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种植业生产由于受时令、地域等限制,中职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不能完全仿效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近年来,笔者学校尝试了“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说明了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内涵,具体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作物栽培 教学模式 实践 探索
中职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功能定位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设计作物提质、提产栽培方案,开展新技术示范,具备指导作物生产能力。由于种植业生产受时令、地域等限制,该课程不能完全仿效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近年来,在作物生产技术课教学中,笔者学校在原“田园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尝试了“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
当前,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很多中职学校仍采用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学生分析解决种植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课程教学和涉农工作岗位对接上相互脱节,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二是现行教材中涉及栽培作物种类繁多,内容繁杂,且作物生长可控性差、周期长,理论教学进度和生产实际难以同步,很难让学生经历农作物栽培管理完整生长期。三是作物栽培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地域不同,种植制度、主栽作物种类及品种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区域农业实际,充分体现其应用性。而现行的中职作物栽培技术教材(南方本、北方本),覆盖面虽广,但和区域种植业生产结合度不够紧密,应用性较差。四是受环境条件和农作物本身生长发育期等影响,理论教学进度和生产实际难以同步,实践教学大多数采取单项、间断性实验和实训的形式,难以让学生把控农作物各个生长期之间的关联性,也难以充分了解如何因时、因地、因作物采取相应的农艺技术管理措施。
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思学、乐学、有效学呢?各中职学校都在进行改革创新。我们基于农业生产过程,提出了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边理论、边实践。
二、“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内涵
结合当前中职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提出了“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即分为三个教学阶段(第一、二学期,第三、四、五学期,第六学期)、三个层次认知和训练(专业体验、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和运用)、学生完成主栽作物两个生产循环栽培任务。
该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提前介入、进行分段培养,全程完成当地主栽作物两个栽培循环的管理任务,螺旋式、渐近式地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达到课堂教学和作物生长季节同步,和栽培植物生育进程同步,课堂和田间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
三、“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专业认知和基本专业技能训练阶段
在学生入学第一学年,利用第二课堂,结合农事、农时、农田,由专业教师安排学生在校内种植科技园做一些简单的农事操作。这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前置,改变了传统的先讲授理论再安排实操训练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当地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全过程有比较完整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2.必要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核心技能训练阶段
第三、四、五学期,结合必要作物栽培基本理论学习,进行相关核心技能训练,该阶段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和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1)围绕“农时、农事、农田”,序化、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做、用”有机融合。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出发,围绕“农时、农事、农田”,以作物栽培管理进程为导向,在调查分析基础上,选择典型工作项目、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统一,且时序化。如水稻栽培中,品种选择,肥床旱育,大田期间水、肥等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测产等,既是典型工作任务,又是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做到教学内容和栽培管理任务、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田作物栽培管理进度高度融合,让学生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2)以农作物生产季节为主线索,动态管理教学时数。传统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是分作物进行的,这样必然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脱节。为此,我们以农事季节为主线,将作物栽培分为春季作物栽培管理、夏季作物栽培管理、秋季作物栽培管理及冬季作物栽培管理。在学期课时分配上进行动态管理,按照农事生产进程安排教学时数,在栽培管理关键时期,其他课程要给作物栽培课程让路。总之,按农事季节需要组织教学,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这样就能达到课堂教学和田间农事活动、大田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实现理实一体化。
(3)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序化、整合教学内容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常规教学方法基础上,我们特别加强了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①田园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凡是能够在田间进行现场教学的内容,都必须进行田园化教学。如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有害生物防治、田间水肥管理等。教师提出具体工作任务,实施现场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现场分组操作,学生遇到不懂问题,可现场解决。这样,以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学生边学边练,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学中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联系作物栽培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合作学习。
