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书法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上)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建立之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而有所增益。但随着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在百废待兴的文化方面,西汉则力求有所发展。丞相萧何不仅收集档案材料和流散在民间的珍贵书籍,而且在广开献书之路中建立了“石渠”“天禄”“麒麟”等皇家藏书阁。他在替汉高祖营建未央宫时,为显示天子的威风,用“署书”(写匾额的字体)题写前殿的匾额,足足构思了三个月,观看的人多得像流水。有人说这是汉朝人讲究书法的表现。《金壶记》曰:“(萧何)用退笔书裳,尤工。”这可能有些道理,但更主要的是萧何懂得书法艺术的功用,欲以其工整、雄壮来震慑人心。
  由于当时的书籍全部要靠抄写,还设置了抄书机构,所以凡是从事文化活动的人,都对书法十分重视。汉初的法律规定: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说文解字叙》)《汉官仪》(孙星衍辑本)也载:“能通《仓颉》《史籀篇》,补兰台令史。满岁,补尚书令史。满岁,为尚书郎。”
  这都说明,学童年十七以上进行考试,必须识字九千以上方得为官,然后再试以大小篆、隶书和摹印、署书等八种字体,汉书八体其实仍是秦书八体,其中成绩最优秀的人可以授官为尚书史,即《汉书·艺文志》所称尚书手下的“史书令史”或“兰台令史”。所谓“史书令史”就是指擅长写隶书的令史,汉人称隶书为“史书”。书法不合格者遭淘汰。
  汉朝的法律还规定,无论官吏、百姓,凡上书给皇帝,如果字写得不工整,就要受到处罚。这种以法律来规定文字书法的措施,无疑有利于促进书法本身的发展,并在社会上形成重视书法的风气。
  以书取人,作为国家的选才标准,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但规定八种字体,特别是以当时最重要的隶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则表现出汉代意识形态结构逐渐高度一元化的特征,这也是大一统社会的特点。
  汉初,统治阶级崇尚黄老之学,但惠帝时废除了挟书之律,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武帝时儒术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此后中国两千年间实现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管理的正统思想。在先秦不过是诸子百家中一家的儒学,之所以在汉武帝后独得统治者的青睐,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助于陶铸大一统所需要的人格。这种情况反映在书法上,就是用统一的书体将读书人塑造为定型化的国家官僚。由士而仕,胸怀辅助帝王、为君制定治国方策的抱负,孜孜于用标准的书体书写,这也是由“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人格,从而通过书法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在政治上依附皇权的人。
  正因为如此,隶书在汉代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甚至有些皇帝、后妃对此也都乐此不疲。如以“善史书”见于历史记载的人,西汉有元帝、孝成许皇后、严延年、王尊;东汉有安帝、章德窦皇后、和帝阴皇后、北海敬王刘睦、乐成靖王刘党等。武帝时地方官府还“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因此,民间谚语有:“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只要隶书写得好就可以为官,何必去讲究什么“礼义”。这从社会风俗的群体心理上说明了“史书”(隶书)在汉代盛行的部分原因。两汉时期的简牍以隶书居多,汉隶为百世所宗,都可以作为极好的佐证。
  当然,汉隶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里程碑,倒不是因为汉隶是一个鼎盛时代的典型字体,而是它独具一格的艺术为后人所喜爱;也不是因为汉隶改变了篆书屈曲回环的笔道形态以便于书写,而是它蜕变了具体象形的意义,使之定型化、抽象化。所以,汉隶从汉字构造上冲破了“六书”的本意,将小篆中残存的象形文字遗意也逐渐泯灭了。更重要的是,与秦篆相比,隶书的潇洒和反拘束是一种开放的典型,规行矩多、一丝不苟的恭谨变成了轻松活泼、流畅自如的抒泻,反映了人们寻求解脱的渴望。虽然两周金文也有开放的类型,但金文属于自在的、内敛的开放,而汉隶属于自为的、外肆的开放。人们爱把隶书从萌芽到定型的过程叫做“隶变”,就是因为中国文字美化为造型艺术的途径,是随着隶书的出现、发展而逐渐成熟的。隶书成为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和中国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正是在汉代文化土壤里开花结果的。
  现在可以看到的西汉隶书,除极少数的碑刻外,大量的是出土的竹简、帛书等。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看,秦隶到汉隶的演变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书写文字日益成为文化交流和各种社会活动工具的必然结果。
  与西汉隶书碑刻范围、数量窄小的情况相反,西汉简牍隶书普遍出现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中。20世纪初以来汉代竹木简牍的实物发现,为研究西汉书法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西汉竹简、帛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按竹简的年代来排列,西汉早期的有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竹简、山东临沂出土的银雀山竹简,中期的有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居延汉简,晚期的有甘肃武威出土的武威医药简,等等。这些简牍填补了由秦至汉书法真迹的空白,不仅使人们看到了书体发展的线索,同时也使人们洞察到文化发展的历史痕迹。
  从简牍墨迹的书法来看,西汉早期的隶书很接近云梦秦简的秦隶。同秦篆平匀、简易的笔画相比,波磔不明显,还具有篆书的遗意,结体基本上与秦隶一样。但汉初简牍出于实际应用的缘故,尽量把秦书中书写较为简略的字体吸收过来,在笔法上大胆改革,既对篆书的中锋运笔加以肯定和保留,又删繁就简赋予新的内容,改原来行笔平稳为轻重相间,改单一的藏锋回锋为藏露两法并用,并且笔画常常出现“越轨”的情况,横画不再是平直无曲,而是曲中略有波形,竖画则顺势一泻而下,或长或短,欲放则放,欲收则收,正是法中无法,无法中有法。如果把简牍汉隶与篆书用笔作一比较,就可清楚看到:
  汉隶多用方笔,行笔具有轻重缓急之分,细粗、顿挫兼而有之。因此,线条变化幅度大,形成了书艺上的韵律美。而篆书笔法多用圆笔,行笔气势连贯,着意于线条的圆健,平稳中略嫌乏味,没有顿挫提按、抑扬使转的节奏感。
  汉隶起笔藏锋,收笔藏露兼用,尤其是带挑的波画,因藏中寓露,给人一种厚重而飞动、端庄而灵巧的美感。而篆书笔法起笔必藏锋,收笔须回锋,平稳延伸,粗细均匀,变化少,线条单一。
  汉隶的方折笔法,使字的结体造型棱角分明,颇有气势,给人以雄健之感。篆书则运笔圆转,虽有遒劲婉媚之美,却少坚毅挺拔之气。
  汉隶形体扁阔,上下笔画紧凑内含,左右笔势开阔舒展,波画的运用,使其以扁结构更具一番风姿。篆书形体狭长,笔画繁多而盘曲圆润,显得古朴典雅有余,生动活泼不足。


