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164-01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尤其是初次接触数学的小学生,除了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还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美丽与奥妙。现将我在小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记载整理,敬请同仁斧正。
一、在情景中体验数学
《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有这么一句话:“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的办法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感悟、体验。”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丰富的情景体验,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气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比如“连加连减”的教学,课本上的学习主题图——一个小男孩与一群小鸡来与去的引入,的确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但美丽的图画不能真正体验连加和连减的含义。为此,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我先找一名同学与我一起做拍手游戏,围观的同学跃跃欲试。随后邀请四人参加,再邀请二人参加,让其他的同学认真观察,叙述“邀请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算式描述这个过程。这样在直接、有趣、活泼的游戏中,学生亲身经历体验、顿悟,明白了三个数合在一起就连加。不仅引发出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为连减的含义和计算的教学打下基础。
又如教学“分类”,我把学生安排到学校服务部参观,边看边说,你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类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重要性;其二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类的标准,学会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接受等活动“内化”,形成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在探究中感知数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过程,感知数学的魅力。
如“认识物体和图形”,我先让学生先在生活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些图形,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合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画一画等活动,探究在生活中的发现,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结果学生说出很多我都没有仔细观察过的实物,如:花蕊、蒸笼、方向盘、车轮等图形是圆形。学生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兴趣盎然的探究欲感染了我,让我深切体会到数学的创新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去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每次课前我都让学生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数自己书包里的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年龄、手机号、家庭人数、早餐费等。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摸拟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如跳绳、赛跑、拍皮球等表演,在讨论交流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让学生参与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新颁布《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学习数学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包含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引导探索,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尤其是初次接触数学的小学生,除了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还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美丽与奥妙。现将我在小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记载整理,敬请同仁斧正。
一、在情景中体验数学
《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有这么一句话:“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的办法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感悟、体验。”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丰富的情景体验,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气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比如“连加连减”的教学,课本上的学习主题图——一个小男孩与一群小鸡来与去的引入,的确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但美丽的图画不能真正体验连加和连减的含义。为此,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我先找一名同学与我一起做拍手游戏,围观的同学跃跃欲试。随后邀请四人参加,再邀请二人参加,让其他的同学认真观察,叙述“邀请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算式描述这个过程。这样在直接、有趣、活泼的游戏中,学生亲身经历体验、顿悟,明白了三个数合在一起就连加。不仅引发出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为连减的含义和计算的教学打下基础。
又如教学“分类”,我把学生安排到学校服务部参观,边看边说,你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类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重要性;其二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类的标准,学会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接受等活动“内化”,形成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在探究中感知数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过程,感知数学的魅力。
如“认识物体和图形”,我先让学生先在生活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些图形,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合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画一画等活动,探究在生活中的发现,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结果学生说出很多我都没有仔细观察过的实物,如:花蕊、蒸笼、方向盘、车轮等图形是圆形。学生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兴趣盎然的探究欲感染了我,让我深切体会到数学的创新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去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每次课前我都让学生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数自己书包里的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年龄、手机号、家庭人数、早餐费等。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摸拟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如跳绳、赛跑、拍皮球等表演,在讨论交流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让学生参与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新颁布《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学习数学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包含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引导探索,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