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际货币体系在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当今的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动荡都与这个核心经济关系的失衡密切相关。自金本位起,国际货币体系就已深深植入世界经济格局之中,若要找到革新与重振之路,必须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洞察。在未来的发展中,多元化货币体系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方向。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超主权货币 多元化货币体系
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曾经一度弱化,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衰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而在这变化当中,美元又重新走向了中心地位。欧元诞生已历十年,虽然在很多方面已显露出赶超美元的趋势,却因主权债务危机而产生了新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的逐渐放开,逐渐在人民币债券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中获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也开始有国家宣布在其外汇储备中持有人民币资产。要探究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必须先对复杂的现状做出分析和总结。
1.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向:
1.1论证目前美元中心、欧元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优缺点
对于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多数学者认为有利有弊,利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对某些特殊国家来说美元化亦有其重要性;弊在美元汇率的波动容易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Bergsten(2009)認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其他国家即使希望推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也无意挑战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的地位依靠其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支撑,而如果美国减少或者终止经常账户赤字,许多国家将被迫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调整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过程。对美国自身来说,美元的中心地位同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度垄断地位虽然给美国带来了诸如铸币税、新兴市场国家持有巨额美国国债导致美元利率下降从而降低美国国内融资成本等好处,但如Dobbs等(2009)指出,美国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例如外资流入美国使得2008年美元汇率被推高5%-8%,相当于大约300-600亿美元的净损失。国内学者如张云,刘骏民(2010)认为当前的美元—欧元货币体系存在相互竞争的滥发激励,从而加剧了全球流动性泛滥。李建军(2009)认为当前美元的世界供给机制存在天然缺陷,并在次贷危机之后暴露出了中止的风险。还有很大一部分学者专注于研究07年次贷危机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但对于次贷危机只是一场单纯的信用危机还是有更深刻的国际货币体系背景,意见并不统一。
1.2对超主权货币的设计,特别是对SDR的研究
Mateos Lago等(2009)指出,几十年前提出的SDR并未边缘化,而是正在复兴。作为合成货币,SDR具有资产多元化和价值稳定的功效。但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其流动性,为此主要国家应当鼓励和补贴私营SDR市场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国家或企业发行以SDR计价的债券,主要国家货币汇率钉住SDR,用SDR作为贸易结算的计价单位等等。Williamson(2009)认为,SDR适用范围的扩展取决于SDR资产可以被私人部门接受的程度。从非储备货币国家看,SDR的推广可能存在问题,必须把SDR资产的使用扩大到私人市场以增强其实用性。国内学者如曹红辉,周莉萍(2009)认为SDR存在诸如流通性、价值构成、发行基础以及汇率上的一系列困难,可能不便推广或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但周小川等亦认为SDR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3对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
一些研究认为,从目前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到多元货币体系的过渡存在一些风险。Mateos Lago等(2009)认为,历史上存在过可替代货币共同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时期,而目前由美元享受的过度特权也完全可能由更多货币所享受,但是网络性和路径依赖是发生改变的障碍。Cooper(2009)也认为,在下个10年或者更长时期内美元仍将是国际垄断货币,人为创造其它的国际货币将面临很多现实困难,除非这一行为的收益可以达到对各国有足够激励的程度。国内学者如钟伟(2001)认为不够集中的货币体系在流动性和政策协调上会出现困难,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十几年时间呈现无主导力量货币体系的现象。总的来说,这些学者的结论是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短期内不会形成。
1.4对亚洲货币体系合作的研究
清迈协议是很多学者在分析此问题时的重要参照。比较有特点的成果如李富有(2005)认为,亚洲在建立地区货币互换机制、货币合作基金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世界经济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亚洲传统与特征以及合作目标不明确等内外部诸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实行“国家准入”与“三重平行货币梯度推进”的货币合作运行方式与有效路径。赵锡军、李悦、魏广远(2007)在总结区域货币合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亚洲货币合作可行性进行研究,认为亚洲地区仅在某些方面符合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而在一些重要方面尚存有欠缺;同时并非所有国家之间进行货币合作都具备条件。这些学者认为亚洲尚不具备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制度保障、以汇率目标区为主体的货币合作机制的条件。
