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分析近现代在美国出版的英文中医药图书传播的过程、要素及存在基础,指出中医药图书在美国传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英文中医药图书 海外 美国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68
随着我国中医药学对外交流的加深以及海外临床医疗实践的开展,众多介绍中医药实践以及传播中医药学理论的英文图书得以在海外出版,这些图书能反映出中医药学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历程与概貌。本文运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分析近现代在美国出版的英文中医药图书传播的过程、要素及存在基础,指出中医药图书在美国传播的问题。
1 美国近现代英文中医药图书出版概况
作者以“Chinese Medicine” 为检索关键词,以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简称 OCLC)组织的“全球联合编目数据库”作为主检索数据库,结合谷歌图书和亚马逊图书搜索引擎作为辅助数据库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添加关联信息,搜集整理了近现代海外英文中医药图书的出版情况。本文以近现代(1820年-2014年)美国出版的732本英文中医药图书为研究对象。
从数量上看,1820年-1948这一百多年间,检索整理出的出版于美国的英语中医药图书仅8本;1949年-1970年,也只有17本;1971年到2014年间,共708本,每年都有一定量的此类图书出版。
19世纪初叶,欧洲医学家应用针灸术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欧洲相关医学文献传入美国,然而中医对当时的美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中医药英文图书的数量很少。中医药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由华人移民的带入美国的。但是,中医在美国一直未取得合法地位,发展艰难。到了70年代,尼克松访华之后,美国出现了针灸热。在美国有识之士及部分官员支持下,针灸在美国很多州陸续获得合法地位,中医药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1]此后中医药英文书籍在美国流行起来。
如图1所示,从内容上,732本图书分为“英译、中医临床、大众普及、理论探讨、教学、研究”六大类。(1)英译类包含43本中医经典古籍英译以及14本辞书类中医英译。(2)中医临床类包含临床应用以及医疗规范等共261本,涵盖不同学科,其中针灸,内科,妇产科,中药临床应用等占较大比重,同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临床医案。(3)理论类包括对古典理论的探讨6本,含易经、道、古典中医和针灸以及与古典希腊医学的比较等;现代理论探讨类70本,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内外妇儿、情志病、皮科等;诊断学,针灸、气功;中西医结合等方面,以及中医英译相关理论探讨。(4)教学类共16本,其中主要为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针灸、中医英译等方面的教材,也有一些国外注册中医师考试的参考书。(5)研究类书籍72本,其中中医医学研究34本,包括中医理论、医学史、医学文献、医学实验等方面;中药学研究书籍16本,包括中药学、药理学、中药炮制、草药等。有些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如医学人类学,生物学与中医药结合研究,跨学科类书籍也有22本。(6)大众普及类书目230本,包括养生保健类(含养生、食疗、气功、推拿等57本),以及中医理论类(23本)、临床应用普及类(86本)、中药介绍类(25本),有些书本同时介绍西方或印度等地传统药用植物,称作草药。
2 美国中医药图书传播模式
1957年,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B. H.Westley)和麦克莱恩(M. S. Maclean)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大众传播研究的有系统的模式。此模式同样适用于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研究。
2.1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及特点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如图2所示。
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X:代表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事物,传播这些事件或事物的信息要借助大众媒介。A:有意图的传播者,如政治家、广告客户、新闻来源等,是“鼓吹者”角。C指媒介组织或其中的个人,也称把关人( gatekeeper),它们从a或x处选择信息,传播给b(受众)。B指受众或“行为”角色,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一个社会系统。X’指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作出的选择。X’’指媒介组织向受众传递的加工过的信息。fBA:指受众(b)向原始信源(a)的反馈。fBC:指受众通过直接接触或受众的研究向传播组织的反馈。fCA:指传播者(c)流向传播者(a)的反馈。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2]
2.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在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可以完整概括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的过程和要素,并明确了传播主体即美国中医药文化传播者、中医药书籍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他们在控制传播内容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美国中医文化传播者 A很复杂,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商业机构、中医师、中医翻译者、爱好者等。他们向中医药书籍出版者C 输送中医药相关文本信息X’。C经过筛选、编辑, 把X’ 加工为中医药出版物X”,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将信息反馈给A, 即fCA;C也可以直接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提供给读者B, 此时,C也是A。