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吏之贪”的反思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tc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宿州刺史李直臣因贪赃受贿被判处死刑。李直臣不甘伏法,以重金贿赂宫中宦官,企图通过其向御史中丞牛僧孺说情。中唐以来,宦官势力迅速膨胀,干预朝政,飞扬跋扈;面对他们,不仅朝中大臣不敢得罪,连皇帝也要忌惮三分。不料牛僧孺却不吃这一套,坚持奉公执法,“坚执不回”,坚决顶了回去。为李直臣说情的宦官既无奈又恼怒,竟直接找上了皇帝,请求唐穆宗过问此案。唐穆宗特意把牛僧孺叫来,说:“李直臣行事虽有僭失,但此人有经度之才,朕欲宽贷他,可委派其到边疆任职。”显然,唐穆宗自认为以万乘之尊亲自向臣下说情,面子足够大,因此不但想赦免李直臣,甚至还要为其安排新的岗位。
  面对皇帝的压力,牛僧孺平静地回答:“凡人不才,所考虑的不过明哲保身而已,不足忧虑;倒是有才之人,颇多思虑与谋略。帝王立法,束缚奸雄,正是因为他们才多,就像安禄山、朱泚之流,才干过人,才祸乱了天下。所以越是有才,越当严以管束,何况李直臣只是小才,又何必为他坏了法度?”
  听了牛僧孺一席话,唐穆宗不禁大感诧异,嗟叹之余,不但不再要求赦免李直臣,而且当即下令对牛僧孺予以赏赐。通过这件事,唐穆宗也对牛僧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的关照下,牛僧孺此后一路迁升,第二年便转任户部侍郎,第三年更是直接拜相,成为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对牛僧孺的独到见解表示了极大同感,并从李直臣之贪提炼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命题——“有庸吏之贪,有才吏之贪”,感叹“今之贪纵者,大抵皆才吏也。苟使之惕于法,而以正用其才,未必非治世之能臣也”。
  世间万事总是复杂的。说起贪官,人们无不咬牙切齿,恨不能食之而后快,但事实上,不少贪官恰恰富有才干、能力出众,这才会有“才吏之贪”带给人们的极大困惑。
  原因剖析
  历史上,大贪巨蠹而富有才干者可以说不胜枚举。
  例如,唐代宗时期的宰相元载,“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唐肃宗爱其才,令其专掌财利;唐代宗继位后,元载又帮助唐代宗除掉宦官鱼朝恩,一时权倾四海,自负文武才略,无人胜出于己;然而,此人一生贪婪,“酷好积聚,财利迷心,不顾后患”,抄家之时竟搜出胡椒800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40多吨),至于“外方珍异,皆集其门”,更是不可胜计。
  又如,明代嘉靖时期的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朝政20年,“政以贿成,官以赂成”,但严嵩老谋深算,尤其是书法精到,被时人感叹“孔雀虽有毒,不掩其文章”;严世蕃“颇通国典,晓畅时务”,自谓天下三才之一,有关其过目不忘、文不加点的故事更是遍见于野史逸闻。
  再如,清代大贪官和珅,权倾天下,富可敌国,抄家之时其所聚敛财富竟达8亿两白银以上,足足抵上清王朝15年财政收入,欲壑之难填,敛财之疯狂,令人瞠目结舌。但和珅本人机敏好学,善于应对,颇通汉、满、蒙、藏文,若非如此,也难入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法眼。
  其实,出现“才吏之贪”这一现象,道理说起来也并不奇怪。首先,正是由于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过人之处,才使得这些人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中胜出,并获得“才吏”的美誉。然而,吊诡或者说悲剧的是,导致“才吏”蜕变成“贪吏”的,也恰恰是由于他们的“才”。正是由于能力出众、政绩突出,使得他们不免骄傲了,放松了,对事,无视法纪,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对己,疏于自警,缺于自律,松于自省,由此埋下了失足的隐患。还有人则是因为做出不少政绩,却自觉回报与付出不成比例,于是心理失衡了,焦虑了,干脆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主动踏上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不归路。
  与此同时,在监督制约机制普遍缺失的情况下,权力本身就高度扩张,而“才吏”能力越强,地位越高,威信也就越高,决断更专一,其他人更不敢监督,或者出于放心疏于监督,有如我们今天所说:“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从而致使其无人提醒、越陷越深,终至不可收拾。也因此,一旦东窗事发,往昔的精明能干与后来的落寞悲凉,不免形成强烈对比,引发人们深深的惋叹。
  解决之道
  “才吏之贪”虽然对比强烈,却也并不矛盾。这是因为,才与贪原本就不是对应关系。与才相对的是庸,与贪相对的则是廉。从而,就会产生四种情形:一是廉而有才,二是有才却贪,三是廉而无能,四是既贪且庸。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廉而有才,但现实往往却是,不仅“廉而有才”可遇不可求,似乎“有才却贪”都比“廉而无能”“既贪且庸”更难遇到,于是才有老百姓“宁要贪官,不要庸官”的愤慨之言,才会出现对于“才吏之贪”的困惑与矛盾。
  “宁要贪官,不要庸官”当然只是气话,但“才吏之贪”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正如顾炎武所说“苟使之惕于法,而以正用其才,未必非治世之能臣也”,用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一句话说,就是组织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干部出事了,组织比谁都痛心,因此,防止干部出事,特别是防止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出事,尤为迫切。事实上,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原本在干部群众中口碑好、形象佳的“能吏”落马,不仅使组织多年的心血培养付诸东流,而且由于“能吏—贪官”形成的巨大反差,影响也更加恶劣,更容易动摇人心,损害执政党的形象与公信力。特别是,这些“能吏”往往手握大权,掌握的资源更多,处置的事项更大,一旦出问题,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正如魏徵所说,“设令善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贞观政要·择官》)。
  鉴古知今,我们今天又如何汲取历史教训、解决“才吏之贪”这一问题呢?
