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而且在六个核心中被摆在了首位,可见新课标对“数感”的强调和重视性。可数感的形成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的数感,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认识数感 培养数感 体验数感
诗词讲究韵律,艺术考虑美感,学生学数学则要有数感。所谓“数感”,狭义地讲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因地制宜结和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去。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让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认识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同时,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8-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8-0=8?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8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8个,8-0=8。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9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9元钱,列式9-0=9……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8个苹果,9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8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8减0还是等于8。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
二、加强数感的培养
学生数感的建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根据下面的算式编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6.5-3.56= 3×2.37= 26.4+17.62= 5.46÷6=
根据学生的作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1、“26.5-3.56得数是多少?”这种学生不能联系实际拓展想象空间,是完全没有数感的一类;2、“我买了2.37千克的西瓜,西瓜的价钱是每千克3元,一共要多少元?”这种学生有相当好的数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学问题,他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培养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在實际测量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测出教室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同学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体验数感。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认识数感 培养数感 体验数感
诗词讲究韵律,艺术考虑美感,学生学数学则要有数感。所谓“数感”,狭义地讲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因地制宜结和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去。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让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认识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同时,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8-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8-0=8?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8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8个,8-0=8。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9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9元钱,列式9-0=9……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8个苹果,9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8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8减0还是等于8。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
二、加强数感的培养
学生数感的建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根据下面的算式编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6.5-3.56= 3×2.37= 26.4+17.62= 5.46÷6=
根据学生的作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1、“26.5-3.56得数是多少?”这种学生不能联系实际拓展想象空间,是完全没有数感的一类;2、“我买了2.37千克的西瓜,西瓜的价钱是每千克3元,一共要多少元?”这种学生有相当好的数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学问题,他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培养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在實际测量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测出教室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同学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体验数感。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