读者B既接受C提供的信息也可以把信息反馈给C,即fBC, 甚至直接变反馈信息为传播信息,即fBA, 成为新一轮传播的源头。 其次,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体现了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的自动调节性和存在基础。先进性和科学性是一种文化体系向外传播的前提条件。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是数千年医学实践的积累与结晶,即便是在许多西方国家质疑、否认中医的大环境下,中医在很多领域具备西医无可比拟的疗效优势,针灸推拿等诊疗方法的疗效有目共睹。临床应用类图书也是占比最大的。其次,大众普及类图书的数量紧随其后,体现出群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热衷程度。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中医药图书体现出跨学科的趋势,如:量子针灸、天然药物与神经认知等等。一方面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并互相渗透,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中的个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自己原有的认知解释新的事物,体现出文化的交融,也使得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文化融合,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传播过程即信息流动过程,其根本是信息的理解和解释。虽然中医药海外传播的信息来源很多,但它是一种跨文化跨语境的信息流通,离不开翻译的沟通。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伊伯恩(Bernard Emms Read)开始了《本草纲目》的翻译,Percy M Dawson开始翻译《素问》,IlzaVeith后来翻译了《素问》的前34章,由加州大学出版并广为流传。这些书本为中医药学在美国的近一步传播打下了理论和语言基础。对于不通中文的美国人而言,这些是他们接触中医信息的一手资源。七十年代开始出现美国开始出现针灸、中医术语相关辞书,对中医英译用语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学者们从七十年代起,也开始了中医药术语词典、字典的编撰,以及中医词汇、文法方面的研究。随着中医药的流行,中医药经典古籍的翻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开始繁盛,Oriental Healing Arts Institute 出版了许鸿源先生翻译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解说》,加州大学出版了文树德(Paul U Unschuld)先生翻译的《难经》。Institute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出版了Subhuti Dharmananda翻译的《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格致余论》、《针灸大成》、《濒湖脉学》、《银海精微》、《奇经八脉考》、《妇科心法要诀》等等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得到了翻译。这些典籍的翻译使更多的美国中医研究者、实践者和爱好者突破语言障碍近距离接触中医药经典,有些直接指导临床实践。另一方面,美国的学者从七十年代起,也开始了中医药术语词典、字典的编撰,以及中医词汇、文法方面的研究,规范中医英译。与规模庞大的中医临床应用以及大众普及类书籍相比,中医经典的翻译以及英译研究相关的书籍是不多的。此外,中医药理论探讨以及教学类书籍在美国出版的数量也不多,体现出对于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解释不足。
最后,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也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拿中医翻译来说,如英国学者Nigel Wiseman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文献翻译,成为中医翻译方面的专家。他不仅翻译中医,还提出了中医翻译理论,他所提出的中医英语词汇被美国两家大型的中医药文献出版社Paradigm Publications和 Blue Poppy Press指定为其出版物的中医英文词汇标准。这是一个从环境中习得,又进一步反馈提高的例子。同时,有一些中医实践者或者爱好者,对中医出于自己的理解,写出了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 Guide to Chinese medicine(《天地之间:中医导读》)甚至Chi Gong: Medicine From GOD(《气功:来自于上帝的医疗》)这样的书名。他们从周围的环境中,如书本及其他渠道了解到中医,又把自己对于中医的理解反馈给外界,不过有时他们的理解和中医文化本身存在差距,以不恰当的理解流传,是有悖于中医文化传统的。中医传统的保持需要规范的术语标准,以及对中医文化的深刻理解。
作为一种经典的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可以系统概括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过程,体现传播基础及要素并反映传播的主动调节性,同时凸显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系统研究中医药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英文中医药图书在美国的出版情况可以看出,中医临床应用类书籍以及临床应用类以及养生保健类的大众普及类书籍在美国传播最广,体现出中医疗效在整个环境中得到一些人的认可。中医药理论探讨、经典古籍翻译以及中医药研究类书籍规模不大,并且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明显。中医药在海外传播需要面对如何发扬自己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及如何保持和规范自己的传统特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卓昕.放眼看中医——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中医药概况[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81.
