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呼呼刮过,白云在天空疾驰,越飞越快。几分钟后,阳光灿烂的风景突然陷入沉夜的黑暗之中,预示着一场雷暴雨即将爆发。然而,这阵狂风似乎毫不相干:即便雨季来临,老挝渔民依旧继续捕捞洄游的鱼群。在这条河上,约有二十个捕鱼陷阱,当地人称之为“篱(Li)”,像是一架只剩一半的破损的桥——散落在急流湍滩之中。
经过两天的暴雨洗礼,成千上万尾鲇鱼无休无止地游进篱中。56岁的渔民玛·罕弗汤姆说:“这很奇怪,正常情况下,鱼只在晚上游来。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鱼。”但初露头角的希望很是短暂。经过两天充盈的盛况,鱼完全消失了,两个星期里,渔民们什么也没捞到。
这一定是有原因的,水位线不可预估,不断地由高至低起伏不定。玛说:“正常情况下,水位线在雨季都会保持高位,直到10月份才会有大变化。但最近几年它表现得很奇怪。鱼的洄游路线也变化无常。”中国境内的上游大坝和全球变暖可能要为引起水位线变化负主要责任。玛的妻子叙述说:“现在,有时甚至没有足够的鱼供我们吃。”
捕鱼陷阱
孔埠位于老挝占巴塞省的偏南地区,南部与柬埔寨接壤。孔埠覆盖了“西潘敦”(或称“四千岛”)的大部分区域。50公里长的风景线是湄公河上的瀑布和湍流的家园,布满渔村和码头,以及淡水海豚。在旱季,水珠在宽阔的河中勾勒出数不清的小岛,并汇聚成壮观的瀑布,渔民们将渔网撒向泡沫覆盖的深潭之中。湄公河以多种方式支撑着野生生物和数不清的老挝人的生命和生活(1/3的老挝人都沿河而居)。本地人依靠捕鱼和农田灌溉获益为生。村社倾向于自给自足,生产出他们需要的大部分物质,如米、甘蔗,椰子和蔬菜,需要的时候从河中捕鱼并制造纺织品。老挝人常说:“如果西潘敦的人想要吃鱼,他们只需生火架锅备好水,鱼会自动跳进锅中。”
西潘敦最引人瞩目的是当地人从湄公河上捕鱼所使用的方法。在不同的季节,他们会使用许多不同的方法从强大的河流中狩猎。直到1950年末及1980年代初期,渔业养殖与捕捞一直是孔埠的大型传统产业。渔猎几乎完全只为满足生存需要,只有少数例外,是为了以货易货的贸易。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他们所面临的未来已不确定。如今,渔猎已不再只满足国内消费,湄公河中的大部分鱼产品以高价出口到泰国。老挝与柬埔寨过度的渔猎和非法捕捞,以及大坝,航道项目和生境破坏都威胁着鱼的数量。湄公河上的捕捞渔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根据湄公河委员会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一年捕获量达15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6%。
在雨季来临之前,一种叫做“篱空码Li Kok Ma”的捕鱼陷阱会被建造出来,而造一个至少需要两个星期。渔民使用大量的木头和竹子做其结构,然后将篱空码以及其他类似的陷阱投入河中,将一些石头放于篱空码的左右两侧,形成两道栅栏,以将其固定,防止雨季来临时猛烈的河水冲击而失效。底部由竹子做成,很宽,会沉入水中,而前端会浮起来。这是雨季中最有效的捕鱼方法,绝对充满智慧。然而,强大的湄公河急流可能会在收获开始的几天之内将陷阱冲毁。在这些月份的某些时候,老挝渔民可能每天会捕得300公斤的鱼。
过去三年,庞大的鲇鱼在每个捕鱼季都会落入篱空码中。老挝渔民知道,大鲇鱼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受到法律保护,因此他们通常不会拿去市场上出售,而是将肉分给村子里的人。200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升级版《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这条东南亚著名的河中的旗舰物种已正式宣布成为极度濒临灭绝的物种,其数量从前一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宣布其濒危开始,急剧下降。
老挝政府很久以来就意识到这条水道对洄游鱼类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1960,1970和1980年代的不同时期,老挝政府特别颁布法令禁止在湖沙洪(Hoo Sahong)中捕鱼。
即将消失的海豚
湄公河的海豚即伊洛瓦底海豚(拉丁名Orcarlla brevirostris,老挝语为帕卡paa Khaa)是在东南亚的部分近海岸、淡水河以及湖泊中发现的海豚的一支。初生时长约一米重约十公斤,成年海豚长约2.5米,重达130公斤,能存活近三十年。从全新世伊始,这种蓝灰带黑的小鲸鱼就已存在,二三成群地洄游来去。
虽然有时它被称为伊河豚,但它不是真正的河豚,而是生活在近海岸中的海洋豚,只是游进了河中。它的存在,在孟加拉国的博多河,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以及柬埔寨和老挝的湄公河都早有记载。
这种海豚的持续存在受到湄公河下游及其支流上的刺网渔法和爆破捕鱼法的严重威胁。如今,在这些地区,其总数已经降为100~300条之间。在西潘敦地区,可能仅有20~50条存活。
以老挝为根据地的西潘敦湿地计划正致力于鼓励老挝渔民使用传统的竹制捕鱼陷阱以及小型手提渔网——专为东阔岛,东萨丹岛和柬埔寨地区10~60米的深水保护区域特别设计制造。在柬埔寨内战时期,报道说红色高棉射杀了无数洞里萨湖中的海豚。但是,湄公河中存活的海豚在柬埔寨反而比在老挝拥有更长远的未来。专家们认为,以目前的死亡率来看,海豚在湄公河完全消失只剩下不到十年的时间。
