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为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服务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键在教学,研究在人文课程教学训练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十分重要。文章对高职院校符合高职实际的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构建、人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 人文课程 职业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陈鑫(1975-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和高职教育。(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SJD88006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2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表现为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而高素质则指现代职业人适应职业岗位必需的素质——职业素养,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品质和能力,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理想、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如果说职业技能相当于一个人的“硬件”,那么职业素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软件”,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社会剧烈变革的转型时期,职业素养的培育既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
职业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产物,一成不变的终身职业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几率大为降低,职业领域的不断变换或同一职业领域对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一个职业人而言,职业生命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职业素养。诚实敬业、强烈的责任心、优良的团队精神、理性的思辨能力与坚韧的奋斗精神等职业素养将为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键在教学。笔者研究的是如何在人文课程教学训练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一、构建符合高职实际的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人文课程基本是沿袭本科院校,侧重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虽说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作为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但职业素养的本质属性是职业的,因此,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构建培育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文课程体系。
1.开发行业文化课程,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根据专业的不同,开发相关专业行业的文化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及与其他行业的联系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对职业相互关系的理解并产生较高的认同感,从而强化职业责任心。此外,通过行业榜样人物的激励,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譬如,不少学生对纺织行业有偏见,其实中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优势明显,纺织行业是真正有竞争力的行业,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纺织,而且现代纺织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农业、工业、土木工程、建筑、水利、交通、医药卫生等领域,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学生通过纺织行业文化课程的学习,坚定了投身纺织业的信心与决心。
2.整合人文通识课程,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经典作品中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穷达安危、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从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集中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经典阅读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高职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感,促使学生思考职业与人生,反思现在该做什么,开始做未来职业状态的准备,使学生乐业、敬业,并外化为工作中的尽心尽责、积极进取、忠于职守等品质。
3.优化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一是开设交际与沟通训练课程,创设各种工作与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体验各种活动,训练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及职场沟通能力,学会理解他人,积极聆听,善于与人合作。二是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针对职业岗位,课程构建从人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出发,形成职业通用文书与职业专用文书两大板块,较多选取反映企业文化的例文,围绕职业人的培养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文种训练、任务分配、角色转换、团队合作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4.增设职业礼仪课程,塑造学生良好职业形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礼仪形象已成为一种竞争力,某种程度上说,职业形象决定职业生涯,职业形象决定人生命运。可以开设职业形象礼仪课程,对高职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实训,针对不同的专业职业岗位,模拟工作情境或在工作现场进行动态教学,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职场交往中的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规范性要求,提升内在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待人接物能力,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有效提升职场竞争力,为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优化职业心理训练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和保证。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课程内容,选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情感、就业、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偏差等典型案例,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职业心理训练,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压力的能力。面对未来社会,引导学生对将来的职业、人生作出合理规划,关注经济社会的变化,学会从产业调整看行业变化与职业发展,充分认识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的需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探索与领悟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体现。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是靠说教和强加灌输就能培养的,而是一个学习、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需要学生个体主动自觉地领会、感受和顿悟。
要把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整个职业教育中,通过课程学习、综合性实践等活动,将职业素养无形的软要素有形化,并将其转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虽说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价值观等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渐渐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人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实践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在课程内容上,与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企业顶岗实习等活动有机结合。譬如,在行业文化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学生安排到企业见习,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感悟企业对不同职业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体会企业岗位中必需的质量意识、时间意识、责任意识等,增强职业意识。不仅要关注显性课程的有效教学,也要重视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譬如,依托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职业素养,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服务活动,让学生在亲力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人际沟通、学会负责、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养成服务社会的良好习惯和品格。
2.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情境性。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专业特点的不同,灵活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担当某一个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譬如,应用文写作训练,学习写应聘信时,可以把课堂改为公司招聘现场,学生分组扮演面试官和面试应聘者,大家参与的热情非常高,结合学生的面试应聘表演,讲解面试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面试中常见的考官提问以及应聘信的写作注意事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非常投入,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在活动中丰富并运用知识。创设情境不只是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学习的“精神场”,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这种课程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并实现能力成长和素养提高。
3.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体验性。要探究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视界融合,注重职业素养培育的体验性和生成性,通过创造和丰富能让学生置身其中的学习情境,诱发和唤醒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感受、体味、领悟。事实证明,只有促使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从而有效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而活动是体验的场域基础,也是体验深化、发展的载体。教学上,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职业调查等方法,有效组织各种活动,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获得体验,提高认识并将其概括化、内化为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品质。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在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实践中,无论是片面强调职业道德观念的灌输,还是片面强调职业行为的训练,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仅仅当作学习的工具。其实,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主体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不可能自发地生成,而是在价值的引导下、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中、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通过体验自主建构生成的。因此,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着眼于学生自我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以模拟的教育情景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创设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洁莹.社会转型背景中职业教育价值定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2]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3]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4]刘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