  首先,是解决德与才的矛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论述智伯之亡教训时,提出“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德与才的著名议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才吏”出问题,实际上是“德”出了问题,也就是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导致腐败在“才吏”的光环遮掩下畅通无阻。因此,重视干部德的培养与考察,尤为紧迫。
  其次,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一把手是权力的主要行使者,也是“才吏”的主要群体。如前所说,一把手位高权重,往往是监督的死角,其一旦出事,造成的后果又比其他人更为严重。因此,必须将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作为解决“才吏之贪”的重中之重。
  最后,重视制度建设,实现权力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是最可靠的保障,造成“才吏之贪”的原因,不论是有意的以权谋私,还是不自觉的霸道专行,实质都是对权力的滥用、对制度的漠视。因此,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努力做到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是解决“才吏之贪”的根本之策。“徒法不足以自行”,与此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促使其树立敬畏权力、崇尚制度的意识,真正实现依法依规办事、依法依规用权、依法依规施政。
其他文献
在《论语》中,孔子以片言只语、微言大义的形式,多次谈论了理想中的君子人格。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等等。尽管强调点各有不同,但所有这些理想人格,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 救世济民,确切地说,就是入仕为官。正如孔子自言:“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从而,不论
期刊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b。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c。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於乎d,
期刊
以仁为本  《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讲到“仁”。譬如,“里仁为美”“泛爱众而亲仁”“当仁不让于师”“克己复礼为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可以说,“仁”是孔子核心思想的全部精义所在。换言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提出“以仁为本”者。然而,孔子没有成为首创者。  《诗》云:“赳赳武夫,国之干城。”自古言兵法者,必推司马穰苴与孙武。《孙子兵法》现仍保存完好,故孙武被
期刊
所谓“官箴书”,翻译成现代汉语,大体上就相当于“干部读本”或“宦海指南”,主要用以向新任或候补的地方官员传授为官之道和治理经验。宋代官僚制度发达,官箴书也不断出现,时至今日,尚可见到五种,即李元弼的《作邑自箴》、吕本中的《官箴》、胡太初的《昼帘绪论》、许月卿的《百官箴》及佚名的《州县提纲》。  在传统儒家社会的观念中,为官首要之事,便是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行。因此吕本中《官箴》开篇即说道:“当官之法,
期刊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
期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二十三)     清代地方的监察机构有总督、巡抚、按察司和道员等衙门。总督和巡抚在明初是临时派遣的,到清代已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总督为二品大员,如果兼有尚书的职务,就是从一品了。一个总督管理一省或两三个省的事务,以军政为主,兼管民政。巡抚为从二品,负责一个省的军政、民政。在名义上,总督的地位比巡抚高,是上下级关系,但他们两个人在意见不一致时,谁也管不了谁。大家都向皇帝奏报,
期刊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大概是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牧童忽然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写法出击  儿童是夏天的精灵。读前两句,一个悠然骑着黄牛,引吭高歌的活泼儿童跃然纸上。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而到第四句急转直下,“忽然闭口立”,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
期刊
室小才容膝a,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b,又遇始裘天c。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d,随处一欣然。  (《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八)注释:  a 容膝:仅容两膝,形容居室狭小。《韩诗外传》:“所安不过容膝。”陆游《或问余近况示以长句》有“草庐容膝乐忘贫”的句子。  b 授衣月:指农历九月。《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c 始裘天:《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
期刊
中国古代服饰中善于表现人的情绪和美感的部分,除了摇曳的裙摆,还有宽大的衣袖。古代“仕女图”也总是对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着力刻画,令人印象深刻。前面我们讲过“裙”(见本刊2019年第4期),本期我们来说说“袖”。  “袖”以前写作“褎”,由“衣”和“”组成。“衣”表示字的意义跟衣服有关,“”读作suì,是“穗”的早期字形,此处表示“袖”的读音与之接近。“袖”另有一种字形为“褏”,改用“由”表示整个字
期刊
西汉建立之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而有所增益。但随着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在百废待兴的文化方面,西汉则力求有所发展。丞相萧何不仅收集档案材料和流散在民间的珍贵书籍,而且在广开献书之路中建立了“石渠”“天禄”“麒麟”等皇家藏书阁。他在替汉高祖营建未央宫时,为显示天子的威风,用“署书”(写匾额的字体)题写前殿的匾额,足足构思了三个月,观看的人多得像流水。有人说这是汉朝人讲究书法的表现。《金壶记》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