经过两天的暴雨洗礼,成千上万尾鲇鱼无休无止地游进篱中。56岁的渔民玛·罕弗汤姆说:“这很奇怪,正常情况下,鱼只在晚上游来。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鱼。”但初露头角的希望很是短暂。经过两天充盈的盛况,鱼完全消失了,两个星期里,渔民们什么也没捞到。
这一定是有原因的,水位线不可预估,不断地由高至低起伏不定。玛说:“正常情况下,水位线在雨季都会保持高位,直到10月份才会有大变化。但最近几年它表现得很奇怪。鱼的洄游路线也变化无常。”中国境内的上游大坝和全球变暖可能要为引起水位线变化负主要责任。玛的妻子叙述说:“现在,有时甚至没有足够的鱼供我们吃。”
捕鱼陷阱
孔埠位于老挝占巴塞省的偏南地区,南部与柬埔寨接壤。孔埠覆盖了“西潘敦”(或称“四千岛”)的大部分区域。50公里长的风景线是湄公河上的瀑布和湍流的家园,布满渔村和码头,以及淡水海豚。在旱季,水珠在宽阔的河中勾勒出数不清的小岛,并汇聚成壮观的瀑布,渔民们将渔网撒向泡沫覆盖的深潭之中。湄公河以多种方式支撑着野生生物和数不清的老挝人的生命和生活(1/3的老挝人都沿河而居)。本地人依靠捕鱼和农田灌溉获益为生。村社倾向于自给自足,生产出他们需要的大部分物质,如米、甘蔗,椰子和蔬菜,需要的时候从河中捕鱼并制造纺织品。老挝人常说:“如果西潘敦的人想要吃鱼,他们只需生火架锅备好水,鱼会自动跳进锅中。”
西潘敦最引人瞩目的是当地人从湄公河上捕鱼所使用的方法。在不同的季节,他们会使用许多不同的方法从强大的河流中狩猎。直到1950年末及1980年代初期,渔业养殖与捕捞一直是孔埠的大型传统产业。渔猎几乎完全只为满足生存需要,只有少数例外,是为了以货易货的贸易。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他们所面临的未来已不确定。如今,渔猎已不再只满足国内消费,湄公河中的大部分鱼产品以高价出口到泰国。老挝与柬埔寨过度的渔猎和非法捕捞,以及大坝,航道项目和生境破坏都威胁着鱼的数量。湄公河上的捕捞渔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根据湄公河委员会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一年捕获量达15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6%。
在雨季来临之前,一种叫做“篱空码Li Kok Ma”的捕鱼陷阱会被建造出来,而造一个至少需要两个星期。渔民使用大量的木头和竹子做其结构,然后将篱空码以及其他类似的陷阱投入河中,将一些石头放于篱空码的左右两侧,形成两道栅栏,以将其固定,防止雨季来临时猛烈的河水冲击而失效。底部由竹子做成,很宽,会沉入水中,而前端会浮起来。这是雨季中最有效的捕鱼方法,绝对充满智慧。然而,强大的湄公河急流可能会在收获开始的几天之内将陷阱冲毁。在这些月份的某些时候,老挝渔民可能每天会捕得300公斤的鱼。
过去三年,庞大的鲇鱼在每个捕鱼季都会落入篱空码中。老挝渔民知道,大鲇鱼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受到法律保护,因此他们通常不会拿去市场上出售,而是将肉分给村子里的人。200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升级版《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这条东南亚著名的河中的旗舰物种已正式宣布成为极度濒临灭绝的物种,其数量从前一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宣布其濒危开始,急剧下降。
老挝政府很久以来就意识到这条水道对洄游鱼类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1960,1970和1980年代的不同时期,老挝政府特别颁布法令禁止在湖沙洪(Hoo Sahong)中捕鱼。
即将消失的海豚
湄公河的海豚即伊洛瓦底海豚(拉丁名Orcarlla brevirostris,老挝语为帕卡paa Khaa)是在东南亚的部分近海岸、淡水河以及湖泊中发现的海豚的一支。初生时长约一米重约十公斤,成年海豚长约2.5米,重达130公斤,能存活近三十年。从全新世伊始,这种蓝灰带黑的小鲸鱼就已存在,二三成群地洄游来去。
虽然有时它被称为伊河豚,但它不是真正的河豚,而是生活在近海岸中的海洋豚,只是游进了河中。它的存在,在孟加拉国的博多河,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以及柬埔寨和老挝的湄公河都早有记载。
这种海豚的持续存在受到湄公河下游及其支流上的刺网渔法和爆破捕鱼法的严重威胁。如今,在这些地区,其总数已经降为100~300条之间。在西潘敦地区,可能仅有20~50条存活。
以老挝为根据地的西潘敦湿地计划正致力于鼓励老挝渔民使用传统的竹制捕鱼陷阱以及小型手提渔网——专为东阔岛,东萨丹岛和柬埔寨地区10~60米的深水保护区域特别设计制造。在柬埔寨内战时期,报道说红色高棉射杀了无数洞里萨湖中的海豚。但是,湄公河中存活的海豚在柬埔寨反而比在老挝拥有更长远的未来。专家们认为,以目前的死亡率来看,海豚在湄公河完全消失只剩下不到十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