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精心设计第一课时的学习,提高学生预习效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词汇,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潜心揣摩,品读体验,领悟其蕴涵,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适当的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预习 捕捉 挖掘 迁移
如何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有感而发,从而真情表达,“读”是至关重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的多了,也就能品味出其中的意思。要学生读书,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让他们带着思考读,才会有所悟。学生的阅读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只有悉心引导,才会收到成效。
课前预习,初读感悟
中高年级学生,虽有课前预习的做法,但效果却千差万别的。为提高预习效果,我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一遍,生字词做个记号,跳过去读;第二,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查出读音、意思;第三,再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读顺句子,停顿得当,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是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这样课文内容也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学习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般有固定的模式,除了基本的程序外,也应让学生交流自学感悟。如:交流词意时,只要学生说说大概的意思,想想可用在哪些方面。每篇课文初学时,必有问题探讨交流:通过课文预习,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为了课堂上能有出色的表现,学生就会很认真预习,并且用心思考,用笔在书上做一些标记,以便提醒自己。学习《郑和远航》一课时,学生交流预习了解到的信息:“我知道郑和率领船队共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我知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高峰”。“我知道郑和远航,每次都充满凶险,来自险恶的风浪,以及海盗的袭击”……你一句,我一句,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口述再现了出来。第一课时,如果总围绕读生字词,读课文,学生就会乏味。如果根据每课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兴趣,交流的氛围就会热烈。如:《秦兵马俑》一课,我问:“课文主要讲了秦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待学生找出后,我又因势利导:“课文怎样将这两个方面串连在一起,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过渡句,接着围绕过渡句划分段落,又理解了过渡句的妙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中心句的作用,并尝试学习。
精心引导第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捕捉字词,想象感悟
中高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学习新词,但灵活运用字词还很欠缺,因此,引导学生积累词汇,通过想象理解,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在《广玉兰》一课学习中,描写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用了两个词“数世同堂”、“生生不息”进行形象的描写。“数世同堂”指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生生不息”指一代又一代繁衍下去。当学生理解词义后,我引导他们展开联想:同一棵广玉兰树上,有含羞待放得,有刚绽放的,有完全盛开的,还有已经凋谢的,像不像一个大家庭中有几代人生活在一起?这样就自然地把文段背下来。
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尝试把词语进行分类,在练读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类的词有“蜻蜓、蝴蝶、蚂蚱、蜜蜂”,引导学生想象这些小昆虫在园子里活动的情景,感受园子的生意盎然。第二类的词有“玉米、黄瓜、倭瓜、韭菜、谷穗”,农村孩子对这些比较熟悉,自然有一种亲切感。第三类的词有“摘花、拔菜、下种、浇菜、铲地”,感受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劳动时的种种趣事。一组组词就是一幅幅画面,带着想象和感受去读这些词,学生读得有趣,学课文就更有劲了。
挖掘句段,品位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潜心揣摩,品读体验,领悟其蕴涵,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历来被人们传送的佳句。诗人独具匠心,用以少胜多的手法,以探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结合书中插图,我让学生根据对春天的印象,尽情想象园子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先写写,再交流。学生有了准备后,都想争着把自己笔下的美景说给大家听:“园子里许多花开了,有迎春花、月季花、紫薇花……杏花开得最艳,一个个张开小脸蛋,挨挨挤挤的。柳树冒出了新芽,抽出了新的枝条,小鸟在枝头欢歌。地上的小草,脚踩上去,就像踩在毛绒绒的绿毯上……”园子里春色“满”了,以致一枝红杏都伸出墙外来了。想想、写写、说说,孩子们和诗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喜悦,此情此景,再读诗句,就能品味出诗的意境。
课后迁移,体验感悟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大理念。适当对课文拓展延伸,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后,我补充了童年萧红的家庭情况,母亲的早逝,父亲和后妈的歧视。只有爷爷疼她,也只有和爷爷在一起,她才是自由的,才有快乐的趣事。趣事的背后,是萧红对童年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珍惜。萧红用心血写成了《呼兰河传》。进而结合作家卡片,引领学生走进萧红,走近她的名著《呼兰河传》感受文中的快乐。
小学生的语感培养,离不开阅读和实践,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课前准备充分,把握教材,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思考、感悟、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充满生机的课堂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香沟中心校)
