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善于联系生活中的素材,从生活入手。
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得到应用,使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强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可联系烧鱼时常加点醋并加点酒使鱼的味道变得无腥、香醇引出乙酸的教学;在氯气的教学中,可联系“84消毒液”;在学习醛类知识时,联系室内空气污染的头号杀手——甲醛;在学习蛋白质的变性时,可联系实际生活中与蛋白质变性有关的问题,例如,夏天人为什么不能在强光下暴晒?人为什么不能持续高烧?疫苗等生物制剂为什么要冷冻保存?等等。
二、要善于将学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学会如何求知。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结合具体知识点向学生介绍联想、归纳、对比、总结等学习方法,例如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强调类比的重要性,浓硫酸的教学中强调对比的重要性,物质性质的教学中强调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复习课教学中强调联想、对比、总结及建立网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的运用以增强记忆效果,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要求学生特别重视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记录、分析错误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学生不仅能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且能逐渐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要善于将化学信息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相关的社会新闻”素材常常用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又可以用来进行化学命题,而且了解这些新闻是提升自身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现。
(二)利用网络优势,开发学习资源。
网络作为一个免费、开放性的资源平台,提供给学生的是巨大而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平台搜索相关的化学专业知识,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而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策略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将会事半功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报告、反思、评价等过程,完成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再是课堂上的强化化学概念的理解等“灌输模式”,而是新课程所要求的理念,发展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和观念,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沟通能力。
(三)优化教学策略,体验探究过程。
信息技术具有两面性,既有利又有弊,大多数时候,学生容易在大量的知识信息面前迷失方向,产生困惑,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问题解决失效。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变得极为关键,关键的问题呈现,关键的情景设置,关键的策略选择,等等,都将学生引向良性的学习环节和有效的问题解决环境中,学生在信息的引导下,也会努力配合,积极探究,得出成果,体验整个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新知的力量。
四、要善于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教师在实施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遇到了关于习题的问题。由于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偏繁、偏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首先,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全面剖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以及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也是中学化学教育评价的趋势。
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在课堂新知识教学后进行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中、考查点适中的题目,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有的教辅习题质量较差,挂着新课程配套资源的字样,内容却是原来教辅资料的简单重组。在新课程实验区,教师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后,学生不会做教辅中的习题,教师不是对习题进行筛选,而是将习题中涉及的内容(新课程中不作基本要求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大量补充,这是不倡导的错误做法。
最后,教师要注意,习题的处理也要分出层次水平。例如,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经验,从学生接触到相关计算的时候,就让学生达到高考的水平。新课程的教学进度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达到原来要用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达到的水平和难度。如果仍按照原来的处理,实验区的事实证明,就会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未能掌握。因此,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习题要分出阶段,在开始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即简单的公式换算,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加大难度和复杂程度。
五、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实践课题,如何让技术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备课中将技术与化学教学相互衔接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要实现整合,其核心是要有基本的信息素养,要在先进的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指导下,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对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实现因材施教,转变学习方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个性化、系统化、实用化,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导致少数学生沉迷于网络;另外,不能利用模拟实验代替化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微观结构的动态显示时也容易犯科学性错误。希望本文为后续的化学信息化学教学提供借鉴。
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得到应用,使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强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可联系烧鱼时常加点醋并加点酒使鱼的味道变得无腥、香醇引出乙酸的教学;在氯气的教学中,可联系“84消毒液”;在学习醛类知识时,联系室内空气污染的头号杀手——甲醛;在学习蛋白质的变性时,可联系实际生活中与蛋白质变性有关的问题,例如,夏天人为什么不能在强光下暴晒?人为什么不能持续高烧?疫苗等生物制剂为什么要冷冻保存?等等。
二、要善于将学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学会如何求知。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结合具体知识点向学生介绍联想、归纳、对比、总结等学习方法,例如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强调类比的重要性,浓硫酸的教学中强调对比的重要性,物质性质的教学中强调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复习课教学中强调联想、对比、总结及建立网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的运用以增强记忆效果,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要求学生特别重视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记录、分析错误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学生不仅能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且能逐渐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要善于将化学信息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相关的社会新闻”素材常常用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又可以用来进行化学命题,而且了解这些新闻是提升自身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现。
(二)利用网络优势,开发学习资源。
网络作为一个免费、开放性的资源平台,提供给学生的是巨大而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平台搜索相关的化学专业知识,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而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策略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将会事半功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报告、反思、评价等过程,完成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再是课堂上的强化化学概念的理解等“灌输模式”,而是新课程所要求的理念,发展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和观念,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沟通能力。
(三)优化教学策略,体验探究过程。
信息技术具有两面性,既有利又有弊,大多数时候,学生容易在大量的知识信息面前迷失方向,产生困惑,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问题解决失效。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变得极为关键,关键的问题呈现,关键的情景设置,关键的策略选择,等等,都将学生引向良性的学习环节和有效的问题解决环境中,学生在信息的引导下,也会努力配合,积极探究,得出成果,体验整个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新知的力量。
四、要善于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教师在实施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遇到了关于习题的问题。由于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偏繁、偏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首先,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全面剖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以及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也是中学化学教育评价的趋势。
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在课堂新知识教学后进行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中、考查点适中的题目,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有的教辅习题质量较差,挂着新课程配套资源的字样,内容却是原来教辅资料的简单重组。在新课程实验区,教师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后,学生不会做教辅中的习题,教师不是对习题进行筛选,而是将习题中涉及的内容(新课程中不作基本要求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大量补充,这是不倡导的错误做法。
最后,教师要注意,习题的处理也要分出层次水平。例如,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经验,从学生接触到相关计算的时候,就让学生达到高考的水平。新课程的教学进度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达到原来要用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达到的水平和难度。如果仍按照原来的处理,实验区的事实证明,就会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未能掌握。因此,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习题要分出阶段,在开始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即简单的公式换算,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加大难度和复杂程度。
五、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实践课题,如何让技术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备课中将技术与化学教学相互衔接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要实现整合,其核心是要有基本的信息素养,要在先进的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指导下,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对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实现因材施教,转变学习方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个性化、系统化、实用化,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导致少数学生沉迷于网络;另外,不能利用模拟实验代替化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微观结构的动态显示时也容易犯科学性错误。希望本文为后续的化学信息化学教学提供借鉴。