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公共工程投资项目审计一直局限于竣工决算审计,主要是对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这种审计方式在规范造价管理、遏制高估冒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工程 投资 审计 问题
1、我国推行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1竣工决算审计模式阻碍绩效审计目标的实现
(1)从审计内容看它着眼于微观上的造价审核,以查错防弊为主,而不是从宏观决策和管理的体制上、机制上找问题,难以体现绩效审计的建设性。
(2)从审计方式看它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事前预防和过程监控。由于公共工程投资项目规模大,管理环节多,建设程序复杂,使得在建设过程各个环节中既有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勾结,又有施工单位与施工单位的“默契”(如招投标过程中的“陪标”、“串标”等),既有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的“密切协作”(如恶意提高标准和变更设计方案),又有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的“沆瀣一气”。可以说是“步步荆棘、步步陷阱”。
(3)从审计依据看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实施审查,审计人员对工程建设当时的施工情况、市场物价等信息难以准确把握,常常只能将有关签证单、验收单、进货单等本应加以审计的资料作为审计依据,“这本身就意味着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的幕后交易的默认”,从而放纵了违规违纪行为,由此承担了大量的审计风险,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1.2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
由于传统审计范围狭窄,目的单一,审计人员只是围绕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受传统公共工程投资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开展绩效审计时依然习惯性地使用合规性审计的方法,主要还是就违纪查违纪,就项目审项目,就资金审资金,习惯于审查几个具体的问题,查几个案件,收缴一点资金,很少从宏观全局着眼,从机制上、体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致使投资审计依然缺乏前瞻性,缺乏系统性。
1.3审计人员的素质未能适应绩效审计的需要
国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多元化和创新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贯穿于绩效审计全过程,而统计分析方法则贯穿于调查研究之中。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要检查确定工程项目政策目标以及实施方法所依据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评价实现目标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包括未预见的副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2、我国推行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对策
2.1逐步推行重点问题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公共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对项目从立项开始到竣工决算为止的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连续、全面、系统地审计[51]。它要求审计人员从一开始就介入建设工作,参与建设管理,发挥监督和评价职能,确保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跟踪审计与竣工决算审计相比是体现系统科学思想的更优审计模式。首先,跟踪审计把审计作为子系统融入了项目建设这个大系统,成为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大系统中,审计不仅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而且通过审计与项目建设系统各方面,包括设计、建设、监理、施工等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产生出了新的、更优的整体功能产生了1+1>2的放大效应,促进了更大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如前所述在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尽收眼底,降低了绩效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
由于公共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在探索跟踪审计的初期,开展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审计部门面临着工作量大与人员不足的矛盾。因此,只有掌握适当的方法,抓住重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本文认为,可以采用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采取不同的跟踪审计模式的方法:
(1)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由审计机关根据项目特点和自身力量,安排每年几次或每季度一次的定期跟踪审计;
(2)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小、有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项目,选择重点控制环节,进行不定期的跟踪审计;
(3)对政府要求高、时间紧、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则派出审计组进驻项目现场,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驻场跟踪审计。
其次,抓住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项目决策与设计方案、征地拆迁情况、招标投标、合同履行情况、材料与设备采购情况、设计变更情况和建设资金等8个重点环节确保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2.2点上微观审计与面上宏观审计相结合
现阶段我国开展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就是要打破“就项目审项目,就资金审资金”的传统模式,坚持“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动改革,规范秩序,提高效益”的原则。绩效审计作为社会的保健医生,禁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孤立、机械、静止地看问题,要用系统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审计师在揭露具体公共工程项目问题的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行业、投资管理、投融资体制、投资法制建设,以及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把审项目、审资金、审财务收支三者结合起来,把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与促进改革体制、完善法制、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体现了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监督与服务的最终目的。
2.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要推动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事业的发展,人才是根本。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为迎接绩效审计的挑战作好准备:
2.3.1培养复合人才就是每个个体的人要具备复合知识,以一当十。从审计机关看,因为人力资源不可能无限增加,国家也是向“小政府大社会”和“有限政府”方向发展的。在审计人力资源方面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多专业知识的掌握。审计署可以通过组织审计人员到绩效审计开展得好的国家和地区去学习,具体体会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操作,强化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积累实践经验。
2.3.2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开展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需要审计机关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但由于编制、经费等因素限制,决定了审计机关不可能将所有需要的专业人员配备齐全。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除了整合内部人力资源外,还应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利用外部人力资源为审计服务,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在绩效审计项目需要时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的途径来解决审计力量配置问题。
2.3.3提升审计队伍学历层次。提高我国审计人员文化结构是提高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审计系统已经在人员素质的提高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人员素质还可以有更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
参 考 文 献
[1]杜伟飞.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与实施[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2):19
[2]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J].审计研究,2005,1:55