1.5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Frankel(2009)认为,人民币可能在10年内成为国际货币,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则可能需要30年。但那时候的货币体系可能是一个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SDR、黄金的混合体。Mateos Lago等(2009)认为,在多元货币体系中,最有可能成为储备货币的是在金融、国际贸易、GDP等与美国较接近的国家的货币,从这些指标判断,人民币将排在欧元和日元之后,主要原因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管制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相对落后。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更为热心,并提出了很多设计路径。总结下来大致是先成为区域性的结算货币,再逐步向真正的国际化发展。
总的来说,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目前的观点较为一致:当前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良甚至更替。 2.如果不存在一种占主导力量的货币
如果取消美元的中心地位,并限制欧元等其他货币的中心化,会不会是一种如同完全竞争市场的有效率的均衡?市场化是一个普适的思想,垄断力量的存在总会造成效率和公平的损失。但在国际货币体系问题上,并不能轻易地下结论。像1975-1986年这段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元、日元、马克共同作为世界货币,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地膨胀和动荡,加大了汇率风险,也不利于投资者稳定的市场预期的形成。
麦金农认为,1958-1983年间,按美元、原西德马克和日元计算的世界货币供给量,与美元供给量相比,更能恰当地解释全球性通货膨胀现象。由于这几种主要货币在这段时期内的高度替代性,使得世界货币供给量MW不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单独的美元供给Ma,而应是Ma与其它主要硬通货的供给量Mi之和,若Si为这些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则有:Mw=Ma+SbMb+ScMc+…。由此可以得出为确保世界货币供给量Mw的稳定的三个重要主张:一是大国间必须进行货币协调,在某一大国汇率发生波动时,其它国家不应以增发货币来冲销其影响而导致MW的膨胀;二是必须就世界货币的增长作出规定;三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全球协调,财政政策方面也必须同样达成概括性的协同制约协议。
不难看出以上主张的可操作性很低。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汇率的单边自主,但过分强调这一点,以及国际货币协调机制的非制度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福利增进成为不愿有人主动提供的公共物品,货币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则因搭便车而变得逆效。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主导货币作为事实上的本位,多货币共存并不是一个好的制度设计。
3.其他可能的国际货币体系设想
既然现状需要改良甚至更替,而没有主导力量的国际货币体系又面临很大困难,找出一种合理的答案就成了目前的关键问题。学者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做了多种设想。
3.1金本位
金本位最大的优点在于固定的汇率消除了对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天然缺陷:
3.1.1黄金的自律并不构成人类对清偿力增长的自律。为了保持币值稳定,作为本位的实物必须稀缺而存量可以保证稳定供给。因此这是任何以实物作为本位的货币体系都将面临的问题:经济的无限增长性与作为货币的实物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3.1.2总存在这种趋势:某种关键货币会因模范地遵守了金平价的自由兑换而得以代替黄金充当世界货币。但一旦拥有这种位置之后,这种货币便产生滥发冲动,并最终冲击金本位自身。例如一战前,90%的国际贸易支付以英镑而不是黄金进行。但当法币和黄金同时作为本位时,法币的供给M要取决于国内黄金存量G、黄金价格(兑换比)g和发行货币的准备金率n,即M=G*g/n。表面上看,法币的兑换比是官方固定的,因而当时的英镑具有足够的信誉,但通过减少发行英镑的准备金率,可以实现隐性的英镑超量发行。
所以说,金本位虽然在金融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天然的缺陷使得金本位或类似的实物本位在未来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2超主权货币
一般而言,论及超主权货币,多数是指SDR。SDR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困难。
经常为学者所提及的SDR的好处大致有:
(1)其发行与任何国家的经常项目无关,避免了单一国际货币必然会遇到的特里芬难题。
(2)铸币税将由IMF征收,可以保证其得到更公平的使用。
而SDR的不利之处似乎更多一些:
(1)对于一国来说,其出资的IMF份额与其未来可获得的SDR贷款额和表决权挂钩,政治与经济不能分离。
(2)长期不流通,不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职能。
(3)其发行基础无论定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总额还是黄金储备总额都显不公平。
(4)SDR价值构成的依据是一篮子货币,但这仍然是少数几种货币构成的,难以反映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
(5)即使依照一篮子货币确定了SDR的理论价格,也会由于主要货币的汇率均为浮动而不稳定。
另外,与金本位一样,超主权货币体系也存在着天然的缺陷。欧元是超主权货币的良好的实践,但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欧元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说明了超主权货币的内在矛盾。欧元区国家在所谓的不可能三角中,选择的是资本的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放弃,由欧洲央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但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仍旧是各自为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独立的货币政策,在危机发生时,只能使用有限的财政政策来应对;没有货币政策配套的情况下,效果很难讲。这是超主权货币必然面临的问题。
所以,SDR的前景并不乐观。
3.3多元化的货币体系
