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期政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意识的转变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v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安之策。2019年,广东省相关部门印发文件,给予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同时也规定本科生的择业期为毕业两年内。文章从某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毕业生样本的三轮就业谈话及实际就业情况中出现的就业意识转变出发,对其宏观、微观的影响因素做了就业数据分析,提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四点对策,同时也提出加强思政工作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择业期;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就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3-0034-0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国家的民生之本、民安之策。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2018年11月27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中强调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3月18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安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实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期政策(试行)的通知》,文中提出“为高校毕业生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给予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粤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同时也规定本科生的择业期为毕业两年内。
  一、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毕业生的三轮就业谈话样本数据分析
  (一)优秀毕业生的概念
  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很多学校都会进行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综合评价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表彰学生群体里面的佼佼者。通过优秀毕业生的朋辈教育,能够营造追求先进、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
  (二)优秀毕业生三轮就业谈话的数据变化
  在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过程中,就业指导老师与毕业生通过面谈、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进行一对一交流来获取每位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信息,形成结果报告。通过谈话,不但可以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而且还可以对毕业生个体进行思想教育与求职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分层分类管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关怀,有利于实施更具人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此次的研究样本毕业生的三轮就业谈话调查结果如下:有59.0%、69.2%、78.2%的毕业生选择求职就业,主要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就业;有7.7%、6.4%、5.1%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和自由职业,例如做家教和开网店;有33.3%、24.4%、16.7%的毕业生参加国(境)内外升学。
  (三)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意识的转变
  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校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是什么呢?从其求职就业的选择结果可以获悉,在求职前期,高校毕业生的单位意向将外资企业列在第一位,占求职就业中的43.1%,其后分别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公务员机构事业单位,其占比分别是20.5%、19.9%、11.4%,其他占5.1%;在他们求职中后期的实际就业中,选择私营企业占第一位,占48.2%,然后才是国有企业(23.8%)、公务员机构事业单位(17.1%)、外资企业(6.5%),其他占4.4%。
  高校毕业生随着对就业形势理解的加深而改变了求职意向,最主要是因为其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难以匹配,而且毕业生普遍希望发展起点更高一点,能有较为清晰的未来职业发展路径。高校毕业在整个求职过程中,他们普遍通过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增加人脉、了解形势等方式掌握更多的求职技能和职业认知,提高自己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一些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现象,对于一些比较底层、工作条件较差、薪水不高的工作他们是不愿意做的,而一些工作条件较好的外资企业却不太喜欢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且这些企业受经济和外部市场环境影响很大,企业内部的岗位竞争也较为激烈,学生的就业权益没有得到很好保障。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重视其经济待遇和发展前途,尤其是豐厚薪金报酬、才华得以施展、行业发展前景不错这三个因素。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新一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更加关注实现自我价值的外部环境和生存条件,其自我评价趋于理性,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强调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转变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的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因为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求职前没有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
  (一)宏观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时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也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一系列政策,为学生顺利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响应国家的号召,广泛宣传上述政策和西藏新疆专招等国家专项招聘项目,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参加国家的专招项目,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逐渐向良好积极的方向转变。
  (二)微观因素
  当前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完全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相比较而言,高校的教学内容存在着滞后、不对口的情况,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其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不少高校毕业生仍然认为只要把简历做得漂漂亮亮,在简历后面附上尽可能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把简历投递到各大公司网站,或者去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就足够了。尽管有些毕业生能意识到基层工作和偏远地区急需人才,能够最好地锤炼自己,但仍顾虑这些地方客观条件落后,会限制自己才能的施展。有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往往受到社会与家庭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职业的等级化,把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有些毕业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凡是与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职业就不予考虑,这就增加了就业难度。有些学生缺乏奉献奋斗的精神,其个人期望明显与社会需求格格不入。甚至还有个别毕业生的攀比心理严重,明明已经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看到同宿舍的同学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后就立即辞掉现有工作,然后重新加入到求职大军中。这些想法与做法不仅影响到毕业生当下的就业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   三、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
  关于什么才是一个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优秀毕业生所应该具备的就业条件,学生和企业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学生重视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就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企业强调毕业生首先要“调整就业心态”。因此,引导毕业生调整好择业心态,树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正确就业观是真正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前提。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不同,其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大部分学生热衷于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不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不相同,找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剖析自我能力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准备充分的大学生毕业后会很快找到第一份工作,在与工作的磨合中逐渐了解自身的潜力,有机会再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社会在发展,大学生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功就业,就需要有正面积极的职业认知。这种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包括刚进入高校大门的新生以及其他年级的学生。一方面,高校不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等问题,而且要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渠道如从网络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做好学生就业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与地方的具体就业政策和相关行业的改革发展动向,及时了解企业对就业工作的要求,匹配职业和教学的需求,通过实地走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当好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沟通桥梁,深度开发就业市场,举办重点企业专场交流活动。这就需要高校落实指导就业一条龙服务,成立工作小组,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思路,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具体措施,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主要负责人密切关注学生就业进展情况。
  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指学生在就业之前要认真地考虑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衡量自己的动手能力有多强,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然后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应聘的成功率,也有助于其发挥潜能。
