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tmd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实践能力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而我国农村小学因为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等因素,导致美术教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美术教学被削弱,对美术教学有不正确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上没有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导致学不能致用,与学生的生活相分离。探究美术活动课程,是为了改进农村美术教学、整合地方美术资源、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通过综合活动课程教学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生活中、传统手工艺室中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中学的乐趣,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关 键 词: 农村美术;活动课程;生活教育;创造力
  一、农村小学美术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切实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1]。轻视美术教学、传统美术课程、单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忽视了美术教育教学能给学校和学生带来的积极教育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活动课程已经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中明确提出,城区学校已经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综合活动课程,但是农村学校的美术活动课程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农村学校的美术活动课程实施的案例与经验相较于城市学校来说都比较少,但又因为农村学校地理位置而独具可利用资源,所以在农村地区开展美术活动课程是必要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
  对于农村学校来讲,寻求适合农村美术课程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农村学校开展美术活动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等,挖掘学生潜在的诸多能力,让学生在活动课程中促进全面发展。而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民间美术资源等,都为开展美术活动课程教学提供了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活动教学,有利于改进农村地区美术课程体系。
  二、农村小学美术活动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
  美术活动课程突破了传统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弥补了学科教学中“以教为主”的弊端[2]。而美术活动课程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综合性与探索性,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一)激发美术兴趣,保持美术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美术感兴趣是促使学生热爱美术学习的动力之一。对于农村学校来讲,美术课程的教学配置、教学手段、美术材料等都不够完备,传统的美术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对美术就没有足够的热爱与重视。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已有相关的经验,对于有吸引力的内容保持更高的兴趣。在教学方式上不是单一地讲授,在活动课程中,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在活动课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做出令自己满意的成果,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信心。美术活动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在生活、在社会、在小组合作中锻炼自己,去体验自己参与其中的成功与失败,难过与喜悦。同时因为美术活动课程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是知识的探索学习和应用创造,由此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把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了主动发现求知,让学生从学习态度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增强对美术学习的热爱。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新课标指出新时期的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农村学校不具备实验室、美术馆等配套资源,农村学生也不具备去美术馆、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条件,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维。高尔基说:“手教头脑,然后变聪明的头脑再教手,而聪明的手又促进大脑的深层发展。”所以,开展美术活动课程在创新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践动手做的过程中,认知思维经过反复地构建,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和最优性。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更新已有认知结构,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美术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方式多样,学习氛围轻松愉悦,教学材料丰富,这就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联系学生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当前农村美术教学开展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书本中的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现实生活相脱节,课本上的美术知识、材料、技巧及工具等,学生的脑海中是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开展美术综合活动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亲身体验生活中可视、可触的美术知识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在脑海中不断构建已有知识框架。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综合活动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发展,培养在未来生活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使用思维与能力,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实用价值的指导。
  三、农村小学美术活动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补充美术教学内容
  农村美术活动课程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美术教学配置不完善,所需美术材料不具备,最主要的是美术教材上的知识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学生脑海中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知识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书本与课堂上,导致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所以,在活动课程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与学生的特点,立足兴趣喜好,开发地方美术资源。第一是生活资源,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生活化教育,学生的生活处处有美术,如农村建筑、装饰、器具、农作等,都是可纳入活动课程教学中的,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脑海中已有相关经验,学生往往会更有兴趣,也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想象力。知识的运用创造往往超越预想,用所学知识去联系生活、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第二是地方美术资源,农村部分地区的美术资源保存得较好,如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等。通过活动课程,带领学生亲眼看、亲自做,让学生在现场情景中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欣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把这些内容纳入活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传承发展传统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美术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第三是自然资源,农村自然环境优美,可利用自然材料多,与其在书本上认识大自然,不如直接在大自然中去寻找它的奥秘。   (二)拓展教学组织形式
  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就决定了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区别于其他学科,通过校园与课堂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是不够的,进行班级统一教学也不能促进个体特色发展,所以开展活动课程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一方面,现场教学,美术馆、博物馆等是美术资源的宝库,越发达的地区学生参观学习的机会就越多,但农村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农村可以向校外拓展教学形式。通过活动课程“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大自然、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等真实场景中进行现场教学,学生更能产生情感,有意义地去发现学习。另一方面,开放教学、美术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具备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学生的成长空间会更大,思维能力等也会快速提升。