【关键词】预习 捕捉 挖掘 迁移
如何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有感而发,从而真情表达,“读”是至关重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的多了,也就能品味出其中的意思。要学生读书,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让他们带着思考读,才会有所悟。学生的阅读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只有悉心引导,才会收到成效。
课前预习,初读感悟
中高年级学生,虽有课前预习的做法,但效果却千差万别的。为提高预习效果,我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一遍,生字词做个记号,跳过去读;第二,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查出读音、意思;第三,再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读顺句子,停顿得当,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是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这样课文内容也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学习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般有固定的模式,除了基本的程序外,也应让学生交流自学感悟。如:交流词意时,只要学生说说大概的意思,想想可用在哪些方面。每篇课文初学时,必有问题探讨交流:通过课文预习,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为了课堂上能有出色的表现,学生就会很认真预习,并且用心思考,用笔在书上做一些标记,以便提醒自己。学习《郑和远航》一课时,学生交流预习了解到的信息:“我知道郑和率领船队共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我知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高峰”。“我知道郑和远航,每次都充满凶险,来自险恶的风浪,以及海盗的袭击”……你一句,我一句,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口述再现了出来。第一课时,如果总围绕读生字词,读课文,学生就会乏味。如果根据每课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兴趣,交流的氛围就会热烈。如:《秦兵马俑》一课,我问:“课文主要讲了秦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待学生找出后,我又因势利导:“课文怎样将这两个方面串连在一起,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过渡句,接着围绕过渡句划分段落,又理解了过渡句的妙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中心句的作用,并尝试学习。
精心引导第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捕捉字词,想象感悟
中高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学习新词,但灵活运用字词还很欠缺,因此,引导学生积累词汇,通过想象理解,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在《广玉兰》一课学习中,描写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用了两个词“数世同堂”、“生生不息”进行形象的描写。“数世同堂”指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生生不息”指一代又一代繁衍下去。当学生理解词义后,我引导他们展开联想:同一棵广玉兰树上,有含羞待放得,有刚绽放的,有完全盛开的,还有已经凋谢的,像不像一个大家庭中有几代人生活在一起?这样就自然地把文段背下来。
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尝试把词语进行分类,在练读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类的词有“蜻蜓、蝴蝶、蚂蚱、蜜蜂”,引导学生想象这些小昆虫在园子里活动的情景,感受园子的生意盎然。第二类的词有“玉米、黄瓜、倭瓜、韭菜、谷穗”,农村孩子对这些比较熟悉,自然有一种亲切感。第三类的词有“摘花、拔菜、下种、浇菜、铲地”,感受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劳动时的种种趣事。一组组词就是一幅幅画面,带着想象和感受去读这些词,学生读得有趣,学课文就更有劲了。
挖掘句段,品位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潜心揣摩,品读体验,领悟其蕴涵,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历来被人们传送的佳句。诗人独具匠心,用以少胜多的手法,以探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结合书中插图,我让学生根据对春天的印象,尽情想象园子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先写写,再交流。学生有了准备后,都想争着把自己笔下的美景说给大家听:“园子里许多花开了,有迎春花、月季花、紫薇花……杏花开得最艳,一个个张开小脸蛋,挨挨挤挤的。柳树冒出了新芽,抽出了新的枝条,小鸟在枝头欢歌。地上的小草,脚踩上去,就像踩在毛绒绒的绿毯上……”园子里春色“满”了,以致一枝红杏都伸出墙外来了。想想、写写、说说,孩子们和诗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喜悦,此情此景,再读诗句,就能品味出诗的意境。
课后迁移,体验感悟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大理念。适当对课文拓展延伸,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后,我补充了童年萧红的家庭情况,母亲的早逝,父亲和后妈的歧视。只有爷爷疼她,也只有和爷爷在一起,她才是自由的,才有快乐的趣事。趣事的背后,是萧红对童年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珍惜。萧红用心血写成了《呼兰河传》。进而结合作家卡片,引领学生走进萧红,走近她的名著《呼兰河传》感受文中的快乐。
小学生的语感培养,离不开阅读和实践,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课前准备充分,把握教材,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思考、感悟、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充满生机的课堂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香沟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