[关键词]高职 人文课程 职业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陈鑫(1975-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和高职教育。(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SJD88006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2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表现为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而高素质则指现代职业人适应职业岗位必需的素质——职业素养,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品质和能力,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理想、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如果说职业技能相当于一个人的“硬件”,那么职业素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软件”,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社会剧烈变革的转型时期,职业素养的培育既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
职业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产物,一成不变的终身职业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几率大为降低,职业领域的不断变换或同一职业领域对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一个职业人而言,职业生命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职业素养。诚实敬业、强烈的责任心、优良的团队精神、理性的思辨能力与坚韧的奋斗精神等职业素养将为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键在教学。笔者研究的是如何在人文课程教学训练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一、构建符合高职实际的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人文课程基本是沿袭本科院校,侧重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虽说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作为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但职业素养的本质属性是职业的,因此,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构建培育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文课程体系。
1.开发行业文化课程,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根据专业的不同,开发相关专业行业的文化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及与其他行业的联系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对职业相互关系的理解并产生较高的认同感,从而强化职业责任心。此外,通过行业榜样人物的激励,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譬如,不少学生对纺织行业有偏见,其实中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优势明显,纺织行业是真正有竞争力的行业,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纺织,而且现代纺织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农业、工业、土木工程、建筑、水利、交通、医药卫生等领域,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学生通过纺织行业文化课程的学习,坚定了投身纺织业的信心与决心。
2.整合人文通识课程,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经典作品中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穷达安危、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从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集中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经典阅读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高职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感,促使学生思考职业与人生,反思现在该做什么,开始做未来职业状态的准备,使学生乐业、敬业,并外化为工作中的尽心尽责、积极进取、忠于职守等品质。
3.优化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一是开设交际与沟通训练课程,创设各种工作与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体验各种活动,训练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及职场沟通能力,学会理解他人,积极聆听,善于与人合作。二是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针对职业岗位,课程构建从人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出发,形成职业通用文书与职业专用文书两大板块,较多选取反映企业文化的例文,围绕职业人的培养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文种训练、任务分配、角色转换、团队合作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4.增设职业礼仪课程,塑造学生良好职业形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礼仪形象已成为一种竞争力,某种程度上说,职业形象决定职业生涯,职业形象决定人生命运。可以开设职业形象礼仪课程,对高职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实训,针对不同的专业职业岗位,模拟工作情境或在工作现场进行动态教学,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职场交往中的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规范性要求,提升内在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待人接物能力,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有效提升职场竞争力,为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优化职业心理训练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和保证。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课程内容,选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情感、就业、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偏差等典型案例,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职业心理训练,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压力的能力。面对未来社会,引导学生对将来的职业、人生作出合理规划,关注经济社会的变化,学会从产业调整看行业变化与职业发展,充分认识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的需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探索与领悟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体现。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是靠说教和强加灌输就能培养的,而是一个学习、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需要学生个体主动自觉地领会、感受和顿悟。
要把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整个职业教育中,通过课程学习、综合性实践等活动,将职业素养无形的软要素有形化,并将其转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虽说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价值观等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渐渐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人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实践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在课程内容上,与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企业顶岗实习等活动有机结合。譬如,在行业文化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学生安排到企业见习,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感悟企业对不同职业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体会企业岗位中必需的质量意识、时间意识、责任意识等,增强职业意识。不仅要关注显性课程的有效教学,也要重视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譬如,依托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职业素养,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服务活动,让学生在亲力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人际沟通、学会负责、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养成服务社会的良好习惯和品格。
2.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情境性。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专业特点的不同,灵活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担当某一个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譬如,应用文写作训练,学习写应聘信时,可以把课堂改为公司招聘现场,学生分组扮演面试官和面试应聘者,大家参与的热情非常高,结合学生的面试应聘表演,讲解面试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面试中常见的考官提问以及应聘信的写作注意事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非常投入,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在活动中丰富并运用知识。创设情境不只是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学习的“精神场”,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这种课程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并实现能力成长和素养提高。
3.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体验性。要探究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视界融合,注重职业素养培育的体验性和生成性,通过创造和丰富能让学生置身其中的学习情境,诱发和唤醒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感受、体味、领悟。事实证明,只有促使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从而有效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而活动是体验的场域基础,也是体验深化、发展的载体。教学上,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职业调查等方法,有效组织各种活动,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获得体验,提高认识并将其概括化、内化为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品质。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在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实践中,无论是片面强调职业道德观念的灌输,还是片面强调职业行为的训练,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仅仅当作学习的工具。其实,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主体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不可能自发地生成,而是在价值的引导下、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中、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通过体验自主建构生成的。因此,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着眼于学生自我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以模拟的教育情景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创设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洁莹.社会转型背景中职业教育价值定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2]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3]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4]刘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