很多学者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勢的看法是多元化。但对多元化的界定,众多学者看法不一,大致又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3.3.1单一货币联盟。这是一种类似于超主权货币或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情况,不同的是,这种货币联盟并不强调全球范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局域性的最适货币区。
3.3.2多重货币联盟,包括货币局制度,平行货币制度等。多重货币联盟可视为向单一货币联盟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阶段。
3.3.3主导货币区域化。即一种货币在周边区域内,在政府法定或私人部门事实选择情况下,逐渐取得区域性主导货币的地位。
在现实世界来看,这三种情况欧亚美刚好各对应其一。欧元区作为单一货币联盟,已在统一的货币体系下运行多年。美洲的情况,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货币体系和政策亦有较好的趋同,拉丁美洲则有不少国家实现了美元化或有此趋势,美洲在事实上体现出主导货币区域化的现状。至于亚洲,香港地区的货币局制度是多重货币联盟的特征,但也正如前所述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整个亚洲在货币体系上的统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且不说东亚与西亚这经济运行方式和文化上的两极能否接受货币体系的趋同,只在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圈内,将会出现何种主导货币目前也不易确认。前段时间有学者提出“东亚美元化”,这种方案已经是人民币、日元和亚元之外的第四种方案。当然这其中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更高一些,理由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地位的稳固,乃至中国政治的日益强势会为人民币作为本位提供长期的稳定。
总的来说,欧亚美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上有很大不同,与其期待全球单一的货币体系的形成,不如推动欧亚美沿着事实上选择的路径各自发展。这样的话,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三大货币区域——目前已经看起来比较明朗的欧元区和美元区,以及较为复杂的亚元区。在这一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中,起主导力量的是少数几种在不同的次级区域之内各自起领导作用的货币;在区域之间,因为主导货币的数量之少,又将具有高度的协调性。这种保留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也许是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礼卿.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M]. 人民出版社. 2005.6.
[2]熊爱宗,黄梅波. 国际货币多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9.
[3]钟伟. 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J]. 国际金融研究. 2001.4.
[4]李建军.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理论框架、模式和面临的风险[J]. 国际金融研究. 2009.7.
[5]Mateos y Lago, Rupa Duttagupta, Rishi
Goyal. The Debate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J]. IMF staff position note. 2009.9
[6]John Williamson. Why SDRs Could Rival
the Dollar [J].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9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超主权货币 多元化货币体系
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曾经一度弱化,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衰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而在这变化当中,美元又重新走向了中心地位。欧元诞生已历十年,虽然在很多方面已显露出赶超美元的趋势,却因主权债务危机而产生了新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的逐渐放开,逐渐在人民币债券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中获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也开始有国家宣布在其外汇储备中持有人民币资产。要探究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必须先对复杂的现状做出分析和总结。
1.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向:
1.1论证目前美元中心、欧元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优缺点
对于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多数学者认为有利有弊,利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对某些特殊国家来说美元化亦有其重要性;弊在美元汇率的波动容易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Bergsten(2009)認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其他国家即使希望推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也无意挑战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的地位依靠其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支撑,而如果美国减少或者终止经常账户赤字,许多国家将被迫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调整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过程。对美国自身来说,美元的中心地位同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度垄断地位虽然给美国带来了诸如铸币税、新兴市场国家持有巨额美国国债导致美元利率下降从而降低美国国内融资成本等好处,但如Dobbs等(2009)指出,美国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例如外资流入美国使得2008年美元汇率被推高5%-8%,相当于大约300-600亿美元的净损失。国内学者如张云,刘骏民(2010)认为当前的美元—欧元货币体系存在相互竞争的滥发激励,从而加剧了全球流动性泛滥。李建军(2009)认为当前美元的世界供给机制存在天然缺陷,并在次贷危机之后暴露出了中止的风险。还有很大一部分学者专注于研究07年次贷危机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但对于次贷危机只是一场单纯的信用危机还是有更深刻的国际货币体系背景,意见并不统一。