马王堆汉墓竹简


居延汉简

  这种字体与运笔的相应发展变化,必然是两者相辅相成,致使篆、隶文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究于篆,无由得隶”,变化不会是哪一个人的獨创,而是整个社会力量所致。传统的篆书演变为新型汉隶,繁琐的字体演变为简约的字体,除需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根源是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开明政策,人们的思想没有苛刻的禁锢,行动没有高度的约束,才有可能在书法创作上比较自由地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出现群星争辉、百家竞技的书法成果。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是文字与书法演变的根本原因。在汉隶纯属装饰与外肆需要的“燕尾”残余中,可以窥视出明显的追求人为审美趣尚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艺术倾向,其线条的锋芒不仅凌驾于秦篆的刻板之上,也凌驾于金文的内敛式变化之上。
其他文献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化。”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
期刊
在《论语》中,孔子以片言只语、微言大义的形式,多次谈论了理想中的君子人格。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等等。尽管强调点各有不同,但所有这些理想人格,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 救世济民,确切地说,就是入仕为官。正如孔子自言:“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从而,不论
期刊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b。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c。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於乎d,
期刊
以仁为本  《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讲到“仁”。譬如,“里仁为美”“泛爱众而亲仁”“当仁不让于师”“克己复礼为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可以说,“仁”是孔子核心思想的全部精义所在。换言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提出“以仁为本”者。然而,孔子没有成为首创者。  《诗》云:“赳赳武夫,国之干城。”自古言兵法者,必推司马穰苴与孙武。《孙子兵法》现仍保存完好,故孙武被
期刊
所谓“官箴书”,翻译成现代汉语,大体上就相当于“干部读本”或“宦海指南”,主要用以向新任或候补的地方官员传授为官之道和治理经验。宋代官僚制度发达,官箴书也不断出现,时至今日,尚可见到五种,即李元弼的《作邑自箴》、吕本中的《官箴》、胡太初的《昼帘绪论》、许月卿的《百官箴》及佚名的《州县提纲》。  在传统儒家社会的观念中,为官首要之事,便是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行。因此吕本中《官箴》开篇即说道:“当官之法,
期刊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
期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二十三)     清代地方的监察机构有总督、巡抚、按察司和道员等衙门。总督和巡抚在明初是临时派遣的,到清代已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总督为二品大员,如果兼有尚书的职务,就是从一品了。一个总督管理一省或两三个省的事务,以军政为主,兼管民政。巡抚为从二品,负责一个省的军政、民政。在名义上,总督的地位比巡抚高,是上下级关系,但他们两个人在意见不一致时,谁也管不了谁。大家都向皇帝奏报,
期刊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大概是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牧童忽然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写法出击  儿童是夏天的精灵。读前两句,一个悠然骑着黄牛,引吭高歌的活泼儿童跃然纸上。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而到第四句急转直下,“忽然闭口立”,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
期刊
室小才容膝a,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b,又遇始裘天c。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d,随处一欣然。  (《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八)注释:  a 容膝:仅容两膝,形容居室狭小。《韩诗外传》:“所安不过容膝。”陆游《或问余近况示以长句》有“草庐容膝乐忘贫”的句子。  b 授衣月:指农历九月。《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c 始裘天:《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
期刊
中国古代服饰中善于表现人的情绪和美感的部分,除了摇曳的裙摆,还有宽大的衣袖。古代“仕女图”也总是对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着力刻画,令人印象深刻。前面我们讲过“裙”(见本刊2019年第4期),本期我们来说说“袖”。  “袖”以前写作“褎”,由“衣”和“”组成。“衣”表示字的意义跟衣服有关,“”读作suì,是“穗”的早期字形,此处表示“袖”的读音与之接近。“袖”另有一种字形为“褏”,改用“由”表示整个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