  首先是要主动寻求就业机会,敢于自我推荐。即使有些岗位不是自己目前非常满意的,但只要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就应该考虑。一些毕业生完全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也有一些毕业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家人的社会关系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事实上,毕业生主动寻找合适岗位是成功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当就业机会来临时,毕业生要珍惜和积极争取这个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被“伯乐”相中。总之,学生最终能否成功就业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
  其次是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实现角色转换。“一职定终身”的现象早已有了改变,高校毕业生工作以后仍然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建议实施“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三步走战略。学生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资源,对就业岗位缺乏选择资本。因此,高校毕业生在有适合自己的岗位时应该先就业,实现跨入社会的第一步,然后在工作之余抬头看社会,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择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有一定的资金和人脉资源,也就是创业时机来临。
  再次是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综合发展能力。一个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应该一直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读大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发展自己,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才能满足更多岗位的需求。众所周知,现在的用人单位重视求职者的综合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扎实学好专业理论的同时,要全方位培养自己处理工作的能力,并取得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
  最后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好就业心态。学生本科毕业后对就业缺乏清晰目标时,继续升学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出国出境升学深造等。一些毕业生求职危机感不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仍旧是抱持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思想,在就业区域和职业类型上出现扎堆求职现象。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和社会需求,毕业后勇敢接受社会的挑战,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做出客观理性的选择,往往是很多毕业生能够获得职业发展机会的有效策略。
  四、发挥思政工作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中的作用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储备,把能招揽到合适的人才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在招聘过程中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学业成绩等评价指标,但更为关注其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等;其二是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分析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其三是将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品质的重要标准。
  当前一些新闻媒体过分夸大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许多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胜。这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开展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学生个体完善,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意识,确立清晰就业方向,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在具体的思政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就业模式转变,建立长期就业指导机制,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积极推进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平衡个人期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要改变只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地就业。
  [ 参 考 文 献 ]
  [1] 何永红.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2012(27):96-97.
  [2] 陈华锋,贲爱玲.“三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7(10):84-88.
  [3] 许建林.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构建创业培训工作新体系[J].人力资源管理,2018(3):341-342.
  [4] 刘汇洋.提升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择业观影响的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42):160-161.
  [5] 姚裕群.大学生就业难何解[J].人民论坛,2019(11):72-73.
  [6] 陈静,蒋维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科学的择业观: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2):120.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该研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分析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入手,探讨通过优化理论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加强师资建设、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方式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并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期刊
[摘 要]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和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与使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大审美教育的砝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亦即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构建完善的人格。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实施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高校图书馆理应有所作为。  [关键词]美育;文化的美质;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关键词]课程思政;物理化学课程;课程改革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课程思政是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教书育人功能的本意。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想政治
期刊
[关键词]地方性;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与园林艺术课程;微景观;教学改革  学好建筑设计与园林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风景园林理论水平及参与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能力很有帮助。从相关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可知,建筑设计与园林艺术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所占的分量很小,内容涉及面窄,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雷同,缺乏地方性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缺乏。针对其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应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期刊
[关键词]雨课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教学改革  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土壤基础知识和土壤污染的相关理论,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土壤学和土壤污染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期刊
[关键词]信息化;学生中心;过程流体机械;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2013年6 月,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签约成员,这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帷幕在我国已经拉开[1]。《华盛顿协议》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三大基本理念,引导和促进着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核心一环是课程教学,只有保证课程教学产出(课程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学生毕业时
期刊
[摘 要]为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并具备一定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2017年组建了“大统计”课程组。通过整合分散的统计教学资源,课程组构建了一套稳定的教学分工合作+动态教学调整机制。作为统计课程的排头兵,应用统计学课程在开课学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先行探索。为了检验改革成果,课程组特地组织了一次应用统计学学后反馈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该课程教学改
期刊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经验借鉴  为了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型。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
期刊
[关键词]新农科;农学;核心课程群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21世纪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人工智能化在农业产业链各個环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以劳动力为主的农业发展速度逐步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农业发展。2018年5月3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大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前夕,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
期刊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蚌埠学院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适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