1.2对超主权货币的设计,特别是对SDR的研究
Mateos Lago等(2009)指出,几十年前提出的SDR并未边缘化,而是正在复兴。作为合成货币,SDR具有资产多元化和价值稳定的功效。但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其流动性,为此主要国家应当鼓励和补贴私营SDR市场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国家或企业发行以SDR计价的债券,主要国家货币汇率钉住SDR,用SDR作为贸易结算的计价单位等等。Williamson(2009)认为,SDR适用范围的扩展取决于SDR资产可以被私人部门接受的程度。从非储备货币国家看,SDR的推广可能存在问题,必须把SDR资产的使用扩大到私人市场以增强其实用性。国内学者如曹红辉,周莉萍(2009)认为SDR存在诸如流通性、价值构成、发行基础以及汇率上的一系列困难,可能不便推广或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但周小川等亦认为SDR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3对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
一些研究认为,从目前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到多元货币体系的过渡存在一些风险。Mateos Lago等(2009)认为,历史上存在过可替代货币共同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时期,而目前由美元享受的过度特权也完全可能由更多货币所享受,但是网络性和路径依赖是发生改变的障碍。Cooper(2009)也认为,在下个10年或者更长时期内美元仍将是国际垄断货币,人为创造其它的国际货币将面临很多现实困难,除非这一行为的收益可以达到对各国有足够激励的程度。国内学者如钟伟(2001)认为不够集中的货币体系在流动性和政策协调上会出现困难,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十几年时间呈现无主导力量货币体系的现象。总的来说,这些学者的结论是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短期内不会形成。
1.4对亚洲货币体系合作的研究
清迈协议是很多学者在分析此问题时的重要参照。比较有特点的成果如李富有(2005)认为,亚洲在建立地区货币互换机制、货币合作基金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世界经济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亚洲传统与特征以及合作目标不明确等内外部诸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实行“国家准入”与“三重平行货币梯度推进”的货币合作运行方式与有效路径。赵锡军、李悦、魏广远(2007)在总结区域货币合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亚洲货币合作可行性进行研究,认为亚洲地区仅在某些方面符合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而在一些重要方面尚存有欠缺;同时并非所有国家之间进行货币合作都具备条件。这些学者认为亚洲尚不具备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制度保障、以汇率目标区为主体的货币合作机制的条件。
1.5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Frankel(2009)认为,人民币可能在10年内成为国际货币,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则可能需要30年。但那时候的货币体系可能是一个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SDR、黄金的混合体。Mateos Lago等(2009)认为,在多元货币体系中,最有可能成为储备货币的是在金融、国际贸易、GDP等与美国较接近的国家的货币,从这些指标判断,人民币将排在欧元和日元之后,主要原因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管制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相对落后。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更为热心,并提出了很多设计路径。总结下来大致是先成为区域性的结算货币,再逐步向真正的国际化发展。
总的来说,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目前的观点较为一致:当前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良甚至更替。 2.如果不存在一种占主导力量的货币
如果取消美元的中心地位,并限制欧元等其他货币的中心化,会不会是一种如同完全竞争市场的有效率的均衡?市场化是一个普适的思想,垄断力量的存在总会造成效率和公平的损失。但在国际货币体系问题上,并不能轻易地下结论。像1975-1986年这段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元、日元、马克共同作为世界货币,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地膨胀和动荡,加大了汇率风险,也不利于投资者稳定的市场预期的形成。
麦金农认为,1958-1983年间,按美元、原西德马克和日元计算的世界货币供给量,与美元供给量相比,更能恰当地解释全球性通货膨胀现象。由于这几种主要货币在这段时期内的高度替代性,使得世界货币供给量MW不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单独的美元供给Ma,而应是Ma与其它主要硬通货的供给量Mi之和,若Si为这些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则有:Mw=Ma+SbMb+ScMc+…。由此可以得出为确保世界货币供给量Mw的稳定的三个重要主张:一是大国间必须进行货币协调,在某一大国汇率发生波动时,其它国家不应以增发货币来冲销其影响而导致MW的膨胀;二是必须就世界货币的增长作出规定;三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全球协调,财政政策方面也必须同样达成概括性的协同制约协议。
不难看出以上主张的可操作性很低。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汇率的单边自主,但过分强调这一点,以及国际货币协调机制的非制度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福利增进成为不愿有人主动提供的公共物品,货币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则因搭便车而变得逆效。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主导货币作为事实上的本位,多货币共存并不是一个好的制度设计。
3.其他可能的国际货币体系设想
既然现状需要改良甚至更替,而没有主导力量的国际货币体系又面临很大困难,找出一种合理的答案就成了目前的关键问题。学者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做了多种设想。
3.1金本位
金本位最大的优点在于固定的汇率消除了对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天然缺陷:
3.1.1黄金的自律并不构成人类对清偿力增长的自律。为了保持币值稳定,作为本位的实物必须稀缺而存量可以保证稳定供给。因此这是任何以实物作为本位的货币体系都将面临的问题:经济的无限增长性与作为货币的实物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3.1.2总存在这种趋势:某种关键货币会因模范地遵守了金平价的自由兑换而得以代替黄金充当世界货币。但一旦拥有这种位置之后,这种货币便产生滥发冲动,并最终冲击金本位自身。例如一战前,90%的国际贸易支付以英镑而不是黄金进行。但当法币和黄金同时作为本位时,法币的供给M要取决于国内黄金存量G、黄金价格(兑换比)g和发行货币的准备金率n,即M=G*g/n。表面上看,法币的兑换比是官方固定的,因而当时的英镑具有足够的信誉,但通过减少发行英镑的准备金率,可以实现隐性的英镑超量发行。
所以说,金本位虽然在金融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天然的缺陷使得金本位或类似的实物本位在未来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2超主权货币
一般而言,论及超主权货币,多数是指SDR。SDR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困难。
经常为学者所提及的SDR的好处大致有:
(1)其发行与任何国家的经常项目无关,避免了单一国际货币必然会遇到的特里芬难题。
(2)铸币税将由IMF征收,可以保证其得到更公平的使用。
而SDR的不利之处似乎更多一些:
(1)对于一国来说,其出资的IMF份额与其未来可获得的SDR贷款额和表决权挂钩,政治与经济不能分离。
(2)长期不流通,不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职能。
(3)其发行基础无论定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总额还是黄金储备总额都显不公平。
(4)SDR价值构成的依据是一篮子货币,但这仍然是少数几种货币构成的,难以反映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
(5)即使依照一篮子货币确定了SDR的理论价格,也会由于主要货币的汇率均为浮动而不稳定。
另外,与金本位一样,超主权货币体系也存在着天然的缺陷。欧元是超主权货币的良好的实践,但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欧元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说明了超主权货币的内在矛盾。欧元区国家在所谓的不可能三角中,选择的是资本的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放弃,由欧洲央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但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仍旧是各自为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独立的货币政策,在危机发生时,只能使用有限的财政政策来应对;没有货币政策配套的情况下,效果很难讲。这是超主权货币必然面临的问题。
所以,SDR的前景并不乐观。
3.3多元化的货币体系
很多学者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勢的看法是多元化。但对多元化的界定,众多学者看法不一,大致又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3.3.1单一货币联盟。这是一种类似于超主权货币或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情况,不同的是,这种货币联盟并不强调全球范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局域性的最适货币区。
3.3.2多重货币联盟,包括货币局制度,平行货币制度等。多重货币联盟可视为向单一货币联盟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阶段。
3.3.3主导货币区域化。即一种货币在周边区域内,在政府法定或私人部门事实选择情况下,逐渐取得区域性主导货币的地位。
在现实世界来看,这三种情况欧亚美刚好各对应其一。欧元区作为单一货币联盟,已在统一的货币体系下运行多年。美洲的情况,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货币体系和政策亦有较好的趋同,拉丁美洲则有不少国家实现了美元化或有此趋势,美洲在事实上体现出主导货币区域化的现状。至于亚洲,香港地区的货币局制度是多重货币联盟的特征,但也正如前所述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整个亚洲在货币体系上的统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且不说东亚与西亚这经济运行方式和文化上的两极能否接受货币体系的趋同,只在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圈内,将会出现何种主导货币目前也不易确认。前段时间有学者提出“东亚美元化”,这种方案已经是人民币、日元和亚元之外的第四种方案。当然这其中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更高一些,理由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地位的稳固,乃至中国政治的日益强势会为人民币作为本位提供长期的稳定。
总的来说,欧亚美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上有很大不同,与其期待全球单一的货币体系的形成,不如推动欧亚美沿着事实上选择的路径各自发展。这样的话,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三大货币区域——目前已经看起来比较明朗的欧元区和美元区,以及较为复杂的亚元区。在这一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中,起主导力量的是少数几种在不同的次级区域之内各自起领导作用的货币;在区域之间,因为主导货币的数量之少,又将具有高度的协调性。这种保留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也许是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礼卿.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M]. 人民出版社. 2005.6.
[2]熊爱宗,黄梅波. 国际货币多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9.
[3]钟伟. 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J]. 国际金融研究. 2001.4.
[4]李建军.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理论框架、模式和面临的风险[J]. 国际金融研究. 2009.7.
[5]Mateos y Lago, Rupa Duttagupta, Rishi
Goyal. The Debate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J]. IMF staff position note. 2009.9
[6]John Williamson. Why SDRs Could Rival
the Dollar [J].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9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