是孤独的味道。  冬夜的寒鸦,“不知为甚的叫得这般凄紧”?寒鸦突兀地唤归,与诗人的孤独交相辉映,一切源于死寂,一切又归于死寂。诗人在这片死寂的时空中,寻不到归家的路,内心的孤独却在这纯白的雪和冥暗的夜中被无限放大。但诗人唯愿
期刊
在复习必修一《鸿门宴》时,结合练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告知学生要有梳理一词多义的意识,并让学生分析“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在对应语境中的意思。结果发现,每次梳理时,都忽略了一个句子,也就是“殺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里的“如”,一直被淡化处理了,课下注解只是让关注“举”和“胜”都有“尽”的意思。  对于这句话,整体翻译为“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其余字词都比较好理解,而对
期刊
她有无数个梦想,但每个梦想都被嘲笑过。  她叫吴思沅,今年16岁。在她两岁半的时候,被确诊为脑瘫。学说话,她用了3年时间。学会说话后,吴思沅的第一个梦想是会走路。听说一个脑瘫要学会走路,有些人嘲笑她:“你做梦的吧?”但她偏不,她就要学会走路!练习走路,每练一次就是几个小时,一个动作一做就是几百次。但,她最终学会了走路,这个过程,她用了10年。  吴思沅姐姐和我是邻居,有一天,我看到她在自家门口的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写作目标“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关于写作教学还写道:“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年级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喜欢在自由的想象中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写作兴趣,鼓励表达比写好一篇作文更为重要。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生活为载体,以想象为媒介,大胆创新,重点指导把句子写具体,写活。
期刊
转眼间,我踏入教师这个岗位已经有24个年头了。从刚毕业时对教师工作的懵懵懂懂,到品尝教师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24年的日日夜夜就这样在指间流过。虽然有过疲惫的记忆,委屈的眼泪,被人误解的辛酸,但更多的是,家长和学生给予我的、值得欣慰的笑容和祝福。  还记得刚踏出大学校门时的我,心里满是忐忑,还有些激动。印象最深的第一节课,踏上三尺讲台,一切都让我新鲜、好奇,面对一双双满含期望的眼睛,一张张纯真的笑脸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生成性的课堂观,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学习状态的准备阶段。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批文入情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课文特点,为学生创设
期刊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就应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从学英语中得到快乐。  一、大胆地说,体会新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羞于说英语,不愿说英语,这是大部分学生的现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靠教师施一些小技巧。初始课就非常重要,这是学生第一次的英语学习体验。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