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的精神滋养。《白鹭》这篇352字的散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韵味十足,诗意横生。正是引领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的好材料。本文从语言、意境、情感、表达方式四个方面,对郭沫若的《白鹭》进行鉴赏。
一、语言清新、自然、简洁
郭沫若说过“散文诗这种新的形式总以玲珑、清新、简洁为原则,当尽力使用暗示。”我觉得在郭沫若众多写景写物的散文中,《白鹭》堪称语言清新、自然、简洁的典范。
首先是清新、自然。这一特点体现在三幅画面中。“水田钓鱼图”:“清水田”色彩纯净、自然,与白鹭相映成趣;“琉璃框”更是突出水的明亮、清澈;一个“嵌”使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充满活力的白鹭融为一体,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整个画面动静相宜,给人以清新自然、和谐安宁的感觉。“清晨瞭望图”:“晴天的清晨” 、“小树的绝顶” 让人感觉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嗅到清新而又略带寒意的空气。“绝顶”又与白鹭孤独绝美的气质相吻合。苍茫的天宇下,小树、白鹭、远眺,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自然的神笔,也是作者文字的魅力。“黄昏低飞图”:“黄昏”的天空,寂寞、昏黄,夕阳西下,白鹭优雅的身姿让天空骤然生动起来;“乡居生活”似乎已炊烟袅袅,寂静的田埂、平静的池塘,未免有些单调,忽然白翅掠过水面,倩影穿过屋檐,整个乡村瞬间灵动。此情此景,便是对“清澄”最形象的诠释了。清新、自然、优美的语言使三幅画面生动富有情趣。
其次是简洁。文章开篇、结尾就十分简洁,通过贴切的比喻,自然地流露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对白鹭外形的描写,三言两语勾勒出白鹭的样子,没有细节的刻画,没有华丽的用词。对白鹭捕食、栖息、飞行这些日常活动的描写叙述,多用短句。
二、意境深远、旷达、含蓄
郭沫若认为,他是一个“想象力很强”的人。在《白鹭》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读者带入更深远的意境。比如用拟人手法把白鹭觅食比喻成钓鱼。那细长的双腿,那脖子下垂的完美弧度,让人不由浮想联翩,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还是“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的旷达?又如“人们说它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白鹭也许在放眼未来,憧憬明天,或者在寻找新的栖息所在,或者在欣赏清晨朦胧而又神奇的美景,或者只是在默想,只是在凝思?或許吧,谁能说得清呢?这时,所有的语言都不及一个问句来得妥帖、恰当。所有的想象和思索就留给读者吧。当雪白的蓑毛与晚霞结合在一起,优美的倩影穿越乡村的天空,更能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三、情感内敛、丰富、深刻
作者赞美白鹭,其实在赞美自然之美、质朴之美、平凡之美。
读散文,要“知人论世”,脱离了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来理解文本,显然是肤浅的。《白鹭》写于1942年,当时正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抗战烽火熊熊燃烧。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围剿, 郭沫若被迫辞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长的职务,在重庆时遭到国民党政府的软禁,“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集中营里”,“足不能出青木关一步”。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作者对和平、宁静、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那样迫切,他的情感都熔化在对白鹭的描写之中:“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缘。那青色的脚……”作者在自然美面前所产生的愉快心境,使文字流露出一种生活情趣。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激愤心情,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憧憬,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表露了出来。
四、表达方式主观、多样
作者认为“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以他的人生经历,用独特的视角,极尽所能为我们挖掘了白鹭所蕴含的美,一幅幅不食人间烟火的画面,让我们不由浮想联翩,白鹭美在水田,美在清晨,美在黄昏。这是作者独到的发现,也是作者主观的表达。在他的眼里,白鹭不仅美,而且美得非比寻常。把白鹭与白鹤相比,白鹤未免生硬;与朱鹭、苍鹭相比,“也显得大了一些”。其实,在我们眼中,白鹤优雅纯洁,朱鹭、苍鹭也有自己的美,但作者对白鹭却情有独钟。这样的表达在文中还有很多,比如“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这些句子都极具个人感情。郭沫若说“我对于诗的直感,总觉‘自然流露为上乘’。”写散文亦是如此,“我笔写我心”,用自己的笔来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此外,作者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对白鹭外形进行粗线条描写,三幅生活画面描写中叙述、叙述中议论、议论中抒情。使整篇散文在表达方式上多变灵活。