②生产实践教学法。该环节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在关键季节停课进行生产实习。以班级为单位分配1~2亩生产试验用地,完成一年两季(春播作物、秋播作物)生产任务。各班以小组(10人左右)为生产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作物栽培方案设计。品种选择、整地、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適期收获各个栽培环节,主要由各组独立完成,指导教师负责督促、检查,发现学生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关键词:作物栽培 教学模式 实践 探索
中职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功能定位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设计作物提质、提产栽培方案,开展新技术示范,具备指导作物生产能力。由于种植业生产受时令、地域等限制,该课程不能完全仿效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近年来,在作物生产技术课教学中,笔者学校在原“田园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尝试了“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
当前,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很多中职学校仍采用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学生分析解决种植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课程教学和涉农工作岗位对接上相互脱节,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二是现行教材中涉及栽培作物种类繁多,内容繁杂,且作物生长可控性差、周期长,理论教学进度和生产实际难以同步,很难让学生经历农作物栽培管理完整生长期。三是作物栽培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地域不同,种植制度、主栽作物种类及品种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区域农业实际,充分体现其应用性。而现行的中职作物栽培技术教材(南方本、北方本),覆盖面虽广,但和区域种植业生产结合度不够紧密,应用性较差。四是受环境条件和农作物本身生长发育期等影响,理论教学进度和生产实际难以同步,实践教学大多数采取单项、间断性实验和实训的形式,难以让学生把控农作物各个生长期之间的关联性,也难以充分了解如何因时、因地、因作物采取相应的农艺技术管理措施。
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思学、乐学、有效学呢?各中职学校都在进行改革创新。我们基于农业生产过程,提出了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边理论、边实践。
二、“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内涵
结合当前中职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提出了“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即分为三个教学阶段(第一、二学期,第三、四、五学期,第六学期)、三个层次认知和训练(专业体验、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和运用)、学生完成主栽作物两个生产循环栽培任务。
该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提前介入、进行分段培养,全程完成当地主栽作物两个栽培循环的管理任务,螺旋式、渐近式地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达到课堂教学和作物生长季节同步,和栽培植物生育进程同步,课堂和田间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
三、“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专业认知和基本专业技能训练阶段
在学生入学第一学年,利用第二课堂,结合农事、农时、农田,由专业教师安排学生在校内种植科技园做一些简单的农事操作。这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前置,改变了传统的先讲授理论再安排实操训练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当地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全过程有比较完整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2.必要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核心技能训练阶段
第三、四、五学期,结合必要作物栽培基本理论学习,进行相关核心技能训练,该阶段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和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1)围绕“农时、农事、农田”,序化、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做、用”有机融合。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出发,围绕“农时、农事、农田”,以作物栽培管理进程为导向,在调查分析基础上,选择典型工作项目、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统一,且时序化。如水稻栽培中,品种选择,肥床旱育,大田期间水、肥等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测产等,既是典型工作任务,又是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做到教学内容和栽培管理任务、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田作物栽培管理进度高度融合,让学生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2)以农作物生产季节为主线索,动态管理教学时数。传统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是分作物进行的,这样必然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脱节。为此,我们以农事季节为主线,将作物栽培分为春季作物栽培管理、夏季作物栽培管理、秋季作物栽培管理及冬季作物栽培管理。在学期课时分配上进行动态管理,按照农事生产进程安排教学时数,在栽培管理关键时期,其他课程要给作物栽培课程让路。总之,按农事季节需要组织教学,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这样就能达到课堂教学和田间农事活动、大田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实现理实一体化。
(3)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序化、整合教学内容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常规教学方法基础上,我们特别加强了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①田园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凡是能够在田间进行现场教学的内容,都必须进行田园化教学。如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有害生物防治、田间水肥管理等。教师提出具体工作任务,实施现场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现场分组操作,学生遇到不懂问题,可现场解决。这样,以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学生边学边练,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学中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联系作物栽培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合作学习。
②生产实践教学法。该环节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在关键季节停课进行生产实习。以班级为单位分配1~2亩生产试验用地,完成一年两季(春播作物、秋播作物)生产任务。各班以小组(10人左右)为生产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作物栽培方案设计。品种选择、整地、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適期收获各个栽培环节,主要由各组独立完成,指导教师负责督促、检查,发现学生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