[2]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60.
关键词 英文中医药图书 海外 美国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68
随着我国中医药学对外交流的加深以及海外临床医疗实践的开展,众多介绍中医药实践以及传播中医药学理论的英文图书得以在海外出版,这些图书能反映出中医药学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历程与概貌。本文运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分析近现代在美国出版的英文中医药图书传播的过程、要素及存在基础,指出中医药图书在美国传播的问题。
1 美国近现代英文中医药图书出版概况
作者以“Chinese Medicine” 为检索关键词,以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简称 OCLC)组织的“全球联合编目数据库”作为主检索数据库,结合谷歌图书和亚马逊图书搜索引擎作为辅助数据库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添加关联信息,搜集整理了近现代海外英文中医药图书的出版情况。本文以近现代(1820年-2014年)美国出版的732本英文中医药图书为研究对象。
从数量上看,1820年-1948这一百多年间,检索整理出的出版于美国的英语中医药图书仅8本;1949年-1970年,也只有17本;1971年到2014年间,共708本,每年都有一定量的此类图书出版。
19世纪初叶,欧洲医学家应用针灸术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欧洲相关医学文献传入美国,然而中医对当时的美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中医药英文图书的数量很少。中医药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由华人移民的带入美国的。但是,中医在美国一直未取得合法地位,发展艰难。到了70年代,尼克松访华之后,美国出现了针灸热。在美国有识之士及部分官员支持下,针灸在美国很多州陸续获得合法地位,中医药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1]此后中医药英文书籍在美国流行起来。
如图1所示,从内容上,732本图书分为“英译、中医临床、大众普及、理论探讨、教学、研究”六大类。(1)英译类包含43本中医经典古籍英译以及14本辞书类中医英译。(2)中医临床类包含临床应用以及医疗规范等共261本,涵盖不同学科,其中针灸,内科,妇产科,中药临床应用等占较大比重,同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临床医案。(3)理论类包括对古典理论的探讨6本,含易经、道、古典中医和针灸以及与古典希腊医学的比较等;现代理论探讨类70本,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内外妇儿、情志病、皮科等;诊断学,针灸、气功;中西医结合等方面,以及中医英译相关理论探讨。(4)教学类共16本,其中主要为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针灸、中医英译等方面的教材,也有一些国外注册中医师考试的参考书。(5)研究类书籍72本,其中中医医学研究34本,包括中医理论、医学史、医学文献、医学实验等方面;中药学研究书籍16本,包括中药学、药理学、中药炮制、草药等。有些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如医学人类学,生物学与中医药结合研究,跨学科类书籍也有22本。(6)大众普及类书目230本,包括养生保健类(含养生、食疗、气功、推拿等57本),以及中医理论类(23本)、临床应用普及类(86本)、中药介绍类(25本),有些书本同时介绍西方或印度等地传统药用植物,称作草药。
2 美国中医药图书传播模式
1957年,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B. H.Westley)和麦克莱恩(M. S. Maclean)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大众传播研究的有系统的模式。此模式同样适用于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研究。
2.1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及特点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如图2所示。
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X:代表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事物,传播这些事件或事物的信息要借助大众媒介。A:有意图的传播者,如政治家、广告客户、新闻来源等,是“鼓吹者”角。C指媒介组织或其中的个人,也称把关人( gatekeeper),它们从a或x处选择信息,传播给b(受众)。B指受众或“行为”角色,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一个社会系统。X’指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作出的选择。X’’指媒介组织向受众传递的加工过的信息。fBA:指受众(b)向原始信源(a)的反馈。fBC:指受众通过直接接触或受众的研究向传播组织的反馈。fCA:指传播者(c)流向传播者(a)的反馈。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2]
2.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在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可以完整概括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的过程和要素,并明确了传播主体即美国中医药文化传播者、中医药书籍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他们在控制传播内容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美国中医文化传播者 A很复杂,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商业机构、中医师、中医翻译者、爱好者等。他们向中医药书籍出版者C 输送中医药相关文本信息X’。C经过筛选、编辑, 把X’ 加工为中医药出版物X”,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将信息反馈给A, 即fCA;C也可以直接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提供给读者B, 此时,C也是A。