[3]徐宁生.江苏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硕果累累[J].中国审计,2005,1:5
[关键词] 工程 投资 审计 问题
1、我国推行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1竣工决算审计模式阻碍绩效审计目标的实现
(1)从审计内容看它着眼于微观上的造价审核,以查错防弊为主,而不是从宏观决策和管理的体制上、机制上找问题,难以体现绩效审计的建设性。
(2)从审计方式看它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事前预防和过程监控。由于公共工程投资项目规模大,管理环节多,建设程序复杂,使得在建设过程各个环节中既有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勾结,又有施工单位与施工单位的“默契”(如招投标过程中的“陪标”、“串标”等),既有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的“密切协作”(如恶意提高标准和变更设计方案),又有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的“沆瀣一气”。可以说是“步步荆棘、步步陷阱”。
(3)从审计依据看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实施审查,审计人员对工程建设当时的施工情况、市场物价等信息难以准确把握,常常只能将有关签证单、验收单、进货单等本应加以审计的资料作为审计依据,“这本身就意味着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的幕后交易的默认”,从而放纵了违规违纪行为,由此承担了大量的审计风险,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1.2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
由于传统审计范围狭窄,目的单一,审计人员只是围绕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受传统公共工程投资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开展绩效审计时依然习惯性地使用合规性审计的方法,主要还是就违纪查违纪,就项目审项目,就资金审资金,习惯于审查几个具体的问题,查几个案件,收缴一点资金,很少从宏观全局着眼,从机制上、体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致使投资审计依然缺乏前瞻性,缺乏系统性。
1.3审计人员的素质未能适应绩效审计的需要
国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多元化和创新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贯穿于绩效审计全过程,而统计分析方法则贯穿于调查研究之中。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要检查确定工程项目政策目标以及实施方法所依据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评价实现目标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包括未预见的副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2、我国推行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对策
2.1逐步推行重点问题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公共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对项目从立项开始到竣工决算为止的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连续、全面、系统地审计[51]。它要求审计人员从一开始就介入建设工作,参与建设管理,发挥监督和评价职能,确保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跟踪审计与竣工决算审计相比是体现系统科学思想的更优审计模式。首先,跟踪审计把审计作为子系统融入了项目建设这个大系统,成为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大系统中,审计不仅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而且通过审计与项目建设系统各方面,包括设计、建设、监理、施工等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产生出了新的、更优的整体功能产生了1+1>2的放大效应,促进了更大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如前所述在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尽收眼底,降低了绩效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
由于公共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在探索跟踪审计的初期,开展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审计部门面临着工作量大与人员不足的矛盾。因此,只有掌握适当的方法,抓住重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本文认为,可以采用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采取不同的跟踪审计模式的方法:
(1)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由审计机关根据项目特点和自身力量,安排每年几次或每季度一次的定期跟踪审计;
(2)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小、有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项目,选择重点控制环节,进行不定期的跟踪审计;
(3)对政府要求高、时间紧、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则派出审计组进驻项目现场,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驻场跟踪审计。
其次,抓住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项目决策与设计方案、征地拆迁情况、招标投标、合同履行情况、材料与设备采购情况、设计变更情况和建设资金等8个重点环节确保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2.2点上微观审计与面上宏观审计相结合
现阶段我国开展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就是要打破“就项目审项目,就资金审资金”的传统模式,坚持“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动改革,规范秩序,提高效益”的原则。绩效审计作为社会的保健医生,禁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孤立、机械、静止地看问题,要用系统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审计师在揭露具体公共工程项目问题的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行业、投资管理、投融资体制、投资法制建设,以及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把审项目、审资金、审财务收支三者结合起来,把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与促进改革体制、完善法制、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体现了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监督与服务的最终目的。
2.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要推动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事业的发展,人才是根本。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为迎接绩效审计的挑战作好准备:
2.3.1培养复合人才就是每个个体的人要具备复合知识,以一当十。从审计机关看,因为人力资源不可能无限增加,国家也是向“小政府大社会”和“有限政府”方向发展的。在审计人力资源方面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多专业知识的掌握。审计署可以通过组织审计人员到绩效审计开展得好的国家和地区去学习,具体体会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操作,强化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积累实践经验。
2.3.2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开展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需要审计机关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但由于编制、经费等因素限制,决定了审计机关不可能将所有需要的专业人员配备齐全。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除了整合内部人力资源外,还应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利用外部人力资源为审计服务,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在绩效审计项目需要时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的途径来解决审计力量配置问题。
2.3.3提升审计队伍学历层次。提高我国审计人员文化结构是提高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审计系统已经在人员素质的提高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人员素质还可以有更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
参 考 文 献
[1]杜伟飞.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与实施[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2):19
[2]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J].审计研究,2005,1:55
[3]徐宁生.江苏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硕果累累[J].中国审计,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