郭沫若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散文《白鹭》更是一首诗意飘逸、意境悠远、内涵丰富的散文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215021)
一、语言清新、自然、简洁
郭沫若说过“散文诗这种新的形式总以玲珑、清新、简洁为原则,当尽力使用暗示。”我觉得在郭沫若众多写景写物的散文中,《白鹭》堪称语言清新、自然、简洁的典范。
首先是清新、自然。这一特点体现在三幅画面中。“水田钓鱼图”:“清水田”色彩纯净、自然,与白鹭相映成趣;“琉璃框”更是突出水的明亮、清澈;一个“嵌”使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充满活力的白鹭融为一体,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整个画面动静相宜,给人以清新自然、和谐安宁的感觉。“清晨瞭望图”:“晴天的清晨” 、“小树的绝顶” 让人感觉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嗅到清新而又略带寒意的空气。“绝顶”又与白鹭孤独绝美的气质相吻合。苍茫的天宇下,小树、白鹭、远眺,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自然的神笔,也是作者文字的魅力。“黄昏低飞图”:“黄昏”的天空,寂寞、昏黄,夕阳西下,白鹭优雅的身姿让天空骤然生动起来;“乡居生活”似乎已炊烟袅袅,寂静的田埂、平静的池塘,未免有些单调,忽然白翅掠过水面,倩影穿过屋檐,整个乡村瞬间灵动。此情此景,便是对“清澄”最形象的诠释了。清新、自然、优美的语言使三幅画面生动富有情趣。
其次是简洁。文章开篇、结尾就十分简洁,通过贴切的比喻,自然地流露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对白鹭外形的描写,三言两语勾勒出白鹭的样子,没有细节的刻画,没有华丽的用词。对白鹭捕食、栖息、飞行这些日常活动的描写叙述,多用短句。
二、意境深远、旷达、含蓄
郭沫若认为,他是一个“想象力很强”的人。在《白鹭》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读者带入更深远的意境。比如用拟人手法把白鹭觅食比喻成钓鱼。那细长的双腿,那脖子下垂的完美弧度,让人不由浮想联翩,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还是“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的旷达?又如“人们说它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白鹭也许在放眼未来,憧憬明天,或者在寻找新的栖息所在,或者在欣赏清晨朦胧而又神奇的美景,或者只是在默想,只是在凝思?或許吧,谁能说得清呢?这时,所有的语言都不及一个问句来得妥帖、恰当。所有的想象和思索就留给读者吧。当雪白的蓑毛与晚霞结合在一起,优美的倩影穿越乡村的天空,更能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三、情感内敛、丰富、深刻
作者赞美白鹭,其实在赞美自然之美、质朴之美、平凡之美。
读散文,要“知人论世”,脱离了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来理解文本,显然是肤浅的。《白鹭》写于1942年,当时正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抗战烽火熊熊燃烧。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围剿, 郭沫若被迫辞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长的职务,在重庆时遭到国民党政府的软禁,“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集中营里”,“足不能出青木关一步”。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作者对和平、宁静、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那样迫切,他的情感都熔化在对白鹭的描写之中:“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缘。那青色的脚……”作者在自然美面前所产生的愉快心境,使文字流露出一种生活情趣。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激愤心情,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憧憬,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表露了出来。
四、表达方式主观、多样
作者认为“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以他的人生经历,用独特的视角,极尽所能为我们挖掘了白鹭所蕴含的美,一幅幅不食人间烟火的画面,让我们不由浮想联翩,白鹭美在水田,美在清晨,美在黄昏。这是作者独到的发现,也是作者主观的表达。在他的眼里,白鹭不仅美,而且美得非比寻常。把白鹭与白鹤相比,白鹤未免生硬;与朱鹭、苍鹭相比,“也显得大了一些”。其实,在我们眼中,白鹤优雅纯洁,朱鹭、苍鹭也有自己的美,但作者对白鹭却情有独钟。这样的表达在文中还有很多,比如“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这些句子都极具个人感情。郭沫若说“我对于诗的直感,总觉‘自然流露为上乘’。”写散文亦是如此,“我笔写我心”,用自己的笔来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此外,作者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对白鹭外形进行粗线条描写,三幅生活画面描写中叙述、叙述中议论、议论中抒情。使整篇散文在表达方式上多变灵活。
郭沫若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散文《白鹭》更是一首诗意飘逸、意境悠远、内涵丰富的散文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