读者B既接受C提供的信息也可以把信息反馈给C,即fBC, 甚至直接变反馈信息为传播信息,即fBA, 成为新一轮传播的源头。 其次,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体现了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的自动调节性和存在基础。先进性和科学性是一种文化体系向外传播的前提条件。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是数千年医学实践的积累与结晶,即便是在许多西方国家质疑、否认中医的大环境下,中医在很多领域具备西医无可比拟的疗效优势,针灸推拿等诊疗方法的疗效有目共睹。临床应用类图书也是占比最大的。其次,大众普及类图书的数量紧随其后,体现出群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热衷程度。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中医药图书体现出跨学科的趋势,如:量子针灸、天然药物与神经认知等等。一方面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并互相渗透,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中的个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自己原有的认知解释新的事物,体现出文化的交融,也使得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文化融合,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传播过程即信息流动过程,其根本是信息的理解和解释。虽然中医药海外传播的信息来源很多,但它是一种跨文化跨语境的信息流通,离不开翻译的沟通。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伊伯恩(Bernard Emms Read)开始了《本草纲目》的翻译,Percy M Dawson开始翻译《素问》,IlzaVeith后来翻译了《素问》的前34章,由加州大学出版并广为流传。这些书本为中医药学在美国的近一步传播打下了理论和语言基础。对于不通中文的美国人而言,这些是他们接触中医信息的一手资源。七十年代开始出现美国开始出现针灸、中医术语相关辞书,对中医英译用语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学者们从七十年代起,也开始了中医药术语词典、字典的编撰,以及中医词汇、文法方面的研究。随着中医药的流行,中医药经典古籍的翻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开始繁盛,Oriental Healing Arts Institute 出版了许鸿源先生翻译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解说》,加州大学出版了文树德(Paul U Unschuld)先生翻译的《难经》。Institute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出版了Subhuti Dharmananda翻译的《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格致余论》、《针灸大成》、《濒湖脉学》、《银海精微》、《奇经八脉考》、《妇科心法要诀》等等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得到了翻译。这些典籍的翻译使更多的美国中医研究者、实践者和爱好者突破语言障碍近距离接触中医药经典,有些直接指导临床实践。另一方面,美国的学者从七十年代起,也开始了中医药术语词典、字典的编撰,以及中医词汇、文法方面的研究,规范中医英译。与规模庞大的中医临床应用以及大众普及类书籍相比,中医经典的翻译以及英译研究相关的书籍是不多的。此外,中医药理论探讨以及教学类书籍在美国出版的数量也不多,体现出对于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解释不足。
最后,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也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拿中医翻译来说,如英国学者Nigel Wiseman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文献翻译,成为中医翻译方面的专家。他不仅翻译中医,还提出了中医翻译理论,他所提出的中医英语词汇被美国两家大型的中医药文献出版社Paradigm Publications和 Blue Poppy Press指定为其出版物的中医英文词汇标准。这是一个从环境中习得,又进一步反馈提高的例子。同时,有一些中医实践者或者爱好者,对中医出于自己的理解,写出了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 Guide to Chinese medicine(《天地之间:中医导读》)甚至Chi Gong: Medicine From GOD(《气功:来自于上帝的医疗》)这样的书名。他们从周围的环境中,如书本及其他渠道了解到中医,又把自己对于中医的理解反馈给外界,不过有时他们的理解和中医文化本身存在差距,以不恰当的理解流传,是有悖于中医文化传统的。中医传统的保持需要规范的术语标准,以及对中医文化的深刻理解。
作为一种经典的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可以系统概括美国中医药出版物传播过程,体现传播基础及要素并反映传播的主动调节性,同时凸显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系统研究中医药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英文中医药图书在美国的出版情况可以看出,中医临床应用类书籍以及临床应用类以及养生保健类的大众普及类书籍在美国传播最广,体现出中医疗效在整个环境中得到一些人的认可。中医药理论探讨、经典古籍翻译以及中医药研究类书籍规模不大,并且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明显。中医药在海外传播需要面对如何发扬自己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及如何保持和规范自己的传统特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卓昕.放眼看中医——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中医药概况[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81.
[2]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