  (三)转变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课堂应该是轻松欢快的,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讲授法或许利于让学生掌握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但是没有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在讲授法的基础上应该增添更多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3]。活动课程教学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选择通过游戏、活动作业、手工、表演和实验等来获得促进思维与能力发展。农村学生因为一些原因,可能比较胆小、不自信、缺少关爱,在美术课堂通过参与游戏、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等愉快的教学方法,容易拉近學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关爱下,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结语
  农村开展美术活动课程要善于开发地方美术资源,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发展。在活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活化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身心特点、生活经验等,培养学生对美术与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农村学生美术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丽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
  [2]杜建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刘馨阳.创新教学方式让小学美术课更富有活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62.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受到西方国家影响,互联网行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快发展,近些年更是出现了“互联网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当今,我国各高校都在不断地吸收和掌握互联网教学经验,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引进,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大学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性较高的学科,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效率,将对整个学校专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作者将
世界技能大赛使用反映典型工作任务的竞赛题目和真实性评价策略,采用分析性量规及主客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世界技能大赛更重要的是考察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能力评价既针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还针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的反思。操作层面不能对职业能力进行准确的测量,只能对职业能力开展诊断性评价。在技术技能评价中,要弱化简单的操作技能,强化技术敏感性等高层次能力评价。职业技能评价要能反映人才发展性目标和职业规范的共同要求。职教人才评价应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化解“教育性目标”和“实用性目标”的矛盾,既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已有三种不同起点的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但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是什么关系,两者是类型不同?还是层次不同?这些问题导致了目前相关政策推进的困扰.基于比较三种不同起点职业本科学校办学特征,以及近期出台的相关建设标准,提出三种学校具有相同的职业教育类型基础和趋向,但办学形态、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和多样化格局,且没有形成贯通的体系.因此,我们需要摆脱固有思维,在强化类型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融合多元的职业本科教育.
基于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英国致力于发展学位学徒制。英国发展学位学徒制的社会背景与我国现阶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深入分析英国学位学徒制发展历程、社会背景及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出英国学位学徒制的实践特征: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多元体协同推进,企业深度参与,完整的学徒制发展体系,深化专业培养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这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政府、企业和学校多方共治,构建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系统;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彰显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和
近年来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保障和支撑.以政策工具类型为横向维度、以政策的要素为纵向维度建构二维分析框架,分析近年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本,发现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工具选择中命令工具使用频繁,重点方面关注较多,和政策推进基本适应.不过,当前政策工具选择的组合配置不佳,各方面政策中协同性不高,政策工具的选择也偏向短期目标.结合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工具选择和使用优化亟需完善政策本身,同时以强化系统工具和能力工具选择和使用为突破口,综合
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深入分析《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主体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等举措构建具有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特色化、评价手段现代化和评价导向科学化等方面明确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成效的判断表征,对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村地区发展有紧密联系的教育主体,因其具有普惠性的特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在为精准扶贫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精准扶贫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二者具有双向利益共生的关系。基于共生理论,文章构建了“智志双扶、双向受益”的精准扶贫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准扶贫实践为例,探讨职业院校在“双向并进”的指引下,围绕“双轮驱动”,推动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劳动育人是“五育并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开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工作,准确把握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蕴含与逻辑演进,系统思考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方面仍存在的设计碎片化、实践浅层化、评价简单化等问题,优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实施劳动教育能力提升计划,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落实落地。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科技大学逐渐在欧洲高等教育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创办之初,教学是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主要功能.随后,越来越多的欧洲应用科技大学被赋予科研使命,但并未由于开展科研而走向学术漂移.相反,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确立了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科研定位,并探索出整合研究连续体模式、应用导向研究模式、基础研究拓展模式、实践导向研究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欧洲应用科技大学也遇到一系列困境,诸如科研资源短缺、优秀科研人员不足以及教学与科研时间冲突.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科研发展经验可以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
继续教育对于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提升贫困人群就业技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意义。以CNKI数据库为资料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中收录的258篇继续教育扶贫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继续教育扶贫研究发文量呈波浪起伏式发展态势;核心作者群总体分散而局部集中;研究机构数量相对较多但比较离散;高被引文献多来自中文核心及CSSCI期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功能、模式、问题以及对策四个方面。结合已有文献研究以及国家减贫走向,防止返贫、破解相对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是未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