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两类“小”“大”身份说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C_li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汉时期存在两类"小""大"身份。第一类以"身高6尺=年15岁"为界划定的"小""大"身份,长期保持稳定,不受爵制等的影响,其属性偏重于自然身份。第二类是以傅籍为标志划定的"小""大"身份。这类"小""大"身份一开始主要用于徒隶,后来从"敖童"发展而来的未傅意义上的身份"小"用于庶民,多称"小未傅""小爵",偶尔也称"小男子"。第二类身份"小""小未傅""小爵"与傅籍、爵制密切相关,是一种社会身份。自然身份"小""大"主要是客观地表示身状与劳动能力,用以标明"小"不可徭役;而"大"可以徭使,但一开始也有所减免,或根据情况使役。作为社会身份的"小""大",主要是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在自然身份"大"的人群之内,根据爵级等制定不同的傅籍年龄标准,从而调整赋役的轻重。傅籍之后,还有相应的制度确定赋役的减免。两类"小""大"之分的并存,有时造成了身份用词"小""大"的混乱,即年15岁以上的未傅者有时称"小",其本质上是"小未傅""小爵"之省称。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具有现代文明转向与社会主义创新的世界历史意义。立足唯物史观的当代视野,阐发中国道路引领的现代文明转向与社会主义创新的历史逻辑与价值理念,把握思想中的新时代,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思想自觉,为当今世界格局变革与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
现当代西方共同.体思想的根基是其原子论思维以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和“敌对思维”,表现为“既患失之、又患得之”的矛盾心态,因之对更大范围的世界共同体或人类共同体持有一种根本的怀疑态度。中国古代哲学重合一、重整体,世界在道的通性上感通为一、一心体天地万物之理;其“以道观之”“和而不同”的主张则成为共同体存在的精神根源;其成己—成人为一体、立人达人为核心的主张亦足以成为共同体实现的价值基础。有此心性修养与天下胸怀,中国人才能真诚地、切实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并在实践上不断推进。
文章以儒家伦理为视域,从儒家的生化原则、慈爱原则、诚信原则、前定原则、公正原则、中庸原则入手,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审视。就生化原则、慈爱原则而言,儒家支持包括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在内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也为一定范围内的基因增强技术留下了伦理支持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清晰明确。综合而言,基因增强特别是生殖细胞基因增强仍然难以得到儒家伦理的辩护。就诚信原则、前定原则与公正原则而言,儒家强调研究者与受试者之间的相互坦诚与确认,强调开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和公共性。在保证受试者权益和社会弱势群
当代中国哲学正面临自身叙事方式的两难与多元价值选择的尴尬,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现代新儒家都对当代中国哲学建构提出了立场性观点。但问题在于,我们需抛开立场的隔阂,在跨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客观思索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哲学建构的创新性探索。当代中国哲学建构应以"问题"为导向,"文化自觉"为基础,在多元对话中保持内在文化的主体性与平和冷静的文化心态,在"尊重差异"与"共同隶属""主体与资源"的方法论指引下,面向世界、面向他者建构一种开放的中国哲学。
头颅移植的哲学问题,即头颅移植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占有优先讨论的地位。关于头颅移植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有两种对立观点:神经还原论或精神本质论观点与动物论观点。通过对帕菲特“远程传送”和“脑分裂”两个思想实验的探讨发现,无论坚持哪一种观点都会导致自相矛盾,头颅移植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无法解决。如果我们根据关于通过脑、身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我们的心或自我的认知理论,则会发现头颅移植的受益者既非头颅提供者,也非身体捐献者,而是作为混合体的新的第三者。这意味着头颅移植必然导致受试者的死亡,头颅提供者和身体捐献
文章依据中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梳理中外历史上金银比价的变动趋势及差别。研究发现,中世纪中期以后,金银比价在欧洲地区开始上升,并在金银复本位制基本确立和金本位制兴起的长时间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宋元时期的金银比价与国际水平大致接近,但明朝初期政府实行压低金价的政策,使中国金价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仅为国际水平的一半。金银比价的变动影响了后来中国货币体制演变、对外贸易收支和国内物价走势。直到20世纪30年代,金银比价的中外差别都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试图从货币数量论角度概括金银比价国际差别的宏
过去70年来,中国经历了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变迁,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总结其原因,除了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之外,在保障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即较大程度的经济选择自由、松绑方式的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和实行了对外开放等。面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出现深刻变化的历史情境,中国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入新时期,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等正成为开放体系下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的目标和重点,也是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理性对人类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行为的根本特征是进行最大化计算。这种观点看似过高估计了理性的作用,但是理性仍是服务于偏好的满足,处于从属的地位,是工具理性。经济学通常用工具理性来解释道德的起源和演变,把道德视为理性发明的、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工具或博弈的均衡。但从实践理性的角度看,只有当理性摆脱从属地位,成为自身的目的时,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工具理性得到的只能是扭曲的道德。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基于本土要素和生产力结构的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已不再适合指导全球要素分工合作下的外贸发展战略,要素国际转移重组的自然演进可以通过创造竞争优势促进中国外贸生产过程升级、垂直差异化升级、盈利能力升级和国际分工地位升级。文章从由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的发展导向、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的竞争策略、由低加成率陷阱转向优质优价的盈利模式、由混合收益转向产权收益的收益结构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中国外贸战略需遵从开放边界、要素流通、政策创新和风险防控四重转型逻辑,通过以优化配置效率和培育稀缺要素为核心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